kjy03_20130526

藍色封面上,是一個背對同學,坐在教室的女孩,讀者要是再循她低垂的目光往下移, 便可看到她那微隆的小腹。書名是《依莉的娃娃》,封面上還有一行小字「……但是, 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不一樣。」作者伊芙邦婷女士( E v e Bunting)一直很樂意用她的文字跟兒童,或青少年探討嚴肅的社會議題,而《依莉的娃娃》正是探討未婚懷孕的問題。

邦婷女士並沒有把依莉塑造成一個悲劇的主人翁, 也沒有運用過度的渲染、煽情的文字,企圖催人淚下。她寫這個故事的目的,並不是要威嚇青少年當心自己的行徑;也不是站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向未婚媽媽施捨同情。邦婷女士只是用最平實樸素的語言,道說了一段未婚媽媽的經歷。懷孩子原來令人興奮,但對只有十四歲的依莉來說,卻是夢魘。意外懷孕,問題可不是她一人可以面對,依莉究竟如何開口向家人交代?家人又會怎樣解決問題? 

在跟學生分享這本書時,我們討論了很多。我問他們:「如果父母知道你懷孕了,會有甚麼反應?」想不到身為男生的小翔反應最快,他搶著說:「他們一定會把我打個半死!」這可真是一般父母的反應?然而,筠蕙接著說: 「我想父母支持我,而不是質問我。」是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此刻,他與她最需要父母的支持,讓他們有所依靠。依莉未婚懷孕,究竟責任在誰?班中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是小翔:「當然是查理,作為男子,他太不負責。」大家隨即異口同聲附和。惠琪則說:「依莉的父母也有責任。」我好奇地問:「她的父母有甚麼責任?」她說:「他們從來沒有關心依莉。」對的,依莉從來都是一個人,卻渴望被愛、被關心、被擁抱。可惜,能給她這一切的,不是父母,而是一個花言巧語的男生 —— 每一件事後面都有她的故事! 

追根究底,孩子的問題有時往往源於父母,他們有時在不知不覺之間,做出了傷害孩子的事 —— 孩子沒法在他們身上得到關心,找到愛。因此, 當依莉遇到一個願意陪著她, 給她溫暖,給她摟抱 —— 縱使這都是虛情假意,她都願意為他付出一切。邦婷女士正是要站在青少年的一方,明白未婚懷孕的責任並不全在於孩子,還給家長一個反思的機會,思考自己平日如何與孩子相處,有沒有因為種種客觀原因而忽視他們的需要。

媽媽對依莉說,「你知道自己不能留下這個寶寶」,其實,留或不留寶寶,對依莉都造成傷害,但依莉堅決將寶寶留下來,並對孩子一生負責。再者,依莉也因為擁有這個孩子而必須作出犧牲,像放棄入讀心儀高中的夢想、娛樂,甚至連電腦也恐怕永遠弄不懂。此外,跟隨著她犧牲的,還有家人,媽媽為了遷就她,被迫更改上班時間來幫忙照顧嬰兒,爸爸呢?抱怨媽媽沒有陪他,一家的生活質素也因為寶寶變得糟透了。這一切,依莉心裡明白,但如她所說:「我很想跟他們說聲『對不起』,但是現在說這句話有甚麼用?」

當單親媽媽是很辛苦的,當一個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更吃力。依莉同時要兼顧學業及照顧寶寶,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都累透了。讀者可以從依莉的生活中,體會一個單親媽媽所要肩負的重擔與沉重的壓力。不過,邦婷女士並沒有讓寶寶成為帶來災難的源頭,她始終認為生命是美好的,因為,當依莉感到最痛苦,最黑暗的時候,寶寶永遠是她唯一的出口。每當抱著女兒安琪時,依莉的心中都會因為滿溢的母愛而變得甜蜜。

我們都知道,最無辜的,就是這個初生的小寶寶…… 

 

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並不一樣。幸好我們不需要像依莉一樣,需要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在下課時,我問學生最後一個問題:「你們會像依莉般跟男 / 女朋友發生婚前性行為嗎?」他們立即回答:「當然不會!」聲音多麽堅定。當然,我並不知道將來會發生甚麼事情,但我希望當他們在受到誘惑的時候,會想起《依莉的娃娃》,然後將這個故事跟他 / 她的親密友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