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b_20160612s
藝文知趣
2016.06.11
【生活雜錦】梁先生與梁爸爸
若問: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有何重要性?按網上資料,佛光寺正殿是現存第二最古的中國木結構建築,而發現它是唐代建築的,是梁思成先生與夫人林徽因。 大家或許知道,傳統中國建築工匠的社會地位低微,建築物的建築師是誰,往往不被記錄,至於蓋建年份或建築圖樣等資料,也得視乎情況。梁先生在二十世紀初開展中國古建築之研究,殊不容易。 在初始階段,得要具備決心與毅力,例如: 當要到偏僻的地方進行考察,得坐毛驢或大車等相對落後的交通工具;在林徽因的家書中, 就曾記述:「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車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處亂抓,結果混身是皰」。至於其他困難,更是各式各樣的。據載,當研究隊為佛光寺進行仔細搜索,而其建造年代仍茫無頭緒之際,就冒著生命危險, 攀爬上那既高且髒的屋頂,才能找到點蛛絲螞跡。 說到這裡,大家可會想像梁先生擁有一副嚴肅與古板的樣子?原來,梁先生就讀中學時, 是一名活躍份子,不但投入體育活動,對美術及音樂也感興趣。按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生的憶述,梁先生更是甚有修養的,就是在爭取保育北京古城牆而承受無比壓力之際,也只是把別人取笑他的稱號,拿來自嘲一下而已。 我想,梁先生的性格與成就,或許跟梁爸爸有關。大家可知梁爸爸是誰?「飲冰室主人」是也。 若大家對梁啓超的認識,僅限於其中國歷史上的角色,即戊戌政變的重要人物,則或不知他對子女的成長與學習,是挺用心的,例如: 對於子女「英文不及格」,他在家書中既說不要氣餒,卻也以英語句式重申「汝等都會自己用功,我所深信」,語調頗有點「怪獸爸爸」的模樣。可是,對於身體不甚強壯的思成先生,他在家書中卻表現慈愛的一面,建議做學問既要「猛火熬」,也要「慢火燉」,就是勤力學習之餘,也得作休息,好以把學問消化; 至於休息方法之一,他建議培養個人興趣,好使學習與生活有所平衡,並由此「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 大家認識梁先生後,可也會從梁爸爸的囑咐有所領會?   
kjy02_201605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8
無玷聖母獻主會來華服務50載 作育英才 關愛弱小
聖母院書院的英文名稱是Notre Dame College,簡神父說:Notre Dame是法文「聖母院」的意思,在香港只有這所中學及同名的聖母院小堂是以此命名的。當考察團到訪法國時,師生卻發現原來當地有很多聖堂都是用上這個名稱,他們通過辦學修會團體,讓自己與全世界連繫起來,使個人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矢志服務 關愛優先 今年是獻主會小學以至辦學修會團體喜慶的一年:獻主會慶祝二百週年會慶,同時慶祝來華服務五十年,獻主會小學則慶祝四十週年校慶,為此修會以至學校都分別舉行了感恩祭,叩謝主恩。1966年,獻主會會士馬禮箂神父(Fr. Michael Molloy, OMI)由菲律賓省區來港,翌年於馬頭圍興建聖母院小堂及開辦聖母院書院。1975年該修會在土瓜灣開辦獻主會小學。簡神父說:「馬神父來港後,向當時的主教查詢哪一區的民生情況最艱困。他得到答覆後,便開始在當時有很多窮人居住的馬頭圍和土瓜灣一帶福傳、辦教育。」馬神父所作的正是以會祖作為榜樣:當年聖馬善樂眼見人民的生活受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影響,許多教堂被破壞,無數教士喪命,成千上萬的教友變成無牧之羊兼生活窮困,令他立志修道,希望終身為教會和貧苦的人服務。簡神父說:「當時會祖見到很多窮人沒有人照顧,便到農村以鄉間的語言向他們宣講福音。」 幾十年來,獻主會仍心繫本港的弱勢社群,透過教育去照顧有需要的家庭。八年前開始,獻主會全費贊助聖母院書院各兩名男、女中四、中五學生,暑期到該修會在澳洲省轄下的學校進行三週的交流。簡神父說:「他們都出身自較貧窮的家庭,多年來很努力讀書,我們用這個方式獎勵他們,助他們開拓視野。貧窮不是孩子的錯,他們需要的是機會。」對於社區中其他有需要者,他們也義不容辭。2008年天主教普愛學校結校,九成以上的小四及小五學生獲安排到兩間獻主會小學繼續升學。