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a-20130127
icon89
校園隨筆
2013.01.27
天主教中文聖經
舊約聖經讓我們知道: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祂以自己的肖像造了人。「人」是天主特別喜愛的,天父好像父親一樣,不斷照顧和教導祂的子女。祂派遣一些人作先知,向我們說話;在新約中,祂派遣了自己的兒子——耶穌來到人間,親自向我們說話,叫我們要彼此相愛。 耶穌到處宣講天國的喜訊,他憐憫弱小和窮苦的人,寬恕有罪的人;他愛所有人,特別是小孩子。慈愛的天父更藉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賜給人類永恆的生命。能認識這位良善心謙的大哥哥,多幸福啊!  可想過四十多年前,我們竟沒有一本完整的中文聖經。大能的天主便召叫了一位意大利西西里島的青年——雷永明,當他知道此事後,便立志把聖經譯成中文,使中國人也認識天主。最後,他離別故鄉乘船往中國去。多年後,他終於在中國與香港兩地完成了這工作。  去年八月中,教廷冊封雷永明神父為真福。九月底,宣福典禮在他的家鄉卡塔尼亞省(Catania)阿基雷爾市(Acireale)主教座堂舉行。我很高興有機會參加。宣福禮那天有很多人,有來自各地的主教、神父等共祭,也有我們的陳日君樞機。人太多了,禮儀在一個廣場舉行。當大會宣布雷神父列入真福品的一刻,祭台上方懸掛著的畫像隨布幕升起而呈現出來。畫像裡,雷神父的笑顏再現,眾人都熱烈地鼓掌,向他的畫像致敬。彌撒後,鳴炮、放煙花⋯⋯ 等,一片歡樂,當地人更擁抱我們,他們已把中國人視為親人。 那幾天,我們去了雷神父曾當輔祭的小聖堂,也到過他曾居住的破舊木屋,屋旁有數棵果樹。小時候的他,喜愛爬樹摘果子,更頑皮地捉小蟲來嚇妹妹。最難忘是到他曾讀書的修院,那兒放著一艘小石船。看到那小石船(內有他的骸骨),令人不覺肅然起敬。  雷神父一生愛天主。他了解天主的心意,天主願意所有人都獲得救恩。他也愛聖母,每翻譯一章聖經,就將它奉獻給聖母,更明白到做這工作,「並不盡自己心意,而是盡天主心意。」(《雷永明神父回憶錄》)  作者為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牧民助理
kjy01_20130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0
無懼歷史洪流 香港仔工業學校77載育人靈
與宋雲龍執事(香港教區終身執事)一同步上樓梯,前往進行訪問的會議室。宋執事為該校舊生,他憶想當年說:「這些樓梯是經過『意大利批盪』的,過了這些年,還是同一個模樣!」七十七年來,港島南區變化甚多,由昔日的漁港成為人口密集的市鎮;香港仔工業學校亦由當年的工藝院,發展為今天主要提供科學和科技相關課程的中學。創校至今,該校致力秉承慈幼會精神,經過近八十年的歲月仍屹立不倒,為香港寫下歷史見證。      (本報專題)上世紀初,有見本港基層孩童缺乏教育,一群社會賢達斥資設立一所工藝院,讓孩童學得一技之長謀生,遂成立香港仔工業學校(舊稱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於1935年開課,由慈幼會會士擔任管理和教育工作。當時該區尚未發展,交通不便,故以寄宿學校模式運作,所有學生一律於校內住宿。在規律生活和會士的關愛下,學生茁壯成長。 愛的教育 轉化生命 年幼喪父,母親出外工作謀生持家,宋執事表示自己在缺乏監管下,小時候甚為頑劣, 成績亦差。幸得班主任鼓勵,考入該校小學六年級(小學部於1978年結束)。他是1959年畢業生,在校內寄宿,他補充,嚴格紀律下他學到分辨善惡。當年即使週六日學生也須留校,只有暑假和年假才回家,在校內過著規律的生活。每天六時半起床、七時參與彌撒、放學後參與晚禱、院長訓話、九時多睡覺,學生過著儼如修院的生活,故該校得到「小修院」的別稱。 慈幼會會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宋執事表示在校六年,已將同住的神父和修士當作爸爸和哥哥看待。「當年我們每個寢室有四十張睡床,神長的睡床在四個角落;晚上我們踢被子,他們總會半夜起床給我們重新蓋好。」會士的關懷改變了宋執事的生命,從沒有信仰到認識耶穌,他於中二時領洗;在學期間,他甚至考慮司鐸聖召。雖然最後因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未有成為修道人,天主卻一直在宋執事身上工作;九年前他領受終身執事職務,只因服務和奉獻的心從未間斷,「天主揀選了你,你就必定能到達(祂計劃的)目的地」,宋執事堅信。 