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160605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6.04
無私的承諾
一年前,在天主奇妙的安排下,得悉一群熱心教友想為學生提供義務英文輔導服務,實是感恩。那時候,他們承諾能每周到校服務,我確實有點擔心。要一群對教育完全不熟悉的教友承諾每周到校做義工服務,是否有點困難?會否影響他們平日的工作或生活?他們是否懂得編寫配合我們學生英文能力的教材?他們是否能處理好學生的課堂秩序?學校提供的支援是否足夠配合這項活動的推行?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我邀請老師協助這群熱心的教友一起,成就這件美事。 真的感謝天主奇妙的安排,後來,發現自己當時的擔心真是多餘了,我過多憂慮了。 這群熱心的教友大部份在其他地區居住或工作,但他們每次大多數都能準時到達馬鞍山,而在教學上甚少需要我們老師的協助,亦能自行抽出寶貴的時間商議各項活動的細節。過去一年,他們為照顧學生個別的差異,自發地編定義工人手分配的工作、撰寫教材、設計活動、購買教具等,又經常為我們的學生準備不同的驚喜,讓學生們感受到多一份喜悅,大家建立了珍貴的友情。 耶穌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竇福音》25:40) 義工們對學生的一份微末心,令人意想不到。他們從不認識我們的學生開始,到幾個月後,他們帶著微笑,與我分享每位學生的獨特之處。他們不計較學生的家庭背景,更不介意學生的英文程度參差,努力地嘗試用多元化的方法,尋找學生在學習上的難點和亮點,鼓勵他們解決學習英文的困難,還引導他們建立正面的人生觀。 更令我欣賞的,還有義工們與學生之間的一份手足情。當得知個別學生因其他原因未能出席活動,義工們主動向老師了解學生的情況,和老師協調,不放棄孩子們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能繼續參與每周的聚會。學生興奮地在小息時,與同學分享自己從活動中所獲得的喜悅,期待每周活動的來臨,足已證明這群義工為孩子而努力的成功。 在此,感激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上智之座小堂的兄弟姊妹及一群熱心的教友,感謝你們透過義工服務、無私的承諾,成就了孩子們的喜樂。 作者為馬鞍山聖若瑟小學校長  
kjy16_20160605s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6.06.04
瑪利亞的事業—— 盧嘉勒
1939年,意大利捲入橫掃整個歐洲的政治困局。盧嘉勒一邊教學,一邊進修哲學,她感到天主似乎要求她有更徹底的行動,究竟天主在她身上期待甚麼?同年,在參加天主教女青年聚會期間,她每天到聖家小屋祈禱,這份豐富的體會賦予她一種特別的恩寵,使她感受到天主對她有特殊的召叫。在聖家小屋祈禱後,她有所領悟,她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那是一條許多人與她一起追隨的道路。然而,這條路該怎樣走?獨身,或是結婚,組織家庭?加入修院? 在聖家小屋裡,盧嘉勒體會到耶穌、瑪利亞和若瑟組成的聖家三口,啟發她領悟一條新的道路,那是在教會中的第四條路。1943年12月7日上午六時,盧嘉勒以私人秘密的方式,宣發聖願,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天主。後來,這一天成為「普世博愛運動」的誕辰。隨後數月,盧嘉勒徹底地回應福音呼喚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愈來愈多女青年跟隨她。這群年約十五至二十五歲的女青年希望像她一樣,在平凡的生活中,以福音作為絕對的生活目標,為天主而終身守貞。 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火燄無情地蔓延,平靜的特倫托成了意大利敵軍瘋狂轟炸的目標。盧嘉勒和那些女青年約定,每有空襲警報便跑到防空洞會合。戰火帶來摧毀、死亡、貧困、饑餓、恐懼和痛苦⋯⋯盧嘉勒的家被嚴重破壞,她的家人被迫逃到叢林暫避。她的父母決定離開特倫托,逃到別的地方。家人離開前的那個晚上,盧嘉勒在星空下禁不住飲泣,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可是她和那些女青年半年前剛開始成為一個團體;她既難以忍心捨棄自己的家人,卻也感到這個團體的誕生是天主對她有特別的旨意。「我應當鼓起勇氣,我該走這條為我還是陌生的路!黎明時,我和家人返回我們已無法居住的家收拾物件,我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了父親:我屬於天主,現在已經有一群女青年跟著我,我不能捨棄她們。」盧嘉勒回憶當時內心的痛苦。「這是個決定性的選擇,雖然整個計劃還不很明確,它已被我們接受,我們不會放棄。」她的父親對她的決定表示諒解和支持,更祝福了她。1944年5月13日,盧嘉勒目送心愛的家人離開,然後獨自在自己從小熟悉的街道,在廢墟中尋找她那些女青年,幸而她們安然無恙。她們與盧嘉勒決定留在她們的出生地 —— 特倫托。 空襲不絕,她們惟有經常躲藏在防空洞裡,生命可能會隨時結束。