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111113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11.13
未完成的樂章--舒伯特的第十二號絃樂四重奏
  長久以來,作曲家的創作手稿都是音樂歷史研究的重要線索。因為古典作曲家已不在世,現今學者為推斷作曲家創作特定歌曲時候的動機,都會倚靠研究手稿、作曲家日記、書信往來等第一首資料(Primary Sources)。例如研究奧地利古典派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的作品時,學者都會根據當時舒伯特寫作目的,如為誰創作,及透過其與友人間書信往來,重組特定歌曲於配器、速度等方面的真正演繹(authentic performance)。尤其是一些於作曲家在生時仍未出版甚至首演的音樂,學者都很費勁去了解作曲家創作理念,務求能給與觀眾「真正」演出。 未完成的絃樂四重奏與交響曲 舒伯特的音樂經常成為被研究對象,主要因為他有部份作品於創作過程中「半途而廢」,留下一堆未完成手稿。如第十二號絃樂四重奏,只有一個完成樂章,及第二個樂章首四十小節。當時普遍絃樂四重奏作品都為四個樂章,並以富對比性的速度編排:快 – 慢 – 舞曲 – 快(或更快的終章)。舒伯特於一八二○年動筆,雖然從未完成整套作品,但第一樂章裡強烈的調性對比,及脫離傳統的結構與佈局,使此樂章成為第十二號絃樂四重奏惟一樂章,並於他死後三十九年於維也納首演。 他另外一首廣為人知的未完成作品 – B小調第八交響曲,始寫於一八二二年。當中只完成了第一及二樂章,還有一個詼諧版樂章的鋼琴草稿。以前大部份作曲家於編寫大型管絃作品時,都習慣先用鋼琴版作藍圖,其後再配管絃器化(orchestration)。所以,後來有些音樂家及於紀念舒伯特的音樂活動中,把舒伯特未完成的部份,以其風格續寫,可見他的吸引力於逝世後,仍存在於古典音樂界別中。 流傳後世的經典創作 素有藝術歌曲王子稱號的舒伯特,於短暫生命中創作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十七歲開始作曲,至三十一歲離開人間,平均每年創作約四十首聲樂作品。此數目仍未把他其他樂器作品計算在內。雖然有大量靈感實現於音樂創作上,而且作品均展現無比的藝術性,可是他在世時的音樂履歷並不如意。他曾失意於申請教堂音樂總監職位,畢業後到父親任教的學校當老師。當時十七歲的舒伯特主要負責教導校內幼年學童。其藝術歌曲亦主要為友人創作,及於自己的社交圈子內流傳,所以生活並不算太充裕。舒伯特逝世後,他的作品日漸流行,並成為古典音樂中殿堂級音樂。    
kjy13b_20111023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1.10.21
四位一體:弦樂4重奏
  音樂的樂種包羅萬象,諸如中外音樂可分為嚴肅音樂及流行音樂。兩個類別又各自涵蓋不同規模、風格及演出形式。舉流行音樂為例,其出現主要與媒體普及有關。消費主義社會的形成,同步促進流行曲的傳播。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也為流行音樂帶來嶄新聲響效果。至於嚴肅音樂,科學進步亦對傳統樂器帶來衝擊。尤其是木管及銅管,無論物料、樂器按鍵、音域等都經過階段性改良。科技以外,有些樂種幾百年來未被淘汰,反而不斷吸收新樂風,隨時代進化與演變。 西方室樂歷史與種類 西方室樂長久以來都是被聲樂作品壟斷,直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較多作曲家譜寫器樂作品。器樂音樂由原來純粹為聲樂旋律或民俗舞蹈伴奏發展為獨立樂種,並由小型二、三人演變至八、九人或以上的室樂合奏。不同的樂器組合都有固定名稱,如鋼琴三重奏(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及木管五重奏(長笛、單簧管、雙簧管、法國號、巴松管)。室樂中較經典的組合,非弦樂四重奏(第一及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莫屬。經歷三百多年歲月磨練,此樂種並未被作曲家及聽眾遺忘。其弦樂聲音上的融和度,以及歷代作曲家對於這幾件樂器聲響上的探索,使這樂種創作推陳出新。 弦樂四重奏的歷史 追溯至歐洲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樂期,音樂史學家推斷弦樂四重奏大概發展於該時期的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亦即兩件高音旋律性樂器(較常見為第一、二小提琴)配合一件低音樂器以及一個鍵盤樂器,實際為四人合奏。於十八世紀中葉,弦樂四重奏成為流行的室樂創作。繼交響曲之父海頓(1732-1809)為此樂種創作六十八首作品,奠定弦樂四重奏於室樂音樂的重要性,音樂神童莫札特(1756-1791)及德國音樂家貝多芬(1770-1821)亦分別寫了二十三及十六首。此時期弦樂四重奏樂種如盛放中鮮花,百家爭艷。十九世紀浪漫派樂風為新作品塑造了感情澎湃的旋律及從未出現、富有詩意的作品標題,如捷克作曲家德伏扎克(1841-1904)於美國寫成的第十二號弦樂四重奏,富有美國民歌旋律,被稱為『美國弦樂四重奏』。二十世紀作曲家更大擔挑戰傳統聲響,創作一系列突破性作品,如奧地利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以序列主義創作的無調性作品,美國克藍伯(George Crumb, 1929- )於1971年發表,為電子弦樂四重奏譜曲的『黑天使』(black angels)。 欣賞這些作品時,不應只放眼於演奏者技巧上。更重要是感受他們相互溝通、幫助,呈現各自的線條時又能展現和聲結合,並製造出藝術的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