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5_20210627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6.25
天主教培聖中學 免提追蹤買餸車 長者買餸好輕鬆
日本漫畫有「隨意門」可以讓你通往任何地方,或使用「縮小燈」使龐大的物件變小以便攜帶。這些工具相信都是住在鄉郊的長者想擁有的。天主教培聖中學四名學生近日為鄉郊長者研發出一部「免提追蹤買餸車」,組長莫晉滈指出,買餸車設紅外線偵測功能,可自動跟著主人的方向前行,讓主人購物後不用手拿重重的餸菜回家。 「在手柄旁邊按開關掣,紅外線隨即鎖定買餸車主人的方位,當主人行入街市,買餸車便緊隨其後。再按掣停止自動追蹤功能,聽到聲響,便代表已轉換為手動模式。」組員冼正示範如何使用買餸車的追蹤功能時說。 這部科技產品由天主教培聖中學四位中三學生設計及製作,能夠以紅外線追蹤0.5米內的東西。鋁質車廂載重10公斤,分為上下層,上層為開放式設計,下層設保溫功能可放置急凍食品,可連續使用5小時或相當於行走20公里。 為鄉居長者設計科技產品 天主教培聖中學早前派出兩支隊伍參加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舉辦的「拾步鄉居共建鄉郊STEM設計比賽」,與屯門及元朗區內其他六間中學比試,製作出適合鄉郊長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以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在12支參賽隊伍中,免提追蹤買餸車獲冠軍和「最受歡迎齡活大獎」,而由另外四名中四生組隊研發的「輔助上落購物車」獲季軍。賽前學生先到嶺南大學接受STEM培訓,也到訪住在鄉郊的長者,了解他們的生活及需要,再設計及製作適合長者使用的科技產品。 學生探訪元朗攸潭尾村居民時,發現前往該村的公共交通工具不多,班次疏落,長者在村口下車後仍要步行一段距離才到家門, 十分不便。學生朱兆邦說,他們曾想過設計免提行李,但後來想到長者常要外出買餸,便提議為他們設計一款具自動追蹤功能的免提買餸車。 為了解買餸車的載重量,他們專程前往天水圍區的街市收集資料,量度途人已裝滿餸菜的手推車的重量;回校後他們再繪畫設計圖,製作車身時學習立體打印技術,打印出一件半圓形模具,接連手柄與載餸箱,當中學生要親手用卡尺和電鑽等工具製作買餸車。 學生冼正說,這次比賽令他對數學更感興趣,因為數學幫助他更容易掌握量度和立體打印的原理;另一組員鍾日軒則指出,這次獲獎為他帶來鼓勵和滿足感,而在學習設計科技產品的同時也希望能惠及他人,幫助長者改善生活質素。 得獎隊伍計劃改良這部「免提追蹤買餸車」, 或考慮與季軍作品「輔助上落購物車」合併,以引入輔助爬樓梯的功能。校方期望日後能與商界合作,開發有關產品。 該校校長郭富華指出,科技教育同樣可以培養學生去幫助別人,例如是透過探究與專題研習幫助長者改善生活,這也回應了學校近兩個學年向學生提倡愛德的天主教教育價值,以科研惠及社群的目標。(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10620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06.18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06.20
元朗天主教中學•升空玫瑰唸珠祈禱行動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今年5月24日為紀念教會之母及聖母進教之佑紀念日,邀請福傳魔術師林繼賢製作五彩升空玫瑰唸珠,為全球疫情的結束及世界和平祈禱。 該校學生代表於小息時到禮堂外空地舉辦升空禮,期間吸引全校學生在各樓層及走廊觀看,並一起參與祈禱。學生誦唸歡喜一端,在唸上最後幾篇聖母經之際,手持氣球的學生陸續把汽球放開,垂直升到天上,整串氣球唸珠以魚絲繫著作固定。然而,氣球唸珠曾一度因大雨而被擊落及斷掉,幸得林繼賢把它重新修復,其遭遇有助學生反思人生,特別在充滿困難之時仍然信賴天主,並常懷希望。(教) 德貞女子中學•中醫藥科研STEM校本課程 (本報訊)德貞女子中學教師及實驗室技術員於數年前開始研究靈芝培育,於上學年起更以「中醫藥科研」為校本STEM課程發展之主題,讓初中學生學習種植中草藥及靈芝,並研究其理想生長環境,繼而開發智能培植裝置。 該校在三年整體規劃中,學生最後需構思產品營銷方案。校方期望學生從課程中提升創造力及解決問題能力,亦希望從小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 該校於本學年為中一級開展首階段STEM校本課程,相關教師均認為將跨學科學習元素滲入STEM學習活動中,能幫助學生鞏固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並強化綜合應用能力。