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_20181021s_0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8.10.19
領孩子改善行為(下)
在中心工作了十多年,有很多難忘的經驗。記得最初入行時,有次和一位四歲自閉症小孩上堂,他每次都會用打人的方式吸引我注意,縱然他知道這是不對,但仍想藉此令我責罵他,增加對他的關注度。 有次我和他玩拍鐘時, 他不斷拍打我手背,我沒有理會並繼續唱歌,忽然「啪」的一聲他在我臉上打了一巴掌,從未試過被打臉的我於那刻仍然要不理會他直到下課,免得讓他以為這方法得逞, 回校會打其他小朋友或回家打家人,我亦忍耐沒有責罵他,但待他離開後我卻忍不住哭。現在這孩子已十六歲,仍然每星期都會和我唱歌彈琴呢!  還有一件難忘事,有一個能力較弱、於五歲時還未能說話的自閉症男孩來上堂,我用了很多方法都未能令他說話,但他十分喜歡音樂,亦很喜歡我模仿他的舞姿。 過了八堂,有次上堂時我用了剛學到的技巧刺激他的語言系統,當他看食物圖片時,我說出食物的名稱,亦同時捉著他的手在鼓上拍打名稱相應的數量,最初兩堂他沒太大反應,但到第三堂時他跟著我說出食物名稱,雖然咬字不太清楚,但我當時開心得想哭出來。他的家人很感激我,這令我明白到只要有「信念」加上「努力」,方法總比困難多。 我感恩可以利用音樂去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亦有機會培訓家長及教職員。二○一三年我報讀香港第一屆「國際認證行為分析師」課程。 這麼多年在特殊教育裡,我明白到如果想成功地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當然要有一定的耐性,要將書本上學到的理論靈活運用及變通。除此之外,要學習從小朋友的角度想,要用心來理解家長的需要及清楚和他們解說怎樣可以幫助小朋友。要爭取在小朋友學習的黃金時間內得到合適的訓練,只要用對了方法,甚麼都可以教得到。 二○一八年更是我人生另一個轉捩點  — 因我覺得自己在中心工作太受保護,亦有一定的制肘,所以決定自己出來闖一闖。當時我很矛盾,每晚祈禱時都會祈求天父帶領我和給我智慧;我亦有軟弱的時候,但我知道天父安排了很多天使在我身邊,如我丈夫一直都很支持我做自己喜歡的事,亦會幫我解決所有困難,讓我不需要害怕;另外還有很多很信任我的家長,他們給了我肯定。 我曾對自己說,天父給予我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那麼我便毋須過份擔憂,只要做好自己本份,天主一定自有安排,無論是順境、逆境,祂都會照顧我,讓我可以繼續「以生命影響生命」。(全文完) 
kjy04_20181014sb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8.10.12
領孩子改善行為 (上)
我是Vienna,夏宛君,是位助理行為分析師(BCaBA)。 記得中七暑假,我探望新西蘭居住的家人時順道看看當地大學資料,當時看到「音樂治療」這科,感到好奇,加上自己一直想在大學讀音樂,所以上網搜尋相關資料,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自閉症」。 後來幸運地被中文大學音樂系取錄。大二時,我想起音樂治療,便嘗試向這方向發展,遂副修心理學。到第三年,當計劃畢業後做甚麼,其一選擇是負笈外國修讀音樂治療,但因為自己從未接觸過有特殊需要的人,擔心自己做不來,唯有擱置;但其時已決定要先做一些關於特殊教育的工作以了解他們的需要。 畢業後,我寄自薦信到全港特殊學校,我從未擔心過找不到工作,因本身性格隨遇而安,亦深信天父會安排。最後到了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當教師,而學校當年申請的音樂治療訓練為我也很吸引。 教學第一年十分愉快,雖有很多地方要摸索,但我教的都是能力最好的學生,沒太大難度。到第二年主任安排我教最弱的一班,他們連安坐位中都有困難,更遑論要教他們數學了!當時我很不滿,覺得主任故意留難我這個沒經驗的人。但現在回想,一切都是天父安排,如果不是這些經驗,我不會在短時間內學到如何教不同程度的學生。 