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4031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17
香港仔工業學校
愛德服務中團結成長
(本報專題)「配合『希望』這個大會主題,我們就利用大發泡膠剪裁,製成一間間小屋,在屋的中央放置感應器,外面有個類似投石機的裝置用來投擲小星星。當你把星星成功投進小屋裡,便會觸動感應器,令貼在屋外的燈條亮起光來,象徵將希望投進每個人的家。」就讀香港仔工業學校中四的洪庭聰詳細地解說。他的同學賴天賜則充當美術指導,設計好小屋的雛型,再由一眾同學們合力填上不同顏色。為了這項製成品,他們連續數天趕工至晚上八、九時。   如此賣力認真,他們可不是在趕STEAM習作, 而是作為學校義工隊「Caring Youth and Ambitious Servant」(CYNAS)的成員,幫忙籌備2023年明愛慈善賣物會的攤位遊戲。CYNAS自2010年成立以來,連續11次參加明愛賣物會(2019-2021年期間沒有舉行),有10次奪得攤位遊戲設計或佈置的三甲獎項,成績驕人。   第一年參與製作攤位遊戲便獲獎的洪庭聰表示,雖然知道義工隊有得獎的「傳統」,卻沒想過自己能獲獎,感到有點驚訝。他說之前沒接觸過義工服務,「看到同學好像玩得幾開心,便試試看。」同是第一年參加的中二學生劉嘉鏗直言:「當初老師邀請我加入時,我還以為是很無聊的活動,進來後卻發現是很有意義的,既能幫助很多人,又能維繫友誼。」   積極參與社區服務   CYNAS現時有十多位成員,大部分都是中一、二的時候被老師邀請加入。除了明愛賣物會,他們還會參加區內各種社會服務及活動,例如教導小朋友打籃球,協助派發單張介紹區內傳統地方,體驗失明人士生活等。   去年一個傷健共融跑活動,CYNAS的成員要分成五至六人的小隊,每隊合力把載有傷殘人士的越野人力車推上山坡再折返,全程3.5 公里,藉此加強團隊合作、溝通技巧和同理心。中四的陳耀星憶述,他的隊員們推車推得很快,令車上的傷殘人士很緊張,他便沿路安慰他,跟他談話,分散其注意力。   活動當日天氣炎熱,大家都汗流浹背、渾身濕透;被活動主持人問及是否辛苦時, 中四的劉逸博說:「我願意用我們的汗水去換他們的微笑,這是值得的。」已加入義工隊數年,他說會繼續參與, 因為CYNAS是大家一起創造、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集體回憶,又可以一起在不同活動中把這些成果分享給別人,讓他很有滿足感。   以團體為家   回望過去數年的義工生活,中四的陳祥裕說CYNAS給他「家」的感覺,幫助他成長:「我本身是一個不喜歡說話的人,入來服務之後,他們推介我做隊長,便要經常找他們談話、教他們做事。」曾是義工隊員、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的老師朱汶進亦認同「家」的說法:「大家很團結地做一件事、一齊捱,直到當天製成品面世,得了獎項,很有成就感。見到別人來玩,玩得很開心,亦很有滿足感。」   創立CYNAS的老師李偉平說,當時剛加入學校不久,校長請他幫忙在明愛賣物會負責攤位遊戲,因他認識不少學生,便凝聚了一班同學組成團隊,並帶領他們走出社區,做其他愛德服務。幾年後,成員均認為這事情值得繼續,於是幫忙找師弟加入,開始建立這條傳承之路。   CYNAS的隊名和隊徽也是李偉平老師的創作:「當年明愛的主題是『關愛青年』,便譯成『caring youth』,那我們想同學做甚麼呢?就是有目標地去當服務者, 便想出『ambitious servant』(有抱負的僕人)。」至於隊徽,則是參考日系戰隊的造型,再加入天主教和學校的元素設計而成, 例如頭盔上的「M」字和火舌分別代表聖母瑪利亞和聖神的帶領,腰帶上的記號象徵耶穌基督,兩臂的盾牌及齒輪則是學校的標記。   李偉平老師說,經過數年的洗禮,義工隊成員的自信增加了不少:「他們中二時,真的要像褓姆般照顧他們,替他們想點子、提點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到現在中四,已放心把責任交給他們,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用我們理會。」他期望繼續充當陪伴者的角色,支持一眾成員,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黎)  
kjy10_20240225f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4.02.25
喜樂幼小 - 小學動態
