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200628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20.06.26
自我醒覺如何培養及其重要性
今次談的自我醒覺(自醒)並不是甚麼高深的題目,其實只是培養孩子的善惡心,知道甚麼是應該做,甚麼是不應去做。況且在今天是非很難判斷,要培養孩子的自我醒覺能力更見重要,而且非常困難。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甚麼有些孩子犯錯以後,好像毫無悔意?而且屢次再犯,雖然家長和老師已提點過他,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那就是欠缺了自醒的能力。還有最普遍的情況就是讀書不起勁,家長幾經提點,情況依然。 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醒能力?首先,家長先培養孩子有良好的價值觀,家長就要問一下自己,我有沒有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榜樣,我曾經講過: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我們要孩子有持之以恆的毅力,家長就不可以虎頭蛇尾; 我們要孩子有健康的生活,家長在孩子面前就要謹慎言行,不抽煙,不說粗話,吃東西也要小心,免得孩子模仿你的壞習慣,久而久之,孩子就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你已經為孩子的自醒能力行了一大步。 其次,家長可能在不知不覺的時候,說了些不應該說的話,例如:讀書根本沒有用,念完大學也找不到一份好工,錢又賺得不多。雖然那是鐵一般的事實,但孩子未必明白個中原因,他會以為讀書真的沒有用,於是放棄努力,便成了班中的失敗者。當家長講了一些負面的說話,必須向他們解釋個中理由。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的自醒力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長的每個行為,每句說話,都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心中;有家長會問,在一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家長知道如何處理,但一些模稜兩可的情況下,家長又如何處理呢?那麼,家長可以請教一些專業人士,聽聽他們的意見,甚至可以翻查一下教會的社會訓導,甚或一些神父主教的講道,家長必有特別的收穫。 很快暑假就到了,本專欄也要暫停一下,希望暑假後可以再和大家見面。 徐邦雄 自我醒覺(Self-awareness)是生活中的重要一環,這是一種對自己關注的能力,說來容易,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只顧處理身邊的事情,卻忘記了自己身體的需要,例如長時間沉迷上網打機而導致缺乏休息,以至日間難以起床,日間活動時的精神和效率大受影響。另一例子是孩子喜歡吃零食,如薯片、蝦片、糖果、朱古力等,一開始吃便停不下來,於是長期便導致體重增加,也少吃了正餐。以上是某些行為例子,使自己過度投入某種行為,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有較好自我醒覺的人,會較知道自己身體的需要, 及愛惜自己的身體健康。他們會較重視生活中的平衡, 例如工作和生活是否取得平衡,會較注重睡眠是否足夠以及睡眠的質素,也會多加留意飲食營養的平衡。身體和精神心理有著密切的連繫,注意生理健康的同時,也要留意自己的情緒,例如情緒是否處於低落狀態,有沒有過分焦慮和擔憂,有沒有情緒高低起伏的情況。自我醒覺也包括個人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是否適當,會否反應過度,或會否反應遲緩等。 近年靜觀(Mindfulness)訓練被廣泛應用於處理壓力和精神心理障礙方面,在靜觀訓練中,需要培養醒覺的態度,專注於自己的身體,細心觀察身體的需要,不分心在其他無關重要的事情上,假如發現身體上有何不適,便要接受這些情況,需要活在當下,好好經歷和珍惜生命中的每個時刻,留意自己的身體需要,跟身體建立緊密的連繫。這種狀態可透過不同的靜觀練習而達到,例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靜心步行、靜觀飲食等。定期進行這些靜觀練習,對培養自我醒覺有很大幫助,也對身心健康有益。 黃宗顯  
kjy02_20200517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0.05.15
