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看圖想賞童年
2013.10.27
玩具的魔力
玩具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兒童玩伴。無論是八十年代的紙公仔、或是任天堂的紅白機,九十年代的「他媽哥池」、電動四驅車,都為不同時期的兒童帶來無限的歡樂, 並成為今天大人們提起仍津津樂道的往事。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的玩具亦變得數碼化,層出不窮。不過,這並不代表生活在古代的孩子缺乏有趣味的玩具。相反,我們的祖先憑著他們的心思和智慧,為一代又一代兒童創造出許多好玩的玩具,有些更是流傳至今。
玩具的俗名是「耍貨」、「耍活」。根據王連海《中國民間玩具簡史》的研究,中國傳統玩具可以分為六大類:
(一)節令類玩具:元宵節的走馬燈、端午節的布老虎、中秋節的兔兒爺、燈籠、清明節的風箏等;
(二)以裝飾為主的觀賞類玩具:木雕、石雕、泥人、蠟人等;
(三)音響玩具:陶哨、撥浪鼓、搖鈴、小鑼鼓、小樂器等;
(四)能夠啟發智慧的益智玩具:七巧板、九連環、重排九宮、紙牌等;
(五)以戶外活動為主的健身玩具:蹴鞠(踢足球)、跳百索(跳繩)、鞦韆等;
(六)可玩又可用,或可以食的實用玩具:糖人、糖菩薩、布虎枕、麪花等。
或許小讀者們只對以上某些玩具有些認識,或甚至是完全感到陌生。不過,我敢相信的不論是任何年代的小朋友,都對玩具有著一份莫名的喜愛。在清代丁觀鵬所畫的〈作太平春市〉,不但描繪了新春農村放鞭炮、表演太平鼓,以及在街上表演的藝人、替人算命的相士等慶祝春節的景象,更有趣的是圖中可見到多位小孩對貨郎兜售玩具, 表現得非常雀躍的情形。例如有小孩看來已從貨郎的玩具籃中,挑選了所鍾愛的玩具,手中搖晃著剛買來的搖鼓;有小孩看到形形色色的玩具,顯得手舞足蹈;有小孩拉著同伴,指向玩具,似是要商討他要買那一件,場面好不熱鬧。
雖然過去在街上售賣玩具的小販,已被今天商店林立的玩具舖所取代,但小朋友對玩具的熱情卻未有所改變。走進大型商場,經過玩具商店,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小朋友,動也不動地站立在櫥窗外,目不斜視地盯著不同款式的玩具,繼而苦苦哀求父母購買。如果父母慷慨地答應,小朋友便會開心得跳起來,拉著父母跑進店裡付錢;但若然受到拒絕,他們的臉上便會掛著「失望」二字,立即大哭一場。這畫面不單有趣,小朋友一切的表現更正好說明了玩具的魔力從來都不受任何時間、環境、因素所影響。


童書的旋律
2013.10.20
踢踢踢--踏,奧力佛的踢踏舞
班上的學生都老愛問我:「老師,
你最愛哪種顏色?」
我說:「粉紅色。」答案甫定,隨即是一陣
陣詫異的聲音,他們說:「只有女孩子才喜歡粉
紅色!」他們以為我在玩笑。翌日,我穿上一條
粉紅色的長褲上課。是的,我喜歡粉紅色。我,
男性。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給性別定型,只要稍
有越過那一條界線,我們便會被冠上不太好聽的
稱呼,像《奧力佛是個娘娘腔》的奧力佛,大家
都戲謔他做娘娘腔。當一個人被冠上這些稱號
後,很自然便成為同儕間的欺凌對象。其實,奧
力佛沒有做錯甚麼事,也沒有開罪任何人,只是
不愛一般男孩子常玩的遊戲與活動。可是,因為
奧力佛喜歡跳繩、畫畫、看書、玩紙偶娃娃,愛
變裝演戲,他就被當成異類,受盡同學的排擠與欺
負。奧力佛曾經聽從爸爸的話,跟男孩打球,嘗試過融入他們的社群。
可是,爸爸並不知道兒子的天份不在球類運動,他只一心「撥亂反
正」,希望奧力佛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他跟奧力佛說:「不要
老是娘娘腔的,到外面去打籃球、足球或是棒球,甚麼球都可以。」在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裡,我們不知道奧力佛聽了爸爸的話,他有怎樣的
反應,但不難想像爸爸的話多傷人!作為父親,他們很自覺地將教導兒子
成為男子漢為己任,並將自己的男性形象移植到兒子身上。可是,每一個
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強迫兒子順從自己的意願,結果會對兒子造成傷
害。當奧力佛跟朋友打球時,我們再看不到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的愜意
笑容,最後更被迫接受朋友們的唾棄,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可幸運的是,奧力佛有一個明白他、支
持他的媽媽。再者,爸爸最後也放下成見,
支持奧力佛學跳舞。於是,奧力佛走進舞蹈
教室,跟隨老師學習正規的踢踏舞。一個人
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愛的事,並是天份所在,
那是幸運的。因此,奧力佛一點也不介意在
女孩群中學習;他認真地練習,就算被同學搶去舞鞋,甚
至在牆上被寫上是「娘娘腔」的大字報,他依然一遍又一遍的練習。雖
然,奧力佛在天才比賽中未獲獎項,但他的努力、他的才華,不單教他
成為父母與老師的榮耀,也讓他得到同學的認同,由他人眼中的「娘娘
腔」,變成學校裡的「大明星」!
奧力佛曾經挫折,也被誤解、欺凌,但他的故事仍是美滿的,因為
