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160131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1.30
青苗天地〔2016.01.31〕:文章
全方位學習日有感 楊欣儀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二B  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學校一年一度的全方位學習日,我們去了灣仔探究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和品嘗地道小食。原來灣仔是很有魅力的地方。 到達後,導遊便帶我們去「英京酒店」的舊址考察。導遊說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導遊又邀請了一位住在灣仔八十多年的老伯伯,向我們講解灣仔的變化。伯伯指出很多古舊的住宅大廈和建築物,例如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郵政局——「舊灣仔郵政局」、見證著一個半世紀海旁發展的洪聖古廟、供奉北帝銅像的北帝廟,以及具有戰前建築物外牆特色的樓牌等,已屹立在灣仔多個世紀了。我們又在「楊春雷特效涼茶」的店舖逗留了一會,聽說這店舖已有一百○二年的歷史了;我們都感到這事很神奇,小小一間涼茶舖可以經營一個世紀多!究竟有多少人喝過這裡的涼茶呢?它又共賣出多少杯呢?很多同學也跟我一樣,好奇地買杯涼茶來喝,也不管它有甚麼功效了,我們慢慢地仔細品嘗百年老鋪的特產。 那天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麪包店。聽導遊說那「快樂餅店」製造的雞批最好吃,同學們到店舖後,便急不及待買個來吃。果然是好介紹,皮脆餡美,我們全都吃得津津有味。看著導遊手上麪包店老闆年輕時的照片,和現在老闆的樣子對比,老闆現在滿頭白髮了,他的樣子卻沒有甚麼變化, 他的笑容像「餅模」一樣,數十年不變。臨走時,老師讓我們每人選一個麪包,由他來付錢,我們開心得歡呼鼓掌。我選了一個麪包,還買了兩個雞批回家給爸爸媽媽吃。這裡的麪包也很美味啊!看見老闆臉上掛著幸福的「餅模」笑容,我們也感到很滿足。 聽老師說灣仔還有很多值得考察的地方,可惜那天下午三時便要回程了。日後有機會,我會再來這個充滿魅力的地方。 夢想   劉梓晅 天主教新民書院 五C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曾說:「此時此刻,我們雖然遭受種種困難和挫折,我仍然有一個夢想。」 夢想,可以是正面的,因為夢想是對未來的渴望和追求,令人有前進的動力;夢想,亦可以是負面的,對未來的幻想和空想,根本不切實際的。夢想與理想不同,夢想往往缺少全盤計劃,僅僅是個人對未來的冀望。 以前,我總以為夢想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沒有人會因為抱持夢想而堅持奮鬥,後來有一件事令我改變想法,肯定夢想的價值和意義。 小時候,我有無數的夢想,我曾想過要做超人,拯救世界。後來, 我又想過要做科學家,獲取諾貝爾獎。漸漸地,我發現這些夢想皆遙不可及。從此以後,我對「夢想」這兩個字變得麻目,覺得夢想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直到在讀中一那年,有一個晚上,我正在瀏覽網頁,不經意看到一個名為「夢想」的網站,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便閱讀與「夢想」有關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話使我對夢想有新的想法—「種子能破土而出,是因為心裡包裹著希望。」這句話使我對夢想有新的看法,夢想不一定是負面的,也有正面的影響。例如中國太空人楊利偉自小懷著登陸月球的夢想,經多年艱苦訓練,努力不懈,勇往直前,終於成為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航空員,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足為我們樹立楷模。我從楊利偉身上,學懂了夢想的力量是如此無窮無盡的。   雖然,夢想只是一個未來的希望,沒有全盤的計劃,夢想不一定會實現的,也不一定會引領我們走向成功,更不一定會使我們快樂;夢想卻會引領我刻苦奮鬥,帶領我們實現目標。雖然,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夢是一種欲望,想是一種行動,夢想是夢與想的結晶。    