慈幼學校•會祖鮑思高瞻禮   (本報訊)慈幼學校於1月26日早上於各班課室, 由老師向同學簡介鮑思高神父的生平,播放鮑思高傳及製作愛德小禮物(毛巾小手工),送給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期望同學都能在社會成為酵母,彼此服務,為身邊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   接著,學校在小聖堂舉行會祖鮑思高瞻禮感恩祭,主題是「在社會成為酵母」,並由校監林仲偉神父主持。林神父提醒他們要聽命、不辭勞苦及要有上進心。鮑思高在兩歲時失去父親,他決心要成為孤兒的慈父。鮑思高自小愛讀書,聽命於母親,堅強及有上進心,鮑思高神父教導青少年在社會要成為酵母。其後, 林神父主持有獎問答比賽,同學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度過這瞻禮。(喜)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中國文化日   (本報訊)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在2月5日舉辦了中國文化日,主題為「中國名著齊頌揚」,讓學生認識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同學們可以一起學習中華文化,一同分享節慶的快樂。本年度,學校與外間機構合作,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活動,在兔年最後一個上課天添上濃厚的節日氣氛。   在這天,很多學生穿上中國傳統的華服或民族服裝參與各項活動,更有同學化身成為少年諸葛亮。當日節目非常豐富,包括欣賞以「三國諸葛亮」為題的話劇表演,欣賞由遠道而來的「中國少兒舞蹈團」舞蹈表演, 製作賀年小手工,以及參與主題多樣化的攤位活動等等。學校地下大堂也佈置了農曆新年的氣球擺設,老師、同學和家長們都紛紛拍照留念,節日歡樂氣氛充滿着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少)   坪石天主教小學•中華文化遊樂場3.0   (本報訊)坪石天主教小學早前舉辦第三屆「中華文化遊樂場」活動,主題是「古今運動會」。一夜之間,坪天變為中國古代市集,會場四周掛滿了多幅大型中國古代墟市的佈景板,又擺滿了不同的道具,如木製古井、一籮籮雜貨, 以及一個大銅鑼。會場內設有以不同古代運動項目為主題的特色攤位,如捶丸、踢毽、射藝、投壺、投石器、比武擂台等,讓參加者大顯身手。操場上又設有攝影區和七彩大型吹氣滑梯,希望來賓可以玩得盡興。   當天,學生穿上華服,手拿銅錢和遊戲卡,不停地穿梭於會場內,參與各項活動;不少幼稚園同學亦前來參與,會場上洋溢著熱鬧的氣氛。   各個課室亦設有不同主題的特色攤位,如現代及電子版的「高爾夫球」,以蹴鞠及射飛鏢方法認識「運動安全」,以步行及跳遠方式尋找「聖人足跡」,融合太極與釣魚一爐的「樂『極』生『魚』」等。(樂)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中華文化日   (本報訊)梨木樹天主教小學於2月1日,舉辦了「六藝共融滙古今」的中華文化日活動。   活動以「穿越古今科技.傳承中華六藝」為主題,設計了不同攤位活動,融入古代「六藝」元素,包括傳統音樂、書法、競技、數學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中華文化的知識。為了促進融合氛圍,學校特別設置了攤位,引導學生用巴基斯坦的烏都語祝福其他同學「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這為學生提供了體驗不同文化的機會, 培養了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學還能觀賞雜耍表演,了解中國民間國粹,並從中學習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精神。   學校感謝家長教師會的支持,協助學生進行活動,使活動得以舉辦成功,他們的參與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也展現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年)
kjy01_20240204new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4.02.04
獻主會溥仁小學
同心嘉年華 推廣共融精神
(本報專題)獻主會溥仁小學早前舉辦「同心嘉年華」,有「並駕齊驅扭扭車」、「民族手繪樂」、「以歌會友 busking」、「獻主會士多義賣」等活動,家長、學生及街坊包括少數族裔家庭踴躍參與,傳遞共融的信息。二年級學生陳卓琳當天參與了民族手繪樂,見到少數族裔為自己畫上印度手繪時,大感新奇,直言當天的活動十分有趣。   獻主會溥仁小學一直推行融合教育,歡迎非華語、有特殊教育需要等學生入讀,提供適切的教學活動。現時學校的非華語學生大約佔兩成,包括印巴籍和泰籍等。卓琳的班上也有其他國籍的同學, 他們在學習時也會互相幫忙。   在「同心嘉年華」中,學校邀請服務少數族裔的團體擺設攤位和講座,介紹支援少數族裔的服務,例如功課輔導班、中文適應課程等;家長及學生也幫忙擺設攤位活動,鄭兆琦老師及梁曉晴老師欣見不同單位的參與,認為這凸顯共融的信息,而活動除了讓本地人士更加認識少數族裔的文化外, 非華語學生及家長也藉此知道更多社區服務,與社會接軌。   連繫社區 傳播共融信息   四年級學生陳卓盈最喜歡當天的「並駕齊驅扭扭車」及「lego」活動,她說在活動中,認識到更多不同地方的文化。卓琳及卓盈的媽媽高興見到女兒在學校推廣共融文化的環境下,學習尊重及關顧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在相處中有所成長。   