他敢於表現真實的自己,那管跟別的男孩不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很
多人因為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而勉強迫自己迎合大眾的期望,結果
只會令自己失去自我。在性別定型尤其嚴重的小學階段,我們要學會的
是 —— 包容每一個體的不同處,尊重每一個體的嗜好。
其實只要我們放下成見,張開眼睛,不難發現性別已不能局限一個
人的發展。在很多我們以為是女性從事的行業,男性也能成為當中的表
表者,世界上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化妝師,以至獲獎無數的廚師,都不
乏男士的蹤影。我們一直誤以為只有女性才勝任的芭蕾舞,也有不少出
色的男舞者,前蘇聯舞者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便是芭蕾舞壇的
傳奇,他所編的芭蕾舞劇《舞姬》,為男性舞者開闢了一片天。香港的
芭蕾舞小子林雋永也追隨著雷里耶夫的步伐,衝破別人對他的嘲笑,隻
身走進芭蕾舞的殿堂 ——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追尋自己的夢想。再
者,已故的美國影星金‧ 凱利(Gene Kelly)、美國舞蹈家麥可.佛萊利
(Michael Flatley),他們都是踢踏舞高手。
合上書,我們應許是「奧力佛」,走屬於自己的路。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2012.09.14
Packing a school bag
After a long summer holiday ( "vacation" in American English), are you very excited about going back to school? While you may feel very happy to see your classmates again, some of you might also find packing your own school bag a headache. How do you pack it properly?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o pack?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closely follow the timetable ( "class schedule" in American English) and your personal school diary to check if you have put all the books and homework in that you need for the next day.
Then check your pencil case or pencil box carefully. Be organized and pack the right stationery. What stationery do you normally need? Pencils, pens, rubber ("eraser" in American English), a ruler, a sharpener, sellotape ("Scotch tape" in American English), etc. The most commonly-used pens are ballpoints or ballpoint pens. In British English, they are also called "biros", which is a brand of ballpoint pen. To delete mistakes in writing, you may use correction fluid. Generally, "Tipp-Ex is used in Britain and Ireland, while "Liquid Paper" and "Wite-Out" are used in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three names are trademarks.
You might also pack some snacks and drinks. Some schools may allow their pupils to bring along some playground items for fun during break time. Examples like badminton rackets, shuttlecocks, and skipping ropes ("jump ropes" in American English) are quite popular amo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What kind of games do you normally play with your classmates?
After packing your school bag, do not forget to zip it up properly!