校方將繼續發展中二及中三的STEM校本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計算思維、科學過程技能及自主探究能力。(教)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教師    製作環境保育兒童圖書 (本報訊)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的兩位教師伍啟時及黃應昌早前獲第三屆教師夢想基金撥款,創作《帶著孩子遊東涌》的兒童圖書。 該書結集親子教育、戶外學習、 STEM活動及環境保育,期望家長帶著孩子到東涌這片充滿大自然氣息的地方遊覽,也讓孩子透過書中的學習活動,學懂尊重、欣賞大自然的生境和生物,加強保護環保的意識,同時增進親子關係。 另外,兒童從學習運用現今科技進行生態普查的技巧,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的生態學家。各校可聯絡十八區家長會聯會索取實體書。(教)  《帶著孩子 遊東涌》下載pdf版 study.tccs.edu.hk/1617/1611011/ebook.html 明愛若瑟中學•五十金禧校慶暨畢業禮 (本報訊)明愛聖若瑟中學本年慶祝創校50周年,5月21日舉行畢業禮,邀請生態學家何建宗教授主禮及授憑。 儀式上,校監李敬志致歡迎辭時,以「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去勉勵畢業生,當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更要秉持勇敢剛毅的鬥志,開創自己精采的人生。 何建宗教授致訓勉辭時指出,香港以至世界各地面對氣候變化、温室效應、特強颱風等自然災害正威脅人類的安全,凡此種種皆是今天學生必須面對的。他勉勵學生擴闊視野、相信自己、關愛他人、以及發揮創新精神。 典禮上由畢業生向在場家長致送康乃馨,報答親恩。最後,由全體中六畢業生獻唱由校長師生共同創作的校慶主題曲《天賦的翅膀》。(教) 天主教普照中學•手作永生花工作坊  (本報訊)天主教普照中學早前舉辦手作永生花工作坊,學生學習花藝技巧,並從中發揮創意,自由配搭不同種類和顏色的保鮮花及乾花,製作成「水晶球」。 工作坊邀請中三及中五學生參與,藉此讓學生接觸新的花藝技能外,也讓他們在製作花球的過程中欣賞天主創造,感受生命的美麗。(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0_20210613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1.06.11
喜樂幼小 動態 2021.06.13
慈幼學校(中小學)•聖母進教之佑瞻禮 (本報訊)慈幼學校(中小學)於5月21日慶祝聖母進教之佑瞻禮,主題是《築夢同行七十載,用愛導航創未來》,當天的主禮嘉賓是夏志誠輔理主教,共祭有吳志源神父、陳鴻基神父和梁偉才神父。 夏主教分享聖母進教之佑瞻禮與校訓「點燃火炬,照耀人群」的關係,從加納婚宴變水為酒,聖母留意到其他人的需要,便找耶穌幫忙,整個奇蹟的開始都是因為聖母在那裡,因而帶來了轉變,所以聖母的轉禱是非常有力的。他指出信靠聖母,燃點生命的火炬,便能將慈幼精神開展到各處。 感恩祭完結後,隨即播放學校70年的歷史影片及舉行校慶啟動禮。(年)  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共融」環保袋顯愛心 (本報訊)慈幼葉漢千禧小學於5月21日舉行「『共融』環保袋設計比賽」頒獎典禮,邀請校監程兆海和校長黃偉堅擔任頒獎嘉賓。 為建設共融的校園,幫助學生確立共融價值觀,學校於5月與扶康會葵興職業發展中心合辦了是次比賽。環保袋以「共融」為製作主題,學生通過短講分享和製作環保袋,一方面增加對智障人士的認知,另一方面學會身體力行去表達關懷和接納。 所有學生作品會被送往扶康會葵興職業發展中心,贈予中心內的智障人士,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愛主愛人的精神,將天主的愛傳播到每個角落。(樂) 聖家學校•STEM科技探究日 (本報訊)坪洲聖家學校於5月24日舉行STEM科技探究日,邀請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師生到校籌備部份攤位。 早會時,老師藉著此前一天的聖神降臨節,提到聖神帶來七恩,其中包括智慧和剛毅,祈求聖神幫助同學,善用上述恩賜,好好運用思維及解難能力。校長何麗君亦鼓勵學生寓遊戲於學習,她期望科技探究活動能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從而引起主動學習的興趣。 當天活動內容主要引用日常生活事物,例如: 傘、鞋子及玩具,啓發同學觀察個中隱藏的stem元素。學生亦到不同課室,參加科技遊戲活動,內容引用了不同的科學與科技元素,如:力學、重量、醫療學上的內規鏡及X光透視原理。