另外令我很頭痛的,就是擔任班主任, 因我不喜歡與家長溝通。但回想,如果沒有這個安排,我不會明白家長教育的重要性, 而現在工作的首要條件就是與家長建立良好溝通,並得到他們的信任。 教學第一年期間,我亦自薦到一所音樂治療中心做兼職,在這中心工作讓我了解到怎樣將音樂及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al Approach)結合來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後來因為特殊學校有太多的行政工作,令我沒有空間與時間專注教學,我遂於二○○六年辭職,全職於音樂治療中心工作。(待續) 
kjy06b_20180422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8.04.21
兒童特殊教育
孩子出生後,家長應留意他們的成長過程,假如家長有其他子女,可將孩子作比較,倘若有發展遲緩的情況會更容易被及早發現。當家長懷疑或發現學前孩子有發展問題,便應及早尋找協助,例如衛生署轄下的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Child Assessment Service)接受教育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或註冊西醫轉介。另一途徑是找精神科醫生或兒科醫生作評估, 判斷有沒有發展遲緩、自閉症譜系障礙、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情況,假如評估後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家長便要計劃在治療、訓練、教育和家庭上的安排。教育方面,不時聽到一些家長提及E 位、I位和S位。其實這幾個代號,是香港現有為有特殊需要兒童安排的早期訓練服務。E位,是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arl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re),它的服務對象是初生至六歲有發展障礙的兒童,兒童可接受個別或小組訓練,導師主要是特殊幼兒工作員,或因個別需要被安排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或言語治療師的介入,人手比例約一位特殊幼兒工作員對二十位兒童。 I位,指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計劃(Integrated Programme in Kindergarten-cum- Child Care Centre),它的服務年齡是兩至六歲,為輕度智障、輕度肢體殘障或輕中度視覺或聽覺障礙兒童接供服務,除了兼收老師外,中心也會安排言語治療師的服務,人手比例約一位兼收老師對十四位兒童。 S 位, 指特殊幼兒中心(Special Child Care Centre),服務年齡也是兩至六歲,為中度至嚴重智障或肢體殘障、失明、失聰及自閉症兒童提供服務,因為兒童有較多的發展和教育需要,所以人手比例約一位特殊幼兒工作員對六位兒童,也有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或言語治療師服務。以上的安排,都要經社工或康復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轉介至社會福利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安排。 假如發現孩子有發展問題,不應拖延而要及早求醫,愈早介入效果愈理想。  
kjy01_201712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2.02
白田天主教小學 引入新興運動 超越自我
