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120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2.09
追隨和平使者 領島學校主保瞻禮
   「砰!」一響槍聲,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受傷倒下。1981年5月13日,一名槍手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企圖射殺教宗,槍傷使教宗的性命懸於一線。經過搶救和數月治療,教宗受了不少的痛苦後,逐漸康復過來。事件發生後的兩年,臨近聖誕節,教宗決定到牢獄中探訪那名槍手,並親口告訴他:「我已原諒了你!」這份最大的聖誕禮物,就是愛。      (本報專題)天主教領島學校本年度訂立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為學校主保,於十月二十二日舉行主保瞻禮祈禱會及連串活動慶祝,該校校友甘寶維神父及葉寶林神父應邀出席。除播放真福的生平短片,該校亦舉行填色及撰寫禱文比賽,更邀請兩位校友神父分享及祝聖真福的聖相。 以言以行 影響生命 「如果我是那被寬恕的槍手,我定會感受到教宗的偉大」,四年級的蔡景豐表示,他和另外三位同級同學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分享參加主保瞻禮慶祝活動的感想。景豐補充:「我願意學習他寬恕別人和對他人的關愛,像他一樣,時常關心有需要的人。」槍擊事件亦同樣給謝樂怡留下深刻印象,「我學懂了寬恕別人,不要因小事發怒。」 另一名同學黎咏琪則難忘真福於接見群眾時,吩咐護衛不要阻止孩子們接近他,還抱起了小孩子的畫面。「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像甘神父那樣, 面見教宗」,咏琪笑著說,「從真福年輕時的經歷,我也學到要勇敢面對困難,不要放棄。」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生於波蘭一個虔誠的公教家庭,年幼喪母、少年時期痛失兄長;他就讀大學時因二次大戰爆發,被迫停學; 在納粹德軍和前蘇聯的共產主義政權統治下,他亦無懼種族和宗教逼害, 一心一意尋找天主,回應天主的召叫。1978年10月16日,若望保祿二世在眾樞機的投票下,當選第264任教宗,是教會首任非意大利裔教宗。 蔡穎琪對此亦深感認同,「我們應該學習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的樂觀」,這也是他對天主的依靠,「即使遭遇不幸,他從沒有抱怨,仍然堅持積極生活。」穎琪更感謝真福對世界的貢獻,為世人立下榜樣,「他是出國遠行最多的教宗,到世界各地探訪有需要的人,而且喜歡親近群眾。」在位26年多,他出國訪問104次,與政治人物會面,亦接觸各地信友、青年和病患弱小。 以心以身 實踐美德 若望保祿二世指出對天主的信靠是為信仰作見證的聖德,他曾表示:「聖德,是不需要語言就能說服人的信息,是基督面容活生生的反映。」(《新千年的開始》宗座文告7)穎琪續道,「我希望天主賜我力量,讓我學習主保的德行,有一顆懂得感恩和寬恕的心。」這也是她在撰寫禱文比賽中寫下的心聲,雖然只是寥寥數句,也沒有獲獎, 卻是心底說話。景豐亦表示會學習真福,傳天國的福音,「聖誕節快來了, 我可以參與報佳音,將耶穌基督降生成人的事跡告訴別人。」四位同學都求主保聖人代禱,讓天主恩賜他們,能實踐真福的德行。 那掛在學校外牆、在活動當日祝聖的主保聖相亦給咏琪、穎琪二人留下印象。「那幅聖相很巨大,相中的主保穿著教宗袍,手握權杖,向眾人揮手」,穎琪詳細地描述,咏琪補充道:「而且他面帶笑容,樣子很開心!」 該校宗教科李珈琳老師觀察到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的事跡,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受槍擊一事對他們而言最深刻,「短片播映到這一幕,同學們都『哎呀!』地驚叫起來。」李老師亦表示她會以真福的事跡,提醒同學們相親相愛,「他們起爭端時,我便會用槍擊事件中真福的寬容, 提醒同學要懂得彼此包容和寬恕,十分具體。」 