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606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18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 奇妙的生命 學生才藝晚會
生命原是個奧跡,「這是天主賦予人的無價之寶;生命在本質上就是神聖的。」 《公教學校教育願景與使命》 (本報專題)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於上月初假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辦名為「奇妙的生命學生才藝晚會」,透過舞台上的不同表演項目,讓全校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發揮才能,在人前綻放他們各自獨特的生命光彩。宗藹雯副校長是才藝晚會的統籌,她表示各人都很期待今次的演出,如今整個活動能順利進行,是全校上下辛勞合作的成果。 宗副校說:「我們用了兩週的時間讓學生準備,事前各級老師們既要因應學生的情況設計節目,又要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安排時間讓學生去練習和綵排;我們所有的舞台布景均由校工們製作;晚會的橫額由家教會安排,另外,單是為當晚演出的學生化妝和弄頭髮,便有約四十多位來自不同級別的家長前來協助。」 每位學生都有潛能 宗副校指:當晚十三個表演項目中,全校三百四十多名學生有一半人參與當中八個專項訓練的節目,如在學界或校際賽中獲獎的英語話劇、合唱、舞龍舞獅、鋼琴獨奏或親子合奏等,其餘一半學生則在分級表演中嶄露頭角,例如一年級生結合功夫、背誦《三字經》和《唐詩》表演的〈功夫三字經〉、二年級生的舞蹈表演〈動感舞〉、三年級生以說唱形式表達的〈我愛香港〉、四至六年級生集合擊鼓、打籃球、速疊杯和體操的〈節奏匯〉。「校方每年都會舉行才藝表演,今年作了一個新嘗試,我們想傳達的訊息是並非只有所謂的精英才可以踏上舞台表演,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只要他們有機會。」 宗副校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潛能,例如有些人天生有很強的節奏感,像在〈節奏匯〉中帶領其他學生擊鼓的五年級生Ng Shauncey Jimfred Gloria(吳福星),他是一名中菲混血兒,日常他也會在家裡敲打物件訓練節奏感,「當時在兩個大鼓旁,有其他同學隨著節奏在打籃球及玩速疊杯,我有份參與一起玩,感覺很好。」福星坦言表演後令他自信大增。自信心得以提升還來自透過自身的努力克服困難及得到所重視的人的支持。在中文話劇〈公主「假」到〉中飾演國王的五年級生Joseph Pascalis是印尼人,要日常以英語溝通的他背誦中文劇本著實有點困難,尤其有些句子頗長,對他來說更感吃力,幸好透過他的努力和老師的指導,最終他都能順利過關,身為公教生的他還表示:演出前一晚,特別為此祈禱。「感謝主,我沒有放棄,爸媽也替我高興。」在同劇中有份參演的四年級生Ezekiel Gomes,在劇中飾演多個角色,包括美術老師和皇宮神祇等,他是在港出生的印度裔人士,對他來說,念廣東話對白沒有難度。只消五分鐘,他便可記牢那五、六行的對白。「我感到最開心的是我所有的家人,包括我的代母當晚也有來看我演出,他們看過我的話劇和醒獅表演後,都來恭賀我。」Ezekiel還發現了自己有演戲的細胞,只需透過表情動作便可表達出倦透和汗流滿面的情形,令他十分享受這次的演出機會。 個人得到團體支持 個人的才能得以發揮,亦需要得到團體的支持,六年級生鄧胤澤對此深有體會,他當晚身兼多職,包括其中一位大會司儀、在〈節奏匯〉中打籃球、在〈龍獅共舞〉中舞龍尾,他每一項都應付自如。「我們在練習〈節奏匯〉時,八位打籃球的同學全部都要跟足節奏去拍球,如果其中一人跟不上,其餘各人都要一起重頭練習,直至完全沒有失誤,那份互相體諒和支持的力量很大。