kjy01_201511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07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自主學習 跨學科互動
(本報專題)走進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不論在各層樓的牆上和樓梯轉角,以至課室外長長的走廊上,都可看到大大小小富宗教色彩的水彩畫、馬賽克畫和陶瓷畫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全是該校學生的手筆,內容包括五餅二魚、十個童女等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亦有蠟蠋台、十字架、復活蛋等的信仰標記,大部分的作品是在剛過去的學年完成。該校黃健超副校長表示:「為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及掌握自學能力,學校近年在宗教科和視藝科等不同的科目,嘗試滲入自主學習的元素,尤其在宗教科更可體現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活學啟迪創意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潘廷希和徐美茵,及就讀五年級的布曦桐,是參與這些大型創作的其中一份子。提到由構圖、繪畫以至著色等各部分,在創作過程中有份幫手至完成《天地初開》和《耶穌誕生》兩幅巨型水彩畫作,廷希的臉上立時綻放滿足的笑容。他和其他愛好繪畫的同學,在去年參加學校的壁畫班,當中由七至八位小三至小六的學生組成一組,他們在每個學期的課餘時間,聚在一起,合作完成作品。 廷希說:「在構思《天地初開》時,我比較留意用色是否鮮艷,及如何突出日與夜的分別, 例如加插小太陽及星光的分佈等。」美茵都在構圖上花了點心思,她嘗試將在宗教課中,老師提及天地初開時,天父創造了亞當和厄娃這對原祖父母的肖像畫出來。「這可是天父創造人類的開始呢。」曦桐在旁附和。廷希和其他兩位同學, 都從互聯網、家中的雜誌和報紙堆中,尋找和揣摩如何繪畫畫內的熊、獅子和大象等的形象和形態。 這種以學生作主導、規劃和監察的做法,是源自該校在去學年推行的「自主學習」理念。儘管推行初期,同學們都花了不少時間在資料搜集上,令他們有點不習慣,他們卻十分喜歡這種學習方式 —— 因為這樣可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並能以自己的興趣為主導,從而提高學習的樂趣,及更能展示他們的創意。最令老師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評分的範圍擴展至資料搜集、畫草圖、鑑賞名畫等方面,從中亦發掘了學生的不同潛能,拉長補短,以致有助提升視藝科整體的分數。」視藝科主任袁美玉老師說。 「自主學習」在視藝科的美好經驗,在宗教科亦得到進一步的印證。去學年,除了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宗教科主任葉雅思老師亦應用了該校剛添置的平板電腦,讓高年級的同學一人手執一部,往設於該校的中華聖母堂實地考察。(敏)    創意觸動心靈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陳思妍與周德政,便參與過這個好玩又難忘的宗教課活動。「我是這個堂區的教友,也是輔祭。很多時,我在彌撒中服務後,便匆匆忙忙趕著去參加主日學,連聖堂的地板是甚麼顏色也不清楚。但那幾個星期,每周一次,我們每人拿著平板電腦,跟著老師進入聖堂,掃瞄那些在聖堂裡為今次學習而設的二維條碼(Quick Response Code 簡稱 QR Code ), 這讓我看到原來聖堂的祭台上,有個三角天窗。自然光線透過玻璃窗,照射到祭台上。神父在祝聖體血時,舉起杯,那窗的光照射到祭台上,就像天主親自降下來祝聖餅酒一樣。」德政說。 同樣也是教友的思妍也指,透過這次學習, 只要他們把平板電腦對準張貼在該處的QR Code 掃瞄一下,「嘟」聲一響,就能看到聖洗池、聖母像、讀經台、祭台、聖體櫃和十四處苦路像等的資料,從而更了解這些在聖堂常見的地方和擺設背後的意思。上宗教課時,很多同學都像德政般興奮,老師還未說開始,同學已很認真地在「嘟」一「嘟」查資料、填工作紙了。「是呀, 平時我們去聖堂,都提醒我們要關掉手提電話等裝置,但現在我們卻可以拿著平板電腦在聖堂學習,很有趣。」德政笑著說。 心靈領會信仰 真善美來自天主。很多時,我們很容易從孩子率真、毫不矯飾的作品中,認出真善美。耶穌說,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讓他們多靠近主,有助他們保存真善美,體驗上主對每個獨特個體的愛與尊重,從而讓他們更自發自愛。