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160626a_s
路上風景
2016.06.25
澳門「大三巴」
每次到澳門去, 我都會一遊「大三巴」。雖然那處總是遊人如鯽,而且大部分是遊客。 談到「大三巴」的歷史,要追溯到1555 年,耶穌會首批教士追隨在上川島逝世的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的腳步,來到澳門。至1586年,當時已經大約有五、六千教徒居於澳門。 大約在1600年,繼印度果亞之後,澳門成為葡萄牙在海外屬地中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地通商的唯一港口,同時也成為天主教傳教的平台。 「三巴牌坊」,源於聖保祿學院及大教堂,它們分別於1594及1603年建成,真正的名稱應為「天主之母大教堂前壁」,拉丁文為“MATER DEI”,名稱刻在教堂大門上的橫楣上。 1594年,耶穌會在澳門創立了「天主之母學院」。隨後,又建築了精美絕倫的「天主之母大教堂」,這可說是一座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後,世上最完美的聖殿。參與這項建設工程的工匠、石匠及其他工人,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及日本的天主教徒,日本的教徒,多是逃避政府迫害而避居澳門的。 前往大三巴,要經過耶穌會紀念廣場的大型石階,從這紀念廣場步上兩階級,即抵達一寬廣平台,平台象徵加入天主教會的洗禮。大型台階並不太陡峭,分六段,各有十一級,我們走過七十二級,便到達大庭院。 大教堂的前壁及其下之石階,是由耶穌會的數學家精心設計的。教堂的前壁全以人手雕刻的花岡石建成,厚度可謂驚人,厚達1.84米,所用的岩石亦約有一千立方米,看起來非常堅實壯觀。至於壁上的雕刻,精雕細琢,令人驚嘆,教堂內部大而通爽,建築得亦非常精美,壁上懸掛了多幅名畫。 教堂的天花,有美麗的拱形設計,手工精巧,雕工亦極精美,既有鍍金,以及塗上朱紅、蔚藍等色彩,繽紛而奪目。前壁的塑像色彩艷麗,亦有鍍金或上彩。聖母頭上有兩個小天使托著金冠;神像立於壁龕內,由鮮花圍繞;耶穌像同樣戴上冠冕,左手托著金球,球上有十字架。 1762年,葡國政府下令逮捕耶穌會教士,將他們押往里斯本坐牢,而「大教堂」及學院被搶掠一空,其內所藏的文獻典籍及聖物,或被燒毀,或被搶掠。自此,政府將大教堂及學院的設施據為己有,其後,還在此駐軍。歷盡苦難災劫,耶穌會終於1814年獲准重生。1835年,貯存在廚房的大量柴木引起火災,火勢迅速蔓延,焚毀了大教堂和學院,只剩下今天仍可見的前壁。 這個被稱為「大教堂瑰寶」的前壁,其後亦回復了光采,更於2005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列。如果你還沒到過大三巴,下次有機會到澳門去,別忘了去一趟啊! 