另外,我是在今年才加入學校的中國舞獅訓練班,我在演出前臨時被調往去舞龍尾這般重要的位置,幸好得到其他同學的提點,大家一起練習日久,像是已經心靈相通,可以互相補足。」他和其他有份參與演出的同學都覺得表演能盡顯他們的活力。 看見學生們在表演過後都有所收穫,宗副校及身兼節目經理和〈節奏匯〉負責老師的曲敏兒主任同感欣慰,宗副校還笑稱:今次的才藝晚會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皆因有些學生原本比較內向或不願嘗試,經過老師們的不斷鼓勵,將發掘到的學生才能說出來,其他學生從旁確認,讓學生本身也看到自己的價值和長處。「生命來自天主,每個生命都是獨特、寶貴與神聖的,天主賜予每個人不同的才能,讓我們去發掘、發揮和善用,服務他人,造福社會。」牧民助理林貴芬總括分享。(敏)  
kjy03_20160522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6.05.21
改變人生 的意外之旅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辭強說愁。」我也曾經是個心高氣傲的十七歲少女,總覺得身邊的大人和朋友,都無法了解「真正的我」。當我見到《從謊言開始的旅程》(野人文化)中,同樣是十七歲的少年秋月和也,認為對事物漠不關心的態度看起來比較酷,所以便裝出沒興趣的樣子,霎時如與年輕的自己相遇,非常理解和也這種先將自己武裝起來,故意與世界疏離的矛盾心情。 秋月和也的自尊心很高、性格又彆扭,尤其最討厭被別人視為騙子,卻因為愛面子,想要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故意和同學唱反調,順口就說了曾經去過東京迪士尼的謊;為了圓謊,這個最遠只到過博多的熊本少年,只好再以更多的謊言,獨自踏上一個人的修業旅行。 位於九州的熊本距離東京950多公里,和也傾其積蓄還湊不足旅費,他利用媽媽對他的信任,補足了差額,上網買了廉價套票,決定一日來回。和也心想:只要在迪士尼樂園拍下一張足以證明到此一遊的照片,自己的謊言就不會被拆穿。誰知天算不如人算,計畫趕不上變化,一場車禍引起的大塞車,讓他沒趕上回家的班機。 因為意外而流落機場的和也,沒想到這將是改變人生的起點。在接下來的五天中,他陸續和機場販賣部的阿姨及兒子、美容院的男店長、警官、卡車司機大叔與女兒、醫生、神秘老人,發生了一連串奇妙的遇合與深刻的對話,雖然他和這些平凡的人們只是萍水相逢,但他們卻如同人生導師般,以自己的人生際遇,為他上了珍貴的八堂課。 這本書的作者喜川多泰是日本暢銷與長銷兼具的心靈作家,專門從事青少年勵志和人生輔導工作,在青少年群體中擁有極高的人氣。他的文字淺白易懂卻寓意深遠,內容又不教條八股,他還經常巡迴全日本演講,總是為讀者帶來鼓舞人心的力量。這本書的原名是「偶然的必然」,喜川多泰認為旅行是人生的轉捩點,所有看起來偶然的邂逅,都是會影響未來人生的必然,人與人就是在一連串的相逢和離別中,為人生注入活水,學習對自我生命的體察。 其實與秋月和也一期一會的人們,教導他的並不是甚麼特別嶄新的大道理,但卻都是人生最根本的至理。他們的現身說法啟發了和也,也幫助他釐清生命的價值,原來只會考慮自我需求的和也,開始懂得主動為身邊的人付出,願意勇敢的踏出舒適圈,不再因為害怕失敗而舉步不前,不管別人說甚麼,都誠實的傾聽內在的聲音,不盲從別人給予的價值觀,相信自己的幸福應該要由自己來定義,因為人生不是別人的,是屬於自己的。 原本看起來應該會很倒楣的旅程,在山窮水盡、歷經周折後,因由匯聚的善意,有了圓滿的結局。冒險不一定在荒野,城市叢林裡也埋伏著危機,旅途中的挑戰變成和也成長的契機,是心念的轉動讓逆境變成祝福,激發出生命無限的潛能。若沒有這些陌生人的扶助,迷途的少年或許無法平安返家,唯有感受過無私的大愛,才能真正學會感恩和珍惜,去而復返,和也已經成為截然不同的新人。 這本書不只適合青少年閱讀,也非常適合陪伴孩子同行的成人一讀,靜心守候孩子成熟懂事,需要成人寬厚的包容與智慧,除此之外,大人們還要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海闊天空去探索未來。因為信念讓我們啟程,希望使我們得以堅持,唯有彼此相愛,最終才能帶領我們一起到達終點,這本書同時為孩子和大人帶來了心靈的洗禮和閱讀的樂趣。  
