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21021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21
圖畫書之必要(上)
  前文指出,要讓不閱讀的孩子讀書,圖畫書是最佳的選擇,今天想跟大家談一談這個問題。 為甚麼圖畫書最合適?這跟孩子的閱讀意願和圖畫書的表現形式──圖文結合來述說故事──有莫大關係。 「學會閱讀」向來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重點,然而學生的閱讀意願卻不見得上升,不論西方或本地,反見到愈來愈多「不情願的讀者」(reluctant reader)。這些「不情願的讀者」的共通處是:他們有能力閱讀,卻不情願閱讀。在香港,受過教育的孩子基本都能閱讀(理解力當然有高低),但在有限的、可以自主的閒暇裡,他們往往不會把時間花在讀書上(尤其是面對著電子遊戲機、電腦或智能手機時)。由此可知,孩子不讀書,並非「不能」,而是「不為」。跟學會跑步而不主動跑步、學會彈琴而不主動彈琴一樣,這樣的「會」很難帶來「會」的益處,也不容易由「會」轉「精」。因此,要培養兒童閱讀,關鍵其實不是教導他們「學會閱讀」,而是引領他們「愛上閱讀」。 圖畫書正符合這樣一個要求。 圖畫書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文字簡潔,兒童容易閱讀並且能一口氣讀完;加上有精美的圖畫配合,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方便理解。因此,即使是最不情願的讀者,也能輕易讀畢圖畫書,並獲得閱讀的滿足感。 事實上,學者林奇-布朗(Lynch-Brown)及湯林森(Tomlinson)在談及西方閱讀趨勢時就曾表示,由於電影、電視、遊戲機、網絡等視像媒介的影響,催生了愈來愈多「視覺型」的孩子,他們習慣了豐富的感官刺激,當面對文字讀物時,往往會感到沒趣和不耐煩。圖畫書因為富於圖像,能夠對應當代兒童此一特性,所以較易讓兒童受落,亦較受兒童喜愛。 可見,圖畫書是引導兒童走進閱讀世界的金鑰匙,也是關注孩子閱讀的家長最不可忽視的童書類型。 然而,聽見圖畫書三字,許多人想到的只是他們記憶中的「公仔書」,並因為它富於圖像而視之為「小兒科」,或者僅把它當作過渡性的讀物看待。 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過時和落伍的想法,並完全脫離了現今圖畫書的發展。 圖畫書一語譯自英文的picture book,它在西方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已成為兒童文學中最為獨特的類屬。圖畫書原為不懂文字的幼小兒童提供早期文學經驗而設,但隨著愈來愈多優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參與創作,它在內涵和形式、深度和廣度,以及讀者層面上,都大大擴充了。今天的圖畫書,已是一種深具文學、藝術價值的出版物,而它的讀者,亦早已不限於兒童。日本作家柳田邦男就曾提出「圖畫書的人生三讀」論,並在日本推動「大人應該看圖畫書」運動。 事實上,圖畫書中有不少經典作品,其藝術水平絕不比任何成年人的文學作品遜色。以下向各位推介幾位個人十分喜愛的圖畫書大師: 一、蘇斯博士(Dr. Seuss)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童書作家,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他的作品經常使用繞口令般的語言,諧趣而富有節奏感;圖畫和故事內容同樣誇張怪誕,但瘋狂和嬉鬧背後卻往往飽含深意。