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b_20161204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6.12.03
閱讀障礙
不少家長都聽過讀寫障礙這名稱,但對其意思可能不太清楚。讀寫障礙包括閱讀障礙和書寫障礙。首先談談閱讀障礙(Dyslexia 或 Reading Disorder),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沒有這個診斷,但這問題包括在特殊學習障礙(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的診斷範圍中。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現的徵狀:  一、讀字困難,例如速度慢、猶豫、不暢順、需要用很大努力、出現不準確的情況。 二、明白閱讀內容的意思出現困難, 不了解當中的深層意義。 三、拼字困難,例如有不適當的加減或取代。 假如孩子的閱讀能力,跟一般同齡孩子的比較差,而且持續六個月或以上,對學業或日常生活構成影響,便可能有閱讀障礙。 明仔是一名小學生,入讀小一後,成績很差,家長為他安排了一名補習老師, 每天跟進功課。補習老師告訴家長,說孩子的閱讀速度很慢,在閱讀一篇文章後, 他對了解文章的意義出現困難,需要補習老師用較長時間解釋。過了一個學期,他的學習進度和成績沒有顯著的改善,補習老師也感到困難,最後辭退工作。後來學校老師多次跟家長商討,最後家長帶孩子見醫生,接受評估。 假如家長懷疑孩子有閱讀障礙,應該及早帶孩子向專業人士求助,醫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性,例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兩種情況同時出現。假如延遲求助,對孩子可能構成更大的影響。 
kjy06b_20161127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6.11.26
孩子偏食
衣食住行中,食是香港人視為十分重要的生活一環,吃飯也是家庭聚會的一種常見模式,在飯桌上,可以清楚看到各位家庭成員的行為表現,父母往往擔心孩子吃得不夠,自然地催促孩子多吃一點,有時父母留意到孩子有偏食行為,便會非常擔心,有時甚至以嚴肅態度對待這個問題。 例如,有些家長說孩子很喜歡在正餐以外吃零食,例如餅乾、薯片、冰淇淋等,但正餐時的進食分量很少。有些孩子會揀飲擇食,只吃肉類,但不吃蔬菜。不少偏食的行為,都是短暫的,可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或消失。 假如孩子有偏食問題,可嘗試從以下不同的途徑處理:  一、家長要保持耐性,不要責備孩子,也不應以長輩式的權威,來強迫孩子吃某些他們抗拒和不選擇的食物。 二、家長可檢視孩子的進食時間, 早、午、晚三餐時間需要定時。 三、家長可讓孩子參與準備食物的過程,例如邀請孩子一起到街市或超級市場選購食材,讓孩子有機會認識到不同的食物。回家後,可讓孩子參與一些做菜過程中的簡單部份,又可讓孩子了解做菜過程。 四、家長可多花一點時間和腦筋,在每道菜上花點心思,例如在食物的顏色配搭、形狀等方面做些特別安排,以增加每道菜在視覺上的吸引力,令孩子增加對食物的興趣。 五、家長應在平靜的環境跟孩子一起進餐,過程中,家長可輕鬆地談談食物美好的一面。 六、家長可鼓勵孩子嘗試一些他們不喜歡的食物,假如孩子嘗試,家長可稱讚或獎勵孩子。假如孩子有很大猶豫,家長可在孩子面前先吃那食物,然後告訴孩子有關那食物的正面資料。 
kjy06b_20161120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6.11.19
打機行為的處理
孩子打機的行為很常見,假如他們花太多時間打機,便會成為家長老師十分擔心的問題。一般來說,家長會作出即時的反應,例如即時責備孩子、把電子遊戲機或手機收起、說明沉迷電子遊戲的壞處等,假如學生在學校打機,老師便會收起電子遊戲裝置,然後要求見家長,甚至懲罰學生。這些都是大部份家長和老師的做法,但很多時候孩子的打機問題仍然持續,沒有因為勸告、責備或懲罰而停止沉迷打機。以下是一些處理孩子打機行為的建議。 一、要孩子完全停止打機,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因為他們一旦開始打機,即時停止他們的喜好,有機會造成孩子的強烈反感,構成親子衝突,關係可能惡化。家長可嘗試跟孩子訂立打機合約,限制每天打機的時間,密切監察孩子的行為,按需要調整時間表,假如孩子行為良好,應給予獎勵。 二、孩子常常打機,可能導致減少其他康樂活動和社交活動。從另一角度來看,假如孩子本身沒有其他興趣和活動, 沒有健康的朋友圈子,大部份時間留在家中,無所事事,便有更多機會把時間花在打機上。打機的活動,可以沒有人與人的溝通和交流,孩子漸漸會失去與別人溝通的信心和技巧。因此,要減少孩子沉迷打機的行為,需要鼓勵他們在課餘時間多參加課外活動,同時培養他們在不同方面的興趣,發掘他們的潛能,擴闊社交生活, 使他們在活動和打機上取得平衡。 三、家長不應只顧單方面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孩子上,應多些聆聽孩子的需要,跟他們多作溝通,共同討論合適的健康生活模式。 
kjy06b_20161113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6.11.12
打機行為的挑戰
跟從前相比,今天家長在照顧孩子上,面對很大的壓力,其中一樣就是孩子打機的挑戰。在我童年時,表兄弟的家庭是較富裕的,每次到他們家都會見到新玩具,其中電子遊戲機是當年十分受歡迎的玩意,他們擁有很多不同的遊戲,每次在他們家只能玩一部份;探訪後,我和弟弟便嚷著要求媽媽買一台遊戲機給我們。當時我家的經濟狀況不太好,遊戲機因為未普及,所以價格不便宜。但媽媽最後都成全了我的願望,除了一台遊戲機外,媽媽也買了兩款遊戲。深刻地記得媽媽在購買前,叮囑我和弟弟要勤力讀書,做完功課才准許玩遊戲機,千萬不要沉迷。當時, 我對媽媽很感恩,覺得她很不容易才能購買電子遊戲機,所以更加珍惜;同時也緊記媽媽的話,沒有沉迷其中。隨後,雖然只擁有幾款遊戲,但已經足夠幾年的玩樂,之後我也沒有嚷著要買新遊戲。 今天,不少家長投訴孩子機不離手, 荒廢學業,甚至廢寢忘餐,因孩子的打機行為跟他們爭執,也多次告訴孩子打機的壞處,但最後孩子也不聽話,有些家長更懷疑孩子是否有成癮症,帶孩子去見醫生。從我打機的經驗來說,便知道不是每位孩子都會機不離手,有些孩子有自控能力,也有些孩子在這方面的能力較弱,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自控能力,再作買遊戲機的決定。現在電子遊戲已擴展至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平台,所以父母在決定會否給予孩子使用這些電子產品前,應該預計孩子有機會在電子產品上玩電子遊戲,所以要好好計劃。建議不應在孩子年紀太小時給他們手機或平板電腦,待他們有點分析力和自控力時才讓他們接觸;有些家長認為電子產品是個很有效的學習媒體,但其實傳統的學習方法有時候會是更好的,例如閱讀書本、進行親子互動、參加啟發的遊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