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10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14
校際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追尋當舖的歲月足跡
(本報專題)當舖,一個香港人似是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那個引人注目的「押」字招牌,是那種老香港的建築風格;陌生的是現代香港人大多不曾親身走進當舖,在那「遮醜板」後的神秘空間裡轉動過,更遑論上門光顧了。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五位剛升上中四同學,以「當舖還有生存空間嗎?」為題,參加第一屆校際歷史文化專題研習比賽,於文字報告初級組(中一至中三)奪得季軍,頒獎禮於九月十五日舉行。她們穿梭於港、九、新界,東奔西走,前後花了半年時間,終於完成這份探討當舖未來發展的二萬字專題報告。就讓她們作嚮導,帶領我們探索當舖這個歷史悠久的老行業吧!   見證時代 屹立依然 不說不知,當押文化源自印度。古時印度僧人的廟宇會為週轉不靈的人提供當押服務,當押文化亦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落地生根,演變成為當舖。當舖亦是時代變遷的見證,反映不同年代的社會和經濟面貌。錢皓楠以當押品為例,解釋道:「昔日可以當棉被,今天只能以金器、手錶等作抵押,銀器也不收了。」只因今天家具電器,甚至銀器的價值已不復當年。今天當舖的顧客仍以本地人為主,但亦有外籍人士和外傭光顧,反映香港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當舖甚至會播放外語電視頻道,吸引新客源」,郭沅頤表示。 你或會認為坊間既有銀行,亦有信貸公司,看似冷清的當舖,大概只是苟延殘喘。但經過大量的資料搜集、訪問、問卷調查,五位同學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雖然當舖的生意額受銀行業務發展影響而下跌,但我們相信它們不會因此消失」,陳穎淇認為關鍵是當舖有其獨特優勢。「它不用審批,方便快捷,為急需現金週轉和欠缺良好信貸記錄的人提供另一個途徑,有其獨特客源。」陳蒨渝亦表示初時以為典當行業後繼無人是當舖面臨的難題,她親身接觸這個行業的人,與他們訪談後才發現是另一回事,「不少年輕一輩都樂意在當舖工作,準備將來繼承家族生意。」   親身體驗 改變觀念 現時全港尚有二百多家當舖,為取得第一手資料,五位女生決定親身到當舖訪問,事情卻未如她們想像般順利。「我們先是致電邀約訪問,聯絡了四十多家當舖,卻不斷被拒絕」,陳蒨渝回想,「當時實在有點心灰意冷,但我們想做到最好,所以仍堅持要實地考察。」除了訪問,為確保準確性,她們還花了不少時間到圖書館查看書籍和舊報紙,甚至是更舊的報紙菲林(昔日要先造好菲林,然後才印刷報紙),以搜集相關資料,而不是到網上搜尋和拷貝資料。 最後,她們成功約晤十五間當舖接受訪問,過程中推翻了她們對當舖的固有印象。「最難忘的是我到訪一家當舖時,感到不適而暈倒」,郭沅頤回憶道:「店裡的人連忙扶我坐下來,又給我藥油。我們以為當舖的人都很冷漠,總是不留情面地壓價。但這件事過後發現原來他們也很友善、很有人情味。」當舖的建築也讓她感受到那濃厚的人情味:「『遮醜板』防止外面的人看見當舖內的情形,避免顧客尷尬,經營者考慮得十分周全呢。」 任教歷史科的吳老師在同學進行專題研習時,也提供協助,更欣賞同學的認真和努力。「初八正值農曆新年假期,她們還給我撥電話,詢問我的意見,使我十分意外;甚至有同學生病了也堅持要到當舖去搜集資料」,吳老師表示,「本校所有中三同學也要做專題研習,但大多只會做問卷調查,很少會到實地考察。」她補充,「對學生而言,專題研習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學習過程有助他們感受見聞,也可以在課室外親自發掘答案。這群同學更學習了有系統地處理資料。」學習知識並不限於教室內、書本上,親手發掘知識好比親手掘出黃金,沒有人能從你身上把知識奪去。(澄)    
kjy02_201109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09.18
化雨春風 滋潤幼苗2
  聖言引路,常懷童心

第一次嘗到當教師的滋味後,輾轉間,梁長才回到母校聖若瑟英文小學任教。除了教授術科外,他也負責聖經課,更在晚上兼讀教理班,從那時起,他培養每晚讀聖經的習慣,至今從不間斷。梁長才的笑容能感染身邊的人,他坦言從聖經和祈禱中獲得平安和力量,看到頑皮的學生也不會皺眉,只會微笑。 
