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31029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3.10.29
從科學到藝術
《小兔彼得的故事》是講述頑皮的小兔彼得闖進了麥先生的菜園,被追捕最後幸運逃脫的經典故事,你聽過嗎?你對作者的認識有多少?這次我們共讀繪本的主角,就是《小兔彼得的故事》的作者—— 碧雅翠絲• 波特(Beatrix Potter)。   碧雅翠絲•波特是經典兒童故事《小兔彼得的故事》的作者,原來她除了擅長繪畫可愛的動物,還是一位科學家。碧雅翠絲自小就喜歡觀察和紀錄大自然的景物,她四歲時在蘇格蘭度假期間,認識了博物學家查爾斯•米因托許,成為她科學研究上的導師。她把蘇格蘭的石頭、花朵等帶回倫敦郊區的家中,有時和弟弟在家中偷偷飼養一些小動物。當動物死去後,她會留下動物的骨骼作研究和描繪。碧雅翠絲除了真實記錄大自然外,有時也會加點奇思妙想,像是把真菌幻想成為會唱歌跳舞的小人兒。她也喜歡用顯微鏡觀察鱗片、孢子等,然後繪畫出顯微鏡下呈現出的新世界。父母不理解她的行為,但仍然支持她,那時理解她的人就只有查爾斯。他們討論如何描繪顯微鏡下的細節、如何按名字將真菌分類,他們也透過郵遞,分享彼此研究的成果。碧雅翠絲一面繪畫大量真菌,期望有天能集結成科學圖鑑,一面繪畫可愛的兔子來賺取生活費。沒多久,她找到了真正的研究方向:孢子真的會像種子那樣發芽嗎?她做了許多實驗,終於證實孢子也能像種子一樣發芽。她雀躍地把自己的發現繪成圖稿,希望與科學界分享。當時倫敦的科學界不許女性參與,但她並沒有放棄,主動聯絡負責管理植物標本的喬治•馬西先生。喬治運用碧雅翠絲的方法成功為孢子發芽,於是同意在研討會上發表她的報告,可惜報告最終並未獲得接納。後來,碧雅翠絲把她對大自然的認識融入藝術之中,創作出家傳戶曉的童話故事。   共讀指引   碧雅翠絲•波特創作了《小兔彼得的故事》等一系列經典童話故事,在讀者心目中是個不折不扣的作家,大家也許不知道她有醉心科學研究的一面。如果仔細觀察小兔的鮮活造型,也許能看出碧雅翠絲在刻劃可愛圖像時,融合了她對動物結構和大自然的深刻認識。爸媽跟孩子共讀繪本後,可跟孩子探討如何將自己的志趣融入工作中。追尋理想的過程可能不平坦,路上也有很多無法預測的偶發際遇,但路徑並非只得一條。碧雅翠絲•波特沒有以科學家的身份留名,卻將科學結合藝術,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空。   繪本看世界   繪本中提及碧雅翠絲•波特曾將自己培養孢子發芽的實驗寫成研究報告,投稿到由倫敦頂尖自然專家所組成的林奈學會 (Linnean Society),可惜最後並沒有獲准刊登。碧雅翠絲在深思熟慮後決定收回那份報告,因此再沒有詳細紀錄。不過,後來她被名列在英國第一批培養真菌孢子發芽的人當中,林奈學會也在一世紀後向他們對待碧雅翠絲和其他女性的方式正式道歉,為歷史的空白補上了一筆。可幸當時碧雅翠絲並沒有因為遭受打擊而意志消沉,否則《小兔彼得的故事》等經典故事便無從面世, 將會是讀者的一大損失。   《碧雅翠絲•波特:田園裡的科學家》   作者: 琳賽•H•梅特考夫 繪者: 武君宜 譯者劉清彥 出版社: 青林 ISBN : 9789862745878  
kjy11_202300226_f
400400 science爸
Science爸
2023.02.24
可口的冬菇
kjy01_20201129new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1.27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生態教育 愛護大自然
(本報專題)居住在大城市,難以接觸大自然,所以秀茂坪天主教小學校園內便種植了芒果樹、龍眼樹、桃樹等,又設有生態學習中心、中草藥園,到處都是生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植物、生物成長的同時,更學會愛護地球。 水耕、土耕種植  「這是養育海洋生物的水箱、盆栽、水耕種植器……同學可以在生態資源中心,進行餵飼、土耕、水耕等活動。」六年級學生賴雅怡介紹當中的植物時說。土耕種植了薄荷、金盞花、紫羅勒;水耕種植了生菜、冰菜、車厘茄,「在水耕種植機器內,把植物的根部放在水內,讓水提供養分;彩燈則提供光合作用的功能,讓植物生長。」 除了資源中心的盆栽, 師生有時也會拿著鏟子到操場四周的土地種植樹苗,兩年前該校便種植了兩棵瀕危植物——土沉香。