2011年,獻主會從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手中接辦天主教溥仁學校,隨後易名為「獻主會溥仁小學」。近年,有見手語學生升學有困難,聖母院書院取錄他們升中,獻主會小學亦將在新學年開始收取小一手語生。簡神父說:「會祖訓勉我們不可以拒絕有需要的人,置他們於不顧。」 師生跟隨 力行仁愛 獻主會還關心在囚人士,當中有一位會士全職從事監獄專職服務;他們也關心在港的菲籍外傭,聖母院小堂是首先向菲籍人士開放讓他們舉行感恩祭的堂區。此堂亦率先舉辦「基層飯局」,通過晚飯聚會,讓堂區教友認識區內特別是基層的弟兄姊妹,及了解土瓜灣區的發展狀況。簡神父說:「時至今日,土瓜灣區十三街一帶仍住著不少低收入人士和長者,少數族裔都在這一帶的天台屋聚居。我們得到一位善心人幫助,在一幢工業大廈中設立了『聖母院堂區聖馬善樂服務中心 明愛土瓜灣服務處』,由明愛為這一區市民提供服務,例如逢某個下午為印度裔小孩補習,某個上午則為鄰近長者填表。」每逢週五,簡神父都會帶領獻主會青年會的成員及該會轄下學校的學生往土瓜灣或簡神父擔任主任司鐸的聖歐爾發堂所在地的沙田區,派飯給無家者或窮人,獻主會小學的學生及曾任該校牧民助理、現已加入該修會的一位修生也曾參與。簡神父期望師生們能像會祖般身體力行,關顧身邊有需要者。 獻主會小學的主保是無原罪聖母,辦學修會團體本身的名字也有「無玷聖母」,簡神父說他們與聖母關係密切。「會祖當年遇到困難時,也會特別向聖母祈禱。」他指最初修會的名稱原與現在的不同,「『無玷聖母』之名是當年會祖從羅馬等候教宗批准這個新修會團體成立後,返回法國後送給修會的禮物。」他說修會對聖母的重視從他們將總會院由法國遷往羅馬時,同時運送聖母像中可見一斑。(敏)  
kjy01_201605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8
獻主會小學40週年校慶 步武會祖聖馬善樂 愛主愛人
(本報專題)五月二十一日是無玷聖母獻主會(下稱「獻主會」)會祖聖馬善樂(St. Eugene De Mazenod, OMI, 1782-1861)瞻禮日。 前年,身兼獻主會中華會院會長的簡神父策劃了一個「尋根之旅」——「聯校法國文化考察之旅」,由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校監洪聯勝神父擔任隨團神師,帶領聖母院書院、獻主會小學、獻主會聖馬善樂小學和獻主會溥仁小學等四所獻主會屬校約四十名師生,遠赴法國尋找會祖的足跡 。 獻主會小學有十多名參加者,五年級生莊鈺鋆及六年級生楊梓澄在參加時分別就讀小四及小五。他們異口同聲表示十分敬佩聖馬善樂。梓澄說:「我讀過會祖的生平,以他的出身大可不必做神父,但他有宏大的志向,寧願捨棄榮華富貴,終身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即使遇到很多困難也不怕。」鈺鋆也有相近的見解,「他甘願做一個窮人,並克服很多誘惑去成為一位神父,令我很佩服他。」行程中,他們曾到訪聖馬善樂的書房,梓澄說從當中的陳設可見會祖是一個很勤力和很負責任的人,令她更敬佩他。而鈺鋆則在考察團於聖人下葬的馬賽主教座堂中所舉行的感恩祭中讀經,經驗難得。 敬佩感恩 觸動心靈 十天的旅程中,師生除了到訪由會祖所興建的馬賽主教座堂和艾克斯聖瑪達肋教堂,及法國多間古老聖堂外,其中一天是前往泰澤,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一起祈禱。他倆雖非教友,但也能從祈禱會中感受到主的平安與喜樂。梓澄說:「那裡很寧靜,令我的心也變得平靜。儘管彼此語言不通,但我也很留心靜聽。」鈺鋆說:「我從沒試過與不同國家的人一起祈禱,那種感覺很美妙,我們都沒有語言的隔膜。」兩位學生均指這次經驗畢生難忘。 黎潔儀校長也有份策劃旅程,並隨團出發,「近幾年,校方加強宣講會祖的事,如果能有機會讓學生透過真實接觸,到訪會祖的出生地和展開福傳的地方,豈不更收教育之效?」她在該校任教二十五年,見證各獻主會士的無私服務精神,令她更敬佩會祖。「之前,我曾帶另一些學生到訪修會在韓國的團體。法國之旅後,我亦跟隨簡神父到他在波蘭的修院和會院等地朝聖。我看到會祖感召了很多人到世界各地去服務有需要的人,我很感動;因此我決定回校後,一定要多讓學生了解會祖的一切。」她說。 今年,該校的會祖瞻禮慶祝活動訂於五月二十四日舉行,由簡神父主持。一如近幾年,黎校長也安排學生以英語話劇的形式重演會祖由出身貴族到成為神父一段的生平事蹟,並在全校公演。由會祖瞻禮日起,該校會在早會時段誦念《聖馬善樂九日禱文》,在不用上學的日子則鼓勵學生在家中以此祈禱。平時每逢週五全校則在早會中齊唱《聖馬善樂歌》,讓學生多親近會祖。校方現正製作新版的會祖生平漫畫冊,這是由該修會的菲律賓團體所繪畫的,以取代該校沿用多年、由該修會的羅馬團體所繪畫的版本,預計新版的漫畫冊將於新學年送到學生的手中。並有更多的篇幅講述會祖的傳教生活。(敏)  