二年級學生鄭嘉希、五年級學生鄭梓言及四年級學生鄭仲喬也有份參與嘉年華活動,除了協助主持攤位活動外,也有參與遊戲, 學習到運用不同語言來打招呼,也試穿不同的民族服飾。嘉希的媽媽樂見孩子學會與不同背景的同學共融相處,接納及包容彼此的不同。   校長余詩慧表示學校作為社區群體的一部分,一直向學生傳遞共融的信息,期望藉此嘉年華活動,推廣共融精神,連繫社區,發揮天主教教育的角色。   幫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 展現才華   張寶珊老師表示,為幫助不同背景的學生學習,學校特設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在中文課中,為低年級學生進行小組抽離教學,在高年級的中文課中,教學助理則會入班進行支援。而在課後支援上,學校也為非華語學生安排星期六的中文小組及課後拔尖補底小組等,幫助他們學習中文。其中一位泰籍六年級學生李世文表示, 每當在學習遇上不明白的地方,老師都會熱心解答問題,幫助他跟上學習進度。   另外兩位泰籍學生:分別就讀六年級的陳初二及四年級的錢貝儀都表示,學校給予他們機會參與不同的活動及服務,例如中文班、跳舞班、風紀等,所以很喜歡學校的學習環境。   另一方面,為促進共融及幫助非華語學生及家長與學校接軌,學校也設有不同的校本共融活動,例如伴讀大使,由高年級華語生夥同低年級的非華語生閱讀;學校也設有翻譯服務,在家長講座中提供翻譯,也讓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可透過翻譯明白學校的文件。   學校於本學年停收小一學生, 現只設小二至小六級,校方將其中的課室改為非華語學習室,展示了非華語學生的作品,讓他們獲得自信心。曾韻暉主任說:「學校是一個小社區, 我們希望在小朋友年幼時播下共融的種子,讓他們知道面對每人的不同特質時,要學會互相尊重。」 余校長補充,學校一直用不同教學方法,支援具有不同學習需要的同學,「期望讓他們有平等的學習機會,展現才能及展現基督的愛。」(吳)
kjy16_2024010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1.07
元朗天主教中學
關愛長者 傳達愛
(本報專題)你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怎樣準備自己,為剛誕生的嬰孩耶穌送上禮物?元朗天主教中學的學生邀請居住在社區內的長者到校,及到訪長者家中為他們送上禮物,把愛與溫暖傳遞至社區中,展現基督的愛,宣布耶穌誕生的喜訊。   其中,學校透過明愛元朗社區中心邀請了超過100位長者到校參與活動,包括遊戲時間、派發熱飯等,長者度過了愉快的下午。五安班學生周詩傑提到在活動中,最深刻的是與長者進行了一個「猜猜我是誰」的遊戲,當中有不同年代的明星相片供長者及學生回答。大約由兩位學生夥拍十位長者同組,詩傑與長者合作無間,並在活動中了解到長者的智慧。   詩傑表示雖然他與長者之間有代溝,但這反而促進他們的合作、互相補充,「黑白相中的明星我不太認識,因為都是以往年代的明星,彩色相片中的明星反而是我所認識的。」他和同學便與長者分工合作,最終正確回答所有的題目, 奪得第一名。   過程中,他學會欣賞長者,例如有長者寫得一手好字;也學懂要有耐性地與長者溝通。   學習照顧長者   對五安班的學生鄧柳清來說,最深刻的則是在活動前,香港明愛為學生提供的講座活動,讓她進一步認識自己應該怎樣照顧長者,例如正確的推輪椅或扶長者下床的姿勢,「我之前也有做過類似的義工服務,但沒有了解得這麼全面。」她相信這次的經歷,也會幫助她再度參與其他的長者義工服務,把關愛傳遞至社區。   在活動中,柳清欣賞長者的投入,並留意到長者喜歡與年輕人互動,「這次的活動拉近了我們與長者之間的距離。」   當日活動的尾聲,學生向長者送上暖烘烘的飯盒。另一位五安班學生余諾恆說自己此前甚少照顧長者,所以一度不懂得怎樣與長者溝通,但也努力做好後勤工作,例如為長者搬飯盒,「長者比我們還活潑,他們的主動反而帶動我更加投入。」   讓學生成為地鹽世光   元朗天主教中學著重推廣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期望透過多元化的學習活動,深化學生對價值的認識,幫助他們發展個人潛能。   課程發展組統籌李庚俊老師提到學校本年特別著重核心價值中的「愛德」,所以為學生安排關愛長者的活動,「讓學生實踐校訓『地鹽世光』的精神,在社區內成為鹽和光,為基督作見證。」   為讓學生了解長者的需要,實踐敬老護老的關愛精神,李老師提到學校除了安排長者到學校參與活動外,更安排學生外出探訪及關懷區內的長者,踐行愛德,並於活動前在聖伯多祿聖保祿堂進行培訓。   李老師樂見學生積極投入活動,達致長幼共融,並得到成功感及滿足感,「長者成為了助力,幫助學生成長。」   宗教及道德教育科科主任沈嘉雯老師補充,在活動前,宗教課也教學生關於愛德的聖經故事,鼓勵他們愛己愛人。她欣賞學生在服務長者的同時,也有所得著,其中一些內歛、被動的學生也主動參與服務。該校預計在下學期的四旬期前後,再為學生舉行關愛長者活動,把基督的愛繼續傳揚於社區中。(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