(少)  荃灣天主教小學•聯校宗教問答比賽  (本報訊)荃灣天主教小學與柴灣角天主教小學4 月30日進行「聯校Kahoot!聖經及宗教知識問答比賽」,30位來自兩校的五、六年級學生參與。 是次問答比賽的主要內容是馬爾谷福音中的耶穌事蹟、教區小知識、七件聖事和天主教學校五大核心價值等。學生在家中使用線上直播應用程式,實時閱讀比賽問題,並快速和準確選取正確答案。 兩校希望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透過網上活動, 讓學生從比賽中加深對耶穌行實的了解和深化對天主教信仰的認識。(喜)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4b_20210613_s
400 400 FAMOUS_SAYING
Stories Behind Popular Sayings
2021.06.11
Common or garden
Several years ago, a British newspaper, The Independent, raised the concern that the number of house sparrows in gardens was in decline. The news article had this headline: "It was once a common or garden bird. Now it's not common or in your garden. Why? " In the above headline, the expression "common or garden" is used idiomatically in the first sentence and then literally in the second sentence. This adjectival phrase is a jocular slang which means very common or ordinary. Its origin is related to gardening. Normally, the plants which are grown on commons or in gardens are considered non-exotic. Since exotic species com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y are unusual but ma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ocal ecosystem. This phrase first appeared in a book about the history of plants, herbs and flowers in 1657.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British botanist William Coles. "But the Common or Garden Nightshade is not dangerous." In modern English, this saying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something which is not special. I want to buy a common-or-garden mobile phone because I can't afford an expensive one. 幾年前,英國報章《獨立報》關注到,花園裡家麻雀的數字下降。該篇新聞報導的標題如下:  “It was once a common or garden bird. Now it's not common or in your garden. Why?”  在上述標題中,common or garden在頭一句是習語,而在第二句是字面意義。這個形容詞短語是帶輕鬆口吻的俚語,意思是非常普通或平凡無奇。 它的來源與園藝有關。通常來說,生長在公地上或花園裡的植物都不算是奇花異草。由於外來物種來自其他國家,它們很特殊但也許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顯著的影響。 這個語句最初出現在1657年一本有關植物、草本植物和花的歷史書。作者是英國植物學家威廉.科爾斯。 But the Common or Garden Nightshade is not dangerous. 在現代英語,這個說法可以用來形容一些並不特別的東西。 我想買一部普通的(common-or-garden)手機,因為我負擔不起昂貴的手機。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