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200426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20.05.01
孩子是我事業的障礙嗎?
有媽媽向我提出:照顧孩子是一件很勞心勞力的事,倘若把精力和時間投放在工作事業上,肯定其成就在現時情況之上,她現在又不能放棄家庭,加上丈夫經常說:家庭和子女才是媽媽的事業。這話令她非常氣忿,她問我應如何處理?  其實,現今的社會,受過高深教育的婦女多的是,而且從事專業職位的也不少;是否這些婦女必需獨身呢?實際上,很多成功的職業女性,也是成功的家庭主婦,無論在家庭及專業上均表現出色,難道她們是超人嗎?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時間的安排,在有小孩子之前,太太先要和丈夫商量清楚,日後照顧孩子的安排,是依靠傭人抑或由長輩協助,而家中有問題應由誰(父或母)處理?當然,談這些問題是牽涉很多其他的問題,倘若太太要加班,家中的事丈夫可以協助嗎?加班太多,全家應如何協調?這也是個基本要處理的問題,有太太曾投訴過:與丈夫談的時候甚麼也答應, 但在實際的問題出現時便諸多不滿,令夫妻關係出現磨擦,所以,丈夫在這事情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要馬虎談談或隨便應付一下,埋下日後有磨擦的伏筆。 很多太太會在孩子小的時候全心去照顧他,待孩子上學後,才重新涉足自己的專業,但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不要完全脫離專業,應同時關注專業的發展,在現今知識一日千里的時代,若不把自己裝備好,日後是無法跟上專業的發展。 最後,是丈夫的參與,丈夫應撫心自問,我真的願意太太婚後仍工作嗎?不妨把你的內心話,真實地和太太分享,不要單以經濟作考慮,應把我提過的問題慎重地考慮一遍。這樣,太太會考慮丈夫的意見才作合適的決定。  徐邦雄 在這年代,不少夫婦都決定不生育孩子,因為知道養育孩子的責任重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而且社會環境愈來愈複雜,很難確定孩子能夠在正途中成長,將來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另外,在香港的商業社會,生活步伐急促,走得稍為慢一點,也好像失去競爭能力,不少夫婦都需要一同出外工作打拼,以維持生活水平。在種種環境的挑戰和成長因素的考慮後,很多夫婦都不敢養育孩子,害怕沒有時間和體力妥善照顧孩子,也擔心孩子成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障礙。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夫婦生育了孩子,但是在最初幾年,發現孩子出現發展障礙,例如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讀寫障礙等,以致行為和學習上出現不少困難,令父母十分擔心,父母需要花更多時間和資源在孩子身上,協助孩子在成長中的特別需要。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的特殊需要,不得不放棄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追求,決定離開工作崗位,全心全意花所有時間照顧孩子。 孩子是個人事業發展上的障礙這種想法,未免太負面。因為社會環境和互聯網資訊流通的關係,今天的孩子較為早熟,很早期便會明白事理,有時甚至能夠為家庭帶來推動力,例如對父母在生活上的提點。另外,父母因為需要照顧孩子,在家庭中增添了一份責任,而這種責任也可成為個人和家庭成長的推動力,因為身兼多職,父母更需要學習如何維持一種平衡健康的生活模式。 父母的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也是另一部份,假如任何部份出現困難,父母可能希望立即放棄。但是,養育孩子是一種難得和神聖的使命,需要珍惜,父母也可從養育孩子的經驗中,得到其他人生正面的啟發,讓自己在人生中有更多提升。 黃宗顯
kjy06_20191020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10.18
如何維持夫婦間的感情?
很多時收到一些夫婦的投訴,太太投訴丈夫下班回家好像皇帝一樣,永遠不參與家庭事務,只顧看報紙和看電視,連孩子的功課也懶得去看,他在家中好像過客,一切都由太太處理。丈夫又投訴太太心中只有孩子和家庭,完全沒有理會他的存在,何況他的需要和感受。這樣的夫婦比比皆是,有些夫婦最後竟成了怨偶,真是非常可惜。 其實,夫婦間的感情,是需要培養和成長,但很多夫婦結婚之後,因為太多事情要兼顧,於是把另外一半冷落, 將原本熾熱的愛情,任由它慢慢地冷卻,最後產生不少的感情問題。 培養好一段感情,就好像裁種植物,要經驗澆水、施肥、曬太陽、除草等工作,還要認識感情成長的階段,與家庭成長的關係,那麼,你便不會對配偶有過分的要求。我曾對求助的夫婦這樣說:夫婦結婚後,切不可仍追求熱戀中的感覺,因為建立家庭後有很多事情要兼顧,應該從浪漫的感性中轉變到理性當中,當然,夫婦間的浪漫仍是需要的,但不應長久地浸淫在浪漫中,應理性地處理家庭中發生的事,例如財政問題。還有,夫婦的感情是會隨著家庭的成長而改變,例如:丈夫對家務的嚮往,很多丈夫均以為家務是太太的責任,但太太有責任提醒丈夫,當太太也是個工作主婦,家務的分工便變得重要,不要以為丈夫會自動自覺協助太太,夫婦間的提醒也很重要。 最後,夫婦結婚之後,好像一切變得隨便,連基本的禮貌也忘記了,我們的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要經常說的三句話:「請您⋯⋯」、「謝謝」、「對不起」。