今次能夠打破常規,讓學生自主愉快地學習,負責設計這些宗教課活動的葉老師,原來只想帶出「天主不是沉悶的」訊息;以貼近現今小孩子的語言,讓他們多接觸聖堂、多親近耶穌。葉老師說:「我們多謝堂區的葉神父支持我們,並有心將這活動推介給堂區的教友, 只要他們都掃瞄一下QRCode , 也可像學生般多了解這些禮儀小知識。」陳淑儀校長也指,雖然聖堂位於校內,但學生不會隨便走進聖堂,現在隨著這次有趣的學習,增長了他們的知識之餘,更學懂尊重屬於天主的地方。   的確,該校有一個優勢,就是在地理上,學校與堂區在同一座建築物內:聖堂位於學校二樓,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則設於六樓,學生與堂區人員時常見面和接觸,令堂校的關係更密切,大大增加了學生接觸天主的機會。學生除了可以透過宗教課每月一次到聖堂祈禱外,年中經過聖堂,見到堂區有不同的節慶佈置更替,都會好奇地入內看看,日久對天主愈感親切,甚至進而去慕道,真正成為天主的兒女。中華聖母堂主任司鐸葉寶林神父表示,堂區的主日學亦歡迎該校的非教友學生報讀,「有些學生父母都是非教友,但孩子由小一開始入讀主日學,至小六畢業才領洗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有時,學生在街上碰到葉神父,學生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和攀談。他們知道,可以在哪裡找到天主、找到天主的人。(敏)      有見「自主學習」理念在視藝科和宗教科的成效理想,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學年開始,該校將此理念延伸應用至全校的中英數等各科目。該校課程發展主任潘偉強老師以中文科為例,一二年級等低年級,就加強上堂前的備課、自己圈重點;三四年級多做查字典; 五六年級等高年級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及多加使用網上學習平台等。「功課不像從前般只有工作紙,還有很多小組合作的項目,從中更有助加強學生的社交技巧。」   為此,該校更於早前舉行的教師發展日中,以此為重點, 分別邀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葉祖賢主持講座「高效課堂與自主學習」及粉嶺救恩書院邱潔瑩校長連同十多名師生,到該校分享推展自主學習的心得及點滴,並透過中、英、數分組討論,了解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後,在學習動機及學習表現上的轉變。  
kjy01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專訪寶血會劉燕棠修女 追隨基督以愛育靈
(本報專訪)中學時期的劉修女就讀寶血會開辦的德貞女子中學,她認識信仰時亦由寶血會修女講授要理,中學畢業後領洗入教。「我在中學才接觸信仰,感謝學校的良師益友,讓我認識天主。」畢業時,她已立下投身教育界的志向, 並升讀教育學院;教育學院畢業後,她亦順理成章,擔任教師。 德智並重 全人教育 1980年,劉修女加入寶血會,1989年宣發永願,「修女透過傳教生活,可以愛更多的人。」她表示度奉獻生活是源於對天主的愛,一路走來,她滿懷感恩和喜樂;而她進行教育工作時, 亦是懷著同一的心。除了三年的初學培育和三年修讀神哲學,畢業後,她從未離開教育工作。 接受修會的派遣,劉修女先在寶血會培靈學校擔任教師,後來擔任該校校長。經過五年的光陰,她到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擔任了一年教師,其後升任校長,直至上午校2009年遷至現址,轉為全日制小學(即寶血會思源學校);劉修女繼續擔任校長。 多年來的教育工作中,劉修女一直秉持寶血會的教育精神:「犧牲修和」。「我希望學生實踐校訓『愛主愛人』,亦期望他們樂於服務,願意與人和好。」此外,她亦著重在智育、德育方面培養學生,「知識創造未來,但品德教育和信仰培育同樣重要;像小鳥要兩翼平衡才能飛翔, 學生也需要德智的平衡發展。」 關懷弱小 心繫福傳 劉修女認為不論是教師或是修道人,教授知識以外,以身作則亦非常重要。「我很認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句說話,身教言教,作為教師和修女,我的行為也是學生的模範。」她強調修會亦十分重視與弱小者同行,「學生中亦不乏弱小者,可能是資質方面,也有的是行為甚或家庭背景方面比較弱勢,但我們更加應該疼錫這些學生。」她補充,學生成材便是老師的驕傲。 對於學校,劉修女有更深的一份情,「學校是家以外的另一個家,老師、家長、學生都是一家人,大家也有責任愛護學校。」