她亦留意到學生特別有興趣認識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校內也有向同學講述其他聖人的事跡,但一些年代久遠的,在圖像方面,有的只有聖像畫。」她笑道,「但播放真福的短片時,學生會好奇地問:『為甚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有相片、有電視片段呢?』」校方亦期望同學們學習主保克服困難,永不放棄的堅持,並珍惜所有,努力學習,在生活中關懷弱小。 若望保祿二世於2005年病逝,2011年列品真福,瞻禮為10月16日。他以一生維護信仰、真理及和平,正讓我們在他身上看見天主是愛。(澄)       天主教領島學校於1955年5月由白英奇主教奠基,原址位於黃大仙竹園徙置區。1980年竹園區拆卸重建,學校遷至何文田俊民苑現址。遷校後,該校一直未有訂定學校主保,去年向教區申請以真福若望保祿二世作為主保。    
kjy04b-20121125
icon06
童年@北京
2012.11.25
盧溝橋的獅子
盧溝橋在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是北京現有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也是華北地區最長的古代石橋。橋身兩側的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意大利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遊歷到中國時,曾對盧溝橋讚不絕口,稱其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盧溝橋的石獅子,因其大小不一、形態各異而著名。究竟盧溝橋上有多少頭獅子?小學有篇課文《盧溝橋的獅子》,開頭便是「北京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 —— 數不清」。上課時,這句一下子引發了我們的好奇,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難道真的有那麼多嗎?已經見識過的同學連忙說:那可真是數不清呢! 不知是不是因為大家過分的熱情和那堂課的喧鬧,沒過多久,老師就帶我們去盧溝橋參觀。有的同學一下了車,就認真的數起獅子來,數著數著便犯了難:柱頂上、柱身上,真的是數之不盡呢。臨走時問他數過了多少只,他搖搖頭,瞧他一臉困惑又氣餒的樣子,我們也就作罷了。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親自題寫「盧溝曉月」四字於石碑之上,另一邊是康熙皇帝下令而立的重修盧溝橋記事碑。我們前去參觀時,橋下早已沒有了緩緩流淌的永定河,望下去只見河床長滿了雜草。2008年奧運會,為了慕名而來參觀遊覽的客人,又重新將盧溝橋注滿了水,力求還原「盧溝曉月」的美景。 因為那場舉世聞名的戰爭始於此,盧溝橋被記入史冊。當新世紀悄悄數過了第十年,我在一個秋日重走宛平城,城門樓和街道兩旁的房屋已仿古修復。平日上午,隔著柵欄可見小學生在操場你追我趕的嬉鬧,路旁古董店鋪外,一隻大黃狗慵懶的曬著太陽。運菜的馬車駛過城門樓,馬蹄踢踏踢踏,在石板路上留下好聽的聲音,這場景讓人恍如隔世。摸著城牆上的累累彈痕,遠遠望去,盧溝橋上早已無行人車馬,只見石獅子雄赳赳、氣昂昂的立在橋頭。在今天、在此地,遙想戰爭的硝煙瀰漫,竟有別樣的意味。
kjy01_201206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17
聖博德天小(蒲崗村道) 父親子女 真情對話樂天倫
  (本報專訪)父親節前,三位來自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的小學生偕父親接受本報訪問,分享親子相處點滴,真情流露。拍照的時候,小朋友緊緊摟抱著爸爸,兩位父親甜在心頭。   鍾爸爸:   鍾繼康和鍾甄洳兄妹分別就讀該校四年級和三年級,訪問剛開始,小女兒甄洳已挽著爸爸的臂膀,臉上流露甜美的笑容,嚷著說:「爸爸做的朱古力『心太軟蛋糕』,很美味啊!我認為這是爸爸的優點。」在甄洳口中,父親鍾翔璋烹調的食物相當可口。體貼入微的鍾翔璋補充說:「我每天早上都會為子女預備早餐,雖是簡單的食物,他們卻很喜歡。我知道女兒愛吃這種甜品,便在互聯網上找食譜,親手做這款式的蛋糕。」