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20120520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5.18
時間的皺紋,成長的腳印
   在三度空間中,古人靠騎坐牲畜,以縮短到達異地的時間;今人則可藉乘坐汽車、火車、輪船、飛機,以最短的時間到達目的地;甚至可利用航天飛機,把自己送上太空。 但人類並不滿足於這樣的旅行,超越三度空間的時間旅行,早於文學家的筆下出現,以滿足人們希望超越光速,透過時光隧道,既可看到自己的前塵往事,也可看到人類未來的命運。 時至今日,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霍金的宇宙理論,時間研究已成顯學、科幻小說中的時間旅行,已經有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A Wrinkle in Time  《時間的皺紋》是蘭歌( M a d e l e i n e L ' E n g le)經歷兩年被廿六間出版社退稿後,終於一九六二年獲一間出版社答應少量印刷刊行的作品,但翌年即獲美國殿堂童書大獎紐伯瑞金獎( N e w b e r y Medal)。 本故事成功地把時間旅行、超自然溝通、離奇生物等科幻元素,融合於少女成長、怪異事件和聖經金句之中。 故事中的少女梅格(Meg)為了尋找失蹤已久的科學家父親,穿越時空,與邪惡對抗;在拯救弟弟和父親的過程中,學會不逃避,並領悟出愛才是力量,並以此戰勝邪惡。 本書刊行之後,大受少年讀者歡迎,至今仍然流行,皆因其三個故事主題,道盡了年輕人的心聲。 一是故事重申了與別不同及創意的價值,指出了個性重要,人人合模的傷害。 二是故事說出外表往往不可靠,要靠時間和經驗識別。 三是故事啟示年輕人要忍耐,要學會忍受和面對不穩定的情況。 五十年前的作者好像有先見之明,寫下了這個寓意深遠,仍然鮮活的科幻故事。 簡維思同學有翻譯介紹,主人翁少女梅格的個性躍然紙上,值得細讀。 The Time Machine  《時間機器》是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威爾斯(H. G. Wells)於一八九五年的科幻作品。故事講述一位掌握了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發明家,到公元802, 701年的世界作探索。 威爾斯的故事不但讓讀者體會科學技術的奇跡,也讓讀者思考時間旅行會帶來的矛盾。   潘韶鏗同學翻譯了簡易本首章,值得一讀。
kjy01_2012040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01
雲間虹霓顯救恩 李安淇偕爸媽 穿越一扇新門 跟隨基督
  (本報專訪)距離復活節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對於寶血會嘉靈學校四年級學生李安淇來說,這個復活節極具意義。安淇偕父母於三月十一日參加考核禮,小妮子回想當天在深水埗聖方濟各堂內的情景:「爸爸和媽媽與許多候洗者一同從神父手中領受傅油,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坐在聖堂的後方。爸爸和媽媽領受傅油的那一刻,我真的十分感動啊!」這位可愛的小女孩亦將於今年接受聖洗聖事,成為天主教信徒。訪問中,她流露了緊張和期待的心情。   