世界上是否有一個理想,值得人為此付出一生?有沒有一個理想,是任何炮彈也不能毀滅的?一個個困惑人心的問題浮現腦海,漆黑的防空洞裡,她們打開逃跑時留在身旁的福音,重新閱讀聖經上那些原已熟悉的句子,這時她們發現了一個答案:世界上有一個永不破滅的理想,這理想就是天主!她們一致決定以天主作為理想,以實踐天主的話作為生命的目標。「雖然我們以前也相信祂,努力去愛祂,但是那一刻,我們對祂有了新的認識。福音裡的說話好像發出一道閃光,這些話是人人受用,也是可以實踐的!我們好像發現一項從未明瞭的真理:天主是愛,祂更愛著我們!」盧嘉勒憶述時說。「一切要發生的事,喜樂與痛苦,全部都有祂的安排,這一切都是祂的愛所願意或允許發生的。於是,我們的生命獲得了一份全新的意義。」 每當空襲的警報解除,盧嘉勒和她的朋友跑到街上,四處尋找那些需要照顧的人。耶穌說:「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瑪竇福音》7:21)她們在實際的生活中,以行動去承行天主的旨意——她們盡力協助那些年老、行動不便的人逃到防空洞;在恐慌中,以天主子女的愛關懷那些失去親人的破碎心靈。「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望福音》15:12-13) 「普世博愛運動」以行動回應福音的呼喚,短短幾個月已感染了特倫托和鄰近大小鄉鎮約五百名民眾,人們懷著同一的理想,熱切地效法她們,重新發現福音的光照而生活聖言。1953年教宗庇護十二世接見了盧嘉勒及兩位男女核心成員,聽取他們的報告,慈祥地降福了他們。「普世博愛運動」由意大利開始,逐漸向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展。1962年,運動首次獲得教廷認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頒布文件,確認運動成為宗座轄下的事業,並以「瑪利亞事業」作為正式名稱。「瑪利亞的事業」獲得歷任教宗的關注和祝福,教宗保祿六世藉不同的機會,表達教會對運動的期望。 (待續)  
kjy13a_20160522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5.21
善用「塔冷通」—— 給今天的「港孩」
主人要遠行,把財產託付給他的僕人,分別給了他們五個、兩個和一個「塔冷通」。過了多時,主人回來跟他們算賬,讚賞兩位善用「塔冷通」的僕人善良忠信,讓他們進入福樂;責備那個埋沒手上「塔冷通」的僕人可惡懶惰,要把他丟在黑暗中。(參考《瑪竇福音》25:14-30) 耶穌講述的這個比喻,提及的「塔冷通」原本是錢幣單位,這個字慢慢演變成為了今天英文的「Talent」一詞,也就是「天賦」的意思。 聖經告訴我們,天主給了每人不同的「塔冷通」。當代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套獨特的智力組合體系,在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動覺、音樂、人際關係、內省、自然辨識等不同的智能之中,必然有某方面特別突出。作為家長或老師的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欣賞自己的長處,也要明白自己的不足。讓孩子發揮聰明智慧,善用自己突出的範疇,取長補短,進行有效學習。 今天的孩子,除了擁有天主賜予的「聰明智慧」外,還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聰明」裝置和「智慧」產品(Smart devices)、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s)、智能電視(Smart TV),甚至我們的居住地也要朝著聰明城市(Smart City)的方向發展。當身邊的事物全都號稱滿有智慧時,我們的孩子會因此變得更聰明嗎?還是活在聰明城市,把玩著聰明裝置,人卻變得愚昧?我們應當讓孩子發揮聰明智慧,善用這些產品作為探索世界、改善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工具。 當孩子了解自己強弱之處,懂得善用學習工具時,更要學會自主自學。自主就是對事物有確切的見解,能夠自我管理,作恰當的選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學習就是讓孩子主動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策劃學習目標,辨析學習資源,選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及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家長和老師的角色既不要操控,亦不要放任,而是陪伴著孩子成長。 也許是基於我們對孩子的溺愛,或是工作逼得我們倚靠家傭照顧孩子,很多香港孩子被寵得失去自理能力。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把自理的責任交還給孩子,在旁伴著他們嘗試自理的工作,他們定會建立自理的能力。我們還要讓孩子發展自律態度,使他們不必靠外來的看管,而是服從內心的規範,考慮別人的需要,作出自我約束的行為。 