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211114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1.12
祖堯天主教小學 創作樂曲 發展音樂才能
(本報專題)祖堯天主教小學有一班學生的音樂愛好截然不同,有的喜歡搖滾樂, 有的喜愛粵劇,有的愛聽古典樂。在音樂領域上看似沒有交集的他們, 就是因為校內的音樂課外活動「IJam音樂創作課程」而聚集一起。 在這個課程中,學生不用攜帶樂器,只要帶一部平板電腦便可以上課,因為這是一個融合音樂與科技的課程。 六年級學生何旭翹打開平板電腦的音樂程式,播放出一段由他創作的音樂。溫婉柔和的旋律下,旭翹介紹創作理念時說:「我平日喜歡聽古典音樂, 所以想創作出溫柔、古典感的音樂。」 這首由旭翹創作的歌曲運用了鋼琴、低音結他等樂器聲音,是他不斷嘗試與改進下的成果,從幼稚園K3便開始學習鋼琴的他說,這個課程讓他有機會創作,與學習鋼琴時只著重訓練技巧大有不同。 聆聽、演奏、創作  混合中西樂器 呈現夜市氣氛 「音樂科透過聆聽、演奏、創作三方面教導學生音樂,這課外活動集上述三方面於一身。」副校長徐慕蘭說。 在聆聽方面,程式具備豐富的聲音資料庫,所以學生在創作時,能聆聽及了解不同國家的樂器,增廣見聞。這亦給學生很大的發揮空間。六年級湯柏希創作的音樂,便混合了西方樂器低音電子琴,及中國樂器二胡。由小到大陪婆婆欣賞粵劇的他表示,喜歡中樂,所以高興於這次的創作能加入中樂元素,「用歌曲呈現出像台灣夜市般熱鬧的氣氛。」 在演奏環節上,學生在每節課堂末,會播放個人創作,互相觀摩學習。六年級生蔡紫蕊曾聽到同學一首具有濃厚中國風的音樂時,被它吸引及主動查問當中的音效,其後更運用在自己的音樂上。 發展多元潛能 啟發學習音樂興趣 音樂科主席溫潔雯及呂燕霞指出,學校有很多與音樂相關的興趣班,包括口風琴班、非洲鼓班、手鐘班、獨唱班等;IJAM音樂課程稍後也會加入高年級的音樂課程,邀請不同年級的學生就課程主題,例如「管弦樂巡禮」、「混成曲」、「迴旋曲式」,創作音樂。 為甚麼開辦「IJAM音樂課程」?校長陳志恆解釋: 有些學生富有創意,但因為家庭或種種原因,而無法學習樂器,學校不希望埋沒他們的音樂才能,而這個課程不需任何音樂背景,只要一部平板電腦便可上課,「這是學生發展多元潛能的好契機。」所以,陳校長知道香港音樂人趙增熹與其學員開展的IJam音樂創作課程後,便邀請他們到學校開展課程。 趙增熹從學生作品中,看見他們的潛質。他指出, 學習樂器易學難精,小朋友有時容易氣餒。相反,透過這個課程接觸不同樂器,學生可以先找出自己有興趣的項目。因為創作過程容易,學生容易得到成功感,「啟發小朋友知道自己對音樂的興趣,再去繼續學習音樂。」 熱愛搖滾樂的六年級生張博然正正因為參加這個課程,製作了一首由電子鋼琴、低音結他聲效而成的搖滾樂曲;並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創作,讓他們知道自己對音樂的興趣及熱誠,從而有機會報讀結他班,圓了學習結他的夢想。 這個音樂創作課程不止譜出一首首樂曲,亦譜出小朋友的夢想與未來!(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b_20211114_s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1.11.12
參演粵劇 培養藝術興趣