不幸地,很多夫婦連叫對方都只用上了:「喂 !」何況那三句話。 我會在下一期講一下感情的培養和婚姻的階段。 徐邦雄 在香港這個繁忙的都市,很多家庭的夫婦都需要出外工作,留下子女給自己的長輩照顧,有時夫婦聘請外傭,擔當照顧孩子的責任。因為這種生活模式,加上家庭中多了照顧孩子的責任,以至夫婦間可能忽略了彼此的關係,輕則關係轉淡,嚴重會出現關係轉差或破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受到影響,令孩子無所適從。因此,夫婦需要在婚後了解維持關係的重要性,不應因為工作或其他家庭責任而忽略這方面,維持夫婦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猶如兩人跳社交舞時需要步伐配合。 要維持良好的夫婦關係,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時間。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大家最缺乏的是時間,工作過後需要回家打理家務,又要照顧孩子,之後疲累到要立即睡覺,根本難以有剩餘的時間處理其他事情,這時間不足的問題,令夫婦的溝通更加減少,假如兩人的意見不合或日常生活出現小問題時,有機會因為沒有討論或解決問題的空間,而導致誤會加劇和問題升溫,進一步影響彼此間的關係。要解決時間這個問題,夫婦更需要檢討自己的時間管理,互相討論彼此的時間管理,以及預留一些時間在夫婦溝通上。 夫婦的關係因為日子久了,可能趨於平淡,在一些個案中,夫婦其中一方因為感到關係淡薄,而出外尋求額外的刺激,這是不理想的。要維持夫婦的關係,除了要有足夠的溝通外,彼此需要學習欣賞對方所做的事情,即使是一件小事,也可抓緊機會向對方表達鼓勵和讚賞。不要輕視簡單的一句欣賞,就是簡單的一句話也能為夫婦間的關係,注入正面的能量和新鮮感。這種欣賞不應該是單向的,需要夫婦互相努力,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假如夫婦間的負面情緒較多,可以嘗試這樣的方法,期望關係得到改善。 黃宗顯
kjy07a_20190623s
icon59
香港故事
2019.06.21
聆聽老香港的腳步聲
時下小孩放學回家,脫掉校服皮鞋,通常都穿拖鞋,但成長於五、六十年代的港人,穿的卻是「木屐」。那時通街通巷的人都穿木屐。街道上「的的篤篤」的屐聲此起彼落。舊城區的老街大多用石板鋪路,夜深人靜時,若無清脆的木屐聲,便彷彿缺了點甚麼。人們一覺醒來,首先入耳的是街頭的粵語混和著木屐的「踢里踏拉」的共鳴, 說這聲音充滿老香港風情,一點不假。 木屐沾上的水分容易蒸發,乾爽涼快,走路時不會像穿拖鞋那樣,容易把髒水拖沓起來濺污褲子。舊時本港許多偏僻的街巷仍是泥路,雨後一片泥濘。木屐不滲水,還有厚度,讓腳板「高高在上」, 優勢立見。在地面濕碌碌的街市做生意的小販和到街市買菜的主婦都穿木屐,不但可免污水濺上身,還可防止滑倒。 穿木屐也不是哪兒都能去,辦正經事還是要換上正經的鞋子,但市井小民平素大多衣履隨便,常「牛記笠記」(穿「笠衫」和「牛頭褲」便上街)。男人早上睜開眼,拖著木屐便到茶樓享受「一盅兩件」。女孩子穿著上前低後高的木屐則別有一種風姿。男孩穿上素色的光身屐板,都有本事飛跑而不摔跤,跑得急時頂多飛掉一隻,撿了套回腳上再跑。有些街童群黨還特地在屐底打上鐵釘,待停電的夜晚成群結隊地在石板街巷跑過,不但帶來一陣有如急風暴雨般的碰擊聲,腳下還火星四濺,在那個萬事平平無奇的歲月,實在蔚為奇觀。 那時每條街都有屐店,像鞋店一樣,木架上掛著不同圖案和顏色的木屐。買木屐的小孩煞有介事地端詳老半天,選中一款,彷彿作了個無比重大的決定。之後,屐販便會用你的拳頭量度好長度(拳頭轉一圈的圓周恰好就是腳板的長度),剪出適合的屐帶,再用釘在兩旁邊固定,即可試穿。如果太鬆或太緊,則用鉗子把釘拔出來再調整。那時買新屐為每個小孩都是「大件事」,像添置衣服一樣,許多小孩要等過年時,才有機會棄舊換新。
kjy07a_20190505s
icon59
香港故事
2019.05.03
趙子龍、阿斗和大秤傳說
傳統的秤,除了日常做買賣的普通桿秤,還有大秤和戥秤。後者也分三種;味秤以坤甸木製成,給主婦在廚房裡秤食材份量。藥秤用於藥材店,常用牛骨製桿。金秤則用來量金器。戥(粵音讀如「鄧」)秤又稱釐戥,為宋人劉承珪發明。據說當時一般的秤只能精確到錢,再細就仲量不了。經過潛心研制,他發明的戥秤可秤出分和厘的精確分別,在一千年前,不可謂不厲害。 每把秤都有兩至三個「耳」,耳又稱秤鈕或提繩。秤既是利用槓杠原理製作的,不同的耳便是不同的支點。用不同的耳去秤東西,在秤桿上表示重量的刻度也有所不同。最輕的是尾耳(即最靠近秤桿中央的耳) , 其次是中耳,最重的是頭耳。每個耳都有各自的起秤點,而不同的秤起秤點也不一樣。有些釐戥的起秤點為幾錢,有些大秤的起秤點竟為100斤,可謂天差地遠。 大秤,以前鄉間用來秤豬。舊時南方各省有立夏「秤人」的習俗: 傳說三國時劉備死後, 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拜託其後母,即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著趙子龍的面給阿斗秤了體重,說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了多少,她會寫信向諸葛亮彙報……如今許多鄉間的老人家還記得,兒時吃完立夏飯後,父老們在祠堂的橫樑上掛一桿大秤,讓小孩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較小的孩童則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用繩綁牢,吊在秤鈎上「過秤」。據說小孩在這一天秤了體重之後,就不怕中暑,也不會消瘦。是耶非耶,當然是信不信由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