(本報訊)做運動為我們帶來很多好處,相信是不容置疑的, 但你有培養做運動的習慣嗎?  白田天主教小學近年積極增加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除了提供校本體育科課程外,還有清晨體能訓練、聯課活動(逢星期五最後兩課)、校隊訓練及自費活動。這些活動及訓練,部份引入多項新興體育活動,例如欖球、獨輪車、劍擊等運動,讓學生發揮個人潛能,培養堅毅的精神。 堅毅精神 參加小型網球的二年級生黃錦輝及鄧啟舜均認為,即使訓練時流汗, 都不會覺得辛苦,「當我專注打網球,便會忘記辛苦。」啟舜說。體育科主席區永剛(區Sir)認為,運動有助學生訓練對成功的追求,「體育訓練固然刻苦,他們要接受失敗、磨練,才能成功」。 謝至美校長憶起小時做運動訓練的辛酸,「我第一次參加田徑隊訓練,跑了三小時後吐出來。但那刻覺得挑戰到自己,成長了一步。」她笑言,部份體育活動比較危險,已預料學生或會受傷。她亦向家長解釋,為何引入這類活動,「過於保護小孩子並不是好事,他們不跌不會知道痛、不會知道站起來的那份成功感,小學階段正是小朋友可跌可立即爬起身,也是學習價值觀和生活技能的黃金機會」。 謝校長發現,有的學生做運動時「跌多過企」,但他們臉上都充滿笑容。「因為這活動是他們的興趣,不是老師、家長強迫的, 所以我相信他們能接受痛苦,亦希望家長明白當小朋友從學習中享受樂趣,便能堅持下去。」她說。 不過,參加劍擊的二年級生梁鈞翔認為活動安全,「雖然我最害怕被對手刺中,但只要戴好裝備,聽教練指令,便不會受傷」。 珍惜機會  鈞翔參加劍擊訓練時似模似樣,專心聽教練指令,但原來差點過不了選拔。體育科副主席葉曉豐(葉Sir)說,鈞翔當初因紀律問題而跌入後備,「他當時哭起來,我便說觀察他一段時間,若他能控制自己行為,便讓他參加」。鈞翔最後成為劍擊隊成員,葉Sir表示看出他很珍惜機會,亦潛移默化地改善了在課堂的表現,「需要自己爭取的機會,學生才會更珍惜」。鈞翔認真地說:「劍擊最重要是守紀律,例如比賽前要敬禮,就像見到老師說早晨一樣。我覺得學完劍擊後自己變得很乖,最大進步是轉堂沒有聊天。」 負責足球校隊訓練的區Sir則認為學生需要看重每一場比賽。他最深刻自己在大專時,參加體操吊環比賽,因緊張而從環上掉下來,但他仍努力跳起去完成落地動作。所以他很欣賞輸了比賽會哭的學生,如當年的自己一樣。 發展潛能 由於三至六年級學生才能參加校隊, 故此學校會在正規課程及聯課中,增添新興活動讓一至三年級學生接觸,這時間亦是老師發掘學生潛質的好機會。謝校長說:「新興運動不是為了參加校外比賽,而是讓學生學習手眼協調,從小培養團隊精神。」她認為,運動能發掘學生亮點,並發揮他們的自信心。而做運動是專注力訓練,直接影響學生在學業上更專注。葉Sir認同,「較好動的學生做手眼協調的運動時,會為了成功,而控制自己的行為」。 啟舜說:「我們訓練時所打的球,需要對方用手接著,有時打不到是因為瞄不準,所以我學到手眼協調。」錦輝則記得教練說要互相合作,不然對方便接不到球;亦要有禮貌,例如比賽後握手,相當注重禮儀。葉Sir認同,「有時會讓學生進行競賽,希望他們發展社交羣體能力,並學到如何處理贏輸、合作、情緒的問題」。 區Sir舉例說,曾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從小拒絕上體育課,老師調整活動難度,並鼓勵他,這位學生慢慢嘗試參與,亦從中獲取成功感,「體育令他融入學校」。 謝校長補充,不是每個學生在學科上都能獲取成功感,但她相信總有一個範疇能滿足他們,只在乎學校能否提供,「我觀察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上體育、視藝課時,比其他同學更投入」。她記得其中一名學生很少上學,但有一次竟要求打電話給媽媽去拿體育服,上體育課。「為他們來說,準時上學可能已是很大挑戰,但體育課卻能吸引他天天上學;這正正是聖經所寫的塔冷通。」她說。 而處理勝負方面,謝校長認為「勝不驕,敗不餒」很重要。當勝利時,要有同理心欣賞對方;反之,要思考失敗的原因,「反思對功課自評,以至對未來工作,都很重要」。她認為運動員的精神正能幫助她做好校長的工作, 「現在的我有容人之量去接受不同意見,同事也覺得我這位校長願意聆聽及溝通」。 學校將於未來興建新校舍,謝校長認為屆時的發展會更驚人。「現時學校場地不足,一個操場會有兩三個活動同步進行,亦要預約球場作訓練;但到時場地已不是我們最大的限制,給學生發展的機會也會更多。」她說。(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