親朋共同行 感謝天主祝福 最近一年多開始,每個主日,安淇隨同父母到位於窩打老道的聖依納爵堂,參加主日學和慕道班。安淇自二年級起參加主日學,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聖經故事,透過遊戲和手工製作,加深認識天主。安淇自言很喜歡上主日學:「姑姐是天主教信徒,她經常鼓勵我們一家人認識天主教信仰。在主日學班內,共有二十位小朋友,當中,大部份在小時候已接受領洗,而我和班中幾位小朋友將在本年內領洗。有些小朋友跟我一樣,就讀天主教學校。」安淇坦言曾因賴牀,不願到聖堂:「媽媽跟我說:如果你想多認識天主的道理,就不應缺席主日學!我覺得媽媽說得真對,於是立即起牀,去上主日學。」 四旬期內,天主教信徒與準備於復活節領洗成為教友的候洗者,一同懷著悔改的決心和皈依的精神,早作準備。考核禮當日,安淇的父親李文華與女兒互通心聲。李父表示:「當日禮儀的莊嚴氣氛令我感到震憾!回想從前的我,曾犯了不少過失,現在,我明白了天主賜給我們豐厚的恩寵,祂聆聽我們的祈禱,帶領我們走向光明。自參加了慕道班,我的心常充滿平安和喜樂,真的感謝慕道班的導師和同學對我的包容,天主帶領我踏入人生的新階段。」每一個人與天主相遇的經驗都是獨特的,當我們願意跟隨天主,對生命的體會也會不同,在個人生活中也會相應地作出改變。李文華的父親因病重,現住在療養院裡,李文華感觸地說:「這是我首次為父親祈禱,雖然感到難過,但我將一切痛苦交託給天主。」   虹霓作標記 銘記天主慈愛 談到喜愛的聖經故事,兩父女不約而同地選取《創世紀》9:8-17「天主與諾厄立約」的記述。李文華對此印象深刻:「那個時候,世界上到處充滿罪惡,天主以洪水毀滅地上一切生物。諾厄遵從天主的吩咐,建造方舟,避過洪水。天主愛人類,並願意與人類立約。此外,福音中記載關於耶穌治癒瞎子的神跡,也讓我有不少的反思。」 安淇小小的心靈裡,她認為教友的本份是真心信賴天主:「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都會祈禱,信靠天主。每個晚上,我與父母一起祈禱。我擁有一本聖經,空暇時,我會讀聖經故事。」按照天主教教會的傳統,每一位候洗者在領洗的時候都會選取聖名。李文華選了Paul(保祿),這個名字使他想起了已故教宗真福若望保祿二世(Blessed John Paul II, 1920-2005)。原來他在還未認識天主教信仰的時候,已經有所領悟:「我十分敬仰這位教宗,他病重時,仍積極面對痛苦,關心世界上有需要的人。」安淇又興奮地告訴本報記者:「我選了Angel為我的聖名,Angel即天使的意思。我希望自己像天使一樣陪伴天主,為天主服務。」(仨)   編者話           愛的邀請,愛的印記   接受洗禮,表示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同時領受耶穌被釘十字架前,在最後晚餐中賜給所有跟隨祂的信徒,一份寶貴的禮物 ——  聖神,基督的神(堅振聖事)。天主教會稱聖洗聖事及堅振聖事為「入門聖事」。領受這兩件聖事,便是領受了神印。領受神印的一刻,這個永不磨滅的屬神印記,為信徒帶來永遠有效的恩寵。 本期專題報導介紹念小四的安淇,在準備領受神印前,懷著感恩的心情,期待她與父母親在天主愛內的新生活。這個印記,將他們三人的心靈緊緊地扣在一起,在家庭裡,在天主的愛內,共同面對生活的喜樂和憂傷,在持守信仰的道路上互相激勵、互相扶持。 安淇與父親坦誠的分享,見證了天主的無限救恩,藉著聖經、透過宣講者的口及天主的見證人,怎樣帶領他們勇敢地穿越一扇新門,走進教會的大家庭,追隨耶穌基督。安淇的見證也在邀請你走近天主,同學們,一起來吧!    