鍾氏這對活寶貝七嘴八舌,跟記者閒話家常,繼康坦言最愛與爸爸聊天談心:「爸爸時常跟我分享他的生活經驗,又會帶我到水族館看小烏龜。」 鍾翔璋在一所電訊公司工作,負責設計程式:「我儘量依時回家,陪伴孩子;即使工作再忙,我也會待子女入睡後才工作。」鍾翔璋回想小時候,自己的父親在茶餐廳工作,父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我喜歡與子女聊天,了解他們的需要。時代不同了,現今的兒童在生活和學校裡,接觸不同的事物,我認為只要有適當的親子溝通方式,兒童能明白成年人的處境。有時,因工作繁重,我感到很疲累,回到家時,我會跟孩子說我的心情不佳,他們便會體諒我,讓我休息一下。」 在繼康心目中,爸爸很能幹:「爸爸教導我,為我解決功課上的困難。在學習生活裡,爸爸經常要求我盡力而為。」鍾翔璋輕輕撫摸兒子的頭,說:「孩童時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階段,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愉快成長,享受學習生活。我與太太經常出席學校的親子活動,了解他們的校園生活。」這時,甄洳急不及待向記者講解他們小時候的生活照,看到照片中胖嘟嘟的兄妹,三口子不禁笑了起來。鍾翔璋指著照片,感觸地說:「那時,繼康大概是三歲吧!照顧嬰孩實在不容易,我仍記起,繼康未滿一歲,我曾抱著他,一邊哄他入睡,一邊工作呢。時間飛逝,轉眼間,孩子已經就讀小學了。」   何爸爸   來自公教家庭、就讀該校四年級的何梓翹最愛與爸爸結伴踏單車。訪問中,每次談起這項父子活動,梓翹都會笑不攏嘴:「每逢長假期,爸爸與我從大埔踏單車到大尾篤,很快樂呢。此外,我喜歡與爸爸一起看電影,我更會選定喜愛的電影,然後告訴爸爸。」梓翹和父親何偉強都是家中獨子,何偉強特別體會到培育孩子的心靈成長,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是相當重要,他談到自己的兒時回憶:「爸爸是一位廚師,工作時間較長,我與他的關係也較疏離。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個晚上,我完成了功課,等候爸爸回家,然後,一家三口出外吃宵夜;為孩童的我而言,這是幸福的時光。」  何偉強的父母雖不是天主教信徒,卻讓兒子自小在天主教學校成長,何偉強感謝天主的奇妙安排:「踏入社會工作後,我才參加慕道班,並與太太在2000年一同領洗,成為教友。現今社會充斥著混亂的價值觀,容易令人迷失,我確信信仰培育對兒童十分重要,帶領他們走正確的路。」何偉強認為培育兒童成長,學校與家庭的角色相輔相承:「學校與家庭擁有共同信仰和教育理想,這是相當好的配合,所以,我為兒子選擇一所天主教學校。」梓翹參與九龍灣聖若瑟堂的主日學,於今年剛接受初領聖體聖事,又擔當輔祭,協助神父進行禮儀:「我喜歡回到聖堂,在這個團體裡,我結識了不少好朋友呢!」 何家三口子是香港信友團體「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1943年在意大利創立)的成員,多年的團體生活讓何偉強從另一個角度體味人生:「團體鼓勵我們首先付出愛,並在目前的一刻承行天主的旨意,這種生活態度成為了我的人生座右銘。作為父親,我也這樣教導兒子。」提起難忘的父親節,何偉強發出會心微笑:「兒子出世後的首個父親節,彌撒中,神父邀請身為父親的教友接受祝福,我也是當中一份子。那一刻,我很感動,除了喜悅的心情外,這份祝福也加強了我的使命感 —— 養育孩子成為正直和良善的人。」訪問末段,可愛的梓翹不忘邀請爸爸在父親節那天踏單車,慶祝一番。(仨)    
kjy02_201206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6.03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豐一吟眼裡的父親豐子愷