kjy01_201601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16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 機械人賽奪獎 拓展科學興趣
小朋友喜歡幻想,有些小朋友會想像自己是卡通片裡的機械人,擁有精良的裝備,奮力迎戰壞蛋。早前數位學生參加了一項機械人擂台賽,他們雖然不可以變身,卻能夠透過組裝機械人和編寫操控程式,指揮手上的機械人與敵人決戰之餘,從而增加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本報專題)馬鞍山聖若瑟小學數位五年級學生組成團隊,早前參加將軍澳香島中學主辦的「小學智能機械人邀請賽」,分別獲得「機械人擂台賽輕量級」冠軍和亞軍。 這天,參加冠軍組的李冠霖和郭雋、郭睿兩兄弟,以及亞軍組代表馮經博憶述比賽情形, 齊說對結果喜出望外。郭雋說:「比賽期間很緊張,贏了很開心,因為從來沒想過會贏。」郭氏兩兄弟及經博還是校內科學小先鋒的成員,郭雋對於組內曾玩過的浮沉子和動力船等印象深刻。而經博的家中則有顯微鏡, 他試過將植物和昆蟲屍體放在顯微鏡下研究, 「我以為葉片上長滿毛茸茸的細毛會使它密不透光,放在鏡下一看,原來葉上滿佈很多透光的小孔,很有趣。那些昆蟲手腳有點恐怖,但在顯微鏡下看卻很新奇。這些發現使我對科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科技潛能善啟迪 四個男孩子都愛看韓國科學漫畫《科學實驗王》,也愛砌積木或機械人、玩電腦和打電子遊戲機,但編寫電腦程式卻是第一次。他們都是由班主任推介加入該校於去年開設的「Lego 機械人拔尖班」,同期加入的還有另外六名學生,全都是對科學感興趣及成績較好的。負責授課的鄭啟彥老師曾在社區中心教授組裝機械人。他起初安排學生透過觀看影片認識組裝的零件,然後讓他們學習怎樣以零件砌出不同的形狀及透過編寫程式控制不同的摩打,如哪個程式可以使機械人向前行、向後行、轉彎或走到某一個距離後便停下來,待學生逐步熟習後,再作深入教導及出題目讓他們自行編寫驅動程式。鄭啟彥老師說:「我不會給他們標準答案,反而鼓勵他們多些討論、思考和發掘。我們有兩套機械人組件,如對編寫程式的可行性有懷疑,我建議他們在兩個機械人身上試行。」提供空間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個人創意和以實驗作驗證,正正就是科學精神。 這四位學生坦言從賽前的十堂課中獲益良多,他們知道只要願意嘗試及透過通力合作,便有機會成功。鄭老師稱,開班初期只想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他們有機會學習這些在坊間學習費用不菲的組裝機械人和編寫程式班,後來他發現這個學界的比賽,便為學生報名,藉競賽為他們的學習帶來更大的推動力。 團隊精神齊發揮 這次比賽為師生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經鄭老師選拔,郭氏兄弟與冠霖組成一隊由學生取名為「疾風傳」,而經博與其他兩位同學的隊名為“YoLo”。「疾風傳」的分工清晰, 郭雋負責編寫程式、改線和拆線,郭睿負責組裝和有關武器的種種,冠霖則做紀錄和在各方面提供支援。“Yo Lo”的三名隊友就不分彼此,有工作時有商有量,誰有空誰便去做。「我們的機械人是一部車,車上設有一台微型電腦以載入驅動程式。它是透過上擂台擊倒其他機械人,才可以獲勝。比賽過程中,只有我們才可以調整機械人的性能,所以我們事先要想好怎樣擊倒對手及避免自己被擊倒,例如預計對手會在甚麼時候攻擊我們,我們就要在多走幾步後停下來,以防被擊倒。另外武器也很重要,要懂得運用有限的材料,例如將一些本來放在車尾的零件改放在車身,以打倒對手。」經博說。到了比賽當天,本來他們都只志在參與, 碰巧「疾風傳」一隊的一條電線截斷了,雖然同場份屬對手,但“YoLo”也大方地借出他們的電線給「疾風傳」。豈料同校的這兩隊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終極對壘,「疾風傳」便將電線歸還給“YoLo”,改向其他學校襄借。這事令鄭老師甚感欣慰,他看到學生之間的守望相助和體育精神。「疾風傳」的三位同學則汲取了教訓,日後懂得作更充足的準備,以迎戰下一次將機械人改裝成足球戰士的比賽。(敏)   