愛的延續 因時制宜 七、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南區不斷發展,人口增加、交通改善,學生對寄宿的需求大減,故該校於八十年代取消寄宿部。加上香港經濟轉型,工業及相應的工業教育式微,該校課程亦由當年每天下午安排學生到工房學習木工、電工或金工,逐漸轉為今天配合新高中學制的課程。 該校余立勳校長表示即使學校運作模式一直因應時代轉變,但教育方針始終如一,堅持鮑思高神父的教導。「雖然各人的恩賜不同, 發展的路向亦因而有所不同,但我校希望學生在這裡能夠覓到自己的價值。」余校長亦是該校舊生,於1978年畢業,「青年時期是人成長發展的黃金時間,學校希望裝備學生成為好的成年人,讓他們持守基督徒的價值觀,才踏入社會。」 面對今日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家庭面對的問題愈趨複雜。該校於本學年恢復寄宿部, 期望支援家庭的需要,並透過規律和團體生活,充實孩子的心靈,培育人靈。 現時該校寄宿部分別設四人和六人房間,備有冷氣及熱水等設備,但仍位於校舍二樓,宿生同樣須參加早禱和晚禱,神父亦會於每晚晚禱後給予教導。「晚飯後的活動時間多姿多采,打鼓、唱歌、繪畫、吹口琴都有!」中一生卓展鏵表示,「我最享受的是團體生活,還有畫畫。」展鏵亦於去年十一月開始慕道,「神父的教導讓我開始認識天主教信仰,相信天主!」同級的梁昊生亦表示十分享受宿舍生活,「住在學校很特別,和同學關係變得更密切。」 目前港鐵南港島線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期望落成後改善南區交通,除了封路等帶來不便,對學校亦有影響。「我們每個學期也有兩、三次跑橋訓練,是我校傳統」,就讀中五的總領袖生蔡俊杰表示,「但因施工關係, 我們要改到海濱公園跑步,每年一度的跑橋大賽亦要延期舉行。」中四的曾耀均亦認同工程為師生帶來不便,「但我相信南港島線建成後會增加南區的人流,有助更多人認識學校和本區。」該校舊翼校舍已被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歷史價值以外,它更是一眾學生成長、生活的家。(澄)   
kjy16a-20130120
icon39
與眾同樂
2013.01.20
樂在意大利
意大利的政治及經濟發展,見證歐洲文化及藝術的轉變。從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主義發源地佛羅倫斯, 十七世紀巴洛克音樂氣息蓬勃的商業重鎮威尼斯,再到十九世紀意大利歌劇版圖,由各意國城鎮擴散至歐洲各主要城市,廣受追捧。幾百年間,意大利音樂文化傳遍整個歐洲大陸。雖然二十世紀嚴肅的音樂裡,不再見證太多意大利音樂作品主導歐洲嚴肅音樂市場。又因為電影工業的普及,有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集中從事電影配樂。從社會及經濟角度來看,產業轉型、科技進步等因素,都會改變音樂聽眾口味,影響作曲家的創作種類。但意大利音樂依然膾炙人口,韋華第(Vivaldi) 的《四季》協奏曲,威爾第(Verdi)的歌劇《蝴蝶夫人》及《茶花女》,幾百年來在世界各地劇院無間上演。音樂學院莘莘學子都努力學習,研究如何演繹殿堂級歌劇中的角色。究竟意大利的音樂家,有何特別寫作音樂手法,讓世界各地聽眾著迷?  意式旋律 音樂標誌 大部份意大利作曲家都重視旋律美。從巴洛克時期較小型作品開始,優美的旋律彷彿已成為作品能否名留青史的重要元素。特別是聲樂作品,動人的旋律配合抒情歌詞,成為了往後意大利歌劇創作藍本。巴洛克早期作曲家史格拉蒂(A.Scarlatti)是其中一位建立抒情調(ar ia)的代表。他擅長以三拍子及三段體曲式創作短曲。因為上、下行的旋律通常徘徊在特定音區,沒有過高或過低,聽起來會較悅耳。日後的古典樂派作曲家,都被這種人聲作品旋律吸引。積極創作甜美的旋律,運用轉調、延伸、倒行等作曲手法,富結構地組織多樂章音樂,交織出大型藝術作品。 意大利浪漫派大師:威爾第 至十九世紀中葉,意大利音樂已被公認為最具旋律性的歐洲音樂;其語言富有高低調性及節奏感,韻母清楚響亮,容易掌握。配以出色管絃器法, 歌劇中的角色性格、感情都鉅細靡遺的表現出來。2013年更標誌著浪漫風格歌劇大師威爾第出生二百年。在香港,不同音樂廳都安排了該作曲家作品音樂會。筆者最近正在排練威爾第的《安魂曲》。這套作品採用天主教拉丁禮,以合唱及管絃演出。其中一個選段,原本是威爾第為紀念其前輩,另一位意大利歌劇大師Rossini而寫的。當時,威爾第的同輩希望各人均能創作一些短作品,於Rossini逝世一周年紀念音樂會演出。可惜,因為各人意見不合,所以計劃亦告吹。威爾第卻把該段旋律,加入其《安魂曲》, 成為廣傳後世的重要作品。
