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181104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8.11.02
創作天地 2018.11.04
舊屋 在舊屋裡,我的童年,  就在這裡生活。 在舊屋裡,我的回憶,  就在這裡產生。 在舊屋裡,家人對我的關愛,  也在這裡產生。 舊屋、舊屋,你在站著不知多少歲月,  你的精神,令我敬佩。 舊屋、舊屋,你給了我童年,  你給了我回憶,你給了我生命最初的活力和生氣。 關正桑   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  五信 別了!我的母校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冥冥之中,我們已經踏上時間的白馬,不知不覺中,已隨著這匹白馬,走遍了小學六年的光陰。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卻盛載了我的童年。 原本,我們常常期盼著下課,可是盼著盼著,卻只剩下了短短兩個月。兩個月過後,我們便要各奔東西,追逐各自的目標。教室裡各個角落的粉筆灰,閃出一段段回憶,似乎是很久之前的,但又像是昨天的。 這六年以來,老師們的呵斥,伴隨在耳邊,我們總是左耳聽,右耳出。這一句句的叮嚀,承載著師長對我們深深的期望。如今一句句言語匯起來,便是家的氣息,多麼親切。 同學們在課間打鬧,彷彿令人煩躁,卻渾然不知還能再看幾眼。一個個笑臉,一聲聲吵鬧,已不再是煩惱,而是一首優美的旋律。一段段的友情,似乎也不會因此而改變。 走過這熟悉的校園,熟悉的課室,想起熟悉的老師,熟悉的同學,也將有著陌生的旅程。我們雖將各分東西,但我們之間的感情,永遠存在著大家心中。 小學六年,就像一張綠皮火車的門票,上車了,我們覺得久。不知不覺, 一站到了,有人下車,兩站到了,有人下車……即將到終點站了,可是這輛火車不會回頭。到了終點站,即使再不捨,我們也該各自下車了。別了!我的母校。 黃鴻偉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  六C    校園生活記趣  暴風雨的前夕,天色灰濛濛一片,同學們正在教室裡七嘴八舌地討論著︰學校如何應對暴風雨的來臨。同學們正踴躍發言,誰也沒發現教室裡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它身穿黑色大毛衣,四處張望著,好像在尋覓甚麼似的。它四肢強而有力,攀著牆邊鬼鬼祟祟地爬著。這時,欣琪不經意地抬起頭,懶洋洋地伸了個懶腰,她隱約看見天花板上有一個黑色的影子,她自言自語地說:「那不是一隻大蜘蛛嗎?」她心想:要是她大聲尖叫,同學知道了,一定驚惶失措,課室的秩序不就變得混亂了嗎?  於是,欣琪靈機一動,她不慌不忙地披上外套,走到黑板前,扮成蜘蛛女俠的模樣。她向同學講解怎樣用蜘蛛女俠的威力對付暴風雨的來臨。正當她說得繪聲繪色之時,那「不速之客」掉到她的頭上,同學看見了十分慌張。 說時遲,那時快,欣琪一把手捏著蜘蛛,向大家展示。在同學不察覺之際,欣琪把手裡的蜘蛛藏進布袋裡。轉過身時,她做了一個吞吃的動作,同學們都哄堂大笑,笑得合不攏嘴,高聲稱讚欣琪是個「女英雄」。 放學後,陳老師好奇地問欣琪:「你為甚麼出其不意地扮蜘蛛女俠?」欣琪坦白地把來龍去脈和盤托出。陳老師豎起大拇指,稱讚她是個急中生智的孩子。 經過這事後,我學會了即使在危急之時,也要處變不驚。當然,一個人能急中生智,實在極棒呢!  吳欣桐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六A 黑暗中的對話  在中秋節翌日,姑姐、表哥們和我們一家人一起體驗了「黑暗中的對話」,參與前我緊張得全身發抖。 一位導賞員向我們介紹:視障人士會用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觀來感受身邊的事物。首先,我們經過「樹林區」,那位導賞員說:「這裡有些東西,你們可以用手來觸摸。」我們觸摸的東西好像一株植物,又像一張長椅。接著,導賞員問:「你們想一下這些植物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假的。」她搖搖頭道:「其實是真的啊!」