明愛樂義學校的學生斯玲穿上花木蘭服飾走到師生前,臉上塗了粉末、眉毛畫黑的她在教師李耀忠協助下,縱然沒有說出一句對白,但憑藉著眼神帶出內心戲,讓台下觀眾感受到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孝道和愛護家庭的價值。 該校是一所為6至18歲中度及嚴重智障學生而設的特殊學校,在小學、初中及高中的視藝課程中,皆準備了不同的藝術活動。其中,在高中的視藝發展科目中,學校便曾以粵劇為題材,培養學生抒發情感的能力,亦擴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藝術科教師李耀忠指出,學生在一個學期內,每星期上三堂藝術發展課,學習粵劇詞匯、化妝、音樂、動作、走位等,從中培養他們對藝術及中華文化的欣賞。 在表演中,李老師同樣穿著花木蘭服飾,以「教師入戲」的方式,站在斯玲後方,帶領她進入粵劇。「即使學生在肌能上未能主動抬手,但他們在老師讀台詞時,眼神、表情有反應。」李老師說,從學生的表現中,看到他們 對劇情的理解。 在一場10多位學生參與的粵劇演出中,有些學生手握馬鞭,示意士兵策騎的動作;一些手肌能力弱的學生,在教師協助下手握梨花槍,與同學作出「對打」狀;並有學生在旁邊,使用木魚為粵劇配樂,營造緊張的戲劇效果。 每位學生各司其職,培養自己的藝術興趣時,也為其他同學帶來了一場精采的演出! •香港明愛樂義學校之五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1024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10.22
福德學校演藝教育課程 讓學生在台上發光發亮
(本報訊)福德學校相信每位學生都是主角,人人能在台上發光發亮。學生在六年小學生涯裡,最少有12次在禮堂舞台上表演的機會;他們會跳舞,演戲劇、做大戲、表演魔術等。為甚麼學生如此多才多藝?  原來該校設有校本演藝教育課程,為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每個學年20節演藝課堂;並在學期末舉辦成果展示日,邀請家長到校參觀。由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六年的課程涵蓋三個範疇:  • 一和三年級:舞蹈課 • 二和四年級:戲劇課 • 五和六年級:自選演藝課 一年級的舞蹈課由校內教師任教,每班除了有基本舞蹈訓練外,亦會學習以下一種舞蹈:中國舞、現代舞、爵士舞或土風舞。四年級生岑婉詩回想剛升上小一時,便跟演藝教育科統籌教師楊婉柔主任學習現代舞, 即使過了三年,一說起當年的表演,婉詩便立刻用雙手做起拉弓的動作,跳起「1A小戰士」的舞步,可見課程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楊主任補充說,學校亦外聘導師教授三年級的舞蹈課, 包括現代舞、KPOP 或HIPHOP等;本年度三年級上學期,學校便安排四節課堂,讓學生學習中國民族舞,也從而認識中國的民族特色。 戲劇課 學習觀察與模仿 舞蹈課程以外,學生另一個必修課程是戲劇,戲劇課統籌教師陶葆霖說,學生在二年級時學習基本的舞台知識,例如舞台術語、演劇時需注意的地方,「教導他們從生活中觀察及模仿」;在四年級主要學習戲劇創作,讓學生參與劇本創作、編寫故事內容及製作道具等。 五年級的陳焌橋去年在戲劇課中,便與同學排練講述德蘭修女的戲劇,他們更錄影了戲劇,並在暑假前的成果展示日中播放影片。 為了準備這影片,焌橋要兼顧鏡頭前後的工作。他擔任小導演,向參演的同學提出建議。為了表達出德蘭修女關顧弱小時慈愛的一面,焌橋便與同學一起細心觀察德蘭修女的相片。到其中一幕提到德蘭修女餵小朋友進食,焌橋便提醒飾演修女的同學,要有媽媽餵小朋友吃飯時的情感。他又在片中親自飾演印度小朋友,於樹下聽德蘭修女讀書。同學互相幫忙,最終製成了一段逾八分鐘的影片。 11個自選演藝課 讓學生發展潛能 為了讓學生有不同體會,並根據興趣和發展潛能,五年級學生可以按意願選擇不同範疇的演藝課程。在本學年,校方便設11個課程供學生選修其一:  1. 搞場大龍鳳之「唱做唸打」學大戲  2. 英文戲劇組 3. 小演員訓練班  4. 跨媒體影視創作 5. HIP HOP街舞演藝組  6. 魔法學堂 7. 獅藝特訓組  8. 來現代,舞吧!  9. 「童行」戲劇舞工場  10. 動作電影巨星工作室 11. 歌聲伴你心 六年級生王文慧去年修讀了「搞場大龍鳳之『唱做唸打』學大戲」課程,讓小時候會與嫲嫲看粵劇的她,一嘗演粵劇的感覺。 