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_20210131_s
400 400 FAMOUS_SAYING
Stories Behind Popular Sayings
2021.01.29
Grasp the nettle
We always hear that the government vows to tackle difficult situations with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 Can you think of a figure of speech to express such an approach? An appropriate expression is " grasp the nettle " , which stems from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lant.  The scientific name of a nettle is " Urtica dioica ". This perennial plant grows very well near where human beings live and is found throughout the world. It has inconspicuous green flowers and usually stinging hairs. Interestingly, if you touch a nettle lightly, it stings you and makes your skin itchy, red and swollen. However, if you grasp a nettle tightly, it is less likely to pierce your skin.  The stinging nettle was made well-known by the English author John Lyly in his romance entitled " Euphues: The Anatomy of Wit " in 1578.  " …he which toucheth ye nettle tenderly, is soonest stoung. "  In spite of these negative effects, it can be used to make soup and herbal tea.  In Britain, the World Nettle Eating Championship is held every year, where contestants " grasp the nettle " to eat as much of the plant as they can in an hour.   我們常常聽見政府誓言拿出決心與勇氣去應對困境。你可否想出一個比喻來表達這樣的處理方法嗎?一個適當用語是grasp the nettle,它源於一種植物的特性。 蕁麻的科學名稱是異株蕁麻。這種多年生植物在人類生活的地方附近茂盛生長,而且在全世界都找得到。它有不顯眼的淡綠色小花,以及通常帶刺的茸毛。有趣的是,如果你輕輕地觸碰蕁麻,它會刺疼你,使你的皮膚痕癢紅腫。不過,如果你牢牢地握住蕁麻,它反而不太可能刺破你的皮膚。 帶刺蕁麻之所以廣為人知,是因為英格蘭作家約翰・黎里於1578年在其浪漫小說《尤弗伊斯:才智之剖析》提到它。 「…he which toucheth ye nettle tenderly, is soonest stoung.」 儘管它有這些不良作用,人們卻可以用它來熬湯和做草藥茶。 英國每年舉行「世界吃蕁麻錦標賽」。參賽者「迎難而上」(grasp the nettle),盡他們所能在一小時內吃大量蕁麻。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213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2.11
東涌天主教學校 中學部 20周年 善用地利讓學生愛大地愛人
20年前,東涌天主教學校在東涌新建成的逸東邨創校,自始「東天人」在社區內植根。「東天人」,都是學會自愛與承擔,常懷欣賞及樂於犧牲,這些特質正是該校校訓「立己愛人」的精神。多年來學校致力培育學生全人發展,也善用校園內外自然環境,安排學生普查校園內生物,從中學會愛惜大自然生態。校方現正把資料編成圖鑑,記下東涌美麗的生態環境。 「在校園內能夠見到在本港屬罕見的燕鳳蝶,實屬難得。因為在校園外一公里的東涌纜車站, 下方有一個燕鳳蝶的生態環境。」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十多年前開始紀錄校舍內出現的生物:包括吹綿介殼蟲的雌雄品種;不常見的黑脈蛺蝶等。 製作校園生物圖鑑 本學年開始,學校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舉辦的校園生物普查計劃,中學部近200學生參與,黃應昌與學生不時帶著相機或手機,在校園搜尋昆蟲,多年來他們記錄了近200種生物物種,包括近60種蝴蝶,100多種昆蟲。校園內仍藏著不少生物有待學生發現, 日後會把生物資料輯錄成圖鑑,和學生分享。 事實上,該校上學年起已在STEM科開始在校園內開展植物普查,學生以手機應用程式和圖鑑,去辨認校內植物,好了解植物的外型特徵,如何適應環境;過程中,學生也開始學習手機程式中的人工智能(AI)原理。 「楊桃樹又稱洋桃、五斂子,是酢漿草科洋桃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它的種子扁平或橢圓形,外殼褐色⋯⋯」中二學生鄭艷冰上學年以校內的楊桃樹為題材,記下樹的特徵,上網了解樹的品種與特質,再去拍片作紀錄。 中二的宏灝錇在去年的STEM科以AI去認識校內的大紅花,認識花形、葉形、外表等,早前他與同學參與「Master Code編程大賽」,以人工智能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在初中組獲得冠軍。他期望日後能真的以科技解決糧荒。 同組中三生帥婕說,以溫室農場研究糧食供應問題,其中以AI辨認蘿蔔形狀,再區別使用者屬於那一種族的人,「我們運用AI 原則,解決儲水灌溉,自動化糧食倉庫的安排。從種植、收割、儲存及銷售,制訂出完整的體系。」 負責STEM科的教師徐翠萍說,期望教導學生善用科學與科技,並引領他們去認識校內植物,繼而學會珍惜大地資源。 