kjy03_20160529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6.05.28
看圖說故事
幾十年前,想在東方城市親眼看到西洋名畫的真蹟,幾乎是很困難的事。今天,畢卡索、雷洛瓦、莫內等人的作品都已經是東方常客了。每一次,所謂的名家畫作一來,精美的導覽手冊必定隨之出現。成人版、兒童版,都希望觀眾不要白跑一趟,能好好欣賞、吸收進畫作的精髓,不枉名畫飄洋過海來這一回。而不能來的名畫,則通過精美的畫冊、名家傳記,也變成大家熟悉、學習與瞻仰的對象。 這些美術史上的名作,不管是「親自出席」或是印刷流傳,都讓我們愈來愈與它「零距離」。只是,接觸上零距離了,欣賞上卻可能仍然隔著一段知識上和心態上的鴻溝。 因為,名畫的歷史地位和美術史上的許多專有名詞,總是讓人有要「仰著頭看」的感覺。站在名畫前,大家都好像朝聖一般,只敢「單方面的」接受名畫的藝術洗禮。「看不懂?啊,一定是我的品味不夠!」「咦,畫家為甚麼要這樣畫?回家要上網查一下!」「這幅畫有甚麼特別用意嗎?啊,不知道,好丟臉喔!」⋯⋯這樣,看畫好像都必須很懂、很有品味、很有知識的去看,卻反而讓我們看得戰戰兢兢,好像在上課。 能不能輕輕鬆鬆的去看畫呢?能不能放開知識,用一雙甚麼都不知道的眼睛,去單純的看畫?甚至——胡思亂想呢? 能的!看畫本來就是美的經驗,感官的享受,而不是美的補習班。 即使是名畫,也容許我們用「平行的」眼光去看它,不必僵著脖子去仰望。 《童話飛進名畫裡》(小典藏)就嘗試「看圖說故事」,回到「畫」與「看畫人」的關係。由畫面出發,看看它能在看畫人的腦袋裡聯想出甚麼樣的有趣故事?在畫中,我挑選了八位我很喜歡的西洋畫家和作品,分別是:畢卡索〈保羅塗鴉〉、馬格利特〈誘惑者〉、米羅〈密碼與星座〉、幻覺大師艾薛爾〈向上與向下〉、梵谷〈星夜〉、盧梭〈被美洲豹攻擊的黑人〉、達利〈記憶的持續〉、孟克〈吶喊〉。這八件名畫,都是我一看就很有感覺、想像力能自行啟動的作品。 以馬格利特〈誘惑者〉為例,原畫是一面大海中,浮現出一艘帆船—— 一艘由海水做成的海帆船!神奇吧?畫家的超現實想像,創造出了不可能的畫面。我們不必明白「超現實主義」是甚麼,就能直接被畫面震撼到,腦袋就像被嘩啦一下打開窗,好像變得更聰明了!這麼奇妙的畫面,當然能引發奇妙的聯想。要把它寫成故事,可以有好多種可能。從海水的特性來聯想,海水嘩啦一聲聳起來、變成船,當然也能嘩啦一聲落下來、變回海水。然後呢? 然後,海水就能再嘩啦一聲聳起來——變成海巨人、海城堡、海妖怪⋯⋯而且,它們不必移動,想去哪、就去哪,只要嘩啦一聲落回來,再嘩啦一聲從想到的地方聳出來就行了! 不過,我並沒有在海水中打轉。既然海帆船這麼神奇,我就讓它去碰到更多神奇的船!沒人看得見的幽靈船、會變大變小的小木偶船、蝴蝶船、噴嚏船、變形船⋯⋯當然,你也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神奇船。故事,只是我的「想像示範」而已。 整本書便像這樣,把名畫當成「靈感種子」,讓它開出文字的故事花。在書的結構上,整本書仍然以童話為主。所以,先出現童話,讓讀者沒負擔、輕鬆的先讀故事,結尾才出現原畫。另外,再附上一個小單元〈靈感哦嗨喲〉,簡單介紹我對畫家和畫的感覺,談談我的靈感是怎麼來的,或是畫面還可能引發哪一些聯想? 我用這本書來解構名畫的「嚴肅性」,希望小朋友以後看畫,除了「知識之眼」外,也能用「想像之眼」,去建立自己與畫作更個人、更有趣的關係。讀完書,你也可以找一幅你喜歡的畫,看一看,想一想,看看它能變出甚麼故事喔!  
