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11107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11.05
「一人一甲蟲」 飼養計劃 正向教育: 體現生命的轉化
「順順的體重增加了,體形也較上星期大了一點,生長速度看來正常; 至於小聰也精靈活潑⋯⋯」同學們小心翼翼地記下自己的「小寶寶」成長紀錄,觀察生命變化——這兒並不是醫院產房,同學的小寶寶,其實是獨角仙(甲蟲):明愛聖若瑟中學今年於中一年級推行「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學生在老師協助下養育甲蟲,定期更換甲蟲箱內的泥土,觀察牠從產卵到孵化成為幼蟲後再慢慢成長,記錄當中的轉變,從中領悟出生命的轉化,明白生命的意義,及天主的一切美好創造。 記錄甲蟲成長過程  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 最先提出甲蟲飼養的洪仲焜老師表示,飼養甲蟲的概念參考自外國學校設立昆蟲角落, 讓學生認識昆蟲的真實面貌及起居生活之餘, 透過飼養甲蟲,體驗小生命由出生到成長的過程。洪老師解釋,飼養昆蟲較栽種植物更勝一籌,因為牠可以與飼養人互動,發揮更大影響力。甲蟲由蟲卵到成為甲蟲的壽命只有半年至一年,與學期時間相約。每位中一同學需要負責照顧一隻甲蟲。洪老師要求同學詳細記錄甲蟲在成長過程的變化,包括體重、長度和外觀形態,同學們學習昆蟲和自然科學知識之餘, 更肩負起照顧和孕育幼蟲的責任,從而養成責任感和同理心,並訓練耐性和專注力。 科學與宗教跨學科合作 學生在照料甲蟲的過程中,猶如牠的父母,從中領悟小生命背後的愛。事實上,這種體驗式學習,將科學領域推展至倫理宗教層面,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林天賀老師直言,科學與宗教跨學科合作是一項新嘗試,初中的倫理和宗教課程,一般教授天主創造天地萬物, 賦予受造物生命及一切美好東西,有關死亡的課題留待高年級才教授。林老師過往在煉靈月,曾經帶學生參觀墳場,藉此體會人的一生 和終結,學生的反應非常正面,許多同學從此對「死亡」有所改觀,不再忌諱, 亦明白要好好活出一生。這次跨學科合作,科學與生物科及倫理與宗教科特別設計了《甲蟲飼養計劃》小冊子,當中寫有聖經金句,讓學生填寫甲蟲成長的資料時,可以閱讀和思考。林老師亦將學校的早禱內容配合生命教育課題,強調人類與大自然保持和諧,互相尊重。 學生對飼養計劃反應正面 就讀中四的張子昕和江芷曦因為對昆蟲感興趣,因此參加了自願飼養計劃:張同學坦言初次看見毛毛蟲蠕動感到害怕,慢慢習慣後, 看見毛蟲由蛹化成甲蟲,驚訝生命的偉大。江同學將自己的甲蟲名為「順順」,因為在汕尾自己家鄉,順順解作「幸福的人」,希望牠能夠順利成長。她表示,這是首次飼養動物: 「好像變成為了媽媽,責任很大。假如牠有一天死去,當然會感到傷心。」江同學補充,雖然甲蟲的生命很短暫,但牠們努力掙扎求存, 完成交配和繁殖的任務,延續生命,她覺得這種學習經驗很寶貴,將會銘記於心。另一位參與飼養計劃的中一學生劉俊轅表示,擁有飼養蜥蜴、蛇和雀鳥經驗,所以不害怕甲蟲,父母亦知道學校推行有關計劃並表示支持。 結合AI人工智能 勇奪獎項 科學科及生物科科主任李偉賢老師表示, 今年學校嘗試將AI人工智能放入「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透過人工智能的程式和系統,協助分析甲蟲的品種和成長過程,從而能夠更準確地預測甲蟲的繁殖和成長,收集相關數據後, 得出甲蟲的成長圖表,藉此知道牠在生命不同階段的外貌特徵,並預測其存活機會率。這項試驗更燃起學生對研究昆蟲的興趣,他們參加了香港大學主辦的「昆蟲酒店」設計比賽,利用可循環再用的環保材料,包括樹枝、松果、蕉葉、紙製雞蛋格堆砌成「昆蟲酒店」,吸引獨居蜂(例如黃蜂、竹蜂)前來產出蜂蜜,傳播花粉,榮獲「最佳友善生態大獎」。 明愛聖若瑟中學提倡的 「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悟出生命的愛、意義和獨特性,欣賞天主創造萬物的真善美,持守學校「忠誠勤樸、敬主愛人」的訓勉,幫助學生建立正向的人生觀。 (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0_20210919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1.09.17
喜樂幼小 動態 2021.09.19
