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a-20131215
icon54
花生老師
2013.12.15
愛是……
許多年前,我從報章上看到一則漫畫,畫中人問身邊的朋友:愛是甚麼?朋友正想解釋,卻又止住了,然後叫他看:朋友拾起一塊石頭, 投進水裡。如鏡的水面濺起了小小的水花,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水波由圓心從小至大慢慢擴散,畫面就此完結。   我覺得這則漫畫很有意思,於是,把它貼在白板上,好讓一班四年級同學自由地寫出「愛是甚麼?」經過兩、三天,白板上滿佈大大小小的字,我選取了一些和大家分享,看看他們怎樣演繹人間最偉大的東西。 愛是循環。(瑩瑩) 愛是兩個人中間的情感,永遠存在他們心裡。(劍文) 親人對我們的愛是不變的。愛不是兩個人的愛,可以是幾個人或一團人的愛。(芷葦) 愛是美麗的,永遠愛對方。(浩樺) 愛是一種你和對方都認同的,永遠長相廝守,直到永遠。(耀宗) 愛是愈來愈大的東西。(珮盈) 愛是永遠的和不可戲弄。(阿彥)  多年後,我看了一本書《愛》,書中以簡單的文字和插畫,表達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愛的表現。例如: 愛是:下雨天和你一起打傘,自己濕了一半也沒關係。 愛是:當我這次考試100分,不會一直告訴自己最了不起! 我和一群二年級同學讀過這本小書後,請他們同樣以文字和圖畫, 表達對愛的看法: 愛就是我本來有很多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我還會分給家人。(文杰) 雖然我不知道媽媽在哪裡,但是我都很愛媽媽。(學斌) 愛是:爸爸很愛喝酒,但是我生病了,爸爸不喝酒了。(偉業) 看了偉業的話,我應當如何回應呢?我問偉業,你爸爸真的很愛喝酒嗎?他說:「是呀!每天都喝。」我的腦海裡立時幻想父親醉酒鬧事的情景,忍不住再問:「那麼,父親會打你和姐姐嗎?」「沒有,但經常罵我們;吃飯時,姐姐跌了一粒飯也會罵。」偉業平淡地說。 聽了,我一時也接不上話了。 「愛,是甚麼?」我自問。 此刻,想起一句話:愛,不是問最底線,而是問最高線。        
kjy02_2013120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2.08
心繫兒童 精雕細琢
     為期兩天的論壇,活動包括由五位奪得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創作者,劉伯樂、湯姆牛、蔡兆倫、繪者黃志民及陳致元,以得獎作品為題,舉行分場的創作分享及討論。 湯姆牛:與三年級的玲玲相遇 喜歡戴帽子的湯姆牛,帶點靦腆,分享作品《最可怕的一天》的創作過程。「我一直很喜歡畫畫,但我真的很不會講話」,湯姆牛說。他憶述童年,「不知怎的,老師不止一次找我參與演講比賽,但我怎也背不了講辭,每次都表現不好!」他坦言把自己投射到故事裡。 小三女生玲玲是《最》的主角,她對上演講台有莫名的恐懼,就像小時候念三年級的湯姆牛。《最》的前半部份把玲玲的恐懼感放大、想像放大,化成很多的眼睛、不同的怪獸、世界末日般的災難畫面。湯姆牛更安排了一隻小貓,穿插在故事中,「我把牠定型為如影如隨的恐懼,每一頁都有牠出現。」 湯姆牛的另一作品《下雨了》早於第二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2011年)獲評審推薦創作獎。「成長的經歷對我的創作產生無形的影響力」,湯姆牛續道,「創作的構思多來自日常的生活。」三十年後,玲玲晉身成為建築師,還獲得國際獎項。雖然頒獎禮那天,玲玲仍是要上台演講,她還是臉紅心跳;那天,貓兒沒有出現,她更覺得那天是最美好的一天。「這本書不是告訴你不害怕的方法」,湯姆牛解釋, 「看完以後,可能你還是克服不了恐懼,還是要面對很多挫折,但找到了自我肯定,你要相信自己是會有所作為的。」 蔡兆倫:感恩基督徒童書創作人 翻開書本的蝴蝶頁,立時感到似是置身漆黑的世界。這本以黑白對比作主調的書,線條簡潔有力,在色彩鮮艷的童書世界中,顯得份外奪目。精煉的設計技巧,隱含著蔡兆倫積極勤奮的處事態度。談吐含蓄的他早年利用公餘時間,透過台灣成人社區教育,研習圖畫書課,這本書是他的課堂習作。「我從小戴眼鏡,創作時想像一個失明兒童的生活細節,失明人怎樣走樓梯,他對形狀的想像⋯⋯」他坦言當初決定採用黑白兩色,目標是盡快完成作業,同時考慮印製的成本。在一群基督徒童書創作人的定期聚會中,他獲得友愛的關懷和鼓勵:「他們是優秀的藝術家,感謝上帝,上帝給我派來這群天使!