設多個信仰小團體  讓愛心服務傳遞開去 學校培育學生愛大地,也培育學生的信仰,學會愛近人。由學校開辦至今,中學部有不同的信仰小團體讓學生參與。 學校本學年再新設愛心服務團,活動包括安排學生到深水埗照顧長者,陪他們覆診等。中四生陳穎曈說,陪診時她會聆聽長者心事,讓長者開放心懷,義工服務讓她「明白到在服務中需要常懷大愛做小事」。 愛心服務團另一成員、中三信徒學生尹浩誠加入服務團,是要服務他人、活出信仰。他3歲起入讀東涌天主教幼稚園,之後升讀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他中二時加入了學校的信仰小團體,並肯定團體活動令他更投入校園生活。 中學部校長林志江指這所教區「一條龍」學校,讓學生由幼稚園開始接受天主教教育,即使多數學生不是信徒,信仰小團體有近100人參與(聖詠團、禮儀組、心靈茶座、慕道團、愛心服務團),讓學生透過服務與學習去認識公教價值。(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01122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0.11.20
喜樂中學 動態 2020.11.22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學生認識追思已亡節 ( 本報訊)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天主教同學會11月2日舉辦「追思已亡節」活動,由天主教同學會成員籌備,鼓勵師生為亡者祈禱,並認識追思已亡節的意義。 當日早會舉行前,學生在學校正門向師生派發「禮物包」,內裡附上糖果和印有為亡者祈禱的祈禱卡,並印有「一粒糖果,一次祈禱」的語句。校方鼓勵學生細味品嚐這糖果的過程中,為一切已亡者的靈魂安息祈禱,作為「愛德」的奉獻。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準備「禮物包」的同學都十分注重衛生;在包裝、派發禮物包前後均清潔雙手, 全程戴上手套。 早會分享中,宗教科教師向全校師生講解「追思已亡節」活動時指出,為亡者祈禱是整個11月份(煉靈月)的精神。(教)    荔景天主教中學  全方位學習日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11月初舉行的全方位學習日,讓學生學習平日在課堂難以達到的學習目標,深化學生對其他學習經歷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啟發學生多元潛能。 當天活動由不同科組負責,透過校園電台直播讓各班學生在課室內參與多個學科的節目及比賽。活動包括「荔天知多少?」、「體育,你不知道的事!」、「荔天on l i ne才華大賽」、「與主相遇禪畫中」、「閱讀越識問答大賽」及「創意與生活──STEM話你知」。 該校校長劉廣業表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教師團隊設計的活動針對學生書本以外的知識,幫助學生平衡學業與生活。其中,在「與主相遇禪畫中」的活動,學生以祈禱和默想聖言, 讓學生初探禪繞畫的基本技巧,在寧靜中一起繪畫出百合花。 另外,該校於10月開始義賣明愛慈善抽獎券外,校方亦把全方位學習日定為便服日,共籌得15,000多元善款,全數撥捐香港明愛。(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122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1.20
荃灣聖芳濟中學太陽能車得獎 傳承製車夢
這太陽能發電車外形似船,頂部設有太陽能板,可載人。荃灣聖芳濟中學這件外貌吸引的作品,在去年底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中學新能源電動車設計挑戰賽」獲得全場總冠軍。 這架太陽能車是一輛重70公斤、由鋁、珍珠板、布、橫額等材料製成的開篷車,當年由十多位學生花了一個多月完成,首年參賽的舊生鍾俊穎說:「要準備DSE,又要砌車,晚上十點、十一點才離開學校。」    失敗後幫助學弟爭勝 助自己圓夢 「第一年的比賽,我們原本是一直領先的。」鍾俊穎說。但一次技術意外卻打跨了他們。設計時他們主要在校內試駕太陽能車,故車速不能太快,但比賽當天, 要在路面上行駛, 走上斜、轉彎的賽道, 他們首兩輪比賽都很成功,打算在第三輪加速。怎知加速後電流過高,保險絲斷了,車便在中途停下,與冠軍之位亦擦身而過!  第二年,師弟再參加比賽。在師兄的基礎上, 改良太陽能車。鍾俊穎對學弟的忠告便是:加大保險絲,及在車上預備後備保險絲。最終師弟在比賽中,獲得全場總冠軍,一圓師兄與他們的夢想。 太陽能車的製作過程分電機工程部、機械工程部、設計師、安全主任等工作,而鍾俊穎主要負責電機工程,即駁電線組合、電路系統等。他最初也不懂得駁電線,需要上網找資料又要請教導師,但到了第二年,他便成為了師弟的導師。 「小時候喜歡看《頭文字D》,而這次經歷一圓我砌一輛車的夢想。」現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修讀電機工程的鍾俊穎說,該次經驗亦使他確定自己對電機工程的興趣,來年也會代表學校到澳洲參與國際太陽能車比賽。  傳承製車經驗 學弟製作火箭車 學校目前以這架載人太陽能車作教材,讓中二生STEM活動製作火箭車時參考。 試駕過得獎太陽能車的中三同學陳梓軒說: 「希望這輛車將來可以向後倒退。」去年他便運用同一物理知識製作了一輛「火箭車」。 陳梓軒與同學運用發泡膠磚、車軸、車輪等材料,從畫圖開始設計車身,以切割機在發泡膠磚切出車身,再用砂紙打磨形狀,裝上車輪車軸,最後在車底加上固定錨及金屬圈,便大功告成,「流線型和輕巧的車身便是速度的秘訣。」 另一位同學鄭志南說,製作火箭車的過程中運用了有關空氣阻力、承托力、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等的原理,這也是師兄做「載人太陽能車」時相同的問題:「水滴型的車比斜型的空氣阻力小;車身平滑,空氣阻力會較小。」 STEM教育活動統籌林敦源老師說,學生學習時間不多,「傳承經驗使成品愈做愈好,學生不用由零開始慢慢摸索」。而學校接下來的發展,是培養學生的STEM同時,讓他們關注社區問題,例如長者生活,「讓學生能面對真實處境,提升解難能力」。(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