心靈內傷
最近我讀了兩本很棒的文字書,都是探索人的兒時經歷如何影響長大後的情緒和待人接物的態度,教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在人生旅途上,原來累積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心靈內傷,卻不自知。既沒有好好料理自己的傷勢,反而把負面情緒、錯誤的自責觀念深深植入,甚至形成了自動的負面情緒機制,令自己更加受傷。以下兩本繪本中的小象被困、小女孩滿腦子憂慮,問題又可以如何解決呢?  《被縛的小象》 一頭小象在農場裡,被飼養員用繩子把腿縛在小樹上,防止小象逃脫。牠的力量很小,即使反覆嘗試,也無法把繩子拉斷。幸好蝴蝶、鳥兒有時也會飛到小象身旁陪伴牠,但當牠們離開的時候,小象還是感到很孤單。小象依然夢想離開,牠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長成力大無窮的大象了。一天,有一隻大象經過,邀請「小象」一起前行,但「小象」仍然認為自己無法掙脫繩子,最後牠終於鼓起勇氣,把樹連根拔起,踏破了圍欄,重獲自由。 小象因小時候被強行束縛,而漸漸相信自己一生也逃不掉。我們也可能聽過一些負面的評語,深深印在腦海中,深信不疑,使自我形象低落,失去自信心,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現在我們長大了,有自己的思辨能力,應該理性辨別哪些說話應該牢記於心,哪些只需一笑置之。最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都是天主所愛的,祂對我們完全接納。在祂的眼中,我們都是珍貴的。懷著天父對我們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自有力量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一大袋擔心鬼》 珍妮本來是個開心的女孩,但近來愈來愈煩惱。她擔心的事情很多,她擔心自己太胖、別人說她的壞話、爸媽吵架,或是爆炸或戰爭會發生……不管珍妮到哪裡去,一大袋擔心鬼也都跟著她。她嘗試尋求大人的幫助,卻無功而回。直到一天,她承受不了,傷心痛哭。幸好一位慈祥的老婆婆看見了,替她把「擔心鬼」從大袋子抓出來,放在陽光下,大部分擔心鬼就消失了;再把不屬於珍妮的擔心鬼送走。經過一番處理後,只剩寥寥可數的數隻擔心鬼。 擔憂也不一定是壞事,它能提醒我們未雨綢繆,做好準備。不過,如果我們太過敏感或過份擔心,便會苦了自己,整天愁眉苦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抑鬱。擔憂這種心情很奇妙,當我們為某事擔憂的時候,總覺得那事情真實得不得了,而且危險近在咫尺。但清醒理性時回看,卻發現那只是因過慮而生的幻象,過敏的反應不但耗費了我們的精力,還可能因此破壞了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先把心定下來,祈求天主給我們智慧辨清事實,也將擔憂交託給天主,因祂自會為我們安排最好的。  繪本看世界 說起擔憂,過去這段抗疫的日子一定使你有深刻的感受。我們擔憂沒有足夠的防疫物資,如口罩和消毒酒精搓手液等。我們擔心糧食和衛生用品會短缺,於是我們搶購米和廁紙。我們擔心環境、衣物受污染,增加受感染的機會……當你因擔心而感到壓力甚至情緒不穩,那便是警號,提醒你要靜下心來。你可以深呼吸,可以靜觀默想,也可以和你信任的人談談。弄清自己的情緒,擔心鬼自會一一離開。
kjy01_202003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3.20
方濟會伍維烈修士製作短片 鼓勵小朋友在疫症中倚靠天主
(本報專題)「好苦悶呢!已經過了三個多星期,每天都是戴口罩、不停洗手,不許外出⋯⋯」布偶Gubi仔說。小朋友,在這段停課期間,你有與Gubi仔相同的感受嗎?  方濟會伍維烈修士與陳膺國及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園電視台,最近製作了一系列短片,由香港方濟會教育辦事處推出,以布偶方濟及Gubi仔等角色,鼓勵小朋友停課期間,學習在疫症中繼續倚靠天主;布偶方濟亦會帶領小朋友默禱,鼓勵大家與病毒兄弟和平相處。 何謂與病毒「和平相處」?短片中的布偶方濟向Gubi仔解釋:「和平相處就是:我們會配戴口罩、多多洗手,別受病毒兄弟的感染。」負責編寫及製作短片的伍維烈修士二月廿七日指出,短片是要帶出人們要常懷微末心對待所有,也視之為兄弟展現手足情。 布偶劇述說靈修資訊 短片由二月十二日起上載網上,每星期約推出二至三條,包括抗疫資訊與靈修;從介紹方濟馴狼的故事帶出目前停課抗疫中, 學生應持守的信德與價值;短片內容亦帶出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以傳遞愛、生命、公義、真理與家庭等。 