  (本報專訪)機緣巧合,過去數年,跟豐阿姨(豐子愷先生幼女,豐一吟女士)在香港和北京好幾次碰面。趁著香港藝術館舉辦「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她來港參加開幕典禮的機會,約晤豐阿姨,近距離聆聽她細談童年往事,在她身上汲取豐先生畫作的神髓。 五月廿六日在香港藝術館舉行「豐子愷的有情世界」講座,原定名額150位,當天講座前一小時,已出現排隊輪候入座的人潮,當中不乏正在忙於準備學年考試的中學生。這是個充滿動感、熱誠和生命力的文化沙龍,主持人盧瑋鑾教授與講者豐一吟女士真情對談,別開生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 講台上,豐阿姨喚起對父親的追憶,流露她心底裡浸沉父愛的情懷。她微笑說:「哎,我只能用一句詩來概括自己(近三十年)為父親所做過的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詩句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豐阿姨坦言:父親在世時,她不懂得欣賞父親的漫畫和文章;直到父親去世後,才慢慢發現它們是多麼珍貴…… 豐子愷作品涵蓋不同的類別,包括畫作、散文、音樂及繪畫美藝教學法等。他的作品充分表現他心存大愛的特質,胸懷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細膩的筆觸流露內心對社會的悲鳴;又盡顯他童心未泯,終生酷愛兒童的慈父心賜。 作為家裡最年幼的女兒,豐阿姨在接受本報個人專訪時,憶述父親的教導,娓談趣事。原來豐子愷先生的作畫方法,與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無關係。豐阿姨說:「爸爸習慣每個星期六晚上,召集全家,聚在一起開家庭故事會,給兒女講故事。最有趣的是他要求我們聽故事,又不許作我們抄錄,聽完後卻要用文章把聽到的故事記錄下來。他教我們唸古文,也用《愛的教育》這本書當作課本來教導我們。」《愛的教育》的作者是一個意大利籍學生,原文出版後,1924年由夏丐尊按日文譯本翻成中文。豐子愷是夏丐尊的學生,該書經豐子愷插圖,於1926年三月由開明書店初版後,不斷再版。    「只緣身在此山中」 談到寫文章,豐阿姨似是委屈地申訴:「爸爸要求我們寫『麻將說明書』,嘿,平常人『打麻將』就是『打麻將』,哪來的說明書?這可難倒了我們……」可見豐先生鼓勵子女自幼便在日常生活裡,尋找創意,體味創意,在作品裡自由地演繹和發揮個人對生活的體會,並為他們舖設書寫生活經驗的路徑。當時年紀小小的她,不斷在姐姐哥哥身上,吸收父親傳授的知識,經過摸索,她們幾姐弟最終還是合力完成任務。經過這次寫說明書的練習,更多難以忘懷的歡樂時光,磨練他們加強對生活的感受,增添童年生活的愉快回憶。 豐子愷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採用融合中國畫與西方畫的創作手法,繪畫漫畫,這些漫畫呈現中國畫「留白」的作畫風格,構圖上以人物為中心,流露他推祟平等博愛的精神。 「我父親是那種想到甚麼就寫甚麼,想畫甚麼便畫甚麼的人。」豐阿姨直率地描述豐先生不會因為要畫給誰看才作畫,而是隨感想而畫。「他從不為寫而寫,不為畫而畫。」這種直接的感情流露,卻是豐先生留給讀者最珍貴的寶藏。豐阿姨續說:「父親不喜歡多加修飾、包裝,而喜歡隨意自然。」觀察所見,豐子愷的作畫風格與他的性格完全相符:開朗、童真、直率。訪談中,筆者在豐阿姨的身上,多少也觀察到豐先生的影子:率真、親切、愛開玩笑……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毫不諱言。(睿)   漫 遊 豐子愷的漫畫世界 香港藝術館現正舉行「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專題展覽,展出中國現代漫畫先驅、著名藝術教育家和文學家豐子愷(1898 _ 1975)在不同時期繪畫的作品。  展覽分為「人間情味」及「護生護心」兩部份。「人間情味」展出由豐氏家族及本港收藏家提供的200多幅屬不同時期的代表精品,題材廣泛;「護生護心」則展出浙江省博物館珍藏的《護生畫集》其中100頁作品,題材以救護動物、愛護天地萬物為主,即所謂「護生」,作品內容洋溢豐子愷的博愛精神。 豐子愷與香港也曾結緣,本港不少人士喜愛豐子愷,他們收藏、研究及保育豐子愷的作品,這促成了展覽的雛型。香港藝術館館長(虛白齋)司徒元傑說:「豐子愷是一位藝術家,更是一位美學教育家,他的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富有教育意義,能發揮美學、道德、品格等教育功能。」此外,他期望藉是次展覽,讓參觀人士重新檢視漫畫的定義和內容。(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