寶血會思源學校•開學慶典 (本報訊)寶血會思源學校於9月1日舉行開學慶典,並邀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主持開筆禮。 當天在升旗禮後,學生以虔敬的心向上主禱告。校監游勵明修女教導學生要心存感恩,珍惜天主的恩賜,同時要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的磨難。她又勉勵同學學習成為「大地的管理人」。 思源學校每年都會參加教育局「我的行動承諾」計劃,今年的主題是「感恩珍惜、積極樂觀」,學生在宣誓和簽署約章後,便成為「樂諾大使」,協助教師在校內營造正面的校園氛圍。楊局長在台上訓勉學生,並為同學監誓成為「樂諾大使」,及向代表頒授襟章。 最後,楊局長、校監和校長郭敏儀一起主持開筆禮,見證學生一起動筆寫一個「勤」字,承諾做一個勤力的好學生。(少)  長洲聖心坪洲聖家兩校•校監李惠芳榮休彌撒 (本報訊)坪洲聖家學校和長洲聖心學校暑期內於長洲花地瑪聖母堂舉行感恩彌撒,慶賀兩校校監李惠芳榮休,由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主禮。 陳樞機講道中提到天主是仁慈的,祂曾派遣梅瑟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的地方;也派遣李惠芳任教師、長洲明愛青少年中心主任等崗位,多年來為教會機構服務。陳樞機勉勵參禮者努力做好人,為教會及社會多作貢獻。 彌撒後,校方播放為李惠芳榮休而製作的短片中,展示她過去的服務,包括政府原來曾打算把現今在坪洲的「聖家路」命名為「聖加路」,可得李惠芳堅持向政府提出,才得保有現名「聖家路」。另外,從聖心學校學生對李校監的專訪中,提到她當年獨自到長洲工作,正是全憑信德和聽命,活出基督徒的榜樣。最後, 陳樞機及辦學團體代表贈送紀念品及禮物給李校監,感謝她多年的付出。(喜)   青山天主教小學•生涯規劃體驗 (本報訊) 青山天主教小學於8月18至20日舉行「生涯規劃體驗日」,讓六年級學生透過模擬人生體驗活動,反思規劃人生的重要性。 為期三天的模擬遊戲,讓學生透過不同學習階段預演十年人生,包括入讀中學、考文憑試、中學放榜、聯招選科及派位,以及畢業求職,讓學生更認識自己及了解社會環境,勇於追尋夢想,為自己的將來定下目標,以裝備今天的自己。 其中,最後一天的活動讓學生投身社會,有些低學歷的學生用心於求職面試表現自己,得以換來四份聘書,體現成功人生不一定要大學畢業,用心付出才能被他人看重。活動讓學生得以認識自己的長短處, 啟發他們對人生的反思。  是次體驗活動後,該校將在生命教育層面上作配合,使學生更認識自己、認清目標及實踐夢想,成就美麗的人生。(樂)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613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6.11
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參加愛協護理計劃 倡愛動物教育
近月在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附近的斜坡上,不時發現有街貓流連,有的會走到學校門外,更試過有貓兒徘徊在教職員室門外,學生因而在上學時也有留意貓隻的蹤影。學校本年初開始參加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為街貓進行「捕捉、絕育、放回」行動,以防止社區內有大量貓隻繁殖,同時也提升學生關愛動物的意識。 「由本年1月至今,我們先後把八隻貓帶到貓義工處接受絕育手術。平日我與校務處職員把貓籠放在學校斜坡,引貓入內。」熱愛動物的徐芷邦老師是校內愛護動物學會的負責教師,疫情前學會每年帶學生到訪不同的動物組織參觀及服務,因應近期校園附近街貓增多,遂協助學校推動貓隻護理計劃。 徐芷邦認為,街貓也是社區的一員,與人們彼此共存,然而也不能忽略街貓所引起的衛生問題。每次她捕捉街貓後會把貓轉交給義工,再由他們安排貓隻絕育,手術後會把貓放回原來生活的地方。 中四生霍言綸上學時,自不然會留意校舍對出的斜坡小花園, 「看看有沒有街貓出沒」,他喜愛動物,也視牠們如家人般看待, 「昔日我家住台灣時也有養狗,一直到牠離世。我認為對動物要有愛心,牠們也是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隨意遺棄或轉贈給別人。」所以,他支持「貓隻領域護理計劃」,讓貓兒可以留在社區生活。 許願樹傳揚愛護動物信息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動物權益的關注,以及加強動物生命教育,該校早前參加由愛護動物協會等舉辦的「愛護動物許願樹」及捐款活動,在圖書館設置許願樹, 樹上掛有多個貓形心意卡,有學生在卡上寫:「希望牠們也得到健康的身心需要」; 「我希望能參與照顧動物的義務工作⋯⋯」;「我願能拯救所有被遺棄的動物, 並給予他們良好及安全的生活環境⋯⋯」。許願樹由中四學生製作,活動亦歡迎學生捐款幫助被遺棄動物。霍言綸也有參與製作許願樹,他希望活動能喚起更多學生關心動物權益。 11年前開始領養狗隻的徐老師,現時飼養的三頭唐狗都年事已高,她承認飼養動物並不簡單,更需要終身照顧動物,「尤其在動物踏入老年, 更要用時間和金錢去照顧他們。」她說本地遺棄動物的問題一直存在,尤其年老的狗隻,近日移民潮下棄養問題更趨嚴重。