建議讀蘇斯博士的作品宜讀英文原著。 推薦作品一:《火腿加綠蛋》(Green Eggs and Ham) 本書講述一個孩子努力不懈地向大人推介綠雞蛋和綠火腿的故事。山姆最愛吃綠雞蛋和綠火腿,他向大人推薦,可是大人不感興趣。怎知山姆毫不氣餒,無論大人怎樣嚴詞拒絕,甚至上山下海躲避他,他仍然窮追不捨,堅持要讓大人試試。大人無奈屈服,結果一試之下發現美味之極,山姆的推介最終得到認同。 推薦作品二:《霍頓孵蛋》(Horton Hatches the Egg) 本書講述一隻堅守信用的大象的故事。鳥兒梅吉生性懶惰,不願意整天坐著孵蛋,她又哄又求結果騙得路過的大象霍頓代替牠孵蛋。梅吉自此一去不返,霍頓卻在孵蛋過程中受到其他動物的嘲笑,更遇到可怕的暴風雨、雨雪交加的冬天,甚至獵人槍擊,霍頓始終堅持坐在鳥蛋上,信守他的承諾。就在小鳥孵化的一刻,梅吉卻飛回來領取鳥蛋,還驅趕霍頓。最終鳥兒誕生了,但意想不到的是,初生的鳥兒竟長得跟霍頓一模一樣。 (未完,待續⋯⋯)  
kjy07_20121021
icon47
創作天地
2012.10.21
2012.10.21:小小藝術家
kjy16a-20121021
icon39
與眾同樂
2012.10.21
因樂同行
音樂演奏主要分為獨奏、小組室樂及大合奏。鋼琴二重奏、絃樂四重奏、無伴奏小組合唱是室樂;合唱團與交響樂團則為大合奏。以上每種演奏所需要的技巧,以及表演者在演出中的角色,盡不相同。獨奏者不需要顧慮其他藝術者的風格演繹,可以於舞台上「唯我獨尊」。他們根據自己對曲目的理解,適當地配合觀眾口味,在燦爛的水銀燈下灑脫地演奏。而小組室樂及大合奏,除了講求個人藝術品味,更著重於配合其他演奏者,成就一個無瑕的演出:拍子節奏完整,旋律主次分明,團隊合作無間。這些都是大合奏能感動觀眾的主要因素。 團隊中的互信 精采的小型室樂演奏,經常會引發觀眾好奇的聯想:他們如此合拍,聽起來像一個人演出多個聲部,究竟要花多少時間去練習呢?其實某些國際級的室樂小組,如King's Singers及Swingles Singers,他們每天會一起從發聲、熱身練習,至演出曲目排練,會用上四、五小時。他們追求音色統一性,以及個別曲目藝術上的共同處理。這些長年累月排練時吸收的經驗,很容易變化成潛意識的一部分,也就是默契。在小組裡,各成員的音樂造詣大概相差無異,可是不同的成長背景及「師傅」會塑造出不同的性格及音樂口味。如何可以使他們放下自己立場與意見,去接受同伴更適合的演繹呢?這群成員走在一起,因著音樂與緣份,成為戰友。藝術上的合作,培養出彼此間的互相信任。只有與信任同行,成員才能明白其他同伴的立場,並從其出發點重新審視自己固有的一套,讓所屬組合於藝術上更能包容新思想,接受更多衝擊,並昇華至更高水平。 互信中的團隊 信任能讓藝術工作者接受更多新事物、風格,給予自身思考空間去尋找藝術中的自我。筆者最近參與了一個集體音樂製作活動。我們為慶祝大學宿舍成立一百週年,進行大型音樂創作及錄製。一群八十後(及一些七十、六十甚至四十後的學兄學姊),難得放下繁忙的工作,放棄週末與朋友及家人相聚的時間,返回宿舍進行排練。不同學屆、年代的學兄姊弟妹,對舍堂堂歌的演繹都有不同的見解。作為音樂專業人士,我有責任去選擇接納他們的意見。我們一眾籌委曾於「那些年」透過不同活動並肩作戰,流過的汗與淚就是彼此間信任的元素。很短時間內,我們已能為是次錄音及作曲、詞,達成共識。因為當年的經歷,彼此建立了深厚默契,長久的友誼。與音樂同行,彼此得到的又豈止藝術上的滿足?
