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b_20210228_s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1.02.26
白雪公主與火雞
從前,有一位白雪公主,她愛吃美食。有一天與小矮人開聖誕派對時,她吃了一口火雞後便暈倒了⋯⋯這是明愛樂勤學校《聖誕白雪公主》話劇中的一幕,由於話劇在學校聖誕聯歡會上演,耳熟能詳的蘋果便改為火雞;角色除了有白雪公主、國王,還加上聖誕老人,讓學生更能感受到節日氣氛。 話劇長約20分鐘,同學在台上誦讀台詞、走位,扮演小矮人的還要在台上搖鈴、搖鼓、打非洲鼓,為話劇增添聲音效果。當然,台上亦有幾位老師和義工,有需要時便提供協助。 演話劇為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這次演出前同學也經歷過一個學期的準備。這是學校的校本課程,學生每個學期分批上煮食、STEM、視藝、表演藝術課, 每星期一堂,而話劇便是表演藝術課的其中一項活動。 黎子杰老師說,他們撰寫台詞時會比較簡短,以配合學生的能力;綵排時,老師又會用不同遊戲去培訓學生的走位,例如要訓練學生在某一幕轉圈時,老師便會與同學玩爭櫈仔遊戲,讓學生記得位置。學校宿舍設有非洲鼓小組,話劇亦給予這些同學表演的機會。 這表演藝術課讓學生學習話劇所表達的內容,再配合律動創作,運用身體去表達不同的情緒。 藝術對智障學生的學習有甚麼好處?一則是讓學生自由發揮,更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原來學校在其他科目上,也會運用視藝元素。黎老師說,課堂上學生難免有不專心的表現,當教學時加入藝術媒介,例如在教形狀的時候,準備圓形、三角形等圖案,並播放有關形狀的影片及音樂,學生便變能夠專心地看著熒幕。此外,老師也多用上這些藝術媒介,切合視障及聽障學生的學習需要,增加他們的學習動機。 在這間學校,藝術不但關乎美感, 也幫助學生投入校園生活。 •明愛樂勤學校系列之六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2b_20210207_s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1.02.05
看重創作過程的視藝課
課室裡放了生粉、粟粉、色素和水,學生要把它們混合一起,再分發到每位同學的桌子上。卻原來教他們的不是烹飪導師,學生上的也不是烹飪課。這是明愛樂勤學校的視藝活動。 視藝科是活動教學,但學生阿伶有視障,上課時對學習活動難免有點保留。為了幫她投入活動,在視藝科中, 黎子杰老師先給阿伶預告每一個步驟,然後取出小量麪團讓阿伶摸一摸,再引她伸手慢慢的觸摸袋內的麪團。最初觸及麪團時阿伶會縮一縮手,後來熟習了那質地,她便敢於再去摸麪團,然後用來搓上不同形狀。 在這一課,阿伶學懂慢慢開放自己,從最先的不願意用手碰觸,到後來一堂老師把麪團放在鋪了墊的地板上, 阿伶願意用腳觸碰麪團,「慢慢會加水、拉展麪團;聽到撻麪團在地板上發出的怪聲, 又會笑。」 黎子杰老師強調,這是一堂不著重成品的視藝堂,因為在過程中,已經可以訓練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意。 黎老師說,因應智障學生的手部肌肉能力稍遜,老師原可以捉著學生的手一起創作, 但他不選擇這樣教學生,「這看不到他們的創意。」 藉著搓揉麪團這類生活化的藝術創作,黎老師看到同學的創造力。同學可以自行加食用色素,又可加水和麪粉,改變麪團的質感,甚至用手撥、用工具分開麪團,這些都可以由同學一手一腳,全憑自己意志的創作。 明愛樂勤學校的學生每週一節視藝課,課堂約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而這種與日常生活甚有連結的藝術活動, 便佔課程的一半。 學校網頁更展出視藝課學生用拼貼、拍打、按印等製成的獨特創作。校方稍後亦會舉辦聯校藝術展,與公眾分享學生的學習成果。 •明愛樂勤學校系列之五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004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02
上智英文書院學生參與發明 AI 盲人拐杖 明年面世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學生蘇穎嵐與來自中國內地、土耳其、印度及加拿大的高中生, 為視障友人設計智能拐杖,好幫助他改善生活質素,因而組成「AI盲人拐杖」設計團隊,把智能拐杖設計成為視障人士的引路明燈,營造無障礙環境。 現就讀中五的蘇穎嵐說,產品構思來自土耳其隊員的一位視障友人的經驗,「那位視障朋友表示過去也有使用有導航功能的智能拐杖,可是拐杖有一定重量,使用時十分不便。因此燃起我們去設計一款既輕巧又便利視障人士使用的盲人拐杖的心火」。 團隊在設計盲人拐杖時,詳細詢問視障友人的需要,如平日生活面對的障礙,以及現有盲人拐杖的不足等,再設計成「AI盲人拐杖」。 