蘭花指、丁字步、空拳……文慧一一訴說著不同粵劇動作,雖然這課程最開始只是文慧的第三志願,但經過去年的學習後,她便喜歡上大戲,亦希望更多同學認識這非物質文化遺產。 至於六年級生凌宇沂,去年選擇了「動作電影巨星工作室」課程,不要輕看她年紀輕,自幼習跆拳道的她,如今已是跆拳道二段黑帶,她選擇這課程時,原來是希望可以學習不同門路的功夫。 六年級生邱榆林則選擇了「HIP HOP街舞演藝組」, 幼稚園開始習舞的她,尤其喜愛現代舞中的多元面貌和活力,她更希望長大後能成為舞蹈教師。 活化60年歷史麻石屋 作活動室教舞蹈與話劇 福德學校於2009年起,把演藝教育納入正規課程,而課程仍在持續優化的過程中。校長黃健超認為,演藝教育對學生的整體發展有幫助,亦讓他們看到自己在不同方面發展的可能性。 本年9月起,校內一幢具60多年歷史的麻石屋,改建成多用途活動室後啟用,也讓學生在此上舞蹈課和戲劇課。 這麻石屋曾經見證著教會的傳教工作和學校學生的成長:曾經是製麵廠, 用麵粉製作麵條再派發給有需要的街坊;用作福德幼稚園校舍,服務區內兒童;作為明愛的貨倉;供外傭過渡期內暫住的宿舍等。 今天,這麻石屋亦再一次轉型, 成為培育學生成長的園地。(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0042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4.24
疫情下博物館停開 網上認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專題)在疫情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暫停開放博物館及停辦活動。但即使不到博物館,我們身邊亦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涼茶、港式奶茶以至粵劇,都反映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文化,值得我們停下腳步,欣賞並保育這些文化。 甚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遺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份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這包括手藝技術,以及實物工藝品。 非遺深承載了前人的歷史,反映民間智慧及其精神面貌,因此,保育工作可以讓年輕一代了解前人的生活。 生活上有哪些非遺?  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四百八十個項目,可分為五個類別: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 有指感冒初起、生痱滋、咳嗽或濕氣重,可以到涼茶鋪喝杯涼茶紓緩症狀。在香港已有百餘年歷史的涼茶,是「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方面的非遺。 而在表演藝術方面,粵劇便是其中一個非遺項目,它糅合了文學、戲劇、曲藝、舞蹈及武打,是以粵語演唱和念白的戲曲,唱腔、化妝和曲譜等都蘊含著豐富藝術價值。粵劇亦會作為地方酬神、打醮等宗教活動的「神功戲」,具社會及文化價值,因此,它於二○○九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來,在茶餐廳內亦有非遺,那就是「絲襪奶茶」(港式奶茶)!絲襪奶茶是由殖民地時代的英式奶茶,經過百年的演變,成為餐廳常見的飲品。經調配茶葉、煲茶、撞茶、焗茶、撞奶等步驟製成的絲襪奶茶,反映香港飲食文化的中西交融, 以及市民的生活和飲食的面貌。因此,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獲列為非遺中傳統手工藝。(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