kjy02_2016051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14
樂施會 看得見的非洲穹蒼希望
(本報專訊)早前,國際人道救援組織樂施會首次舉辦「非洲—穹蒼下的希望」攝影展,公開展出肯尼亞、加納、贊比亞等近十個非洲國家的人民生活近況,在充滿原始氣息的大地中,一張張堅毅的臉孔上綻放出獨特的生命光芒。我們在香港對這些看似遙遠的國度不太陌生,至少每年學校的貧富宴中,也會聽過他們的名字,但卻又不太熟悉⋯⋯就讓我們先從其中一個大國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簡稱「埃塞俄比亞」)和一個小國馬拉維共和國(簡稱「馬拉維」)開始,認識一下位於地球村南半球的風土人情。 前年及去年七月,樂施會高級籌募幹事(資訊)李冰心也與義務攝影師走訪非洲多國,考察該會在當地各個項目的發展情況,並拍下大量照片以作是次展覽之用。公眾普遍對非洲存有貧窮、飢荒、愛滋病盛行等刻板印象,李冰心坦言有不少非洲國家仍相當貧窮,如馬拉維基本上還未能自給自足,仍需依靠外國組織提供技術以至金錢的援助,但除非出現像南蘇丹和剛果般的逃難潮,否則在非洲已沒有飢荒。「我們到訪時,埃塞俄比亞正因為旱災,全國約三分之一地區近兩、三年沒下過雨,糧食供應緊張,但目前的埃塞俄比亞政府,相比起三十年前大飢荒之時,已更有能力去處理。」   堅毅面對生活挑戰 她表示,馬拉維是全球愛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國家,當地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是愛滋病帶菌者,愛滋病孤兒有四十八萬人,加上本身的醫療和衛生條件欠佳,如村民為帶菌的孕婦接生,可由傷口接觸受感染的血液而染上愛滋病者,屢見不鮮。 李冰心說:「埃塞俄比亞政府投放了很多資源去做相關的預防及教育工作,令他們可獨善其身,不受此困擾。」但埃塞俄比亞在農村的醫療狀況,則仍有待改善。 儘管生活充滿挑戰,但李冰心在到訪期間仍不時可以見到非洲人樂天、堅毅的一面,如遇到受旱災影響的家庭設法在家園留守到最後一刻,另外婦女和小孩常掛著天真、燦爛的笑容。物資匱乏反而激發孩子的創意,以汽水蓋或車輪等變化出很多玩意。「有次,在馬拉維見到有小孩在街上玩,原來老師要求他帶六本簿回校,但他家貧,沒錢買,舊的已寫得密密麻麻,便逃學。」李冰心說雖然政府提供免費教育,但配套不足,有些孩子要幫家裡放羊或照顧弟妹,使輟學率頗高,埃塞俄比亞的教育也不太普及,社會重男輕女,她曾在農村碰到一名擔任村代表的婦女,為可念完小學而沾沾自喜。   幫助貧者各國有責 她感慨是次旱災是受氣候變化和超級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引致氣候變化的元凶不是非洲人,卻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而由他們承受惡果,沒有雨水灌溉,潔淨水源不足,牲畜被迫要宰掉,以致影響生計,很不公平。」她認為國際社會有道德責任為他們提供援助,「我們會教村民改良種植的技術,並要求他在成功後與其他人分享,助他們建立互助的社群。」 根據網上維基百科,埃塞俄比亞位於非洲東北部,全國面積達一百一十多萬平方公里(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列表中排名第二十七位)。當地以熱帶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為主,兼有山地和熱帶沙漠氣候。目前約有一億四百多萬人(世界各國人口列表中排名第十二位)。全國約有八十多個民族,以阿姆哈拉語為聯邦工作語言,也通用英語。全國八成人從事農牧業,咖啡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而牲畜存欄量居非洲首位。全國逾六成人口信奉基督宗教,當中有0.7%為天主教徒。 馬拉維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全國面積近十二萬平方公里(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列表中排名第一百位)。當地以高地氣候為主。目前約有一千七百多萬人口(世界各國人口列表中排名第六十三位),官方語言是齊切瓦語及英語,有近八成人信奉天主教。根據樂施會出版的《走過貧窮大地》,當地九成勞動人口居於農村,以務農為生。農民多被迫生產如煙草般價值較高但不能食用的農產品,糧食生產量不足基本生活需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