kjy02_201212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2.16
最寶貴的禮物,你錯過了嗎? 專訪宗座外方傳教會萬籟寂神父
一個女孩天生沒有雙臂,但她一樣可以當舞蹈員,能夠以足代手,繪畫、駕車, 甚至到世界各地作義工探訪,她絕不比健全的人遜色。最近,萬籟寂神父最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這名女孩的書(右圖),他的體會是:「她看似不健全,但實際上潛能無限,智障人士亦一樣,只待伯樂發掘。」      (本報專訪)52年前從意大利來香港傳教,萬神父的理念很簡單,就是讓更多的人認識主耶穌,傳佈他的喜訊,「對我來說,我和耶穌的友誼是十分寶貴的禮物,令我的生活十分開心而且富有意義,因此我渴望跟別人分享。」 愛與尊重 二合為一 來到香港,理所當然地,萬神父學習廣東話、認識本地文化。雖然來自一個不同的民族,但他很高興自己能與香港人建立真正的友誼。萬神父表示學語言只是起步,他強調,「這份相遇需要謙遜和互相尊重」,要做到愛、尊重和接受本地文化,他補充,「所以也可以說,傳教士屬於兩個文化。」 他一直在堂區服務,直到九年前,「我感覺到天主希望我做些別的事情」,他說,「我希望到中國大陸傳福音。」無奈在內地必須得到政府批准才能進行宗教活動,他明白自己雖沒法進行宗教活動,但仍可以參與慈善工作,於是他參加非牟利機構「慧靈」的服務,在內地當起義工來。「慧靈」在中國各地為智障人士提供教育和其他服務,希望他們得到社會的接納和尊重。 過去六年,萬神父在廣州與五至六名智障人士同住服務家庭內,參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一起進餐、一起玩耍、一起看電視。「不論在香港還是廣州,我的目標都是讓他人認識耶穌基督」,萬神父解釋,「雖然在廣州我不能用言語傳福音,但我希望透過我的服務,他們可以看見耶穌,以生活見證作無聲的福傳。」 智障人士工作能力有限,社會上不少人甚至認為他們是社會的負擔,萬神父斷不認同:「他們懂得愛呀!他們是那麼單純,重視每一個他們遇見的人,把他們都當成真正的朋友。」他指出在媒體的渲染下,外在美、財富、健康等成為有價值的標準,「但智障人士和我們一樣,有尊嚴、生活有意義,在社會上也有他們的角色。」慧靈的學員每天吃過早飯便會到工場工作,下午四時多才會回家。 他留意到智障人士在中國扮演了一個特別角色,「我感覺到因為水貨客等問題導致中港兩地的關係變得緊張,但當他們和工作人員熱情地歡迎從香港來探訪的義工,彼此認識、結交朋友,他們便成為兩地的橋樑,拉近大家的關係。」 心與行動 回應主召 在校園生活中,你或會留意到,有些同學和大部份學生「不同」,他們有特殊的需要。「嗯……我該和他做朋友嗎?該怎樣和他相處呢?」你可能曾有這樣的猶豫。萬神父希望告訴大家,其實無分我們他們,大家都有同樣的權利,同樣的社會地位,同樣的學習機會。有隔膜,都只因我們忘記了愛。 「健全的人亦一樣有缺陷和缺點,患病時、年老時也需要他人的幫助,我們每個都需要他人的支持」,因此,萬神父重申最重要的是愛和尊重。「不論在學校、在公園、在超市都一樣,由心而發的愛和尊重是關鍵,只要有愛,自然會隨之明白該怎樣靠近他們, 和他們溝通以及建立關係」,他堅持,「並樂意關心和幫助他們, 因為他們是我們當中最有需要的。」 愛包含所有人,不分種類、不分階級,耶穌給我們的新誡命就是愛人如己。耶穌是我們的模範,而教會冊封的聖人便指導我們如何具體效法耶穌。但萬神父認為教會以外,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聖人」值得我們學習。 從母親身上,萬神父學到在困難中常存希望和信德。他五歲時父親去世,他們五兄弟姊妹五張嘴都依賴沒有工作的媽媽,「生活很窮,媽媽很辛苦,但她很愛我們、很樂觀,時常教導我們要滿足於擁有的, 也要懷著信德, 相信天主自會照料。」他還身體力行,以行動教曉孩子幫助更有需要的人。「打仗時,有個老人家不時會到我家作客」,萬神父憶述,「媽媽會和他聊天、安慰他,而每次他離開前媽媽也會分一些食物給他。」創立「方舟」生活團體、謙遜地照顧智障人士的溫立光(Jean Vanier)亦是萬神父心目中的聖人,「因為他抱著耶穌屈膝下跪,替門徒洗腳的態度服務他人,對我很大啟發。」 萬神父表示繼續使命的動力,來自祈禱和默想耶穌教導愛的說話。聖經給我們帶來啟發和鼓勵,其中一節是萬神父最喜歡的(若望一書3章16節)。他說:「在日常生活中忘記自我、關心他人, 我們就是效法耶穌捨棄生命,以感謝他為我們犧牲。」基督的愛不斷推動萬神父以心以身,傳播福音喜訊,也促使我們以愛彼此擔待。(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