kjy02_2012101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0.14
紀錄片以眼代足 投入社會 遊走世界
(本報專題)黑漆漆的電影院裡,大銀幕上沒有精心安排的驚險爆破場面,沒有浪漫的配樂,「大卡士」的金牌演員亦欠奉。但紀錄片給觀眾呈現的,是以真實的素材,演繹現實的故事。它打開一扇門,讓我們了解生活中絕少接觸卻真正存在的一部份。走在製作紀錄片最前線的導演張虹與拍檔、資深攝影師林偉鴻接受本報專訪,帶我們開墾香港觀眾尚未開發的電影瑰寶──紀錄片。 以事實撼動心靈 「很多人誤以為紀錄片只是紀錄一個場面,很容易拍攝,很容易學懂。但實際是更為困難,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現實」,張虹解釋道。「但紀錄片也是電影,亦有故事結構和戲劇性。紀錄片的結構同樣有起承轉合,最典型的會透過實況紀錄,探討一個活動成功與否,中間有沒有發生衝突。」 她以動作片作比較,「紀錄片的結構和一齣以飛天大盜為主題的電影一樣,能不能成功奪寶?有沒有遇到甚麼困難?」但她強調紀錄片的素材是真實的,「沒有美女演員、沒有華麗的燈光效果,真實的卻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觀眾反應更大。」紀錄片題材與生活息息相關,包羅萬有,由環保、全球化到社會問題、維權通通涉獵。林偉鴻表示紀錄片就是以真材料說故事,「正因為素材是真實的,才能探討這麼多社會議題。」 有別於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旅遊飲食節目和新聞專題片,紀錄片有觀點、有角度,拍攝手法亦有所不同,沒有電視的時間限制,鮮有旁白。「也不一定有確實的結局,反而希望觀眾隨劇情思考影片主題,作出自己的分析」,林解說。他表示在電影院觀賞紀錄片的經驗亦不一樣,「黑暗的環境讓觀眾更加集中,他們也能互相感染,同喜同悲。」張補充在電影院看紀錄片是一種群體經驗,「就像獨自一人玩耍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是兩種不同的體驗。」 以影片認識世界 不少人對紀錄片有既定印象,認為它沉重、沉悶,甚至總在教訓觀眾,但張虹對此絕不認同。她強調,看紀錄片也可以很輕鬆,很開心。「觀眾看紀錄片不是上課也不是受教訓,最重要的是投入」,她希望觀眾不要有負擔,「如果看電影必定要得到特定信息,這樣辛苦倒不如不看好了。」她期望觀眾抱持開放的心去欣賞影片。 今年十一月將舉行華語紀錄片節2012,林偉鴻以展片之一《青春啦啦隊》為例,「這是一齣台灣拍攝的紀錄片,講述一支由長者組成的啦啦隊努力訓練的過程,老少咸宜,相信即使是小孩子也會喜歡。」張虹亦向學生推介有關西環舊茶居的《去壹》,以及顧名思義的《菜園人》和《輪椅人事》,「這些學生作品的題材貼近生活,對年青觀眾來說比較親切。」 另一參展作品《中國門》亦是張虹的推介,以內地教育制度為題,紀錄內地青年求學求職的實況。她認為紀錄片最重要的是有助觀眾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透過紀錄片我們可以接觸到平日難以踏足的地方,認識到平常和我們距離很遠的事物。」 為鼓勵學生接觸紀錄片,去年起華語紀錄片節推行「學生觀影計劃」,特設學生場次,安排播放適合他們觀賞的紀錄片作品。張虹和林偉鴻希望能推動紀錄片普及,因此,他們舉行社區巡迴展,到學校和社區中心等放映。勞心勞力只為一個目標,「我們希望觀眾能接觸紀錄片,然後把觀賞紀錄片發展成興趣。」(澄)     華語紀錄片節 2012 日期:2012年11月1日至14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 agnès b. 電影院 「學生觀影計劃」場次 11月1、2、4、8、9、12、13、14日, 下午四時半,歡迎學生透過就讀學校報名參加。 給學生觀眾的推介展片: 《中國門》、《去壹》、《輪椅人事》及《菜園人》 網頁:http://www.cdf.asia 電話:2540 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