賴雅怡當年便與同學一起翻土,種植土沉香,之後定期灑水,使它穩定生長。雅怡說:「最初要翻土耕種時,我十分害怕,因為害怕會有蟲,但老師鼓勵我用手觸碰泥土,便努力嘗試。」 *土沉香的樹幹受真菌入侵後產生的樹脂可以作為中藥,並用以製成香料及藥物。據說香港昔日因生產及轉口土沉香而得名。土沉香在香港常見,但因為大量砍伐及生態環境被破壞,國內野生土沉香數量亦日漸減少,並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資料取自香港濕地公園網頁)  看著植物茁壯成長,同學學習到植物的生長要素及生物的多樣性;學校又會與區內幼稚園合作,由小四、五生帶領幼稚園生欣賞植物;又把種植的蔬菜,送給老人院的長者,讓學生同時學習分享愛。 養育海洋生物  學習保護海洋 在眾多生態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羅啓忠便最喜歡照顧中心內的蝦及海參。「中心的兩隻南美白對蝦已經養了兩年,可以食用了 !」但同學們又怎捨得把這對蝦吃掉!相反,為了讓牠們能按時進食,不會因肚子餓而打架,更製作了一個智能餵蝦器。  這個餵蝦器是「師兄師姐用micro:bit編程、畫圖,再用3D 打印出來,一天約餵兩至三次。」電腦科教師鄒子俊補充,這是一個常識科與電腦科的跨學科學習,「到了預定時間, 摩打轉動,食物便會自動掉進養蝦箱中。」  除了海蝦外,中心內又養育著海參、珊瑚與魚……啓忠化身海洋博士般,介紹牠們在海洋的角色,「珊瑚可以監察水質;海參則是用身上的觸手,吸收海洋的垃圾及微生物,從而淨化水質。」學生透過餵飼、觀察生物的生長及監察水質,明白水污染的問題, 從而學懂保護海洋。當中, 六年級學生會在常識科中,學習運用化學劑檢查水箱內的水質。啓忠便透過養育海洋生物明白「原來一件垃圾對海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不只海水變得骯髒,也會影響生物的生存。」 觀察動植物  愛天主創造的世界 課程發展主任崔善彤說,為讓學生學習更多生態知識。每一個年級都有不同的工作:一年級學習觀察生物及植物,並畫出圖案;二、三年級在數學科學習量度後,便可以量度植物、生物的長度,觀察牠們的生長過程。四年級學生寫記敘文,記錄植物的生長;高年級學生則會親手耕種、養育,透過適心照料,愛護並認識牠們的生長。 校長葉春燕認為相比閱讀書本知識,學生親自去翻土耕種、餵飼海洋生物,「會更加深入認識生態,便會更加愛這個由天主創造的世界,從而去保育。」(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151011b_s
這片天空
2015.10.10
一棵空心老樟樹的心聲
我是一棵高齡老樟樹,今年百多歲了。其實我不算老,一年四季,春去秋來,大家都可見我周而復始地吐芽展枝,開花結果,盡情地活出天父賦於我身上的意願。 我的外貌與身段可說是別具一格。或者說出來,會把大家嚇一跳呢!因為我是「空心」的! 有趣的是如果來訪的人留意我,都讚許我健康有型呢!  這也不奇怪,相信我的底蘊,只有鄉里們才知道吧!  我們香港有個世界馳名的後花園,名叫西貢區郊野公園,我就住在這區內海中一個很特別的小島村。村民讓我紮根在村口,並期望我做好一項特殊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為村民送行祝福;每天傍晚,迎接平安歸來的村民。這份神聖的任務,使我時常感到心靈飽足!  小島曾經產鹽,所以叫鹽田梓。這裡的村民都信天主教,所以又叫教友村。近五六十年來, 我一天一天的傷感地送別這小島一家又一家的小朋友和大人! 他們大多移居到遼遠的西歐,有一些就到本港市區。還好,部份村民每年的秋天和初夏,都盡量不約而同地回來祭祖,一起來慶祝聖若瑟瞻禮。這讓我有機再擁抱他們、祝福他們!  由於當年送別時,我傷心過度,不幸被真菌乘虛而入,真菌使我整個棵樹幹的內部,由底至頂,都被侵蝕而空了心,情況非常危急。幸好, 這小島充滿靈氣,及時讓我的皮充滿能量而長厚,厚得足以支撐著整個我,使我仍可屹立不倒。現在,我身上長出的皮,不但繼續保護著我,給我輸送足夠的水份和養料,滋養全身,更成為我的有力軀幹呢!  感謝大地媽媽的供養,感謝天父創造的美妙!   我已放下了從前的我,為自己轉了型的「空心」而同樣開心,亦醒覺到自己的神聖任務已有些改變。今天的我,是每天的上半時間,熱情地迎接滿懷盼望的來訪小朋友和大人;每天的下半時間則歡送祝福他們平安歸去,回味天地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