多年來,他身兼教區教理委員會兒童信仰培育組召集人,為兒童設計有趣益智的宗教遊戲;他嘗試了解學生的需要,設計方法刺激學生的思維。梁長才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靈感,然後應用於課堂和課程設計中:「怎樣將福音的信息與兒童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我愛以互動的教學方式,如加入遊戲和手工藝等元素,把福音的信息具體而活潑地傳遞給學生。」有一次,梁長才教導學生摺紙,以手工紙摺成衣服,傳達『穿上了基督』(迦拉達書3:27)的信息,他說:「天主常常透過學生帶給我信息,那次活動中,我問學生:為甚麼我們要穿上基督?他們立即回答:因為基督是最完美的!他們的答案令我驚喜,兒童就是這麼率直、純真。」 
擔任校長後的梁長才特別關心老師們授課時的需要,他是教區教理講授訓練課程的導師,經常接觸宗教科老師和主日學導師,他說:「我盡力幫助老師找到方向,在課堂上實踐他們所學的教學理論,讓學生得益更多。」 
梁長才的親戚——那位在義學任教的伯娘、一位在小學四年級時的班主任和創辦聖若瑟英文小學的孫保祿修士(耶穌聖心門徒會會士)對梁長才做人處事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感恩地說:「孫修士十分疼愛學生,從他身上,我學習怎樣關心、愛護學生。尊敬師長,當中亦包括感恩和欣賞,老師為培育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使學生懂得以愛還愛。」  
記者離開獻主會小學時,腦海裡浮現梁長才分享的小故事,令人不禁會心微笑:在上課的日子,每個早上他都會來到校內的小聖堂祈禱。學生們感到十分好奇,探頭看看校長在做甚麼,梁長才於是邀請這十多位的學生跟他一起祈禱,組成了「祈禱小天使」。每天早上,校長與學生在小聖堂相聚,為了別人的需要,師生一同祈禱。願這份師生情誼永存,並在祈禱中共融!     溫柔呵護,陪伴同行

中學時代的卓主任已感到傳授知識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中學會考那年,在抉擇前路時,她從商的父親鼓勵她從事教育工作,她說:「我得感謝父親,他最了解我的個性,明白我並不適合從商,並支持我入讀師範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前身)。」回想起第一份教學工作,卓主任面露笑容:「我在離島的公立學校任教,那兒的學生成績平平,卻是淳樸可愛,懂得尊敬別人、愛護老師。漁民家庭的學生在放學後,更會回家帶一尾魚給我呢。」那個年代沒有電腦和互聯網,生活十分簡單,她感到那時候的兒童都很快樂,她慨歎地說:「現在,不論學業和人際關係都為學生帶來壓力,老師的陪伴和鼓勵更顯重要。」她深信在讚美中成長的兒童,會心懷感激,更懂得關愛別人。 
加入聖華學校,至今踏入第十七個年頭。細說往事,卓主任想起了一位男學生:「我剛到本校任教時,擔任一年級班主任,班中的一位學生天生身體殘缺,細小身軀接受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我特別照顧他,有如自己的兒子般看待。他的媽媽十分感激我,現時每年農曆新年前,她仍會親手做蘿蔔糕送給我。現在,那位學生已經入讀大學了,看到他這麼積極上進,我也感欣慰!」  
在安穩的教學生涯中,卓主任曾離開教務數年,全力照顧子女,與子女建立親密和諧的關係。她說:「我慶幸自己作了這個決定,現在子女都長大了,他們仍願意跟我分享生活中所遇到的人與事。」卓主任身兼家教會副主席,經常與家長接觸。她與家長分享時,能確切地感受他們內心的擔憂和壓力。她感觸地說:「家長的身教深深地影響兒童的成長,當我看到學生表現行為和情緒的問題時,我會主動聯絡家長,了解情況,與他們商量處理方法。」 
在修會學校成長的卓主任難忘修女們的教導,她說:「我的啟蒙老師是一位意大利籍修女,她在宗教課上以有趣的方式教導我們,我十分喜愛她。修女們帶領我認識天主,在中學時期,我參加修女主持的慕道班,並於中三時領洗成為教友。」卓主任得到修女們的恩惠,這提醒她身為教友的福傳使命,她是學校靈育組的一分子,除了帶領基督小先鋒的活動外,她亦負責學生領禱和讀經部份。 
新學年,新開始,天主教聖華學校於本學年獲教育局批准開辦兩班一年級,顯示該校獲得家長的信任和肯定,教職員都感到鼓舞。卓主任感觸地說:「老師陪伴學生和家長一起成長,那份滿足感很大。我願看見家長與子女和諧相處,這些小幼苗才能健康地成長。」(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