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170226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7.02.25
創作天地 2017.02.26
文章: 給父母的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媽媽:  您們好嗎?您們的工作辛苦嗎?  感謝您們在我失落的時候安慰我,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我,在我犯錯的時候原諒我…… 爸爸,有一次我逛街逛晚了,晚上七時多才回家。我在家門前一直徘徊,不敢按門鈴進門,你剛好下班回來,不但沒有責罵我, 更拍拍我的頭,輕輕的提醒我下次要早點回家,不要這麼晚,我心裡是暖暖的,眼睛紅了。進門後,我跑回自己的房間,然後坐在椅子上哭著寫日記,還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謝謝你,我的好爸爸!  媽媽,有一次我的測驗成績不太理想,你對我訓話了一頓後, 也不讓我去玩樂,更提醒我以後要認真溫習。到了週末,我在家裡悶悶不樂,一想到你定下的禁令,我便哭了。你看見我哭過不停, 便心平氣和地跟我談話,說做完功課後便可解除禁令,我高興極了。當然我也明白你的要求,我也知道自己的責任,應該溫習後才去耍樂的。謝謝你,我的好媽媽!  現在的我已成長了,但你們對我的愛卻沒有消失。隨著我漸漸長大的「腳印」,「腳印」上都是你們的每一份愛,我想把「它們」放進我的心裡,永遠都不會消失。爸爸媽媽,我愛您們!      祝 身體健康  女兒  凱晴上 十月十二日 丁凱晴 石籬天主教小學 六B 長隆動物園 今天,我和媽媽到廣州遊玩,並到長隆動物園觀光。 一走進長隆動物園,我就看到有一大羣鴕鳥在泥地中走來走去,不過牠們禿頭的樣子,好像被雨水淋濕的落湯雞,真的很好笑!因為怕有禽流感,我和媽媽早就在外面租了一輛車開進去。雖然不能接觸牠們,但我也拍下了很多照片呢!  之後我們去看白老虎,雖然牠們長相兇惡,但實際上因為人工飼養的關係,牠們的野性變得温馴。這樣也好,至少牠們不會突然撲到我們的車上來。試想想,若牠們撲上我們的車,這情景實在太嚇人了。 不過我覺得人類擅自把許多珍貴的動物抓回來製成皮草、雕刻品或抓回來飼養是很不對的,這等於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啊!我覺得把這些動物放回大自然去,會是更適合的做法!  陳依然 深井天主教小學 五B 有趣的課堂 今天上英文課時,同學們正進行聆聽練習時,突然有一隻蜜蜂飛進課室,停在一位同學的桌子上。那位同學驚慌地大叫一聲,惹怒了蜜蜂,蜜蜂便飛來飛去,課室裡頓時變得一片混亂,有的同學嚇得大叫大嚷,有的瑟縮在一角,有的跑來跑去躲避蜜蜂。 蜜蜂一時在其他同學的桌子上,一時在老師的肩膀上,一時圍著同學們的頭上轉,大家都被突然飛進來的蜜蜂嚇得渾身顫抖。 老師立即叫同學伏在桌上,動也不能動。可是,一位頑皮的同學跳了起來,模仿蜜蜂「嗡⋯⋯嗡⋯⋯」地叫了一聲,蜜蜂便飛到他的跟前,停了下來回應一聲,他們就像跟對方談話。那位同學又叫了幾聲,蜜蜂便從窗戶飛走了。大家看到此一幕,才平復緊張和害怕的心情。 最後,大家都放下心頭大石,老師說:「剛才那位同學真頑皮,可是他幫助我們趕走蜜蜂,我真的不知道要表揚他,還是責備他。」同學們聽了後,都大笑起來。 廖栩渝 陳瑞祺(喇沙)小學 四A A Day in HK  8th January, Sunday  I went to Central Library with Dad. It is in Causeway Bay and it is the largest library in Hong Kong. I like to read comics becaus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relaxing.  