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230507_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3.05.07
喜樂幼小 - 動態
聖安當小學•宗教周   (本報訊)聖安當小學早前舉行一年一度的宗教周,主題為「愛‧家庭」。學校期望藉著活動,讓學生明白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中「愛德」和「家庭」的意義,培養學生珍惜及愛護家人,並關愛天主大家庭中的所有兄弟姊妹,謹記耶穌的教導:「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   宗教周舉辦一連串的活動,其中「聖人故事齊齊讀」活動,由高年級學生指導一年級同學閱讀聖人故事,讓學生體驗服務他人的喜樂。另外,為響應「天主教四旬期運動」,舉辦宗教飾物、「明愛天糧」產品及花卉盆栽義賣和基督小先鋒賣旗籌款等,鼓勵學生克己扶貧,幫助社會中的弱勢社群。此外,還有福音攤位遊戲、宗教書展、「愛心點唱」、「聖經金句齊齊背」等活動,學生皆踴躍參與。(樂)     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區)• 幼小聯繫交流會   (本報訊)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區)學校早前合辦「教區幼稚園幼小聯繫交流會」,一共有9間小學、14間幼稚園的校長及教師出席。   在聖家學校校長何麗君帶領祈禱後,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介君致辭,表示活動提供交流平台, 讓教區幼稚園及小學同工緊密溝通。   在觀賞9間教區小學與幼稚園近年的幼小聯繫活動照片及片段後,東涌天主教學校校長陳珮珊及教師關綺雯分享了「透過多元化的活動,建立緊密的幼小關係, 促進學生成長」。陳校長表示,該校與幼稚園主要在四方面加強聯繫,包括學術及體育活動、品德培育、參觀校園及教師交流活動,擴闊幼小學生學習經歷。   天主教總堂區學校校長宗藹雯分享「如何透過幼小聯繫,發揮協同效應,持續綻放天主教教育特色,並帶動幼小團體共同成長,向前邁進」,帶領同工思考幼小聯繫的目標和策略。   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區)主席許加路校長表示, 是次活動令他了解到幼稚園在疫情和移民潮下,面對的人力資源短缺問題,更促使小學校長及同工在這時,積極構思資源共享及支援幼稚園的策略。   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廖慕賢總結時表示,活動令參加者對幼小銜接有更宏觀的看法。(喜)     華富邨寶血小學 •「萬千星輝耀華寶」頒獎典禮   ( 本報訊) 為了嘉許表現良好的學生,提昇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華富邨寶血小學特早前舉行「萬千星輝耀華寶」頒獎典禮, 邀請校監游勵明修女及家長教師會一眾委員頒獎。   頒獎禮設有超過100個獎項,獲獎人數多達60 人,獎項包括:上學期級學業成績卓越獎、班學業成績優異獎、學科成績優異獎(中、英、數、常)、操行獎及關懷愛心獎,每位獲獎同學獲頒獎狀乙張,個別獎項更獲頒書券,以示獎勵。   頒獎禮中邀請小四至小六各級第一名的學生分享學習心得,鼓勵台下學生在下學期繼續努力,爭取更理想的表現。台下學生反應熱烈,紛紛為上台領獎的同學鼓掌;而他們均表示,希望自己在學期終結時, 也有上台領獎的機會。(少)     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教師靈修日   (本報訊)教區學校聯會幼稚園組早前假柴灣海星堂,舉辦年度聯校「教師靈修日『1+1計劃』」,主題為「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主講嘉賓為李彩燕;參與者為校董、校長、教師、教友及非教友,總人數共有72 人,其中29人屬非教友。   活動目的是加深參加者對天主教的認識。參與者透過認識聖像畫的歷史背景,了解早期基督徒引用日常生活典故,將冗長的敍述化為簡單純樸的標記,並透過圖像宣導教理。隨後,李彩燕透過分享耶穌榮進耶路撒冷的圖像,讓參與者淺嘗寫聖像畫,並在創作過程祈禱,求主的引領及保持靜默和專注、感恩祝福與不忘的喜樂;最後, 她透過聖像畫默觀祈禱的環節, 鼓勵參與者表達從默觀所體驗的感受。(年)    
kjy10_20211107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1.11.05
喜樂幼小 動態 2021.11.07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玫瑰月祈禱禮 (本報訊)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於10月7日舉行玫瑰月祈禱禮,主題是「聽命服從」,由校監温國光神父主禮。 禮儀中,温神父、校長陳秀儀、教師代表以及各班學生代表以恭敬的態度到祭台上向聖母瑪利亞獻上玫瑰鮮花。期間,600多名師生一起唱聖詠,場景温馨。 參禮師生隨後為不同的意向祈禱,祈求各人能常懷喜樂的心,互相關懷,團結共融,並且學習聖母的德行。此外,全校學生也作出承諾,願意效法聖母的善表,做一個願意服從及聽命的好兒女。(樂)  天主教伍華小學•玫瑰月獻花祈禱會 (本報訊)天主教伍華小學於10月21日舉行玫瑰月獻花祈禱會,由校長黃玉嬋介紹加納小鎮內的加納婚宴堂及分享耶穌在加納婚宴中行了第一個神蹟。