kjy01_201511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07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自主學習 跨學科互動
(本報專題)走進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不論在各層樓的牆上和樓梯轉角,以至課室外長長的走廊上,都可看到大大小小富宗教色彩的水彩畫、馬賽克畫和陶瓷畫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全是該校學生的手筆,內容包括五餅二魚、十個童女等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亦有蠟蠋台、十字架、復活蛋等的信仰標記,大部分的作品是在剛過去的學年完成。該校黃健超副校長表示:「為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及掌握自學能力,學校近年在宗教科和視藝科等不同的科目,嘗試滲入自主學習的元素,尤其在宗教科更可體現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活學啟迪創意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潘廷希和徐美茵,及就讀五年級的布曦桐,是參與這些大型創作的其中一份子。提到由構圖、繪畫以至著色等各部分,在創作過程中有份幫手至完成《天地初開》和《耶穌誕生》兩幅巨型水彩畫作,廷希的臉上立時綻放滿足的笑容。他和其他愛好繪畫的同學,在去年參加學校的壁畫班,當中由七至八位小三至小六的學生組成一組,他們在每個學期的課餘時間,聚在一起,合作完成作品。 廷希說:「在構思《天地初開》時,我比較留意用色是否鮮艷,及如何突出日與夜的分別, 例如加插小太陽及星光的分佈等。」美茵都在構圖上花了點心思,她嘗試將在宗教課中,老師提及天地初開時,天父創造了亞當和厄娃這對原祖父母的肖像畫出來。「這可是天父創造人類的開始呢。」曦桐在旁附和。廷希和其他兩位同學, 都從互聯網、家中的雜誌和報紙堆中,尋找和揣摩如何繪畫畫內的熊、獅子和大象等的形象和形態。 這種以學生作主導、規劃和監察的做法,是源自該校在去學年推行的「自主學習」理念。儘管推行初期,同學們都花了不少時間在資料搜集上,令他們有點不習慣,他們卻十分喜歡這種學習方式 —— 因為這樣可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並能以自己的興趣為主導,從而提高學習的樂趣,及更能展示他們的創意。最令老師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評分的範圍擴展至資料搜集、畫草圖、鑑賞名畫等方面,從中亦發掘了學生的不同潛能,拉長補短,以致有助提升視藝科整體的分數。」視藝科主任袁美玉老師說。 「自主學習」在視藝科的美好經驗,在宗教科亦得到進一步的印證。去學年,除了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宗教科主任葉雅思老師亦應用了該校剛添置的平板電腦,讓高年級的同學一人手執一部,往設於該校的中華聖母堂實地考察。(敏)    創意觸動心靈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陳思妍與周德政,便參與過這個好玩又難忘的宗教課活動。「我是這個堂區的教友,也是輔祭。很多時,我在彌撒中服務後,便匆匆忙忙趕著去參加主日學,連聖堂的地板是甚麼顏色也不清楚。但那幾個星期,每周一次,我們每人拿著平板電腦,跟著老師進入聖堂,掃瞄那些在聖堂裡為今次學習而設的二維條碼(Quick Response Code 簡稱 QR Code ), 這讓我看到原來聖堂的祭台上,有個三角天窗。自然光線透過玻璃窗,照射到祭台上。神父在祝聖體血時,舉起杯,那窗的光照射到祭台上,就像天主親自降下來祝聖餅酒一樣。」德政說。 同樣也是教友的思妍也指,透過這次學習, 只要他們把平板電腦對準張貼在該處的QR Code 掃瞄一下,「嘟」聲一響,就能看到聖洗池、聖母像、讀經台、祭台、聖體櫃和十四處苦路像等的資料,從而更了解這些在聖堂常見的地方和擺設背後的意思。上宗教課時,很多同學都像德政般興奮,老師還未說開始,同學已很認真地在「嘟」一「嘟」查資料、填工作紙了。「是呀, 平時我們去聖堂,都提醒我們要關掉手提電話等裝置,但現在我們卻可以拿著平板電腦在聖堂學習,很有趣。」德政笑著說。 心靈領會信仰 真善美來自天主。