Then, we went to Mong Kok shopping center. It sold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 such as clothes, fruits and snacks. We spent eighty dollars to buy some snacks. They were delicious, but I thought they were too expensive.  I enjoyed today very much.  駱秉賢 黃大仙天主教小學 四A 我的小傳 我叫黃宇恒,今年十歲,在大角嘴天主教小學讀五年級。我的爸爸是一位網絡主任,我的媽媽是一位家庭主婦。 我的性格稱得上是「三好」:好學、好動和好問。我的興趣很多,而打乒乓球就是我最喜歡的活動。不要以為我只喜歡運動,有些時候,我也會幫媽媽做家務。 我有一張圓圓的小臉和一雙大眼睛,笑起來有兩個酒窩。我覺得自己的外貌,有著很有意思的「寓意」,圓臉代表團圓,大眼睛代表成雙成對,有了這兩個吉祥物,相信我能快快樂樂地過每一天!  而我也擁有方向感強的長處。有一次,我和媽媽參加美食節, 卻在中途走失了,我沿著剛走過的路,最後找到了媽媽。但有時候,我也會粗心大意,因為每次的默書都有錯處,這就是粗心大意所造成,希望我以後能改善這毛病。 我會經常自我檢討,積極改善自己的毛病。我要先做一個好學生,他日才能實現更好、更大的理想。 黃宇恒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五B 圖畫:  水墨初探 黃靜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六B    15周年畫 陳續媛 聖博德天主教小學(蒲崗村道) 二C    青花瓷 何宇正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 四B 
kjy03_20160619s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6.06.18
共生存 共美好
我住在一個像公園的社區裡,孩子常有機會接觸花草樹木和昆蟲。五歲的兒子知道大雨過後,鼠麴草會長得特別旺盛,他會趁那個時間蒐集鼠麴草,然後帶去幼兒園供老師製作傳統草仔粿。他從一塊送入口中的美味草仔粿,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大地有關聯。 有一次他抓了蝴蝶回家,蝴蝶的翅膀有一半已粉碎在他緊夾著的拇指和食指之間。「別抓蝴蝶,這樣太可憐了!」我說。「我想要嘛!我想要看蝴蝶!而且我追了好久才抓到的!」那一雙靈轉的眼睛仔細的盯著手指間仍在輕微掙扎的蝴蝶,沒打算理會我的提醒。 那一天的事開啟了日後我和他一連串關於人和自然、慾望和控制(宰制)等的對話。我想,他最終聽進去了,因為之後他開始等待蝴蝶自己飛來找他,而蝴蝶也確實回應了他釋放的善意,曾經在他手上、頭上輕巧的駐足停留。他從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開始思考自己的一個動作可能帶給大地的影響。 我曾受台灣主婦聯盟的邀請,向許多親子介紹「綠繪本」的世界。對我而言「綠繪本」指涉的不單是繪本內容觸及了廣大的生態環境議題,更指向為了共生的未來,人們面對大地和萬物,應該有哪些善意對待的最基本態度。每一回,我總是喜愛講述《十四隻老鼠和捕鼠先生》(上誼)和《好好照顧蜘蛛》(阿布拉教育文化)。 《十四隻老鼠和捕鼠先生》講述一位老太太和她家地板下那一窩老鼠的故事。每一跨頁都以左右對照的方式推進故事,也就是說,左頁敘述「高雅的」老太太為了解決鼠患做了哪些努力,右頁就把鏡頭貼近老鼠大家族,看牠們如何機靈的躲過劫難,讓牠們眼中的「壞心腸老太婆」束手無策。一左一右兩相對照,趣味十足。 後來,老太太找了捕鼠專家來幫忙,這下子老鼠家族可不高興了!專家和老鼠各自盤算著該如何趕走對方。