若沒有他們的專業建議及出版社的編輯給我機會,讓我不斷反思原先不成熟的構思,也許這本書至今仍躺在抽屜裡。」 黃志民:校園真愛延續創作夢 書獎決審委員唐亞明對《阿里愛動物》的評語,直接指出「作者是在一心一意地給孩子講故事,而不是把心思用在自我表現上⋯⋯不僅故事情節有趣,語言也生動有節奏,還運用了押韻的手法。」為這本書繪畫的黃志民,極有同感。「我一看到這本書的文字稿,便非常喜歡。內容很有趣,作者細意觀察動物的生活,字裡行間清晰地流露她對環保的堅定信念。」 這本色彩鮮艷的書,設計獨特,有不少富動感的跨頁,營造豐富的想像空間(船的航程、阿里爬山洞等)。在台灣國小執教三十多年的黃志民,談到他跟小朋友相處的經驗,喜形於色。「在學校裡看到小孩子的動靜態,這些都是我繪畫的素材。我喜歡跟小朋友玩,這份不老的童心對創作極有啟發。」曾受美術專業訓練的他,喜歡看電影和紀錄片,「這些興趣培養我理解和吸收文字所描繪的情景後,腦海呈現電影般的情節。繪畫時像個電影編劇,把每個鏡頭定下來,把細節做成小樣書,再跟出版社討論。」 頒獎台上,偕黃志民一起領獎的是代表作者黃麗凰的彭維昭,她是作者的女兒。「維昭是我的學生,她念小學時,母親來校當家長志工(義工)而彼此認識。」2009年黃麗凰病逝前,黃志民一直關注維昭的成長。維昭現時當上小熊出版社的編輯,延續母親的事業。(澄 / 睿)  
kjy01-20131208new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2.08
千變萬化的童書國度
(本報專題)布朗生於英國,這是他首次到香港和中國大陸。1976 年他出版第一本圖畫書,至今創作的兒童圖畫書超過三十本。獲得兒童文學界最高榮譽「安徒生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 (2000年)及屢獲國際童書創作殊榮的布朗,亦擔任世界各地的童書大使,致力創作和推廣兒童圖畫書。 無窮靈感 源於生活 小時候,布朗愛和哥哥玩形狀遊戲。這種遊戲方式是首先由一人繪畫一個抽象的圖案,再由另一人添加內容,改變圖案。「形狀遊戲對我的事業十分重要,我在作品中玩這個遊戲,這是關乎創意的靈感來源」,布朗解釋。「任何靈感都來自別處,來自我的童年經歷、孩子的經歷、別人的故事、電影、畫作,甚至是夢境」,他強調,「而透過自己的轉化和調整,最普通、寫實的事物也能變得有趣和夢幻。」 布朗的作品《大猩猩》(Gorilla, 1983年出版)使他聲名大噪。「人們都問我:為甚麼我早期筆下的爸爸,形象都不太好」,《大猩猩》故事裡的爸爸個性冷酷。他表示創作《大猩猩》時,妻子懷孕;那是第一個胎,他們的寧馨兒,「回想起來,大概我是在警惕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父親。」而在《我爸爸》作品中的爸爸,卻是個無所不能的好父親, 「一天,我在母親保留的行李箱中,發現已過世父親的舊衣服。它們把我帶回童年,更成了書中主角的服飾。」 引起共鳴 童心同理 「至今,《大猩猩》還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布朗表示,那是他首次採用猩猩作故事的主角。然而, 使他得到「猩猩人」(The Gorilla Man)綽號的,卻是他的作品「威利系列」。威利(Willy)是一隻活在大猩猩世界裡的黑猩猩,大猩猩比他更強壯、更有力量,大猩猩所扮演的角色也更重要。布朗認為威利某程度上也是他自己,「童年,我無法和哥哥競爭,他在所有事情上都比我出色。」他表示威利引起很多孩子的共鳴,因為他們的世界由成人主導,「我收到上千封來自小讀者的信,他們都認為自己與威利很相似,理所當然地,威利也成為最受歡迎的角色。」 布朗作品的另一個共通點,就是有很多值得留心的細節,或是幽默的小補充,或是解釋人物心理狀況、文字以外的視覺補充。他更愛把經典名作改造,放進作品中。有人問: 「孩子們能明白這些暗喻嗎?」布朗這樣回應,「孩子們在成長中不斷翻看圖書,自然會有新發現;書中有很多線索,孩子現在可能讀不懂,但最後他們一定會知道。」他亦道出自己的期望,「希望老師和家長都能教孩子讀出書中的不同,而不是指導他們怎樣去理解。」(澄 / 睿 )  安東尼布朗 英國兒童繪本大師 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舞動筆桿,用圖用文,創作觸動孩子心靈的故事。在他筆下,玩偶可以變成會跑會跳的,小熊、大猩猩也能成為主角;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外,生活中的點滴亦啟發他的創作靈感。