每段短片約長五分鐘,內容及對白由伍修士構思,再由他與陳膺國合作,手持方濟與Gubi仔等布偶,向觀眾述說靈修資訊及信仰價值,「以輕鬆手法帶出如默禱的方式, 也向外帶出正面信息」。伍修士期望短片可鼓勵眾人面對疫情也要繼續默禱,把靜觀融入生活,也要以方濟精神面對疫情;片中亦細說方濟與狼兄弟的故事,藉以借古鑑今, 帶出當時社會面對的問題,如何以方濟精神面對疫情。 親子相處時間增加  彼此聆聽 訴出需要 談到在學校的服務,伍修士在三月五日對本報補充說,他最初以說書形式向學生說故事,講述和大自然的修和、手足情等,亦曾透過音樂劇,向學生傳遞方濟的精神。但後來從兒時愛看的《芝麻街》中取得靈感, 以布偶劇形式演出,並發現「這媒界較吸引,小朋友很容易便專注在布偶上。」 雖然學校停課,伍修士不能像往常般直接與小朋友溝通,但作為兩間學校校監的他亦從教師及校長口中,得知小朋友在疫情間的情況。在小朋友停課時,親子間的相處時間增加,伍修士說,親子間相處需要彼此謙虛聆聽、互相說出各自的需要。溝通方面, 伍修士說,家長不應一開始便指摘,例如命令孩子「坐定定!」,而可以適當加入自己的感受:「我擔心你沒有戴口罩到處走」, 向小朋友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伍修士也坦言,受疫情影響復課日期一拖再拖,不少人也難免感到心情沉重,「我也感到無奈,也很想盡快回復正常,唯有在現有空閒時間,藉此作一些貢獻,過程中自己也有得益。」(高/吳)  
kjy01_202001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1.10
天主教伍華小學 聖像畫「眾裡尋祂」學習及祈禱活動
(本報專題)天主教伍華小學於本學年舉行「聖像畫 ——『眾裡尋祂』學習及祈禱活動」,邀請聖像畫員吳景萍(Marina Carmel Cindy)向學生介紹聖像畫的顏色神學及宗教意涵;並在寧靜的聖堂環境下,由她彈奏豎琴, 讓小朋友在靜默中為家人、師長、患病者及香港社會等默禱。 活動剛於十一月廿五至十二月二日舉行,在該校旁的善導之母堂祭台上,放了多幅聖像畫、聖經書籍及蠟燭,全校廿四班學生輪流在上課時間,由教師帶領到聖堂,圍著聖像畫席地而坐聆聽聖像畫員的講解。在半個多小時的課堂上,學生了解聖像畫中不同顏色的代表意義,又認識其中的宗教意涵;並在豎琴的樂聲下,看著聖像畫默禱。 學生小息到聖堂  為同學、為香港祈禱 此外,聖像畫員吳景萍在小息、午間活動時亦會為到聖堂祈禱的學生,繼續彈奏竪琴。而在十二月二日的小息時段,便有約六十位學生來到聖堂看著聖像畫祈禱。 其中,五C班陳凱晴在小息時對本報說,最初「以為聖像畫是使用木顏色」,但在聖像畫員的講解後,明白聖像畫使用天然的物料而寫成。她認為豎琴的樂聲,使她心靜下來祈禱。凱晴為學校風紀,所以在午間活動時,需帶領同學到聖堂祈禱,而她亦會參與其中,一起祈禱,「希望同學能更謹慎說話」。 同是五C班的馮子恩,認為聖像畫的顏色代表著不同意思,為她最為深刻,「耶穌的衣服用了紅色和藍色,紅色代表犧牲,藍色代表潔淨」。而五D班吳柏軒是一名輔祭,他從課堂中明白聖像畫的每處都有不同的象徵意義,例如「門徒的嘴巴比較細小,代表要謹慎說話」。 子恩及柏軒也認為在豎琴聲下看著聖像畫,讓他們在一個更舒適的環境下祈禱。而他們都特別為現時的香港社會祈禱,其中子恩居住在黃大仙區,她說不時會看見街頭上的衝突,所以藉著這次的默禱時段,為香港祈禱。 默禱中與天主交談 學生在小息的祈禱時段內,各自默禱時,有些會走到聖像畫員吳景萍旁發問。吳景萍指出有些小朋友說「我第一次這麼近看見聖母」、「我不懂得祈禱」、「我很累,但想留在聖堂裡」。她說,聖堂就是天主臨在與人一起的地方,而活動讓小朋友與天主有一個只屬於他們的空間, 「只要他們願意來,天主就會擁抱他們。」她亦補充, 活動中的默禱環節,亦是希望學生能有一個與天主交談的時間。 是次活動由學校的宗教科及視藝科合作,宗教科科主任李展慧說,到訪不同聖堂時,會看到很多壁畫,但許多時不懂得閱讀畫內的含意,「為甚麼鼻子會特別挺直、眼睛特別大、嘴巴特別小?」因此,她期望此活動,讓學生加深認識及接觸天主;並能藉著認識和效法聖像畫內聖人的德行,追隨天主。 李老師說,全校只有約二十位學生為天主教徒,但因為許多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到舒服、安寧,所以在小息時也會自願排隊到聖堂祈禱。在小息時段,學生都會寫上祈禱文,並展示在牆壁上,「許多都特別為健康祈禱」。 而視藝科主任鄧秀麗指出本年「眾裡尋祂」的主題為「聖人系列」,去年亦邀請聖像畫員吳景萍為學生舉辦聖像畫講座,讓他們初步認識聖像畫的意義。而這次的課堂則結合了視覺元素及宗教的意識,使學生能多角度的認識聖像畫。 天主教伍華小學校長林漢堅期望透過是次聖像畫活動,讓學生知道天主教活動是多元而具深度,透過靜觀、歸心祈禱、聖像畫等不同方式,「多元的讓學生接觸天主教不同的靈修幅度」。(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