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150920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15
讓孩子閃亮 育靈四十載 蘇蘊珩校長 榮休
(本報專訪)畢業後,蘇校長一直在修會學校任教,主要教授中、英文科。一九八九年她原獲教區聘任為校長,但她拒絕該次聘用。「我出身於基層家庭,希望服務一所能進一步發展的學校」,她擁有這樣強烈的使命感。後來,她獲聘擔任天主教博智小學下午校校長;七年後調職,任天水圍天主教小學校長。於二〇〇二年,她獲調派至聖若翰學校(上午校)(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前身)出任校長,該校於翌年遷至現址新校舍。 無懼困難挑戰 教區於一九九五年開辦天水圍天小,經面試篩選後,由蘇校長擔任創校校長。當時學校位置偏遠,沒有公共交通直達,四周都還是工地。起初,學校人手不足,蘇校長要兼任教學、出卷、清潔等工作,「這讓我接觸學校各個層面,得著很多,也讓我強化自己。」蘇校長離校時,學校已由開校時的四班增至三十一班,「學校關愛學生,給他們最好的學習和經驗,讓他們閃亮。」 這份信念延續到她在九龍灣聖若翰天小擔任校長的日子,她希望學校成為同學溫馨的家、學習的樂園,為同學提供不同學科外的學習經歷。「他們觀察、體驗、思考,從而認識自己、發展自己、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作自身利益以外的考慮。」 二〇〇七年起,該校參加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在每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生一起上課。「我相信雙方學生從中都有得益,健聽同學亦學會關心和配合別人的需要,人與人之間該互相幫助。」 堅信上主同行 總結四十年的教學生涯,蘇校長形容信仰對她非常重要,「天主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祂的愛永遠常在」,她認為遇上困難時要以信德和愛德面對。「懷著信德,相信我能夠完成天主交給我的使命;滿懷望德,明白天主會為我安排前路,並會給我守護天使般的同行者。」有同事、學生和家長同行,蘇校長說她並不孤單,「而是充滿愛和喜樂。」 退休前,蘇校長鼓勵九龍灣聖若翰天小的學生實踐校訓「剛毅求真」, 「期望他們繼續向前,擇善固執,學業和待人處事上也要真誠。」她亦勉勵同學從心出發,付出無償的愛,「每個人都多做一點,便能成就更多。」 蘇校長打趣說自己也「畢業」了, 退下教育最前線,邁進一個新階段。「我希望安樂自在地生活, 給自己和家人更多空間」,她續道,「我打算繼續進修,也樂意在教育範疇擔任義工,充實自己。」(澄)       一個小故事      一天早上,蘇校長跟學生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次在公園中遇到有人受傷跌倒,我連忙報警求助,卻難以表達所在位置,於是警察教我留意附近燈柱上代表位置的編碼。」然後,在當天的第一堂, 蘇校長帶領同學在學校附近, 觀察燈柱的編碼。後來,她收到一個校友的家長來信,告知她孩子一直記住這次經驗。「我希望給學生全面的學習經歷,擴闊他們的眼界」,蘇校長微笑道。
kjy02_201306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6.30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結校 繼承傳統 展望將來 2
(續上頁)   師長寄語 發揚主保精神 臨別依依,學生以外,該校師長心中亦滿是不捨之情。協助策劃結校話劇的林淑儀主任表示,話劇的劇本由同學構思,「每一幕都是為他們最深刻的人和事,表達他們真實的回憶和感受。」她形容學校就像一個大家庭,師生間關係緊密,縱使百般不捨,她仍祝福學生,「希望他們面對困難時能像聖伯多祿般,堅毅地撐過去; 縱使我們分開,但大家也要好好生活下去!」 「我希望一直和學生一起,直至最後一分鐘」,本著這份心意,已於兩年前退休的陳少珍老師本年度回到校園,擔任整學年的代課老師。她在該校任教二十三年,絕對捨不得學校結束。「正如我們在散學暨結校感恩禮中選用的福音章節,記述耶穌升天前訓誨門徒,雖然面對離別, 可是天主仍然和我們在一起,我們並不孤單。」她鼓勵同學勇敢面對新環境,並實踐延續伯多祿精神的使命。 該校王國強副校長在學校渡過整整二十九個年頭,和陳老師一樣,經歷學校的種種變遷。「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將伯多祿的精神,灌輸給學生,希望學生們都能自豪地說:『我們就是伯多祿傳人!』」王副校亦對學生和同工寄語祝福,「祝福同學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老師們則善盡本份,日後在不同崗位上,繼續發熱發亮。」 