我們驚訝得目瞪口呆。 然後,我們又模仿視障人士過馬路的情形。我們要先聽清楚行人過路指示器的聲響,再用視障棒,沿著地上的指示小心翼翼地過馬路。 最後,我們體驗了視障人士在便利店買飲料的過程。原來視障人士的日常生活是這麼困難和不便的。其中令我最驚喜的是:原來帶著我們走的導賞員竟然是視障人士,他更是非常開朗的。 在這個假期中,我過得既充實又滿足呢!  梁子翹   華德學校  四B  圖畫:  冰島的北極光 彭卓穎  瑪利曼小學 四D    Sunset 趙海寧  嘉諾撒聖心學校 (津貼部) 六A     秋天的森林 馬晞蕎  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  二D   
kjy01_20181014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0.12
視障青年吳曉楓克服困難 透過Beatbox演奏 發放正能量
(本報專題)十七歲青年吳曉楓五歲時腦中風導致視障,然而殘障並沒有阻礙 他追尋夢想,近日他更推出唱片,以Beatbox(節奏口技)輕快而有趣的節奏,傳遞正面與喜樂的信息。 「我的夢想是:將來成為Beatboxer,為他人送上歡樂」。吳曉楓喜樂地說著:「有次在學校聽到同學玩Beatbox,覺得很有趣,於是請同學教我。」怎料他一試便愛上Beatbox。他就讀特殊學校,老師知道他對Beatbox有興趣,為了讓他一嘗Beatboxer的夢想,便推薦他申請社福機構基金學習節奏口技,以及為自己製作一隻以Beatbox哼出的唱片。  達成夢想 出版音樂唱片 曉楓追夢的第一步,是聘請導師正式學習節奏口技,但一開始學習已遇到難題,「因為我看不見導師的口形,只可憑記憶練習, 對我而言是非常困難的事」。 曉楓因中風導致嚴重視障,現在他只能看到光暗,以及物件的四至五個重影;中風又傷害了他的記憶區域,令他很容易便會忘記事情,右邊身體亦不甚靈活,手腳筋部出現萎縮。  每週上課後,導師便把課堂內容錄音,讓曉楓在家練習。他每天苦練Beatbox兩至三小時,「因為我知道,一定要努力才有機會達成夢想」。  曉楓將出版 《『楓』聲傳千里》唱片,共一千隻,屬非賣品, 預計於本年底舉辦分享會中派發,當中曉楓會分享創作歷程及感受。唱片有三首歌曲,第一首由曉楓獨奏Beatbox,另外兩首由 《海闊天空》及《強》改篇,由他以Beatbox伴奏,配合健全人士以無伴奏合唱(Acapella)詠唱。曉楓以口技發出鼓、銅鈸、沙 錘、響板等樂器聲;又會模仿水滴、動畫角色唐老鴨等聲音。 唱片封套印有曉楓的自我介紹:「我由視力正常突然變為視障人士,幸好得到父母支持及認同,便開始嘗試用心去看這世界。父母亦沒有因為我的殘障而放棄我。」  曾腦中風 徘徊死亡邊緣 二○○六年,當時只有五歲的曉楓,因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導致腦血管爆裂中風,送院時醫生表示他腦幹死亡。曉楓母親蕭肖英趕到醫院時,見到兒子奇跡地不斷掙扎,並緊抱著媽媽,醫生隨即為曉楓做開腦手術,一星期內接受了五次手術,但仍無法控制腦壓上升,急救期間的用藥,雖可控制血壓,副作用是導致曉楓失明。 手術後曉楓轉往深切治療部九個月,穩定後再轉到普通病房半年。治療初期他要處於半昏迷狀態,防止甦醒後抽筋,更要駁上十多部維生儀器。當時仍未信教的吳太,為救兒子試過多種民間方法,更試過「飲符水」求保兒子性命。 吳太的姊姊是天主教徒,當時建議曉楓接受病人傅油及領洗。「只要能幫助兒子,任何事我也會做」,吳太說:「曉楓受洗約一星期後,奇跡地由駁上十多部儀器,逐步減少至一、兩部, 醫生亦讓曉楓甦醒,再住院近半年訓練說話、吞嚥及走路」。  復康期間曉楓重新學習走路,像是兒子一下子返回嬰兒時期,吳太看他因病與死亡擦身而過,那種無助與無力感難以言喻。吳太認為只要兒子堅持每日練習,病情定會好轉。住院一年半後孩子終可出院,這時他經已七歲,可以自行走六級樓梯,「醫護人員見到也很意外,我和丈夫亦甚為感動」。 面對漫長的復康路,吳太坦言時有面對俗世歧視與可憐的眼光,令照顧者承受很大的壓力, 幸而信仰令她感到,「天主從沒有放棄我們這一 家,特別是曉楓,因祂總會安排不同的護守天使,扶助他成長」。  兒子是天主賜予我們的禮物 曉楓患病約兩年後,幼子出生,吳太也曾憂慮幼子也患有血管畸形,幸好檢查後並無異樣,弟弟更成為哥哥的好伙伴,媽媽的好幫手,「正當哥哥只嚷著叫媽媽,要求玩具車時,當時只有半歲的弟弟,已懂得爬行去拿哥哥想要的玩具車給他;當我教訓哥哥時,弟弟會用上嬰兒『外星語』叫著,像是叫我不要斥責哥哥」。 