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1016 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0.16
聖類斯中學划艇隊
團隊互信扶持 划向理想
  (本報專題)「頂住!加油!只剩下數槳⋯⋯只餘數百米,努力完成它!」聖類斯中學體育科老師兼划艇隊教練葉嘉泳向隊員打氣時說。划艇隊學生均表示,葉Sir的陪伴與鼓勵成為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   校長易浩權博士指出,陪伴青年,正是慈幼會辦學的一大特色。該校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以鮑思高神父提倡的「預防教育法」的原則,希望從教育中建立在「理智、宗教和仁愛」上。易校長表示,學校透過課外活動展現出「預防教育法」,「讓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學生也見到教師在教學以外,也會以個人興趣或嗜好,與學生一起參與課外活動。」   該校有不少教師多才多藝, 除了任教本身的科目,課餘更身兼指導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不同項目的培訓。例如任教生活與社會科的老師熱愛手球,現擔任手球隊指導老師;澳洲籍英語女教師是曲棍球校隊及英文辯論隊指導老師;地理科教師是足球隊的指導老師;物理科老師兼任網球隊指導老師等。   鮑思高神父的精神。陪伴學生共同成長   葉嘉泳老師曾是划艇港隊成員,他負責策劃聖類斯中學划艇隊(又稱賽艇)的水上賽艇訓練,他認為在男校推動賽艇,只要鍛鍊良好的體能已能夠保持水準,同時能培養出團隊精神。   該校五名學生郭子喬、黃達之、楊汶諾、徐琛以及張銘琛由中一開始加入划艇隊,他們均表示,在隊伍中建立默契與友誼,在朋輩的良性競爭下,為完成目標而互相勉勵。   中三學生楊汶諾表示,感激葉Sir前來觀賽,鼓勵隊友,即使輸掉比賽,他也會安慰隊員說:「最緊要盡了力,吸收今次的經驗,下次會更好。」每次訓練,楊汶諾也感到辛苦,當然想過放棄,但是朋輩鼓勵下他最終也沒有放棄,回想初期的培訓,要划1000米,只是數百米已開始慢下來,「很累,內心想:不如停下來,不要划。」通過每個訓練,他學習要堅持才會進步。   作為划艇隊一員,首要條件是擁有良好的體能,就讀中三的黃達之加入划艇隊時, 以8分40秒的時間完成2000米划艇,現在他只需10分鐘,已可以划到4500米,更成為隊中體能最佳的一位。他說自己經過長時間訓練,每次訓練也向教練請教,「當發現自己力量上欠奉,便多集中在重力訓練。」 葉Sir擔任舵手 成為學生靈魂人物   (上接第16版)視黃達之為競爭對手的中三生郭子喬笑著說:「黃達之是我的競爭目標,我要超越他。」他們既是隊友也是競爭目標,葉Sir認為這是一般男生擁有爭勝的心態,憑著這團心火,在比賽場上拼盡全力做到最好。   剛在去年11月,該校划艇隊共派出11人參加「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受訪的五位同學也有參賽,該隊結果奪得男子全場總冠軍。   其中郭子喬與黃達之在賽事中與另外兩名隊友參與「14歲以下有舵四人雙槳艇」賽事,舵手位置原本由另一隊員擔任,由於那名隊員需要準備下場賽事,葉Sir於是主動擔任舵手。隊員感激葉Sir的陪伴,無擬提升隊員士氣,該場比賽最後更反敗為勝奪得冠軍。   回想這次比賽,隊員均認為,舵手是致勝的關鍵,郭子喬解釋說,起步時他察覺對手已領先,在壓力下他多次出現「Crab槳」(Catch A Crab),幸好當時他的反應快及時捉緊雙槳,然而也令賽艇搖晃失去平衡,「葉Sir不斷提點我不要害怕,繼續划下去,看到葉Sir擔任舵手使我定下來。」其他隊員也鼓勵他冷靜下來,重新調整心態,最後在舵手與整隊互相扶持與信任,最終贏得冠軍。   划艇隊現正備戰11月中舉辦的香港校際賽艇錦標賽,葉Sir表示,這次吸引初中生參賽,期望在師兄帶領師弟下,一起投入這項運動。   參與水上划艇隊的成員,每星期有兩天需在課後前往沙田城門河接受水上賽艇訓練,每次訓練2.5小時,單是車程來回已接近三小時。只因隊員互相支持,他們才能堅持。中三學生張銘琛為爭取時間溫習,每次前往訓練乘坐交通時也會準備筆記溫習,他說賽艇培訓提升了堅定的信念,更懂得平衡學習與運動。   另一學生徐琛熱愛划艇,可是卻因投放過多時間在划艇訓練以致成績退步,本年他需要重讀中二,他說為了重拾家人對他的信心,會把過去在划艇隊學習的毅力也投放在學習當中,希望能追回成績。   課外活動主任陳駿傑指出,本學年該校在體育、音樂與學術方面共有17支校隊,為不同能力與個性的學生給予多元發展。近年新增的校隊,便會藉著在課堂設入相關課程,從而吸引學生參與。   賽艇既是一重高體能的運動,要求運動員有良好的耐力、爆發力及意志力,聖類斯中學的學生能夠在這項目上盡展所長,也能體會運動帶來的團結與合作的樂趣,更重要是隊員找到可並肩作戰的隊友,在賽場上一起分擔喜與憂。(高)    
kjy04b_20220424_s
400 400 FAMOUS_SAYING
Stories Behind Popular Sayings
2022.04.22
Fight tooth and nail
