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20131201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01
有靈魂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生本教育
「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不平凡」,培育孩子「自己的事, 自己承擔」更屬必要。出生就沒有手和腳的力克. 胡哲(Nick Vujicic),從死蔭幽谷走出的故事,觸動世界!他中學時已是個有強烈使命感的學生會會長,現在遊走各國,撫慰人靈,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孩子品性和心靈的培養是何其重要啊 !在現實上,卻往往被忽視。 香港教育學院鄭燕祥教授在一個教育會議開幕禮上說:「現今教育往往只著重知識與技術培育,認為這便是卓越的表現,卻忘記了培養學生心性和生命的重要性,於是淪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系統。」(2013.10.25) 「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可結合有靈性的培育嗎?生本教育模式,可以。 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看到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思維、創造的潛能,天賦無限,需要的是能自由自主的學習空間。教師是生命的牧者,而非「縴夫」。 教師須由教轉化為學,把教學內容知識轉化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 給學生創造最大的空間,引導學生以個人、小組和班級多元方式自主學習。鼓勵先學,以學生根底定出教學重點,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視課堂為人的發展園地,強調情感和悟感的發展,因為生命意義的積累,是在感悟中形成。感悟到意義,孩子自然會把「要我學」轉為「我要學」。能自學,愛閱讀,好寫作,事就成了。 美好學習生活是德育基礎。當孩子在課堂成為主人,在個人、小組和班級自主學習過程中,所產生大量的互相尊重和肯定、彼此學習、互相豐富等結果,蘊含著無形的真善美, 即可大幅度潛入學生的心靈,產生最大的德育作用。一如知時節的好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生本教育為學生好學而設計,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以這種理念和方式,在國內、香港、澳門等地200多所中小學、職業中學、幼稚園進行實驗十三載,成效顯著。天主教南華中學也是一間可作生本交流的學校。它的成功,在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習有生命、有靈性。 雞蛋,我們見由外破殼取出的,是食物;能自內破殼而出的,是生命。我們期望教育出的下一代是甚麼呢?  
kjy03_20130922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9.22
生命旅程的起點
「地球」有將近七十億的人口,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人種和族群,與自然界其他的生物,一起生活在這個共同的家鄉。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需要靠食物、呼吸來維持生命,也一樣會步向死亡,沒錯,人類也是一種動物,但何以會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會「思考」,因為思考,對生存的處境產生了「自覺」,由自覺發現了「我」的存在,就像英文字母大寫「I」,在芸芸眾生中,「我」卓然而立,每一個「我」都是造物者獨一無二的創造。 小嬰兒自呱呱墜地來到世間,除了努力喝奶、睡覺,好快快長大,還拚盡全力啟動身體所有的感官,去經驗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帶給他的全新感受。幼兒期的孩子較接近「生理性」,自我的概念會隨著愈來愈操控自如的動作和語言萌發,小寶寶喜歡看著鏡中的自己,還會拍拍、親親鏡中的影像,就是一個發現自我的過程,許多幼幼書會做類似的設計,《各種各樣的人》(維京) 是一本可愛的翻翻書,隨著小讀者翻動書頁,人們不同的外在表徵和活動躍然紙上,在全書的最後附上了「神奇魔鏡」,孩子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認識自己的身體、掌握肢體的活動,也是小寶寶證明自我成長的方法之一。艾瑞.卡爾色彩豐富的拼貼畫一向深受小讀者喜愛,《從頭動到腳》(上誼)是一本互動性很高的作品,「你會嗎? 