回憶過去兩年在學校的時光,該校黃玉嬋校長表示學校的關愛氛圍和老師的團隊精神給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老師們總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去旅行時給學生準備大量食物、自己孩子的衣服不合穿又會送給同學等等。」黃校長以牧羊人比喻老師們,「即使過去兩年面對很多挑戰, 但他們一直悉心照料小羊,希望老師繼續懷著善牧心,將他們的熱誠帶到將來服務的學校,影響更多學生。」 她亦鼓勵同學善用資訊科技,與本校熟悉的老師、同學保持聯絡,同時積極面對轉變,珍惜在新環境認識更多老師和同學的機會。「我們要向前看,但不忘在本校學到的熱誠委身;同時對天主充滿信德,相信祂會繼續帶領。」(澄)    校監:林銘副主教.無限祝福  「我一想起你們,就感謝我的天主;我每次祈禱,總懷著喜悅為你們眾位祈禱。」(斐1:3-4)  擔任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的校監已有十二個年頭,學校是以耶穌的愛徒聖伯多祿命名,多年來致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具備聖伯多祿宗徒熱誠、正直、樸實、勇於自省、樂於承擔的特質,並能獨立思考及明辨是非,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看著這兒的孩子長大,我心中感到無限欣慰!最值得感恩的是學校有機會為南區的學童提供教育服務,足足四十五年了。而在天主的眷顧下,學校有著一群默默耕耘的老師,也有著一群信任學校的家長, 大家攜手同心,栽培了不少學子成材。一直以來,這兒的同學和家長跟老師亦有著特別親切的關係,對學校有很強的歸屬感,家校之間因而孕育了濃情蜜意,更結下了不捨的情懷。 藉著聖神的光照,四十五年以來,學校已結出了很多美果。雖然學校要結束,但相信這些果子不會乾枯,祝願這些果子能被分享,潤澤心田而結出更美好的果實,也祝願我們大家都能成為伯多祿傳人,共融團結,互助互愛,主愛傳承,福滿天下。    
kjy13a-20130602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6.02
離家出走, 當頭一棒
   傳統的少年成長故事,常以孤島、蠻荒、怒海為背景,以突顯少年主角必須經歷自然險惡的殘酷考驗,才能茁壯成長,奔赴遠大前程。 馬克吐溫的名著《湯姆歷險記》(T h e A d v e n t u r e o f T o m Sawyer)和《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裡少年主角的冒險故事,早已深入西方兒童之心。 時移勢易,少年成長的空間不再只限於孤島、荒林,大城市也可以成為當代冒險故事發生的地點,少年主角成長於都市叢林,其艱難險阻往往涉及人群互動,人心險惡,因而出現大量暴露社會陰暗面的寫實作品,如幫派打鬥、嗑藥,飆車等故事。 傳達少年成長單純可愛一面的溫馨小品則較少出現。於1968年同年獲得紐伯瑞(Newbery Award)金獎及榮譽獎兩個獎項的柯尼斯柏格 (E.L. Konigsburg),其金獎作品《天使雕像》則屬其中佳例。 這本四十多年前的少年名著,至今仍為美國兒童少年和父母津津樂道,並兩度拍成電影,皆因其主題和手法均與別不同:  一是故事雖屬離家出走,卻獨特有趣:十二歲的克勞迪婭是一個好女孩,她在校取得極高分數,在家有禮,並負責家中雜務,只是她像很多小孩一樣,總覺得父母對自己寵愛不夠;又對做不完的家務,日久生厭,於是決定離家出走。但卻選了一處有點奢侈,優雅而忙碌的地方──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又選了雖然年幼卻有點儲蓄的弟弟傑米作伴。故事內容可說是匪夷所思。 二是描寫姊弟情誼,清新可愛:兩姊弟從計劃出走到決定目的地;從在博物館渡過首夜到在博物館進進出出;從研究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米基蘭開羅(Michelangelo)的作品到在噴泉洗澡和撿拾硬幣;乃至遇上《天使雕像》的原主人芭瑟爾夫人(Mrs. Basil E. Frankweiler),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作家柯尼斯柏格以自己兩名子女為故事主角的藍本,以幽默的對白和趣味盎然的細節,刻劃出姊弟二人如何由吵鬧化為討論,由爭鬥變為關懷。最後關愛的力量且成為姊弟二人尋找《天使雕像》原創作者的動力。 三是「感性之旅」化為「知性之旅」:本故事最神來之筆,是加入了一位八十二高齡的芭瑟爾夫人,她扮演了兒童文學中智慧老人的角色,整個故事均透過她的雙眼,把姊弟二人的冒險歷程娓娓道來。 在故事中,芭瑟爾夫人對於小女孩克勞迪婭提出的「每個人都應該每天學一樣新東西」的說法有不同的看法,她語重心長地指出:「我當然贊成每個人都應該學習,有時候,甚至一天不只學一樣;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應該要空下來,讓學習過的東西有機會消化,有機會融會貫通,然後你才會覺得它真真正正地存在你的內心。」 今時今日的兒童少年,可稱之為「趕忙世代」。忙於玩手機、電腦、忙於考試、操練。這番話對於兩姊弟和今日的年輕人,都有一定的啟示。 這本充滿奇趣的《天使雕像》,由蘇朗筵同學翻譯了首章開局,值得細讀。   另一本亦是充滿家庭溫暖的成長故事,則由黎浚翹同學翻譯了首章片段,亦值得一讀。