服務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上午校)及寶血會思源學校二十多年,劉修女見證學生畢業後回來母校執教,又難忘當年聘請的新老師現在已成家立室,更曾有老師借用學校的禮堂舉行婚禮,「在學校裡,大家就是一家人。」她感謝天主,給她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老師間友愛共融,互相幫忙,他們以言行身教培育學生,並對學校富有歸屬感。」 服務學校以外,劉修女亦關心國內的教育需要。她參與1991年成立的慈善團體川彥社,該社關注中國農村的基礎教育,重點關注山區少數民族,籌款助學及建校。「長假期時,我會和其他成員親身到山區考察、落實建校等,我認為這樣的工作亦能實現與弱小者同行的精神。」   卸下學校的工作,劉修女表示自己當然對學校有不捨之情,但她是開心、放心地離開。「因為學校的教學團隊成熟了,我不擔心,也不掛心。」未來一年,修會安排她進行靈修年,讓她反思修道生活,可以在修道旅途上有更多力量繼續向前行。她指尚未知道修會將安排她未來進行甚麼工作,「我懷著待命和服從的精神,等待修會派遣,但我對到中國福傳有一團火,我渴望到中國內地服務。」(澄) 
kjy03_20150607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5.06.06
小小勇士的成年禮 《大尖山的大冒險》系列作品
   和孩子們共讀岩村和朗(Kazuo Iwamura)的作品《十四隻老鼠》系列圖畫書,是許多大、小朋友熱愛岩村先生作品的起點。他以細膩、清新的畫風,描繪身處於大自然考驗中的老鼠大家族,如何齊心努力經營美滿的的家庭,溫暖的家人互動、幽默的故事情節,以及鮮明的角色塑造,在在引發讀者深刻的共鳴。這是作者和家人於1975年,自東京遷居櫪木縣益子町雜木林後,開墾新地的真實生活寫照。 長期觀察自然、關心生態倫理的岩村和朗,現在已經是個老爺爺了。他仍不改「畫孩子喜歡的圖,寫孩子喜歡的故事」的創作初心,持續地以作品關注兒童的心靈。自1991年起,他花費了八年的功夫,完成了《大尖山的大冒險》長篇小說,這個系列以文字為主、輔以插圖,共分成八冊,分別為:《風的草原》、《黃昏的暴雨森林》、《月夜的蘑菇》、《飛天的烏魯魯》、《烏魯魯的秘密》、《那個傢伙的鈴鐺》、《雲上的村莊》、《山頂的湖泊》(青林國際出版),可說是作者在認真思考生命的種種議題後,深刻淬鍊後的精華。 故事的安排是由主角尖鼠爺爺向三隻小尖鼠,敘說年輕時自己去爬大尖山的冒險歷程。為了描繪出具有真實感的故事場景,作者花了五年時間來構思和蒐集資料,並與許多動物學家、動物攝影師同行,實際走遍了日本的高山和森林,去考察書中出現的動植物的棲地,同時到現場感受風吹過森林的聲音、光線、味道和濕氣,將種種身體的感受,轉化為文字和圖畫的力量。 尖鼠一族認為高聳入雲的大尖山是神祕的聖域,如果能攀登山頂,就可以成為真正「獨當一面」的大人,於是尖鼠爺爺年輕時,謹守著這個傳統的成年禮俗,追隨著祖先的步伐,挑戰這段未知的旅程。其實,小尖鼠的生命週期並不長,只有約一年半的壽命,心跳的次數是600至1300下,活動的規律以一、兩小時為單位,所以必須不時進食和休息,牠們以和人類完全不同的時間尺度和生命機制生存著。 「大尖山」自成一個小宇宙,是孕育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泉源,它是一則象徵成長的隱喻,絕對不只是個普通的動物冒險故事。小尖鼠的生命即使渺小脆弱,但牠們奮力勇登大尖山的壯舉,仍然表現出豐沛堅韌的生命力。這段神奇的朝聖旅程,就像鮭魚返鄉般驚心動魄,沿途中,尖鼠和其他動物們的遭遇既寫實又揉合了想像和傳說,讀者跟著動物們的腳步前進,心情也跟著跌蕩不已。 故事讀來處處皆有與大自然相遇的驚奇,前所未見的生物、前所未聞的奇遇,在作者洗鍊精確的文字下,交揉成一首饒富詩意的生命交響詩。森林裡的生物依循生存的自然法則運行,有合作共生,也會競逐相殘。作者將生存的問題,真實的呈現在小讀者面前。對於身處於城市中的孩子,如何勇敢地走出舒適圈, 能在自然中舒展五感,和許多生物接觸是很重要的經驗,與和自己不同的生命體相遇,知道生命的奧秘並為之感動, 然後激發出好奇心,讓孩子們認真去思考生命是甚麼,生命的價值為何,進而懂得尊重生命,珍愛生態環境。   書中的尖鼠爺爺不愛說教,牠藉著說故事和討論分享生活體驗,不著痕跡的將自己的生命智慧傳承給小孫子;岩村和朗也將他視萬物齊同共生的理念, 蘊藏在這個生動幽默的故事中,節奏分明的章節留下了開啟對話的空間。這個系列的作品包含了豐富的生物知識,作者非常善用形容詞和狀聲詞來表現作品的音樂性,加上譯者清暢精妙的譯文,使大尖山的故事令人讀來欲罷不能, 更不禁想要大聲朗誦,真是兼具知性與感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