因為聖母的體察和關顧,使耶穌幫助將水變為酒。黃校長勉勵學生效法聖母的榜樣,時時留意別人的需要,關心體察身邊人;並在遇到困難時,都可懇請聖母轉禱。 接著,黃校長及四位學生代表在聖母像前奉獻由學生所製作的花束,回應聖母的教導,為各種美善的意向祈禱;這些花束是早前一至六年級學生摺紙製成的,部份作品亦被釘在壁報板上。 奉獻神花後,全校師生以《天主經》、《聖母經》及《聖三光榮經》結束當天的禮儀。(少)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靜觀活動 (本報訊)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於10月8日舉辦靜觀活動,透過心靈瓶的輔助,讓孩子更具體地學習「覺察靜觀呼吸」。學校期望學生體驗靜觀時,領悟以愛為行事的動機和目標,在生活中,做好規劃和準備,令自己更有信心,正面積極地迎接不同的機遇及挑戰。 生活中有很多壓力,為提升學生的心靈素質,令他們對生命有深層的檢視及反思,學校把身心靈管理哲學融入校園生活,鼓勵孩子累積正面情緒。 在靜觀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想像負面的思緒如同心靈瓶內的閃粉,覺察當下的身心狀態,通過一吸一呼,待閃粉慢慢沉澱下去,自己也平靜下來。這活動讓學生更瞭解自己,淨化自己的心靈,並培養他們以平靜和慈愛的心去待人處事。(喜)  長洲聖心學校•花地瑪聖母敬禮 (本報訊)長洲聖心學校的校長、7位教師及21 位學生和家長,參與了長洲花地瑪聖母堂於10月10日舉行的花地瑪聖母敬禮。彌撒由陳志明神父主禮,馬浩恩神父襄禮;當天下午亦有講座及聖體降福活動。 在講道中,陳神父講述了堂區更新訓令的重點, 講述平信徒如何有效參與福傳工作。 最後,全體信友在聖體降福結束時,一同詠唱耶路撒冷讚美上主,全日的慶典盛事圓滿結束。(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3a_20200426s
BackToOldTestament
回到舊約
2020.04.24
日月停止運行(參:若蘇厄書第十章)
德德和寰寰留在基貝紅遊玩,這天清早,他們到城外到處走走,到了中午想回城時,卻看見整座城給敵軍團團圍住。他們細心打探一下,原來耶路撒冷王和其他四個君王聯合起來攻打基貝紅。 德德和寰寰立即去見若蘇厄說:「不好了!耶路撒冷王和其他四個君王包圍了基貝紅城,得火速派兵去救他們。」 若蘇厄說:「不用害怕五王的聯盟,因為上主已將他們交在我手中, 他們沒法抵抗我的。」 若蘇厄遂親自率領他的精兵整夜行軍,出其不意,突然向圍城的五王軍隊進攻,一直苦戰到天明。 這時,上主使五王的軍隊在以色列戰士面前大為混亂,以色列戰士很輕易便徹底擊敗他們。他們敗退逃跑時,上主從天上降下冰雹,打落在他們身上,死傷無數。 冰雹停止降下時,太陽又在天空出現。若蘇厄當著以色列人面前,高聲以上主的名義下令:「太陽,停在基貝紅!月亮,停在阿雅隆谷!」 上主俯聽了若蘇厄的禱告,即時使太陽和月亮都在天空停止運行,約有一整天,使若蘇厄有足夠的時間,把敵人徹底消滅。 
kjy12b_20190526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9.05.24
放下歧見 建立共融世界
在現今網絡連繫你我之間的社會內,資訊交流變得日益緊密,傳播也非常迅速。筆者在學校內經常與學生分享自己在Facebook 上的見聞,縱使在今天,還在用Facebook被學生看來有點過時不入流,但我始終覺得, Facebook是一個能快速獲取資訊的渠道,特別是在一些社區群組,例如「大埔group」內便有11萬多成員。在那裡,你可以尋找失物、查詢家居維修方法、煲湯竅門、食肆品評、毒蟲殺害、人生煩惱、生活分享等,彼此間的凝聚力由此建立。 有一次,我在群組內看到有一名來自拉脫維亞的「大埔友」分享在巴士上被本地人指罵歧視的經歷。根據這位朋友的描述,事情起源於這位朋友在巴士上跟自己的子女聊天,可能聲浪有點過大,令鄰座的乘客以不文語言相向,還帶著族群歧視,要求他離開香港回到本國。這位外國朋友感到受屈,因而在網上向其他人訴說經歷。這令我想起類似情景──有一次我下班在巴士的路上,那時正值繁忙時間,車內沒有空位令有些乘客需要站著。巴士內眾人親密得像沙甸魚。突然車上出現一陣擾釀,原來是有一名乘客, 從衣著判斷應該是名建築工,因巴士急煞而把腳踏在另一名穿著西裝者的腳上,因而引發出語言衝突,衝突當中更帶有工作歧視的意味。我在旁邊看著,這名建築工有禮地道歉之餘,亦在解釋這是無心之失,但卻似乎沒有受到另一人的尊重。 我們對社會弱勢的不尊重,究竟真的是如「巴士阿叔」所言是因生活壓力太大所致?還是在森林原則下我們選擇性地欺負群內弱勢?我無法簡單判斷。 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的一生也曾遭遇過被歧視的情況。歧視他的並不是「外人」,更是來自同民族的人。有一次耶穌從耶路撒冷返回家鄉納匝勒講道,有些從小便認識耶穌的納匝勒群眾看見了,便輕視譏笑他來自「木匠家庭」,又說耶穌是「瑪利亞的兒子」以諷刺若瑟出身寒微,他們從耶穌的出身判斷耶穌沒有資格宣講道理。但這些譏諷並沒有阻止耶穌講道及行善的決心,他還治好了幾個病人。 社群內每一名成員都對社會作出或多或少的貢獻,彼此都是一分子。如果我們明白大家都有共同的情感需求,在生活上多對人尊重,肯定每個人的價值時,彼此便能和洽共融,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宜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