故事明明來到了「或你死或我亡」的最高潮,作者卻給兩方安排了硬碰硬之外的另一條路──「捕鼠先生和大老鼠碰面了,他們開始談判。」 當我看到兩方正襟危坐的談判畫面,不禁哈哈大笑。作者為甚麼不讓讀者好好觀賞一場人鼠大戰呢?如果這是一門生意,捕鼠先生大可露個兩手,殺幾隻老鼠,然後收錢走人,但問題是他愛上了老太太,他得處理的不是暫時性的問題,他必須完全的去除禍害才能兼顧剛萌芽的愛情。 作者的幽默和謙卑也在這裡呈現了,即使是專業的捕鼠先生,他也清楚知道一方消滅一方的作法解決不了永久性的問題,他選擇和老鼠一起尋找和平共處之道。結局是,老鼠們安靜的在地板下快樂過活,不叨擾老太太,而老太太和捕鼠先生步入了禮堂! 另一本《好好照顧蜘蛛》講的是蜘蛛海倫的故事。小男孩比利因為新搬進禁養寵物的公寓,依依不捨的將海倫送到動物園。本來希望工作人員能代為照顧海倫,但管理員都還來不及反應,海倫就像閃電一樣的溜到園子裡去了。 海倫到處結網,捕捉蒼蠅,讓原本因為蒼蠅問題而煩躁不已的獅子、大象和斑馬都可以享受生活中的安適與平靜。但這些都是動物園的管理員看不見的風景,他只看到動物籠子結了蜘蛛網,下令清潔人員必須趕在市長視察動物園之前打掃乾淨。即便助手提醒他蜘蛛網可能有用途,他只回應:「蜘蛛網只會讓我們的環境看起來一團糟。」真是這樣嗎?市長滿意的參觀完動物園之後,蒼蠅問題立刻浮上檯面,蠅滿為患,動物園幾乎失控。 直到他們發現有海倫出沒的駱駝籠子是唯一沒有蒼蠅光顧的區域,才明白是海倫照顧了動物園,從而改變了對待蜘蛛的方式。後來,海倫還生了一堆小寶寶一起守護動物園呢! 在我眼中,這兩本繪本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人們面臨處理環境問題時,態度上的轉變。前者提示除了直接滅絕對方這個方法之外,尋求其他解決之道的可能性;後者則是放下人類的本位主義,回頭思想一隻小蟲子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份量。 當一隻蝴蝶能夠在原野間好好活著,鼠麴草才有授粉、成長的機會;當這些和萬物共生存的觀念能像一顆種子撒落小讀者的心田,我想,人類才有機會和萬物迎接共美好的未來。 (《十四隻老鼠和捕鼠先生》目前絕版,未能取得封面圖。——編者)  
kjy16_20160529s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6.05.28
瑪利亞的事業—— 盧嘉勒
夏天常是舉辦活動的季節,1949年開始,夏日「瑪利亞之城」成為了「普世博愛運動」(Focolare Movement)一個典型的聚會。在「瑪利亞之城」裡,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練習按照福音的精神而生活互愛,在這片和平之地體驗人類合一是有可能的,合一形成了一個新社會的藍圖。 “Focolare”意思是壁爐,自從盧嘉諾與她的朋友成為一個小團體開始,人們便以這個名字稱呼這個團體的核心女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3年12月7日(聖母無染原罪節前夕),盧嘉勒年僅二十三歲,她在神師的協助和允許下,表明為愛天主而願意終身童貞,將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獻給天主。一群跟隨她的女青年亦渴望以互愛作為生活的方式和目標,她們也願意為愛天主而終身守童貞。盧嘉諾與她們成為了一個團體,她們渴望讓耶穌基督臨現在團體中間,耶穌是這家庭壁爐裡的「火」。 聖母瑪利亞是耶穌的母親、若瑟的妻子;瑪利亞領受天使報喜,懷孕耶穌。她稱揚天主時,流露了她是一位在日常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婦女;在她的眼裡,她看到每個人都是天主所愛的子女,她所詠唱的《聖母讚主曲》,顯示她看到社會上不同的需要:「他(天主)曾使饑餓者飽饗美物,反使富有者空手而去」(節錄《路加福音》1:46-55)。