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240414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4.14
孩子的粗言穢語
有些孩子有說粗言穢語的習慣,家長聽到這些髒話,一般都會感到十分擔憂和不滿,甚至覺得驚訝,他們不明白孩子為何會說髒話,在哪裡學到髒話等。有些家長聽到孩子的髒話後反應很大,立即嚴厲地責備孩子,甚至因為不良行為而懲罰孩子,但懲罰對孩子說髒話的不良行為之結果因人而異。有些家長更因為孩子這樣的行為而接到學校老師的投訴,老師甚至需要跟家長會面,這些投訴令家長增添不少壓力,有時甚至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也容易將這些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也會減少親子之間的溝通。   遇到孩子說粗言穢語的行為時,首先家長應該了解這行為背後的原因。首先,孩子有機會從朋輩圈子聽到髒話,然後模仿朋友的說話方式,而且這樣做可能令他們感到能夠融入朋輩的群體,孩子可能認為以相似的說話方法,令朋輩關係更加緊密,也讓孩子在朋友圈子中確立個人形象和找到認同。另一方面,孩子可能從互聯網上學習到髒話, 他們可能認為髒話是一種潮流,假如不說髒話便跟不上潮流,甚至顯得比其他同齡的朋友落後,自然喜歡在互聯網上學習到的事情,然後逐步在生活中模仿和實踐。孩子有可能不知道說這些髒話導致的不良影響,然後便繼續這些行為。   假如家長發現孩子從朋輩圈子或互聯網上學習和模仿粗言穢語,可以跟孩子細心分析他們對粗言穢語的認知,糾正一些錯誤觀念,教導他們正確的待人和相處行為模式, 協助他們糾正惡習。另外,假如孩子透過粗言穢語來得到別人關注和朋輩間的認同,可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協助孩子以健康的方法建立自信和個人形象,來取代使用髒話來促進他們的社交能力。假如孩子的情緒出現困擾,甚至有不少憤怒不滿的情緒,可能導致孩子說髒話,家長應該了解孩子憤怒情緒的原因,然後教導孩子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或控制憤怒或脾氣的策略,來代替說髒話的行為。另外,家長可以教導孩子一些替代髒話的言語。家長亦需要留意孩子的家庭環境會否有一些成員常常說髒話,讓孩子容易模仿和將此正常化。   重點: 1. 遇到孩子說粗言穢語的行為時,首先家長應該了解這行為背後的原因。 2. 假如孩子的情緒出現困擾,甚至有不少憤怒不滿的情緒,可能導致孩子說髒話,家長應該了解孩子憤怒情緒的原因,然後教導孩子一些情緒管理的方法或控制憤怒或脾氣的策略。 3. 家長亦需要留意孩子的家庭環境會否有一些成員常常說髒話,讓孩子容易模仿和將此正常化。  
kjy13a_20240324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3.24
學生如何 面對公開考試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即將開始,香港大部分的學生都需要面對這個考試,這個考試標誌著中學階段結束,也對不少學生的未來教育和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不少學生面對考試都會感到壓力,尤其是公開考試,有些學生更嚴重地形容為「一試定生死」。類似的情況也會出現於其他類別的公開考試。學生面對公開考試時,假如壓力過大,而又未能有效地處理壓力時,可能出現精神心理的障礙,進而影響公開考試時的表現和結果。因此,學生在準備公開考試的同時,也應該準備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家長和教師也需要密切留意學生們在考試前後的情況,以避免學生出現精神心理異常的情況。   首先,學生需要為公開考試作出充足的準備,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的讀書方法,可根據個人的讀書模式來計劃準備公開考試的時間表。在漫長的溫習計劃中,需要有足夠的休息和運動娛樂時間,根據個人的溫習進度給予自己鼓勵和肯定,維持繼續努力前進的動力。   中六學期完畢後,學生們開始放假,大多留在家中為考試作出最後準備。這時候, 學生的社交生活也出現了變化,不再像從前一樣接觸其他同學,有些學生因此產生一定的孤獨感,甚至出現孤立無援的感覺。因此,學生可以考慮繼續跟同學聯絡,甚至相約一起溫習和準備公開考試,減低孤獨感, 更可跟同學們互相支持和鼓勵,為考試的準備帶來一股動力。   另一方面,家長可能因為孩子準備公開考試,而表現得過分緊張焦慮。當家長見到孩子的溫習狀況未如理想時,可能會表現擔憂,自然地催促孩子溫習。當孩子見到家長為他們過分擔憂時,也會增添考試以外的壓力。家長應該留意自己對孩子處理公開考試的反應,避免出現過度情緒。   學生在處理考試時,難免會遇到壓力, 可以準備減壓錦囊,當出現壓力時便嘗試運用不同的技巧減壓,在溫習期間可以跟其他同學溝通,大家互相支持、分享和傾訴感受,這有助順利應付公開考試。   重點: 1. 家長和教師需要密切留意學生們在考試前後的情況,以避免學生出現精神心理異常的情況。 2. 學生需要有足夠的休息、運動和娛樂時間,維持繼續努力前進的動力。 3. 學生可以考慮繼續跟同學聯絡,甚至相約一起溫習和準備,減低孤獨感,互相支持。 4. 家長應該留意自己對孩子處理公開考試的反應,避免出現過度情緒。  
kjy13a_20240310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3.10
孩子的拖延行為