現在弟弟會幫忙做家務,並照顧哥哥,現為善導之母堂教徒的吳太說:「感激上天賜給我兩個孩子,他們是天主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與照顧者走過去 明天會更好! 這次出版音樂碟,曉楓很想更多人知道,特別是向面對困難仍找不到出路的人說:「雖然我失明又是殘障人士,但我想讓大家知我的能力, 我亦沒有放棄自己,希望身邊的人也如我一樣努力發掘強項,並要盡力完成,好好享受追夢的過程」。 吳太坦言看著兒子患病帶來的痛苦,她亦感到乏力無助,現在看到兒子的努力,自信心亦有提升,反過來教曉她學習堅毅不屈。她也希望透過這唱片背後的故事,能向照顧者帶出正面信息,「我願意與其他照顧者一起撐下去,只要捱過了,便會更好」。此時,曉楓聽到媽媽的心聲也說道:「明天會更好!」(高) 
kjy01_201804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4.07
第五屆香港觸感藝術節 觸感生情 放開視覺框架
戴上眼罩,右手執手杖, 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下,心神有點不寧,左手開始向前亂摸,像要抓住那根救命浮木,讓自己心安⋯⋯  (本報專題)由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大華銀行及發現號舉辦的第五屆《香港觸感藝術節》於上月舉行,活動希望參加者撇除視覺,用其他不同感官去感受藝術。參加者會蒙上眼睛,由視障人士帶領接觸由視障及健視藝術家聯合創作的藝術品。今次主題為「觸感生情」,講述生命中五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關係、呼吸、水、食物和溫度,誘發出不同體會。 視障人士: 這個展覽較多互動 心光學校的學生亦有參觀展覽。雙眼只餘一兩成視力的陳柏伊感覺很特別,作品可以嗅、可以摸,其間她便嗅到植物的香氣。而左眼失明、右眼只餘五六成視力的李嘉裕則認為在黑暗中觸摸和真實看到物件很不同,「例如一個蘋果,認真摸會摸到它的花紋和層次感, 這是我們平時不會留意的」。 嘉裕表示,他們曾參觀科學館,相比起來這次有較多互動,因為這些展品可以觸摸。他提到看其他博物館的展品時,只能大概看出外型,但如摩打等仔細的部份便要導賞員描述。社區文化發展中心節目統籌鄭慧君(Scarlette)提到,坊間的藝術節及展覽都是眼看手勿動,「但這種展品必須用手觸摸,不然就欣賞不到作品」。 令柏伊印象最深刻的展品是《自由的空氣》,草地上的乾花及香包,讓她完全明白藝術家所表達的意思。嘉裕認為最重要是用心去感受作品,平時可能靠眼睛便知道這是甚麼,但今次觸摸完再細心想可能有另一意思,「最記得有作品是一個人形公仔在睡覺,牀上有石頭,初初以為是鼓勵人去親近大自然, 但原來是訴說脊椎痛而失眠的感覺,帶給我不同想法」。 心光學校也有視藝科,學生主要製作立體作品和陶瓷,柏伊指他們需要將作品湊得非常近雙眼去製作,但最重要是有耐性。看完展覽後,嘉裕得到啟發, 希望將藝術與他所喜歡的數學結合,用數字畫畫。 健視參加者: 太多觀感刺激反而不能寧靜 參加者Jeff稱平日經常依靠視覺,如上網、打機等,在體驗中合上雙眼感到很寧靜。其他參加者也同意,因為平常要上班, 很久沒嘗過這樣舒服,很享受這種感覺,也感到安心和有安全感。Je f f明白到身處靜寂,放慢自己,才能感受當下,「有時太多觀感反而靜不下來」。 Scarlette稱有健視藝術家曾提出希望看到曾觸摸的藝術品,但團隊認為這樣便會比較:「原來剛才摸不到的東西是這樣的。」她認為不是見到所摸的東西就是百分百體會到作品意思,而是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展品,摸到甚麼就是甚麼,「藝術沒有標準,也沒有固定答案,是個人觸感的藝術體驗」。她亦提到有導賞員認為,比起現實場景,觸摸藝術品的想像空間更大。 Jeff(見右圖)透過作品,感受到失明人士的無奈和不安,例如有一本書,他感受到書的厚度和紙質,但卻為看不到字而感到無奈。不過,他其中一名參展藝術家的朋友雖然在作品中表達出自責及無奈,但他表示朋友在現實中仍然努力生存,現在還學習烹飪。