kjy01_201511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07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自主學習 跨學科互動
(本報專題)走進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不論在各層樓的牆上和樓梯轉角,以至課室外長長的走廊上,都可看到大大小小富宗教色彩的水彩畫、馬賽克畫和陶瓷畫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全是該校學生的手筆,內容包括五餅二魚、十個童女等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亦有蠟蠋台、十字架、復活蛋等的信仰標記,大部分的作品是在剛過去的學年完成。該校黃健超副校長表示:「為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及掌握自學能力,學校近年在宗教科和視藝科等不同的科目,嘗試滲入自主學習的元素,尤其在宗教科更可體現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活學啟迪創意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潘廷希和徐美茵,及就讀五年級的布曦桐,是參與這些大型創作的其中一份子。提到由構圖、繪畫以至著色等各部分,在創作過程中有份幫手至完成《天地初開》和《耶穌誕生》兩幅巨型水彩畫作,廷希的臉上立時綻放滿足的笑容。他和其他愛好繪畫的同學,在去年參加學校的壁畫班,當中由七至八位小三至小六的學生組成一組,他們在每個學期的課餘時間,聚在一起,合作完成作品。 廷希說:「在構思《天地初開》時,我比較留意用色是否鮮艷,及如何突出日與夜的分別, 例如加插小太陽及星光的分佈等。」美茵都在構圖上花了點心思,她嘗試將在宗教課中,老師提及天地初開時,天父創造了亞當和厄娃這對原祖父母的肖像畫出來。「這可是天父創造人類的開始呢。」曦桐在旁附和。廷希和其他兩位同學, 都從互聯網、家中的雜誌和報紙堆中,尋找和揣摩如何繪畫畫內的熊、獅子和大象等的形象和形態。 這種以學生作主導、規劃和監察的做法,是源自該校在去學年推行的「自主學習」理念。儘管推行初期,同學們都花了不少時間在資料搜集上,令他們有點不習慣,他們卻十分喜歡這種學習方式 —— 因為這樣可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並能以自己的興趣為主導,從而提高學習的樂趣,及更能展示他們的創意。最令老師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評分的範圍擴展至資料搜集、畫草圖、鑑賞名畫等方面,從中亦發掘了學生的不同潛能,拉長補短,以致有助提升視藝科整體的分數。」視藝科主任袁美玉老師說。 「自主學習」在視藝科的美好經驗,在宗教科亦得到進一步的印證。去學年,除了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宗教科主任葉雅思老師亦應用了該校剛添置的平板電腦,讓高年級的同學一人手執一部,往設於該校的中華聖母堂實地考察。(敏)    創意觸動心靈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陳思妍與周德政,便參與過這個好玩又難忘的宗教課活動。「我是這個堂區的教友,也是輔祭。