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6_20160605s

1939年,意大利捲入橫掃整個歐洲的政治困局。盧嘉勒一邊教學,一邊進修哲學,她感到天主似乎要求她有更徹底的行動,究竟天主在她身上期待甚麼?同年,在參加天主教女青年聚會期間,她每天到聖家小屋祈禱,這份豐富的體會賦予她一種特別的恩寵,使她感受到天主對她有特殊的召叫。在聖家小屋祈禱後,她有所領悟,她找到自己要走的道路,那是一條許多人與她一起追隨的道路。然而,這條路該怎樣走?獨身,或是結婚,組織家庭?加入修院?

在聖家小屋裡,盧嘉勒體會到耶穌、瑪利亞和若瑟組成的聖家三口,啟發她領悟一條新的道路,那是在教會中的第四條路。1943年12月7日上午六時,盧嘉勒以私人秘密的方式,宣發聖願,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天主。後來,這一天成為「普世博愛運動」的誕辰。隨後數月,盧嘉勒徹底地回應福音呼喚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愈來愈多女青年跟隨她。這群年約十五至二十五歲的女青年希望像她一樣,在平凡的生活中,以福音作為絕對的生活目標,為天主而終身守貞。

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火燄無情地蔓延,平靜的特倫托成了意大利敵軍瘋狂轟炸的目標。盧嘉勒和那些女青年約定,每有空襲警報便跑到防空洞會合。戰火帶來摧毀、死亡、貧困、饑餓、恐懼和痛苦⋯⋯盧嘉勒的家被嚴重破壞,她的家人被迫逃到叢林暫避。她的父母決定離開特倫托,逃到別的地方。家人離開前的那個晚上,盧嘉勒在星空下禁不住飲泣,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可是她和那些女青年半年前剛開始成為一個團體;她既難以忍心捨棄自己的家人,卻也感到這個團體的誕生是天主對她有特別的旨意。「我應當鼓起勇氣,我該走這條為我還是陌生的路!黎明時,我和家人返回我們已無法居住的家收拾物件,我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了父親:我屬於天主,現在已經有一群女青年跟著我,我不能捨棄她們。」盧嘉勒回憶當時內心的痛苦。「這是個決定性的選擇,雖然整個計劃還不很明確,它已被我們接受,我們不會放棄。」她的父親對她的決定表示諒解和支持,更祝福了她。1944年5月13日,盧嘉勒目送心愛的家人離開,然後獨自在自己從小熟悉的街道,在廢墟中尋找她那些女青年,幸而她們安然無恙。她們與盧嘉勒決定留在她們的出生地 —— 特倫托。

空襲不絕,她們惟有經常躲藏在防空洞裡,生命可能會隨時結束。世界上是否有一個理想,值得人為此付出一生?有沒有一個理想,是任何炮彈也不能毀滅的?一個個困惑人心的問題浮現腦海,漆黑的防空洞裡,她們打開逃跑時留在身旁的福音,重新閱讀聖經上那些原已熟悉的句子,這時她們發現了一個答案:世界上有一個永不破滅的理想,這理想就是天主!她們一致決定以天主作為理想,以實踐天主的話作為生命的目標。「雖然我們以前也相信祂,努力去愛祂,但是那一刻,我們對祂有了新的認識。福音裡的說話好像發出一道閃光,這些話是人人受用,也是可以實踐的!我們好像發現一項從未明瞭的真理:天主是愛,祂更愛著我們!」盧嘉勒憶述時說。「一切要發生的事,喜樂與痛苦,全部都有祂的安排,這一切都是祂的愛所願意或允許發生的。於是,我們的生命獲得了一份全新的意義。」

每當空襲的警報解除,盧嘉勒和她的朋友跑到街上,四處尋找那些需要照顧的人。耶穌說:「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天國。」(《瑪竇福音》7:21)她們在實際的生活中,以行動去承行天主的旨意——她們盡力協助那些年老、行動不便的人逃到防空洞;在恐慌中,以天主子女的愛關懷那些失去親人的破碎心靈。「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若望福音》15:12-13)

「普世博愛運動」以行動回應福音的呼喚,短短幾個月已感染了特倫托和鄰近大小鄉鎮約五百名民眾,人們懷著同一的理想,熱切地效法她們,重新發現福音的光照而生活聖言。1953年教宗庇護十二世接見了盧嘉勒及兩位男女核心成員,聽取他們的報告,慈祥地降福了他們。「普世博愛運動」由意大利開始,逐漸向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發展。1962年,運動首次獲得教廷認可,教宗若望二十三世頒布文件,確認運動成為宗座轄下的事業,並以「瑪利亞事業」作為正式名稱。「瑪利亞的事業」獲得歷任教宗的關注和祝福,教宗保祿六世藉不同的機會,表達教會對運動的期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