很多時,我們很容易從孩子率真、毫不矯飾的作品中,認出真善美。耶穌說,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讓他們多靠近主,有助他們保存真善美,體驗上主對每個獨特個體的愛與尊重,從而讓他們更自發自愛。今次能夠打破常規,讓學生自主愉快地學習,負責設計這些宗教課活動的葉老師,原來只想帶出「天主不是沉悶的」訊息;以貼近現今小孩子的語言,讓他們多接觸聖堂、多親近耶穌。葉老師說:「我們多謝堂區的葉神父支持我們,並有心將這活動推介給堂區的教友, 只要他們都掃瞄一下QRCode , 也可像學生般多了解這些禮儀小知識。」陳淑儀校長也指,雖然聖堂位於校內,但學生不會隨便走進聖堂,現在隨著這次有趣的學習,增長了他們的知識之餘,更學懂尊重屬於天主的地方。   的確,該校有一個優勢,就是在地理上,學校與堂區在同一座建築物內:聖堂位於學校二樓,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則設於六樓,學生與堂區人員時常見面和接觸,令堂校的關係更密切,大大增加了學生接觸天主的機會。學生除了可以透過宗教課每月一次到聖堂祈禱外,年中經過聖堂,見到堂區有不同的節慶佈置更替,都會好奇地入內看看,日久對天主愈感親切,甚至進而去慕道,真正成為天主的兒女。中華聖母堂主任司鐸葉寶林神父表示,堂區的主日學亦歡迎該校的非教友學生報讀,「有些學生父母都是非教友,但孩子由小一開始入讀主日學,至小六畢業才領洗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有時,學生在街上碰到葉神父,學生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和攀談。他們知道,可以在哪裡找到天主、找到天主的人。(敏)      有見「自主學習」理念在視藝科和宗教科的成效理想,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學年開始,該校將此理念延伸應用至全校的中英數等各科目。該校課程發展主任潘偉強老師以中文科為例,一二年級等低年級,就加強上堂前的備課、自己圈重點;三四年級多做查字典; 五六年級等高年級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及多加使用網上學習平台等。「功課不像從前般只有工作紙,還有很多小組合作的項目,從中更有助加強學生的社交技巧。」   為此,該校更於早前舉行的教師發展日中,以此為重點, 分別邀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葉祖賢主持講座「高效課堂與自主學習」及粉嶺救恩書院邱潔瑩校長連同十多名師生,到該校分享推展自主學習的心得及點滴,並透過中、英、數分組討論,了解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後,在學習動機及學習表現上的轉變。  
kjy12b_20151108s
笑眼看世界
2015.11.07
秋天的童話
有這麼一個美麗的故事:  秋天裡,樹上的黃葉落滿一地,村前的小木屋裡,正躺著一位女孩。她身患重病,奄奄一息,但還捨不得死,只等窗前最後一塊黃葉落下,她才肯閉上眼睛⋯⋯  村子裡住著一位畫家。他又窮又老,從沒有人要買他的畫。這天,他走過病女孩的窗前,看到了這女孩,便畫了一片黃葉,悄悄地釘在窗前。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秋盡冬至,轉眼春天又再來臨。窗前的「黃葉」始終沒掉下來,女孩卻熬過了難關,居然痊癒了。 ⋯⋯  那窮愁潦倒的老畫家,畢生沒人賞識,卻畫了一幅最成功的畫——幾可亂真的黃葉。迄古至今,有哪位名畫家的作品,能像他畫的「黃葉」一樣,能救人一命?  人間有許多不幸,生命也極脆弱。每個生命都像樹上的葉。有茂盛的日子,但遲早有天會掉下來,歸於黃土。誰都不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時到來,但即使像樹上最後的一塊葉子那樣朝不保夕,還是何等美麗,令人不忍放手。 人間本來就有許多美麗的東西,美麗往往也和生命有關,和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也有關。人只要對生命和人間的美善存有執著之心,就沒有甚麼難關不能渡過。   在秋天裡,當你踏著一地黃葉,聽著那沙沙作響的聲音時,可曾想過要珍惜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