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20130203
icon06
童年@北京
2013.02.03
新年到
「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小朋友們哈哈笑。新年到,包餃子,蒸年糕,全家團圓樂陶陶……」 每年的除夕夜,全家圍在一起包餃子。和麪、做餃子皮、切菜、拌餡、再到包餃子,大家各有分工,各司其職, 其樂融融。小孩子做最簡單的事,比如洗菜、擇菜,或者把包好的餃子一個一個碼放整齊。餃子餡通常有白菜豬肉、韭菜鮮蝦、還有三鮮餡。等灶台上的水沸騰了,餃子就可以下鍋了,我們早在一旁望眼欲穿。 餐桌上少不了「稻香村」的點心匣子,「天福號」的醬肘子,「五芳齋」的醬牛肉。點心匣子裡裝的是傳統的「京八件」,由八種形狀、口味不同的京味糕點組成,以棗泥、青梅、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鹽、葡萄乾等八種原料為餡,用油、水和麪做皮,以皮包餡後再烘烤而成,那是令小孩子饞嘴的點心。在吃飯之前,我們往往忍不住吃上一塊,然後趁大人不注意,再拿上一塊邊吃邊玩。 春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無論身在何方,農曆新年的時候,家人從四面八方趕回家,聚集到一起。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是每個人所盼望的圖景吧。窗臺上,粉紅色的杜鵑開得正豔,映著鮮紅的窗花,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年味。小孩子爭相貼窗花剪紙,在門框兩旁貼對聯。 當時針指向午夜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是時候放鞭炮了!傳統鞭炮有一種掛鞭,據說有一百響。鄰居已經點燃了一百響的鞭炮,劈裡啪啦的響聲,催促著我們穿戴好衣服。每個人從頭到腳裹得嚴嚴實實的,恨不能衝到外面去看放鞭炮。大人還買了禮花呢,五彩繽紛的禮花最能體現節日的喜慶了,仰望著夜空中姹紫嫣紅,默默地許下新年願望。所有鞭炮放完,當世界驟然寂靜下來,遠遠望去,窗花在黑夜裡的輪廓格外清晰。腳下的道路已被鞭炮紙鋪滿,天上的月亮似乎比往日都要明亮。孩子們玩累了,很快入睡了。明天,還要去逛廟會呢。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新年到,貼對聯,放鞭炮,劈裡啪啦嚇一跳。新年到,舞獅子,踩高蹺,廟會上面好熱鬧……」        給小讀者的話:  親愛的小讀者,「童年@北京」這個欄目和你們見面已經一個學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和大家分享童年經歷,也曾回到童年舊地重溫往事, 我發現童年的北京正在城市的發展中不斷改變。回溯童年的過程,也是照見自己內心的過程,隨著寫作的進行,心中的童年愈發清晰。希望你在欄目中收穫了一些快樂,或者對北京多一份了解。如果你也拿起筆,寫下正在經歷的點滴,在多少年之後翻閱,必定是美好的體驗呢。  
kjy16b-20130120
icon42
書包.背包
2013.01.20
香港人的節日
「普世歡騰!救主下降!大地接她君王!」大家聽到這首歌曲的時候,會想到甚麽呢? 你會說:「太好了!聖誕節快到了!耶穌的生日快到了!」或是「耶!快要聖誕節了!長長的假期在等待著我呢!我該去哪裡度假購物呢?」 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說出後者。現在,節日已經成為假期的代名詞。讓我舉一些例子:以前,端午節是紀念屈原投江自盡的節日,漁民會划龍舟, 把粽子扔到河裡,防止魚兒吃掉屈原的屍身。但現在,端午節已經成為和親朋戚友相聚,觀看龍舟賽、吃粽子的日子;聖誕節原是耶穌基督的誕生的日子,人們一起慶祝他的降生,參加彌撒。現在呢? 人們藉著悠長的假期去別的國家度假,到百貨公司購買富有節日色彩的禮物⋯⋯  究竟是甚麽促使這一切?是節日被商人們弄得過於商業化,還是我們真的忘了節日本身的意義呢?  香港是個生活節奏急速的城市,成年人外出工作早出晚歸平常不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見面時間少之又少,溝通自然是件罕有的事。不溝通那哪來交流呢?不交流的話又怎樣將學校沒教的知識一代傳一代地傳下去呢?而且,平日工作繁忙,難得遇到假期,不管它是節日與否,第一時間是盡情的享樂,哪裡還有時間思考節日背後的意義?  正因為我們對節日原本意義的印象愈來愈淡化,自然會將社會上所流行、推廣的節日當成是節日應有的模樣。就像剛才所舉的聖誕節一樣,商家紛紛利用節日效應推出不同的聖誕禮品,供大家選購。我們亦非常歡迎商家們所製造出來的節日氣氛,成群結隊地前往購買。這樣的情況持續久了,對節日沒有清楚了解的我們,便會將節日定義化,認為節日必須要充滿商品。再過一段長時間,大家認為還會有人無視琳瑯滿目的商品,而認真地思考節日本身的意義嗎?  若不想看見將來我們都成為一些只懂追求物質,不懂得欣賞和了解節日的美好的人,不妨在農曆新年來臨之前,想一想:古時人們慶祝新年的原因,和現在我們所做的做一下比較,你就會知道分別何在。 「農曆新年了,我能獲得多少紅包,爸媽會帶我到哪裡遊玩呢?」 「農曆新年了,真想念公公和婆婆,希望能盡快看望他們,向他們拜個年!」 我相信你們懂得怎樣選擇。 