這個我會!」,在動物們不斷邀請小朋友參與的模仿遊戲中,除了認識身體的器官,小孩也一再的肯定自己肢體的潛能。《青蛙與男孩》(小魯)是一本由兒童觀點出發的佳作,故事中的小男孩和青蛙也來做個動作超級比一比! 雖然看來相似,小男孩卻發現了自己和青蛙有更多的不同,他會哭、會笑、會想念媽媽,他最後大聲的說:「我不是青蛙,也不是王子,我是我自己!」這真是個勇氣十足的宣言。 「我是誰?」的確是個大哉問,對於成人尚且終生大惑不解,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小孩,要談論這麼富有哲思的議題,還真是不容易。《我不知道我是誰》(格林)是本風趣幽默的圖畫書,主角達利B不知道自己是甚麼動物?所以不知道自己該住甚麼地方?該吃些甚麼?為甚麼會長成那個樣子? 達利B只好透過模仿來找答案。這個由提出疑問、模仿、解答、到欣賞自己的歷程,應該是大多數人探索「我是誰?」的必經之路。寓意豐富、圖文簡潔的圖畫書,以兒童能理解的語言和情境敘說故事,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契合,可以幫助孩子從圖畫書中看見自己。 克拉格特.強森創作的圖畫書《胡蘿蔔種子》(上誼)短短不到兩百字,卻讓我們感受到信心的美好和力量。小男孩把一顆胡蘿蔔種子埋進土裡,媽媽、爸爸、哥哥都一再的說種子不會發芽,小男孩每天還是拔掉雜草、殷殷灑水,最後,一棵胡蘿蔔長出來了,但收成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胡蘿蔔長得就跟小男孩「原來想的一樣」。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他的新作《教出孩子的生存力》中說到:「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就是給予孩子『活下去的自信』。」父母親是和孩子最親近的成人,常常無心的一句話,或者是刻意的評價,都會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態度,父母有責任要發掘孩子的長處,並尊重孩子的人格特質。  擁有信心可以讓一個小孩免於恐懼,他會勇於接受挑戰,在接納自己的弱點時,同時發揮自己的優點,對未來懷抱著樂觀期待的心情。宮西達也創作的圖畫書《明天的我》(小魯)就是這樣的鼓舞著小孩向前行。雖然現在的我還不完美,但隨著生理和心理漸漸地成長,明天的我一定會會變成更棒的人。由認識自己踏上發現天賦之旅,欣賞自己以發展才能,接納自己不致盲從,進而建造自己來實現理想,為自己,也為他人、為世界,創造幸福的生活。生命旅程的起點由「我」開始! 
kjy01_201306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09
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 愛心灌溉 培育信德
六年前,她們是一株株的小幼苗;在學校這園圃內,師長們以知識灌溉、以愛心施肥,並為她們提供發展多方面潛能的舞台。今天,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的六年級學生已成為茁壯成長的小樹,雖然滿是不捨,她們亦帶著六年的回憶和得著,準備向外闖,開創更廣闊的小天地。 小六畢業感言 (本報專訪)學期快到尾聲,也標誌著這幾位小六女生的小學生涯快要畫上句號。「想到快要和一班好同學分別,我難過,也失望, 知道將要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心情也有點忐忑」,張希誦直言,「但升中後我仍會全力以赴,並會努力做福傳工作。」 以愛為首 成就共融 希誦形容學校上下就像一家人,見面的時間很多,遇上困難也會互相幫助,「有一次我在樓梯跌倒受傷,很疼痛、很害怕,但即使是不太相熟的同學也主動幫助我,扶我起來。」她補充,「不論是我初領聖體,抑或是第一次辦修和聖事,都是在學校進行的;我感謝學校給我很多機會,讓我更明白天主的道理。」 學校的宗教活動和禮儀亦給呂嘉詠留下深刻印象,「基督小先鋒的長者探訪、和姑母一起參加學校的朝聖,還有……」她如數家珍。但要數感受最深的一次,嘉詠表示是四年級的初領聖體,「禮儀舉行那天我得了腸胃炎,身體狀況欠佳,但我不希望早退,錯過參與禮儀的機會。」當中接受的關懷令她記憶猶新, 「得知我身體不適,校長邵修女和職工們都來照顧我、關心我,還為我準備了暖水袋。」 存信在心 展望未來 「我也在學校經歷了很多『第一次』」,蔡明芝接著分享,「三月到北京交流,那是我第一次乘飛機;還有第一次當輔祭,協助禮儀進行讓我更接近天主。」她續道,「還記得第一次輔彌撒時,忘了待神父親吻祭台後才離開場地,但神父很友善,並沒有責怪我們。」她表示學校的多元化活動,有助她發掘自己的潛能,「暑假舉行的風紀訓練讓我發現自己善於和低年級同學相處,她們都很樂意和我溝通。」 為馬雪兒而言,她感謝學校和同學給她發展所長的機會,「雖然我不是負責設計, 也不是模特兒,但視藝日的服裝設計比賽令我十分難忘。」雪兒負責縫紉的工作,「我在同學的媽媽指導下一邊做一邊學,我很開心能完成作品,很有滿足感!」她並非教友,但透過學校的宗教培育,逐步認識天主,「我入學前對天主教信仰沒有認識,但學校有宗教科,也舉行很多宗教活動,我現在更了解天主,以後會更多祈禱。」   「我捨不得生活了六年的母校,未知的中學課程也令我十分緊張,但我期待自己在中學階層的成長」,嘉詠表達她快要離校的心聲。「充實的校園生活讓我們留下很多美好回憶」,羅心妍亦十分認同學校活動多姿多采。她同時展望將來,「我也十分期待新的學習階段、認識新朋友,亦希望升中後自己在學業和品德兩方面都能有所提升,並能保持對信仰的熱切。」(轉下頁) 