聖母瑪利亞是平凡的家庭主婦,在毫不顯眼的平凡生活中,跟隨著她的聖子耶穌,由加納婚宴追隨耶穌到十字架下,陪伴耶穌的門徒等候聖神,在耶穌的公開生活中參與傳揚福音的工作。瑪利亞是第一個跟隨耶穌的門徒,她是第一位平信徒(基督徒)。盧嘉諾相信「瑪利亞的事業」(Work of Mary)是最適合這個團體神修的精神——「普世博愛運動」以互愛作為從事一切的基礎,成員設法保持著主耶穌臨在的方式,守護天主對人的愛火,使這火常燃不熄,重現納匝肋聖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極權主義崛起,歐洲多國深受法西斯主義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蓄勢待發。1920年,盧嘉勒出生後不久接受聖洗聖事,領洗時取名席維亞(Silvia)。1938年底,她完成師範學院的課程,畢業時取得優秀的成績,考上一所天主教大學。當時大學只提供三十個免費學額,偏偏她排列第三十三名。這次失落大學免費學額的經驗使她感到到極大的痛苦,失望中,她卻似乎聽到天主在她的心裡說:「我要做你的導師。」1939年,席維亞獲得資助,到意大利北部城市洛雷托(Loreto),參加天主教大學女生的聚會。洛雷托是世界聞名的天主教朝聖地,相傳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時,天使將納匝肋聖家曾住過的小房子(「聖家小屋」The Holy House of Loreto)遷置到洛雷托,這件事吸引全世界的人前往那兒朝聖。聖家小屋的外圍蓋建了一座像堡壘般宏偉的聖堂(Basilica of the Holy House)。第一次踏進聖家小屋開始,席維亞深受感動,她曾這樣自述當時的體驗:「那時,我每天跑到聖家小屋,獨自在那兒沉浸在天主偉大的奧秘中,淚水禁不住湧流。在默想中,我感受到那兒可能發生過的每一個情景:聖母領報、瑪利亞和若瑟陪伴耶穌生活⋯⋯我懷著虔敬的心,撫摸那些磚塊和木樁,想像這所房子是由若瑟親手建造的,見證著聖若瑟辛勤工作;我似乎聽到孩童耶穌的聲音、瑪利亞的歌聲⋯⋯當我靠近那已變黑了的牆壁時,一份神聖的力量觸動我,我感受到天主在召叫我,終身奉獻給天主⋯⋯」 這份深刻的經驗使席維亞有所領悟,她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似是與聖家一起生活。在洛雷托舉行的女大學生聚會結束那天,聖堂聚集了很多年輕人,席維亞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將來有很多女青年與她一起,為天主而終身保持貞潔,像耶穌一樣離開家庭,與接受同一呼召的人一起為福音而生活——戰火連天,席維亞卻因感受到天主愛的呼喚,找到了一條生命的道路。回到特倫托,她與一位熟悉的神父分享這次特別的體驗,並邀請那神父擔任她的神師,幫助她認識天主的旨意。 1940至1941學年,她在特倫托一所由嘉布遣小兄弟會(Order of Friars Minor Capuchins)開辦的孤兒院當教師。當小朋友靠著書桌午間小休時,她常為學生祈禱,還經常利用遊戲教學法,激勵小朋友更積極的學習。在那兒,她認識了聖方濟・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和聖嘉勒(St. Clara, 1193-1253;另一中譯名為「佳蘭」)的生平事跡。這兩位中世紀聖人的德行,謙卑、仁愛、甘於貧窮的精神深深地吸引著她,使她愈來愈感受到信仰的真理豐富她的生命,還加入了聖方濟第三會,取名嘉勒(Chiara)。 (待續)  
kjy02_201511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28
長青畫家katie婆婆 隨心隨緣在學習