而參與動物學會的同學也有多次探訪動物機構,她希望學生透過照顧動物,能多認識和認同保護動物,尊重與關愛動物的生命,從中帶出天主教教育生命與愛的核心價值。 「當我到愛護動物協會服務時,會聽到動物入住協會的原因, 牠們的遭遇令人震驚,沒想到有超越100多隻不同種類的動物,遭受不同原因的遺棄。」中四生Marc Kelvin Mcneill說,所有生命,包括動物的生命也應該被珍視。 中四生Norlyn May Juanillas Delos Santos自幼在家鄉菲律賓飼養多隻狗,小五來港後因居住環境而無法再飼養動物,升讀該校後她加入了動物學會,「喜歡跟老師到關懷動物的機構服務,也令我想起在菲律賓時與狗隻相處的情景。」她與Marc及霍言綸一樣,也想過領養動物,但因為居住環境而未能成事,於是她便當上動物義工,參加維護動物權益的活動,去繼續關懷動物的心火。(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10411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1.04.09
仁德天主教小學 「我的身」生命教育 認識自我
(本報專題)一雙長耳朵、用白色綿花堆砌的軟綿綿身體,以及一條幼細捲曲的小尾巴,你可猜到二年級生黃佩瀅畫了甚麼動物來代表自己嗎?「這是一隻兔羊豬。兔耳朵代表我像白兔般活潑,喜歡與妹妹在公園進行各種比賽;小羊軟綿綿的身體,代表我有如一套卡通片裡的小羊般愛吃。因為我愛吃,爸爸愛叫我『小豬』,所以我亦畫了一條豬尾巴。」 這是仁德天主教小學常識科「我的身」單元的活動之一,讓學生繪畫一隻能代表自己的動物,來認識自己獨特之處,也體會到人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該校於上學年起在初小常識科加入「Learning by Doing(LBD;『做』中『學』)」元素,把生命教育融入課程中。這一科沒有作業,不設考試,讓學生透過活動去親身體驗,並吸收知識。 閱讀繪本 加深自我概念 在這科的活動中,二年級生胡貝詩對閱讀繪本《大象艾瑪》印象最深刻,「大象艾瑪與其他大象不同,牠的身上是七彩的,老師教我們要尊重各人的不同。」 雖然這科不設考試,但每節課都有分享環節,例如學生在閱讀《大象艾瑪》後要繪畫出大象艾瑪,這有助反映出他們的學習情況。教師關月怡記得,在眾多七彩繽紛的大象圖畫中,有一位學生卻只用單調的灰褐色去畫出大象,「這學生說:『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從中關老師看到該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的想法。(下接第二版)  蒙眼餵食  體會健障人士生活  常識科「我的身」單元活動多元化,科主席鄭進輝老師便提到一個感人的教案。學生先觀看一段關於患有肌肉萎縮症的片段,了解健障人士的生活。繼而由學生嘗試多項活動包括單手穿衣、蒙眼餵食等。在蒙眼餵食環節, 兩位學生蒙眼,一人負責去餵棉花糖,另一人去吃,他們要聽從第三名沒蒙眼的學生指示,「讓學生體會肢體殘障和視障帶來的不便」,對健障者也多一點同理心。 一年級常識科單元包括「我的身」、「我的心」、「我的家」、「我的學校」。其中「我的身」教案在教育大學近期舉辦的「傑出生命教育教案設計獎」比賽中獲獎。  常識科教師陳芊介紹教案時指,會在教學時透過遊戲、影片、繪本、講座等多元活動,幫助學生加深自我了解。 大地恩情  從觸模樹木到珍惜萬有  仁德天主教小學推行生命教育多年,副校長蕭燕雲指五年前校方開始設計校本課程,於各級進行不同主題活動。學生每週皆有一節生命教育課,配合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幫助同學建立正面的價值觀」。 其中,三年級下學期的生命教育主題為「大地恩情」,讓學生認識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天主的創造都是獨特、尊貴和有價值的,從而學習感恩和珍惜天主所賜的萬有。 課程中,學生會細心觸摸校園內的植物,了解它們的生長和功用,學習覺察大自然的生命,也感謝大樹為人們遮風檔雨。 「樹幹粗糙,它平時安靜地站在校園內。但老師指樹其實大有用處,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締造了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五年級生方宜筠活動後更了解校園內的樹木。她又與同學分組種植香草,每天小息輪流替植物澆水,見證著它們由一粒種子成長起來。 蕭燕雲很高興活動讓學生認識大自然,也愛惜身邊自然環境,有學生認識樹的特性後,便決意循環用紙、回收廢紙,以示尊重樹木。 仁德的學生學習生命的價值,而去保護尊重他們,成為「愛主愛人愛大地」的好孩子。(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