值得感恩的是在我們學校裡,大部分家長都願意與我們並肩培育孩子自理自律的能力和態度。我們更致力實踐天主教學校的使命,培育孩子: 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實話實說,捍衛真理; 堅守「義德」,尊重他人,公平相待,維護人權; 實踐「愛德」,視為瑰寶,彼此服務,關懷弱小; 尊重「生命」,視之為寶,懷著望德,面對逆境; 愛護「家庭」,無私託付,忠誠守諾,團結和睦。 讓孩子明白,並且堅守天主教學校的核心價值,孩子才懂欣賞天主的創造,熱愛生命,關心社會,延續國家的優良傳統,尊重普世的多元文化。 後記:還記得數年前,以「超人父母 vs 怪獸家長」為題,寫了一篇分享,最後一段提到:「讓我們一同共勉,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努力引領孩子。期望他日『港孩』一詞,可以由『貶詞』化為『褒詞』,用以形容一群在父母和老師嚴寬有度的教導下,懂得面對挑戰,克服困難,跨越障礙,爭取成功,為自己成敗得失負責的『香港孩子』。」 今天,更希望我們的「香港孩子」能夠善用天主給予我們每人不同的「塔冷通」,真正做到自主自學,自理自律,貢獻香港、國家,以至世界。 作者為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校長  
kjy01_201605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07
新教友媽媽的喜悅 孩子是走近基督的天使
聖經描述天主深愛人類,「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撒意亞先知書》49:15)已為人母的劉詠敏,透過信仰的力量,體會天主賦予這份母職。 (本報專題)剛於本年復活節領洗的劉詠敏,坦承從前常感憂慮;自從認識天主後,她透過祈禱,向天父交託,並祈求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為她及家人代禱。現在,她常感到內心充滿平安。今年母親節,詠敏一家過得饒富意義:她和丈夫、兩個孩子早前在聖德肋撒堂受洗,成為天主子女,整個家庭更能感受到天主的祝福。 詠敏的長女楊焯琪,今年四歲,長有一副天使臉孔。訪問期間,焯琪大多安靜地坐在雙親身旁。詠敏看著眼前的女兒,一臉溫柔。「她確實是上主派來的小天使。」詠敏說。原來焯琪天生有特殊需要,一直以來,詠敏既要接送她去接受不同訓練,又要兼顧護士工作,再加上終日擔心女兒的前路,令她幾近心力交瘁。從前每當有人問起女兒,詠敏也會感觸落淚,與她現在的神態自若,判若兩人。 美滿婚姻 夫婦同行 有次,詠敏的丈夫楊耀漢有朋友來訪,閒聊間朋友建議他們夫婦二人去慕道,耀漢說:「我這位朋友在公教家庭中成長,他和太太及孩子也是教友,一家人都很虔誠。他見我們在照顧孩子方面有壓力,建議我們嘗試從信仰中找出路。」於是,詠敏搜尋住處附近的慕道班資訊,最終她和耀漢參加了聖德肋撒堂的慕道班;耀漢這位朋友和他的太太也成為耀漢和詠敏、幼子卓庭和長女焯琪的代父、代母。 他倆都相信今天有幸受洗,是上主對他們一家的眷顧和安排。耀漢決定將從前對天主教一無所知的詠敏,帶到教會,及將一家人引領到充滿愛與喜樂的福地裡。耀漢在天主教學校念中學,對教會略有所知,成年後因事遇見一位前輩,那位前輩鼓勵他多從宗教中尋求平安。自始,在大學實驗室工作的耀漢接觸不同宗教,直至走進聖德肋撒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很想在聖堂裡待下去。 聖母芳表 母親典範 參加慕道班後,翻閱《聖經》和聆聽導師講解一段時間,重新看自己的孩子,詠敏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是上主的恩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我們做父母的,要放下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互相比較的心態。」詠敏說現在比較明白焯琪的處境和困難,更重要的是,在與女兒相處的日子裡,讓本來急躁的她變得有耐性。「女兒的情況讓我看到自己內心的空虛,是她引領我去尋找天主。」 同是母親的身份,詠敏感到她與聖母特別親近。四旬期間,拜苦路的其中一處,聖母懷抱耶穌的悲痛令她感同身受。在有關聖母的記述中,她對「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路加福音》1:39-56)印象深刻,聖母對自己的孩子以至身邊每一個人的愛德及對天主的信靠,都是詠敏希望學習的。現時,詠敏每晚祈禱,她自言從中學懂交託,內心感到安穩,思想變得正面、積極。能夠放下執著、掛慮,讓她感到丈夫的支持,願意接受他的忠告。耀漢也在聖經中獲得啟迪,「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竇福音》6:34)他深信天主對一切自有安排,「一個家庭能夠健康生活,很需要信仰的支持,從中讓我們看到希望。」耀漢說。他倆都期望孩子稍長後,孩子可參加堂區的主日學,加深認識天主。領洗後,詠敏的聖名是瑪加利、耀漢是多默、焯琪是里狄雅、卓庭是弟茂德,他們都願意像這些聖人般,跟隨基督,活出基督徒的喜樂。(敏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