正如另一件作品《舌尖的思念》中,每人抽出的食物都不同,他認為能比喻當命運來到時要接受和面對。而另一件作品是要蒙著眼的參加者圍著扮飲茶、經驗用茶壺沖茶,雖然沒有水,但他能感受到視障人士生活的困難,「在現實中,視障人士真的可能會燙傷」。 節目統籌: 從不同面向欣賞藝術 Scarlette(見左圖)強調展覽最主要目的不是認識視障人士生活, 而是用不同面向去欣賞藝術。她表示,觸感藝術節一直在演變——最初讓參加者也能用視覺觀賞展品,但卻會有人問:「是否可以觸摸?」可見很難避免觀者以視覺作為第一感官,因此今年完全撇開視覺, 啟發參加者用其他感官欣賞藝術。 她認為若要了解視障人士的生活,始終需要公眾教育,「大眾普遍接受他們,甚至過於熱心」。她舉例有熱心人士在港鐵會讓座給視障人士,但他們未必想坐,因為他們只要站在柱前,至下車時向前行就可以,對他們來說坐下更麻煩,「有失明人士因拒絕坐而被罵為何不讓別人幫忙,但人們提供協助時也應該了解對方有沒有需要」。 後記:當我戴上眼罩進去體驗不久,已有參加者因恐懼而走出展覽廳。但現實中,有那樣一群人,即使看不到繽紛色彩,他們依舊沒有放棄探索與前行,去觸摸充滿質感的形狀,去品嘗充滿回憶的味道,去感受充滿變化的溫度;是他們,用不同的角度詮釋了和我們一同生活著的世界。(妤)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MHeiHK; min-height: 25.0px}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3.0px;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CHei2HK; color: #007fc4} p.p4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5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6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CHei2HK; color: #c7379f} span.s1 {font: 12.0px MHeiHK; color: #000000} span.s2 {font: 11.0px MHeiHK}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2.0px 'MHeiHK Light'; min-height: 25.0px}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1.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CHei2HK; color: #007fc4} p.p4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1.1px; font: 14.0px 'MHeiHK Light'; color: #2d2829} span.s1 {font: 12.0px 'MHeiHK Light'; color: #000000} span.s2 {font: 11.0px MKaiHK}  
kjy01_201703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3.18
海怡寶血小學 微電影比賽奪亞 守護者溫暖生命
你可曾在街道上、港鐵上、商場裡看見過導盲犬?導盲犬看似只是一隻寵物,實際上卻是盡忠職守的工作犬,被稱為盲人的眼睛。早前,導盲犬引領視障人士被喝罵的新聞,引起市民對導盲犬的廣泛關注。為讓社會大眾加深對導盲犬服務的認識,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舉辦「導盲犬── 我的眼」微電影創作比賽,海怡寶血小學的學生成功在眾多參賽者中,奪得亞軍。 (本報專題)合共十九位來自不同年級的海怡寶血小學學生參與「導盲犬── 我的眼」微電影創作比賽,其短片內容講述:由於主角在進行一次實驗中疏忽,導致其雙目失明,後來因小天使導盲犬的出現,以及重獲工作機會,使他明白就算遇到任何挫折,身邊仍有很多天使願意作出幫助。