這個由學生組成的團隊,去年參與香港大學與微軟合辦的「STEM教育國際研討會」,以「AI盲人拐杖」的設計獲得「最具創新性獎」。 蘇穎嵐說上智英文書院的校訓是「智仁勇達」,而這次參與STEM活動,也表達出校訓中的「仁」:服務社會的精神。她期望AI盲人拐杖面世後可以改善視障人士的生活。 識別前方障礙物 設平安鐘功能 AI盲人拐杖設有超聲波導航技術,以超聲波偵測障礙物距離,提醒視障人士留意及避開障礙物。拐杖置入類似「平安鐘」的緊急按鈕,當視障使用者遇有意外或拐杖跌落時,可即時把拐杖位置傳送予指定的親友。另外,視障者可透過語音指令,啟動拐扙的聲音導航協助帶路。它亦設日程提示功能, 並加入多國語言,同時亦設有對話功能,即使視障人士外出,也可以感到有人陪伴,有如使用者的私人助理。 AI 盲人拐杖近日得到投資者垂青, 蘇穎嵐與另外三名隊員在投資者協助下,將繼續研發及設計產品。期望明年中推出市面,預計拐杖售價在2000至3000港元間。 蘇穎嵐說,盲人拐杖要輕巧,以減輕視障人士的負擔;市面的盲人電子拐杖多只能偵測下半身的障礙物,團隊研發的則可偵測全身的範圍。 她很興幸能見證有份參與的科研項目製成產品,「學生也可以貢獻社會,這鼓勵我要多嘗試創新科技的研究。」(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09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9.20
視障人士電子模式學習 幫助視障學生融入校園
(本報專題)九月是莘莘學子回校上課的日子,能看見教師站在黑板前,拿著粉筆寫劃著一字一句,對一般學生平常不過。但對於視障的學生, 你曾否想過他們怎樣在課室裡學習呢?  為協助視力障礙、肢體殘障等閱讀障礙學生學習,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開展了「賽馬會無障易學計劃」,幫助他們使用電子模式學習,以消除與一般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八月廿七日的成效發布會上, 協進會會長莊陳有便表示視障人士可透過資訊科技,擴闊學習領域;而讀屏軟件亦可以為視障人士以聲音報讀手機和電腦屏幕的內容,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 讀屏軟件與點字書 讓失明者進入書本世界 嚴重低視力、於閩僑中學就讀中六的楊恩華,於中三時開始使用電子模式學習。他對本報說,使用讀屏軟件學習,較以往以手指觸摸點字書上不同符號來學習方便。點字書是失明人士使用的文字,讓他們透過觸摸紙上的凸點去閱讀。 「每個人的觸感不一樣,我觸感的速度則較慢。」恩華一分鐘可透過觸摸,閱讀二十多個字; 而有些失明人士則最快可以閱讀一百五十至二百字。因此,在平板電腦上配合讀屏軟件「NVDA」(Nonvisual Desktop Access)讀出文字,能提升他的閱讀速度。 恩華在本年開學,便把購買的教科書,交給香港失明人協進會使用認字軟件掃描,「中文字較易出錯,便需由人手校對」,他補充說,全失明人士未能看到圖片,所以機構亦會替圖片附加描述。 一集哈利波特 點字版變七卷 現就讀喇沙書院中三級的鄭旨軒說,使用讀屏軟件代替點字書,亦減輕了書包的重量。電子書都十分厚重,而且一本傳統印刷書本需分為多冊的點字書,他舉例說,在心光的圖書館中,「一整個書架放滿分成許多冊的牛津字典;第一集的哈利波特需轉譯為七卷點字版本。」 邊聽電子書 邊聽教師講課 鄭旨軒為中度視障人士,他每天都帶著一部平板電腦及手提電腦上學。在課堂上,旨軒會帶著一隻耳筒,聆聽電子書的聲音,另一隻耳朵聆聽著教師的講課,並放大平板電腦上的文字,「其他人是由眼睛跟著看書本上的字, 而我們是由手指跟著平板電腦上的文字掃」。 旨軒補充說,他們在電子課本上只需輸入關鍵字,便能在書本中尋找到需要的資料;並在文件上標註筆記及改動。而當他遇到不懂的文字時,能夠即時在電子課本上標記那個字,然後聆聽電子發音,在課餘時也能自學。 恩華說,以往「我們難以準時交功課給教師」,因為在未有電子課本的日子,若教師不懂得點字,學生在打字機打下答案後,需先交由機構把點字答案轉為印刷版,才交給教師批改。然後,教師再把批改後的功課交由機構轉為點字版本,才能成功交回學生手中;考試亦然。但恩華說,他現時能直接在電腦上寫功課,並電郵給教師,更直接方便。 團體培訓教師家長  幫助青少年克服困難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高級項目主任周家邦說,此計劃亦會向閱讀殘障人士、學生及其家長和教師,提供培訓及支援,教導他們使用讀屏軟件;及提升和研發相關的輔助工具。例如,該會便為上述NVDA讀屏軟件,開發附加軟件和加入新功能,製作適合香港用家的報讀中文的語音引擎。 周家邦指出,香港較少適合視障人士的無障礙電子書,「許多電子書是給人『看』的,NVDA無法讀出這些電子書的內容」,因此,該計劃為閱讀障礙人士製作無障礙的電子及觸覺教材,「除了教科書外,有些失明人士會帶一些課外讀物來轉換為電子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