Since Russian forces invaded Ukraine in late February, the idiom " fight tooth and nail " has often been used to describe Ukraine's resistance. In March, The Washington Post reported,  " Zelensky's defiance and bravery have rallied Ukrainian soldiers and civilians to " fight tooth and nail " for every square inch of their homeland. "  The image of " fight tooth and nail " is very vivid in that people use their teeth and nails as weapons or adopt biting and scratching as strategies. The origin of the expressi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fierce fights between wild animals. When they hunt prey, they use all their best resources, such as their sharp teeth and claws.  Its figurative meaning first appeared in the 16th century. However, it is believed that it has a much longer history. This idiom is still commonly used in everyday English. It means that you put utmost effort into something to get what you want. For example,  Both football teams are fighting tooth and nail to win the match.  Let us pray for peace in Ukraine and for the Ukrainian refugees around the world.  俄羅斯部隊自二月底入侵烏克蘭以來, 「fight tooth and nail」這個習語就經常用於描述烏克蘭的抵抗。三月,《華盛頓郵報》報導, 「澤連斯基的反抗和勇敢,團結了烏克蘭士兵與平民,為祖國的寸寸河山『fight tooth and nail。』」 「Fight tooth and nail」的影像栩栩如生,乃是人們使用牙齒和指甲作為武器,或者採用咬和抓作為策略。這個用語的來源可能與野獸之間的激烈戰鬥有關。當牠們獵取捕獲物的時候,牠們用自己的最佳資源,例如尖銳的牙齒和爪。 其比喻意義最初在16世紀出現。可是,人們認為它有更悠久的歷史。這個習語在日常英語依然普及。它的意思是,你竭盡全力, 以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例如:  兩隊足球隊正在奮力作戰(fight tooth and nail),務求贏得比賽。 讓我們為烏克蘭的和平以及世界各地的烏克蘭難民祈禱。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7_20220410_s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4.08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賴加強力量的那位組成校內女子足球隊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的中五學生Vallo Abigail Joy Delos Reyes自幼已喜愛運動,擅長足球、籃球、閃避球、鐵餅、鉛球、標槍等運動,「運動幫助我紓緩壓力,放鬆心情,也能幫助我學業及認識更多朋友。」 在香港出生的Abigail,她的朋友多稱她為Abi。她自小喜愛運動,在小學四年級開始接觸足球,當時被足球隊的團隊精神吸引,經常代表學校參賽,小五起她在全港小學五人足球賽上取得季軍,至小六贏得亞軍,畢業後她希望能繼續參與足球運動,卻礙於就讀的中學沒有女子足球隊而暫時要放下足球運動。 堅持夢想 在校內新設女子足球隊 她升上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在未能踢波的日子,她會參與校內田徑的擲項訓練,也參與其他球類運動。有一次在男子足球隊練習期間,遇上往日在外比賽的足球教練,「他知道我會踢足球,便叫我跟男足一起練習,但是我當時感到尷尬,所以沒有參與。」 後來Abi開始游說教練開設女足,同時物色對足球感興趣的女同學參與,最終在中三那年,校內成立了一隊七人女子足球隊,令她開心不已,當她第一次踏入草地足球場時,感覺很興奮,她認為能夠在草地足球場踢波,相比昔日只能在硬地足球場練習更能減少受傷機會,然而許多事情她也需要重新學習,例如是賽制和規例,「我最初對陣營不熟悉,每一個部份也要別人提點才明白如何做好防守。」 忠於自己的興趣 Abi是校內女子足球的創會成員,可是球隊代表學校參與一次比賽後,便因疫情而要暫停女足。