kjy01_2013042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28
大角嘴天小(海帆道) 資優課程 情意教育 配合需要
教室裡坐著十個臉上掛著燦爛笑容的小人兒,氣氛熱烈,老師每問一條問題,他們都爭著舉手搶答。回答問題後,其他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總以鼓勵的掌聲回應。這是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的演繹技巧班,是該校校本資優的課程之一,銳意發展資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堂課,他們要當設計師和推銷員,利用十分鐘的時間,發揮創意和口才,設計產品並向其他同學推銷。      (本報專題)該校推行校本資優課程已近十年,內容涵蓋學科及非學科知識。這節課中, 四年級的陳心一和拍檔構思了一款新飲品, 「我們設計了一款雜果汁,它的特別之處是只要搖動杯子,便會自動補充,永遠也不會喝光。它還有吸管,可以循環再用。」 活動教學 發展潛能 「演繹技巧班中有不少活動和遊戲,老師的講解十分詳細,還經常有獎品,我比平日更投入課堂」,心一說。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需要他們提示蒙住眼睛的同學,將指定物品放到指定位置,「我們發現蒙住眼睛的同學不懂得分左右方向,所以要用另一種方法提示他,也明白到我們要了解同學的需要和習慣。」 五年級的潘昫霖去年亦是演繹技巧班的成員,今年則加入了訓練領導才的海帆小彗星。課程中,一個以荒島求生為主題的活動為她十分難忘,「大家在討論中有不同意見,我們要溝通、要說服別人,但也可以加深我們之間的友誼。」她認為學到的技巧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到祖父母家中吃飯的日子,我會幫助照顧年紀比我小的堂、表弟妹們,給他們設計遊戲、讓他們乖乖的,不會到處跑,我從中得到滿足感。」 同是海帆小彗星成員的林樂天和張愷庭同樣投入資優課程。「我在視藝科的資優課程中也能發揮領導才能」,愷庭表示能活學活用, 「我們要製作不同的勞作,甚至定格動畫,不少以小組形式進行,小組中難免會意見不一, 出現爭執時我會在過程中協助大家達到共識。」樂天補充,「我也在課程活動中學到領袖需要聆聽別人,至於老師們亦常細心講解, 又例如數學培訓班,老師會以比賽等形式鼓勵我們積極參與,非常刺激!」 三層架構 全校推行 「課程著重配合學生不同的潛能,並關顧學生的能力」,該校梁綺媚校長指出,「而教育心理學家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協助我們以三層架構推行資優教育。」該校資優課程分為全班式、抽離式及第三層的校外專家培育:全班式分為創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課程,分別在二年級及五、六年級全級推行,於德育及公民教育課時間進行,帶出關愛校園、批判性思維、認識社會等信息。 學生會於小三、四進行由教育心理學家設計和批改的創意測驗,找出資優學生參加非學科抽離式課程,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獨特才能。「校方會於課程開始前為參加學生的父母舉辦家長會,解釋課程特色,讓家長明白如何在家中配合」,梁校長解釋。非學科抽離式課程亦有安排銜接,三、四年級的「人才庫」培育創意、四年級下學期設演繹技巧班,五、六年級分別以「海帆小彗星」和「海帆特工隊」發展學生的領導才能。為智力優異的學生,校方會安排跳級,並邀請教育心理學家和資優教育學院專家提供培訓,「我們亦十分注重學生的情緒支援,提升他們的抗逆力等,亦十分重視和家長的溝通」,活動組鄭慧琪主任補充。 鄭主任強調學校在資優課程中十分注重情意教育,「我們時常教導學生要關懷他人感受和需要,以別人的角度思考。」她表示資優並非高人一等,「他們在平日課堂中深化已有的知識,亦能支援班上其他同學,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們亦應學習別人的長處,改善自己,即使非資優學生也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她續道:「我經常告訴他們,他們的成長比別人快,但仍有進步空間。」 她分享教學中的難忘回憶,一次活動需要部份同學蒙眼進行,「不用蒙眼的同學們為免同學撞到硬物受傷,自動自覺築起『人牆』,保護同學的安全。」她微笑著說:「他們創意十足,同時懂得欣賞別人,互相幫忙,這十分重要。」(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