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頒獎典禮暨第四屆華文圖畫書論壇中,頒獎嘉賓布朗細談自身經歷與創作意念間的互動。  「心繫兒童,精雕細琢:真正的圖畫書」  多年前,一位祖母偕年幼的孫女兒圍膝伴讀, 她們幾乎每次都看同一本圖畫書。小孫女兒把這本書一看再看,祖母心想: 圖畫書緊扣小孩的心,實在令人百看不厭。這位態度溫婉、經常面露笑容的女士 —— 已故陳一心先生的夫人范儷瀞女士,於今年十一月九日(豐子愷誕辰周年)在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頒獎典禮暨第四屆華文圖畫書論壇」,分享她的體驗,表達她對優秀兒童圖畫書的期盼,獲在場三百多位參加者報以熱烈的回應。 本屆論壇主題為「心繫兒童,精雕細琢︰真正的圖畫書」,藉此闡述書獎評委會的觀點:圖畫書是一門綜合藝術,重視文字與圖畫的品質, 文圖融合無間,講究圖像語言、文圖關係、情節的節奏與連貫、版面配置;同樣重要的是從孩童的觀點出發、以兒童眼光關注他們的需要。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由陳一心家族基金會於2008年創辦,過去數年在中、港、台三地,透過論壇、講座、展覽、親子閱讀等相關活動,致力推廣優秀的華文圖畫書。(睿) (相關報導:下頁續)    
kjy02_201312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2.01
畫意濃情 聖若瑟小學 王司諾 水墨創作
 今年臨近重陽節時,《喜樂少年》編輯部收到一幅名為〈登高〉的畫作投稿。秋意漸濃,正是遠足郊遊的好天氣。這幅作品經過編輯的甄選,刊於報上。隨後,本報記者更到聖若瑟小學與小畫家王司諾會面,談談他在繪畫和書法寶庫的發現和樂趣。 (本報專訪)對繪畫和書法產生興趣的起點,不在興趣班,今年就讀聖若瑟小學五年級的司諾表示,一切由家庭開始。爸爸寫得一手好書法,姑姐則是司諾繪畫的啟蒙老師。由蠟筆畫開始,司諾慢慢接觸水彩畫,甚至水墨畫,對繪畫的興趣日增。 揮灑畫紙上 司諾的姑姐是小學老師,任教視藝科。由司諾準備升幼稚園高班的暑假起,時間許可的話,他便會在週末到姑姐家中畫畫。那並非常規課程,也不是興趣班,只是侄兒在姑姐的指導下,繪畫喜歡的東西。「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第一幅作品,以水果為主題,用蠟筆畫了大蘋果、花盆和其他水果」,司諾對自己的處女作十分滿意。「我很開心,連睡覺以前也要把畫拿出來看看」,他笑著說。 其後,本身對水墨畫甚有興趣的姑姐,留意到司諾的硬筆和毛筆書法均寫得不錯,認為他有畫水墨畫的天份,於是便邀請他嘗試繪畫水墨畫。司諾欣然接受,亦漸漸愛上水墨畫。「我喜歡畫水墨畫」,司諾解釋,「水墨畫在創作上有很多自由,即使把顏料塗到框線以外也沒問題,有些時候更可以運用大號畫筆,大筆揮灑。」司諾續道,「我也喜歡水墨畫淡淡的色彩,以及水墨畫空筆等技巧。」 此外,司諾亦介紹他獲刊登的作品〈登高〉,「其實這幅畫沒有無論甚麼特別的創作意念,只是希望畫一幅應節的畫;但這幅畫的色彩均勻,我十分滿意, 也在構圖中加上一所房子和山上的涼亭, 使圖畫更豐富。」這天,他亦為我們介紹他的另一幅作品,「我很滿意這幅畫的用色,圖畫裡有大魚也有小魚,就像一家人,所以我起了〈天倫〉這個畫題。」 親情心中暖 「謝謝姑姐給我很多建議,也教會我很多畫畫的技巧」,司諾感謝姑姐的教導,也希望提升自己,做得更好。「我握筆不夠穩定,容易影響畫的效果,我希望多練習,畫得更好。」 畫作上的畫題和落款,也由司諾自己一筆一劃完成,「爸爸也會看我的書法,給我建議,教我怎樣能寫得更好。」然後,他便會反覆練習。「我覺得寫毛筆字比硬筆字有趣,因為毛筆軟軟的,用毛筆寫的字有更多變化。」他早前在硬筆書法比賽中獲獎,也希望日後有機會參與毛筆書法比賽。 姑姐王惠華老師於公教學校任教,為侄兒司諾投稿,期望藉此加強他的自信。「我發現司諾愈來愈進步,希望他能延續對水墨畫的興趣。」她認為司諾是一個既認真又富創意的孩子,「要是他畫的不滿意,他會要求再畫一次,繪畫時他也有很多提議,非常有創意。」王老師十分欣賞司諾,也鼓勵他繼續努力,「希望他能發揮所長,力求完美。」 翻看年曆,農曆十一月將至,「展望農曆新年時能畫一幅桃花畫,因為我認為桃花最能代表新年」,這是司諾的短期目標。他也希望能繼續畫畫,用畫筆記下身邊的事物。(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