她原本以為要再次暫停練習足球,卻在中四時得知校外有球會招募青年加入,她考慮到當時已是高中生,擔心學業而想到放棄,但體育教師鼓勵她珍惜眼前的機會,特別在疫情下大部份運動項目已暫停,包括學校的女子足球也停止練習,「老師鼓勵我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Abi 在高中選修體育科,以及運動及體適能教練的應用學習課程,她作為非華語學生,除了英文及數學科外其餘也以中文教學。父母是菲律賓人,她在家中主要和父母及家人說英語,雖然她自小已在主流學校讀書,能說流利的廣東話。但學習中文仍有困難,她要多花時間學習中文字,有時也要請就讀英文中學的朋友借閱英文課本對照內容。 既要應付學業,平日放學後又要由東涌到沙田的球會練習足球,週六也要參與校外閃避球的球隊練習等,她認為多項的運動訓練,有助鍛鍊體能外,也令她常保持心情開朗,藉著運動認識到不少好友。 Abi引用她喜歡的籃球球星Stephen Curry用作勉勵自己的話:「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斐四13) Abi說:「我相信每個時刻也是上主給我能力叫我盡力做好自己。」她感謝當年學校願意開設女子足球隊,希望將來可以成為教練,把喜歡的運動向他人傳揚。(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1128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1.26
天主教佑華小學 以運動培養學生 建立正向人生觀
(本報專題)近年,天主教佑華小學的學生在不同類型的運動,例如足球,田徑等項目取得佳績,舊生梁德洋更在今屆渣打香港馬拉松半馬青年組勇奪冠軍,學生的成功原來有賴校長及老師們在十年前開始推行運動發展,以運動培養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亦為香港體壇培育接班人。 佑華小學的校舍屬90年代類別,但毗鄰觀塘游泳池,足球場及網球場等不同運動設施,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促使林堅校長將學校發展成運動型學校,當中更包含一個奮鬥故事。 「魚腩」足球隊成就傳奇 「十年前,學校足球隊被稱為『魚腩部隊』!」林校長憶起當年學校尚未發展體育,足球校隊慘敗,遭當區其他校長調侃。適逢當時觀塘區展開重建計劃,優化各項體育設施,林校長靈機一觸,將學校定位「運動型」,讓學生鍛鍊體魄,並在學習方面帶來正能量。碰巧當時足球學校為基層學生提供訓練,在前香港男子足球隊隊長李偉文教練悉心教 導下,足球隊的成績突飛猛進,幾年間奪得多個校際及公開賽獎項,由「魚腩部隊」蛻變成區內勁旅,更代表香港區出賽,成功擊敗澳門隊伍, 創造傳奇。 首創電子體育課  善用當區體育設施 早在10年前,佑華小學已創辦「全天候電子體育課 」,讓學生在下雨天或空氣污染指數較高時,亦能上體育課,透過參與不同遊戲,了解卡路里的消耗,能量和步數等資料,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現時佑華小學開拓了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 並善用當區的體育設施,帶學生前往鄰近的運動場所進行體育課。另一方面,老師們在課堂的編排極富心思,為不同每年級的學生提供特色活動,例如劍擊、網球、非撞式欖球、攀石等,讓學生享受體育課的樂趣。佑華小學得到專業人士支持,為學生度身訂做體育改善計劃,學校亦邀得退役精英運動員到校任教,包括前香港女子足球隊隊長李美芬。 專業運動員到校指導 學校亦得到其他運動團體青睞,主動提出合作,例如桌球名將傅家俊與吳安儀曾經到校教授桌球技巧,推廣桌球普及化。學校更特意訂製適合小學生及幼稚園學生高度的桌球枱, 與當區幼稚園合作,發展桌球課程。隨著學校推行「愛運動,好健康」運動計劃,二年級學生可以從劍擊、芭蕾舞及花式跳繩選取一項, 免費獲得10堂專業指導,體驗平日較少接觸的運動。 參與同學樂在其中  盼望為學校爭光 五年級的陳梓欣加入足球校隊並擔任守門員,梓欣經常奮不顧身將球撲出,毫不害怕弄髒自己,她對足球充滿熱誠:「我除了參與訓練,亦會瀏覽YouTube,觀看家姐的比賽片段。」原來梓欣的姐姐陳曉熳亦是佑華小學的校友,現為香港女子足球隊(U16級別)隊員。 六年級的郭嘉誠除了參與足球隊,亦是田徑隊員,他記得「某次田徑比賽忘記攜帶外套,當日天氣很寒冷,自己準備不足,導致比賽未能奪獎」,他汲取是次教訓,現在每次出賽皆作好準備。嘉誠表示,近兩年礙於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所有校際比賽被逼停辦,對此感到遺憾,但強調升中後仍會繼續做運動。二年級的鍾展坤及三年級王梓琳亦有同感,兩人雖是足球隊隊員,卻從未參與過學界比賽,他倆盼望疫情早日過去,可以參與足球比賽,為學校爭光。 致力播下運動種子  培育體壇明日之星 佑華小學作為「運動型學校」的先驅經已10年,家長由反對及質疑學校當日的轉型決定,到現在非常支持學校致力推廣體育運動。的確,有校友成為港隊成員,在體育項目取得佳績,這正是佑華小學在學生的成長路上,播下運動種子,燃點他們的運動心火,讓運動幼苗茁壯成長,祝願學生們在體育賽事上繼續發光發亮,說不定他日的奧運比賽獎牌得主也是佑華小學的畢業生! (盧)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