有些家長在管教孩子上感到不少的壓力,因為他們遇上孩子出現拖延的行為。早上起來,家長見到孩子仍然懶在床上,用了很多氣力喚醒孩子準備上學,但孩子仍然敷衍家長,繼續留在床上。放學回家後,家長發現孩子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又或在打機,好像沒有計劃完成功課或進行溫習,家長於是不斷催促,孩子可能短暫答應,以停止家長的介入,但卻沒有開始做功課或溫習。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認為這都是拖延的行為,有時過度的介入令孩子感到煩躁, 甚至和家長吵架起來,嚴重地破壞了親子間的關係。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出現拖延的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首先,這可能跟性格有關,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拖延反映了懶惰的性情。假如孩子拖延的行為常常出現,又找不到其他的成因,這可能跟懶惰的性格有關。假如是這個原因,家長便要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性格,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改善孩子的惰性,例如一些行為治療,獎勵孩子的一些正面改變。   另一原因,可能跟孩子的情緒有關。當孩子情緒持續低落和抑鬱時,有機會影響他們的動機和動力,思想、溝通和行動可變得緩慢,甚至缺乏計劃和方向,導致不少生活上的改變,例如不能如常處理日常生活的事情,生活節奏也可變得很慢,孩子亦未必能夠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原因,對家長來說表面上是一種拖延的行為。   孩子拖延的問題,也可跟強迫症有關。有些強迫症的患者,行動變得緩慢,未能處理從前生活上很多慣常的事情,行動前需要花過量的時間思考盤算,有時在過度思考後也未能作出行動,以致任何事情的進展緩慢。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也可是另一個可能性,其中一個症狀是遇到困難或棘手的問題時不願去思考或行動,甚至出現拖延的行為,可影響學習或生活中的活動。   當孩子出現拖延行為時,假如留意到孩子有情緒不穩定時,或懷疑出現其他病症, 需要安排孩子向專業人士如社工、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求助。   重點: 1. 孩子出現拖延的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2. 孩子拖延的行為可能跟性格有關,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拖延反映了懶惰的性情。 3. 另一拖延的原因,可能跟孩子的情緒低落和抑鬱有關。 4. 孩子拖延的問題,也可跟強迫症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關。  
kjy13_20240225 a 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2.25
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
隨著互聯網十分流行,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愈來愈普遍。社交媒體讓使用者在一平台上,互相交流文字或多媒體訊息,從而建立溝通和關係,是面對面社交以外的另類社交溝通。市面上流行不同種類的社交平台, 青少年只要有手機,便很容易隨時隨地加入使用。但是,有些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互聯網的社交平台上,令家長都十分關注。表面上,社交平台可令青少年擴闊他們生活中的社交圈子,但這些始終是虛擬平台上的溝通,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少問題,而青少年未必留意到這些潛在情況,這也是家長在管教時需要留意的。   當青少年長期使用社交平台時,家長和教師應該教育他們需要留意的地方。首先, 需要提醒青少年學習分辨資訊的真偽,假如青少年在這方面有困難時,需要跟家長或教師詳細討論。另外,社交平台可以出現一些假帳戶,假如不小心相信了這些帳戶,容易分享個人資料,有機會導致網絡詐騙的危機。家長和教師應該提點青少年需要提防網絡詐騙的情況,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或將個人的重要資料交給陌生人。   假如青少年持續使用社交平台,可能出現成癮的行為,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上,以致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情, 這對他們的學業、家庭和生活構成嚴重的影響。此外,青少年有機會受到別人的說話和分享影響,例如曾經有青少年發生傷害自己的行為,然後把有關照片上載至社交平台, 這有機會使其他看到的人出現情緒上的困擾,也擔憂其他人可能會模仿有關行為,作出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社交平台上的資訊可能沒有嚴謹的監管,而青少年很容易接觸到這些平台上不同的資訊,有機會對他們個人的心理發展構成影響。因此,家長和教師應該教育孩子如何妥善運用社交平台,避免出現成癮或其他問題。     重點: 1. 需要提醒青少年學習分辨資訊的真偽, 假如青少年在這方面有困難時,需要跟家長或教師詳細討論。 2. 社交平台可以出現一些假帳戶,假如不小心相信了這些帳戶,容易分享個人資料,有機會導致網絡詐騙的危機。 3. 假如青少年持續使用社交平台,可能出現成癮的行為,青少年會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平台上,以致忽略了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