kjy04b-20130120
icon06
童年@北京
2013.01.20
只能為你 寫一張小卡片
室友去台北旅行,給各個朋友寄明信片, 在一個叫「十分」的地方還不忘給自己寄一張。那明信片的材質特別,可以吸附在金屬表面,正面的幾個大字也讓人忍俊不禁,那是「十分幸福」。好友去奧地利,臨行前問我在香港的地址,後來她在茜茜公主曾住過的地方,寫一張明信片捎來問候。 在異鄉念書時,聯繫上了多年未見的同窗,我立刻跑去買了一張小卡片,塗塗抹抹,投進郵筒,想像著大洋彼岸的友人收到卡片的心情。這情景被身旁的同學看到,那年生日,她特意買了本《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作為禮物,她說在書店裡看到書名時,頓時想起那天著急寄卡片的我。 我忽然想到,甚麼時候送出第一張卡片? 小時候的西曆新年和農曆新年,班裡時興互贈賀卡,女孩子之間贈賀卡,最喜歡在落款寫上「你永遠的朋友」,僅為了表達當下自己的祝福,誰也沒有在意永不永遠。長大了才知道「永遠」是多麼沉重的詞語,年少的我們把它看得太輕薄。 某天放學回家的路上,朋友說起看《哈利波特》第一卷,僅用了一個晚上便看完, 因為內容太吸引人,翻開第一頁手就停不下來,於是一鼓作氣看完了整本。當時正颳起「哈利波特旋風」,學校運動會時同學把《哈利波特》帶到運動場,準備在看比賽的空閒見縫插針的閱讀,我隨手拿起,頓時迷得不能鬆手,一心沉浸在奇幻的魔法世界裡。 曾經我們坐在操場上,抬頭望著藍天裡隨風而動的朵朵白雲都覺得快樂,躺在草坪上望著陽光穿透片片綠葉都覺得感動。秋天依然如期來到,而我們走不進霍格華茲魔法學院;打開衣櫥也到不了傳奇的納尼亞;花草叢中望不見愛麗絲掉進的兔子洞;彼得潘只有在夢裡才會悄然飛過。就好像回首望去,年少青蔥的歲月只是一場夢。 夢醒後,剩下一張張寫滿祝福的卡片。所有的曾經和現在,也許我能做的,只是真誠的祝福、默默的祈禱,然後為世界某個角落的你,認認真真的寫一張小卡片。
kjy13a-20130106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1.06
聖誕夢想,新年許願
  西方小朋友得天獨厚,一年有兩次許願的機會:一在聖誕節,一在新年,但情況各異。 在聖誕節,父母往往扮演了聖誕老人的角色,所以孩子都能夢想成真。但在除夕新年, 卻是兒童少年自己許願( N e w Y e a r Resolution),並需要自己付出努力,以達成心願。 四千年前,巴比倫人的新年願望是歸還鄰居或親友所借的農耕工具或家用工具。十九世紀後期,女孩子則以摒除私心,幫助別人;勤奮工作,作為新年志願。時至今日,孩子的新年志願,往往是學業進步。 聰明的華人家長應藉新年,鼓勵子女新年許願。 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塞利曼(Martin Seligman)提倡「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華人於農曆新年祝願親友「心想事成」,都在揭示先要正向思考,心有所想,然後方能事成的道理。 推而廣之,舉凡日曆上「紅色的日子」(red - letter days ),除聖誕節、新年、農曆新年外,親人生日,父、母親節等均屬「吉日」, 可鼓勵孩子許願,然後致力達成心願,培養正向積極的態度。 過往迷倒西方女孩子的文學名著《小婦人》,書中開始,四姊妹就一邊抱怨自己的生活,一邊夢想自己的聖誕禮物。此時正在外作戰的父親信報平安,還要四姊妹在家乖乖聽話,各盡所能。四姊妹性格各異,也各有自己的夢想, 故事的發展因而引人入勝。 影響孩子負面思考還是正向思考,與父母對孩子的成就如何做出反應有關。正向積極的態度,且可以由父母在生活中示範,並在生活中與孩子互動時,傳遞給孩子。 《小婦人》中一段「媽媽的話」:  Oh, Jo, Jo, you have so many extraordinary gifts; how can you expect to lead an ordinary life? You're ready to go out and——and find a good use for your talent. Though I don't know what I shall do without my Jo. Go and embrace your liberty, and see what wonderful things come of it.  媽媽用歡悅欣賞的態度,認同、肯定和鼓勵女兒Jo,有如千古妙唱,是最佳的「正向教育」示範,難怪在英語世界,不少女孩因為看了這段「媽媽的話」,一口氣把Lousia Alcott的原著《小婦人》讀完。 《小婦人》開章伊始,節日氣氛正濃,四姊妹正在興奮討論,並為媽媽籌措聖誕禮物。 陳宜皓同學翻譯了簡易本此段,值得一讀。 狄更司《聖誕述異》的孤寒財主和三個精靈的故事,擴闊了人們願望成真的視野,鼓勵人們在聖誕節樂善好施,讓聖誕節成為普天同慶的節日。 關曉駿同學翻譯了簡易本首章數段,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