kjy13a-20120304
icon89
校園隨筆
2012.03.04
我的信仰育與成長
  五十年代的家庭,普遍是子女眾多,家境貧困,我的家庭也不例外。成長在生活艱苦的環境,那時沒有電子遊戲機,電視機是富有家庭的設備,每天就是上學和自製玩意,跑跑跳跳,開開心心地度過成長每一天;很簡單,但很值得回味。我的雙親都不是教友,在中國人的特別日子,例如「初一」、「十五」、「盂蘭節」、「謝灶」等,都會「拜神」或「燒街衣」,我們兄弟姊妹都要幫忙摺「元寶」作拜祭之用。奇怪的是:父母堅持要把我們九兄弟姊妹,安排在天主教學校念書。他們常把「在天主教學校讀書的孩子壞不了」這句話掛在口邊,現在,我們的成長印證他們所言是真的,因為我們都沒有學壞。當我們兄弟姊妹坐在一起,回想童年,感到我們的父母真是很矛盾亦很聰明。他們一方面「拜神」,另一方面將自己的子女放在天主教學校讀書,交給天主親自來教導⋯⋯。  讀書時期,我們在學校每天因著神父、修女和老師們的悉心教導,身教言教,在宗教薰陶和潛移默化下,家兄家姊率先在學校慕道、領洗和擔任聖母軍。小時候,我和弟妹不大清楚聖母軍是做些甚麼,只看見他們回家講述聖母軍活動的喜樂,真是羡慕不已。後來,我們兄弟姊妹都分別在不同時候、不同地方,全都領洗了,而父親因病關係在醫院五年內,更領受了兩次臨終聖事,天主的安排真是奇妙!回憶起來, 從小在學校接受天主教培育,從神長、修女和老師們以「基督是愛」的活生生榜樣中學習,對我們日後尋找信仰很有幫助,這與「兒時播種,長大收割」的道理很脗合。 今天的社會,獨生子女或家裡很少兄弟姊妹的孩子佔大多數。他們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物質供應和享受多不匱乏;反之,他們未能重視常祈禱、懂珍惜、重感恩、愛分享和樂於幫忙等高尚情操。有一個現象尤為嚴重,就是當他們要面對困難、考驗和逆境時,他們及其父母都會頓感徬徨失措,軟弱無力。我在想,今天的孩子所需要和得到的,跟我們兒時擁有的,分別在哪裡?我們可以如何補足?真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kjy11b-20120226
icon24
教育最前線
2012.02.26
善牧校監
  若把學校比作一個大家庭,那麼校監就是家裡的父親,而校長就是家裡看顧弟妹的長兄了。天主教教區學校校監一職,是由教區委派的,是一項義務的工作;不但沒有工資,還得付出精神和時間,勞心勞力,實在是無私的奉獻! 回想自己過去當校長的日子,我很感激校監──陸達初神父的帶領。教育是團隊的工作,也是良心的工作。我感謝他對我們的信任,給予我們很大空間去發展學校工作。此外,陸神父一向儉樸、謙厚的個性和認真的處事態度,亦是我們的好榜樣。他確實不折不扣地活在基督的旨意內。  提升個人的修為、強化團隊的教育信念及持守天主教辦學精神,是校監和我極重視的工作項目。這些洗滌心靈的工作,是團隊核心價值的潤滑劑,能大大提升員工的工作效能。我很喜歡校監到校,巡視校舍。他對學校的人和事均能觀察入微,所以他對學校的一切不會感到陌生。這也正是我和他溝通時,容易達致共識的原因。若遇有問題,他會跟我商討或作出提點。他坦誠和實事求是的處事態度,使我們能不斷地向前邁進。我衷心感謝他的鞭策。 古語有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校長不是永遠是對的,能夠得到旁人的提醒、指導和勸勉,這是一份莫大的福氣。人很常說歡迎別人的意見和提醒;然而忠言逆耳,當別人提出相反的意見時,總覺得不是味兒。那時,人就要拿出勇氣去接納和包容。我深信只要我們有容人的雅量,事情不但能因而得以滿全,且更能贏取別人的尊重和信任,為日後帶來更多「信言」。相反,人若只能接受「美言」,便難以成就美事。因為人的處事態度,決定了成就的高低。  陸神父不但是一位很好的聆聽者,也是一位胸襟廣闊的領導。我們亦師亦友,我不會忘記他給我的扶掖。他永遠是我敬重的長輩。願天父保守他身體健康,好讓他的光和熱得以繼續傳承。 (下期主題:團隊篇) 嚴仕梅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