很多時,我在彌撒中服務後,便匆匆忙忙趕著去參加主日學,連聖堂的地板是甚麼顏色也不清楚。但那幾個星期,每周一次,我們每人拿著平板電腦,跟著老師進入聖堂,掃瞄那些在聖堂裡為今次學習而設的二維條碼(Quick Response Code 簡稱 QR Code ), 這讓我看到原來聖堂的祭台上,有個三角天窗。自然光線透過玻璃窗,照射到祭台上。神父在祝聖體血時,舉起杯,那窗的光照射到祭台上,就像天主親自降下來祝聖餅酒一樣。」德政說。 同樣也是教友的思妍也指,透過這次學習, 只要他們把平板電腦對準張貼在該處的QR Code 掃瞄一下,「嘟」聲一響,就能看到聖洗池、聖母像、讀經台、祭台、聖體櫃和十四處苦路像等的資料,從而更了解這些在聖堂常見的地方和擺設背後的意思。上宗教課時,很多同學都像德政般興奮,老師還未說開始,同學已很認真地在「嘟」一「嘟」查資料、填工作紙了。「是呀, 平時我們去聖堂,都提醒我們要關掉手提電話等裝置,但現在我們卻可以拿著平板電腦在聖堂學習,很有趣。」德政笑著說。 心靈領會信仰 真善美來自天主。很多時,我們很容易從孩子率真、毫不矯飾的作品中,認出真善美。耶穌說,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讓他們多靠近主,有助他們保存真善美,體驗上主對每個獨特個體的愛與尊重,從而讓他們更自發自愛。今次能夠打破常規,讓學生自主愉快地學習,負責設計這些宗教課活動的葉老師,原來只想帶出「天主不是沉悶的」訊息;以貼近現今小孩子的語言,讓他們多接觸聖堂、多親近耶穌。葉老師說:「我們多謝堂區的葉神父支持我們,並有心將這活動推介給堂區的教友, 只要他們都掃瞄一下QRCode , 也可像學生般多了解這些禮儀小知識。」陳淑儀校長也指,雖然聖堂位於校內,但學生不會隨便走進聖堂,現在隨著這次有趣的學習,增長了他們的知識之餘,更學懂尊重屬於天主的地方。   的確,該校有一個優勢,就是在地理上,學校與堂區在同一座建築物內:聖堂位於學校二樓,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則設於六樓,學生與堂區人員時常見面和接觸,令堂校的關係更密切,大大增加了學生接觸天主的機會。學生除了可以透過宗教課每月一次到聖堂祈禱外,年中經過聖堂,見到堂區有不同的節慶佈置更替,都會好奇地入內看看,日久對天主愈感親切,甚至進而去慕道,真正成為天主的兒女。中華聖母堂主任司鐸葉寶林神父表示,堂區的主日學亦歡迎該校的非教友學生報讀,「有些學生父母都是非教友,但孩子由小一開始入讀主日學,至小六畢業才領洗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有時,學生在街上碰到葉神父,學生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和攀談。他們知道,可以在哪裡找到天主、找到天主的人。(敏)      有見「自主學習」理念在視藝科和宗教科的成效理想,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學年開始,該校將此理念延伸應用至全校的中英數等各科目。該校課程發展主任潘偉強老師以中文科為例,一二年級等低年級,就加強上堂前的備課、自己圈重點;三四年級多做查字典; 五六年級等高年級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及多加使用網上學習平台等。「功課不像從前般只有工作紙,還有很多小組合作的項目,從中更有助加強學生的社交技巧。」   為此,該校更於早前舉行的教師發展日中,以此為重點, 分別邀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葉祖賢主持講座「高效課堂與自主學習」及粉嶺救恩書院邱潔瑩校長連同十多名師生,到該校分享推展自主學習的心得及點滴,並透過中、英、數分組討論,了解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後,在學習動機及學習表現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