kjy01_2013042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28
大角嘴天小(海帆道) 資優課程 情意教育 配合需要
教室裡坐著十個臉上掛著燦爛笑容的小人兒,氣氛熱烈,老師每問一條問題,他們都爭著舉手搶答。回答問題後,其他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總以鼓勵的掌聲回應。這是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的演繹技巧班,是該校校本資優的課程之一,銳意發展資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堂課,他們要當設計師和推銷員,利用十分鐘的時間,發揮創意和口才,設計產品並向其他同學推銷。      (本報專題)該校推行校本資優課程已近十年,內容涵蓋學科及非學科知識。這節課中, 四年級的陳心一和拍檔構思了一款新飲品, 「我們設計了一款雜果汁,它的特別之處是只要搖動杯子,便會自動補充,永遠也不會喝光。它還有吸管,可以循環再用。」 活動教學 發展潛能 「演繹技巧班中有不少活動和遊戲,老師的講解十分詳細,還經常有獎品,我比平日更投入課堂」,心一說。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需要他們提示蒙住眼睛的同學,將指定物品放到指定位置,「我們發現蒙住眼睛的同學不懂得分左右方向,所以要用另一種方法提示他,也明白到我們要了解同學的需要和習慣。」 五年級的潘昫霖去年亦是演繹技巧班的成員,今年則加入了訓練領導才的海帆小彗星。課程中,一個以荒島求生為主題的活動為她十分難忘,「大家在討論中有不同意見,我們要溝通、要說服別人,但也可以加深我們之間的友誼。」她認為學到的技巧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到祖父母家中吃飯的日子,我會幫助照顧年紀比我小的堂、表弟妹們,給他們設計遊戲、讓他們乖乖的,不會到處跑,我從中得到滿足感。」 同是海帆小彗星成員的林樂天和張愷庭同樣投入資優課程。「我在視藝科的資優課程中也能發揮領導才能」,愷庭表示能活學活用, 「我們要製作不同的勞作,甚至定格動畫,不少以小組形式進行,小組中難免會意見不一, 出現爭執時我會在過程中協助大家達到共識。」樂天補充,「我也在課程活動中學到領袖需要聆聽別人,至於老師們亦常細心講解, 又例如數學培訓班,老師會以比賽等形式鼓勵我們積極參與,非常刺激!」 三層架構 全校推行 「課程著重配合學生不同的潛能,並關顧學生的能力」,該校梁綺媚校長指出,「而教育心理學家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協助我們以三層架構推行資優教育。」該校資優課程分為全班式、抽離式及第三層的校外專家培育:全班式分為創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課程,分別在二年級及五、六年級全級推行,於德育及公民教育課時間進行,帶出關愛校園、批判性思維、認識社會等信息。 學生會於小三、四進行由教育心理學家設計和批改的創意測驗,找出資優學生參加非學科抽離式課程,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獨特才能。「校方會於課程開始前為參加學生的父母舉辦家長會,解釋課程特色,讓家長明白如何在家中配合」,梁校長解釋。非學科抽離式課程亦有安排銜接,三、四年級的「人才庫」培育創意、四年級下學期設演繹技巧班,五、六年級分別以「海帆小彗星」和「海帆特工隊」發展學生的領導才能。為智力優異的學生,校方會安排跳級,並邀請教育心理學家和資優教育學院專家提供培訓,「我們亦十分注重學生的情緒支援,提升他們的抗逆力等,亦十分重視和家長的溝通」,活動組鄭慧琪主任補充。 鄭主任強調學校在資優課程中十分注重情意教育,「我們時常教導學生要關懷他人感受和需要,以別人的角度思考。」她表示資優並非高人一等,「他們在平日課堂中深化已有的知識,亦能支援班上其他同學,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們亦應學習別人的長處,改善自己,即使非資優學生也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她續道:「我經常告訴他們,他們的成長比別人快,但仍有進步空間。」 她分享教學中的難忘回憶,一次活動需要部份同學蒙眼進行,「不用蒙眼的同學們為免同學撞到硬物受傷,自動自覺築起『人牆』,保護同學的安全。」她微笑著說:「他們創意十足,同時懂得欣賞別人,互相幫忙,這十分重要。」(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