撰寫劇本的鄭麗麗老師喜歡觀察身邊的人與事,亦熱愛拍攝短片,因此收到比賽單張後,便決定報名,希望啟發學生學會關顧身邊人。 鄭老師任教多年,對學生的性格十分熟悉,因此在寫劇本的時候,很自然便想到,哪些學生配合微電影角色中的性格特點。飾演修路工人的馮迪朗笑說:「或許是我說話大聲,比較惡,所以適合演這角色吧。」 拍攝微電影過程約四天,需要在學校的不同地點拍攝,若拍得不理想便需要重拍,其中一天劇組更約了導盲犬Rally 和失明人士到校拍攝。冼仲言及蔡倩瑩在劇中都是飾演學生,他們認為拍攝時雖與平日上課差不多,但要忍著笑和不談話,才可順利完成,這令他們很難忘。而身為主角,飾演失明人士的徐志軒因為沒有失明的經驗,所以他為了揣摩角色,便上網搜尋資料學習。鄭老師十分欣賞眾人,即使需要重拍,也從沒有表露不悅,而是充滿毅力地激勵大家,去演得更真實。 小學生進入決賽 比賽最終有八隊成功進入決賽,在決賽中,有一項評分標準是參賽者介紹作品,其中一位負責介紹的學生周言信憶起當時十分緊張, 「進入決賽的有成人和中學生,作為小學生的我們相對較輸蝕;當我看到評審的樣貌便更緊張,但也要繼續介紹。」 另一學生冼祐希在過程中擔演學生,她認為獲獎固然開心,但參賽最主要目的還是汲取經驗,到將來參加其他比賽也不會緊張。鄭老師更看到學生們在拍攝過程中的變化,「他們互相提點,即使愛玩, 亦知道要先完成拍攝才能玩樂;看到他們的成長,我很高興。」 導盲犬初體驗 雖然奪得獎項,但眾人由於碰著測驗,故在比賽單位提供的工作坊也沒有參加,因此在拍攝前對導盲犬的認識亦不多,甚至很少機會接觸狗隻。當中,只有湯芷晴的親戚飼養狗隻,她想起寵物犬會亂走,聽到開門聲便會吠;對導盲犬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性格較乖巧的層面。在片中飾演失明人士妻子的羅美鳳在拍攝前,害怕導盲犬會以為她想傷害牠, 便先搜尋資料,學習怎樣給導盲犬感覺善意。 可是,當Rally真正出現在眼前,他們卻發現牠跟寵物犬並不一樣。鄧明慧發現,導盲犬十分服從指令,「牠很有方向感,會避開障礙物,也能帶著主人抵達目的地。」意想不到的是,導盲犬連排泄也會聽從命令,拍攝當天,他們看見導盲犬排便。徐志軒笑言:「即使Rally要去大便,只要主人不在地上放膠袋,牠就不敢隨處便溺。」鄭老師提到拍攝上比較困難,因為若導盲犬做對了動作,便不能重拍,不然牠會自責。不過,雖然Rally當天有點疲倦,但牠也像個小朋友,只要主人給牠糧食,便馬上活潑起來了。 對社會上看待失明人士及導盲犬的感想 A.鄧明慧:即使是失明人士亦不用灰心,與其每天過著不開心的生活,不如樂觀面對,像拍攝當天的主人一樣,樂觀微笑。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用特別眼光看待他們,應該把他們當成普通人,因為如果他們聽到閒言閒語, 心理會有創傷。 B.羅美鳳:看到失明人士,應盡量幫助他們; 若我有空而熟悉他們想到的地方,就會帶他們去。 C.湯芷晴:我們應該感恩天主賜予我們一雙眼睛,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東西。 D.徐志軒:食肆不應拒絕導盲犬入內,牠真的很乖巧,又不影響營業;而視障人士亦要有導盲犬的協助,才能活動自如。 E.黃凱晴:老師曾教導,若拒絕導盲犬進入餐廳或其他公眾地方,便有可能犯法,因為這是歧視。我希望將來做寄養家庭,既能滿足自己喜愛動物的意慾,又能訓練導盲犬,幫助有需要的人。 生命中的天使 歸根究底,故事中最重要是傳揚「生命中的天使」這信息。談到身邊的天使,學生們都想起父母,黃凱晴說:「不要等到父親節、母親節才為父母做些甚麼,平時就應該孝順父母。」馮迪朗更想到他的妹妹,「她在我補習後,看到我累便倒杯水給我喝;見我不太開心亦會安慰我。」 鄭老師期望學生在短片中想到,面對困難時,身邊亦有很多人幫助自己;而自己小小的幫忙,也可能成為別人的天使。她在學校播放短片時,希望讓讀書成績不太強或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重拾自信,甚至互相感染,參與演出,在台上得到肯定。(妤) 齊來欣賞 請到海怡寶血小學網頁(最新消息一欄)觀看得獎微電影「生命中的天使」 http://www.pbpssh.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