Sellotape:
透明膠帶
Correction fluid:
塗改液
Badminton rackets:
羽毛球拍
Shuttlecocks:
羽毛球
Skipping ropes:
跳繩用繩子


小學專題
2012.06.23
陳傲嘉 鍾旻鋒 陳欣 賴彥雯 暢遊文字花園
(本報專訪)寫文章,用文字表達心底話,分享成長的生活 —— 創作是一份寶貴的經驗,你感受過嗎?學年快結束,本報記者走訪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及梨木樹天主教小學,分別與四位經常投稿本報「創作天地」的同學,樂談創作的感受。
受訪學生中,年紀最小的是二年級生陳傲嘉。傲嘉就讀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自一年級開始,每月投寄文章到本報。她利用大方格的練習紙,以整齊有序的筆劃書寫文章,配合線條簡單的鉛筆手繪畫,圖文並茂,令人印象深刻。可愛直率的傲嘉跟記者閒談生活和興趣,真情流露:「每次完成文章,媽媽幫我把作品寄出。我喜歡寫作和繪畫,我認為圖畫能幫助表達文章的意思。」
過往投稿的作品裡,傲嘉對文章題目〈幸福的小女孩〉和〈鼓勵〉,記憶猶新:「我很喜歡『鼓勵』這個題目,因為我的家人、老師和身邊的人經常鼓勵我呢!『創作天地』每兩個月設定不同的主題,這有助我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傲嘉在〈鼓勵〉一文中,記述她在體育科跳繩考試的經歷:「我只能完成十多下跳繩的動作,我感到十分失望,後來,媽媽鼓勵我,我才重拾自信心。」
傲嘉特別為是次報導,繪畫插圖,表達她的作品獲刊登的感受。你也感受到她的喜悅嗎?
就讀聖方濟各英文小學五年級的鍾旻鋒熱愛寫作和閱讀,他自言每天都會抽空閱讀,汲取書本中不同的養份:「媽媽在假日會陪伴我到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我最愛閱讀小說類的書籍,如翻譯小說《冒險小虎隊》和《老鼠記者》。閱讀讓我認識豐富的詞彙,又能刺激我的思維,有助構思和寫作文章。」談及寫作習慣,旻鋒認真地說:「寫了初稿後,我會把文章朗讀一次,然後反覆閱讀和修改用詞和句子。」
旻鋒的文章曾數次獲刊登,他的心情相當興奮:「即使文章未獲刊登,我也不會失望,因為我已盡力寫作了。」每個星期日,旻鋒與母親一起回到聖堂,鍾太在聖堂購買《公教報》後,讓旻鋒閱讀隨報附送的《喜樂少年》。旻鋒十分享受閱讀《喜樂少年》,更成為了忠實讀者,他瞇著眼睛笑說:「三年級開始,我定期投稿到『創作天地』,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本學年初獲刊登的〈書包〉。我以五官感受,描寫自己的書包;它一直陪伴我喲,好像我的好朋友。」
來自梨木樹天主教小學的陳欣和賴彥雯,暑假結束後,將離開母校,踏入中學階段,各奔前程。兩位同班同學感謝中文科劉玉容老師的鼓勵,她們自五年級起,逐漸對寫作產生興趣,並積極投稿至「創作天地」。彥雯首篇獲刊登的文章名為〈友誼像明燈〉,她說:「我發現藉文字與別人分享感受和想法,是很愉快的經驗呢!」陳欣剛於去年,從國內來到香港定居,她沒料到自己的文章竟獲刊登:「我的心情非常興奮啊!在香港展開新的生活,我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難;可是,我的文章獲得別人的認同和賞識,這件事增強了我的自信心。」
在彥雯印象中,較深刻的創作主題是「顏色」:「創作主題讓我發揮想像空間,令寫作更富有挑戰性呢。」陳欣補充說:「對啊,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思考主題,更可選擇合適的寫作文體。」暑期即將展開,兩位小妮子已計劃善用假期。陳欣將會專注增進英文知識,為中學的課程作好準備;彥雯藉閱讀名人的傳記,從別人的生活經驗中學習生活智慧。
本學年最後一次的創作主題是「鼓勵」,兩位應屆畢業生的作品裡,均以個人經驗為例子,父母、師友窩心的鼓勵話語,激勵她們昂首前行。劉玉容老師盼望兩位同學長大後,回想校園生活時,這些投稿的經驗及用心寫成的文章,將帶給她們美好的回憶。(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