我手寫我心、我手畫我心,皆為創作之趣。已是祖母級的畫家張黃玉娟(Katie),能夠揮灑自如,不僅因為她飽經歲月的歷練,更因為她那份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在香港出生及成長的她,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後,才重返校園唸藝術;畢業後,創作不斷,於加港兩地辦過多次畫展,分享她的快樂。    (本報專題)「每次畫畫,我都好開心。完成畫作那一刻,我最有成就感。」Katie婆婆說,創作多年,她堅持每幅畫都表達不同的感覺和有新嘗試。 看她的作品,很感受到她的隨心。題材都是信手拈來的,例如她早期最為人熟悉的蘋果系列,創作靈感來自她求學期間,某次到訪有「大蘋果」之稱的紐約而來的。作品所記載的盡是她的真情實感。例如用色深沉的《心碎》,便是與一段不快事有關,是她作品中較少有的類型。「這幅畫我很喜歡,放在我位於加拿大的畫室多年,有次被朋友看到了,問我為何不放出來給其他人欣賞?」幾經思量,她選擇放下,不僅是對畫作,還有與之相關的那份感受。 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眼前的Katie婆婆,雖已屆花甲之年,但從她臉上卻沒找著太多歲月的痕跡,反而她渾身散發著一份經年月沉澱而來的隨和、從容,令人很想上前與她攀談。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她,二十歲那年,隨胞妹往加拿大生活,在當地銀行任職。婚後,則留在家中相夫教子。她愛報讀夜校的興趣班,如室內設計、製衣、西式和日式花道等。「我對藝術的東西較感興趣。」Katie婆婆微笑著說。 童年時,與繪畫相關的盡是美好的回憶。「香港的九月份多颱風,每次因此不用上學而留在家中,我就喜歡填色。」她說每次過年前,還愛拿著現成的賀年卡臨摹,博得她媽媽的讚賞。但對於要否當畫家或唸藝術,她從小到大的想法,就像這天在訪問中所說:「沒想過」、「不強求」。今天能走到這一步、有這樣的成就,Katie婆婆說,「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當有機會去學習和嘗試,她會勇敢地踏出去。而為她人生帶來重大變化的那一步,就是當年兒子想跟同學的爸爸學中國畫,她也跟著去拜師。但學了兩年,有次她想為紫藤掃描卻畫不成,令她萌生念頭往住處附近的蘭加拉學院(Langara College)修讀藝術課程。 在學兩年,課程充實,涉獵的範圍由藝術史到不同的創作媒介,如雕塑、設計、繪畫和陶藝等,令她大開眼界。課程完畢,她意猶未盡,繼續進修,成功考進世界著名的愛蜜莉卡藝術及設計學校(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好學不倦,珍惜機會 重返校園時,Katie婆婆已年近四十歲,是班中少有的年長學生,而且還是個華人家庭主婦,混在一眾年輕洋面孔中,是少數之中的少數。但這些也無阻她想學習的決心。有時周末要上陶藝課,她還得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起上課。「如果有機會給你去學習,為何不學好一點呢?」她說就是自己的這份執著讓她堅持到今天。她對藝術的愛好還感染了身邊人,她的三個孩子都喜歡音樂、繪畫,其中兩個孩子長大後當牙醫,Katie婆婆笑稱,「做牙模的立體設計概念,不就是來自雕塑了嗎?」 她的興趣很多元化,例如她愛看心理、藝術等的評論及散文,又愛看各式展覽。「要多看多涉獵,從比較中會更清楚自己喜歡甚麼。」她建議初學者要多去掃描,將吸收到的東西透過自己的一支筆表達出來。「每個初學者都經過臨摹階段,但畫完後,就要將別人的風格丟掉,去創造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慢慢便會有自己的風格。」現在她仍常去寫生,讓技巧更純熟。她的作品《熱情》,大蘋果下的水面就是她掃描多次的成績,讓她真正下筆時,不用再到水邊作實地觀看。 生活養份,融匯創作   閒時,她還喜歡為家中的床單等布料做滾邊和漂染圖案,又曾以作品中的蘋果作為T-恤圖案。「我就是有一顆好奇心,常想吸收不同的事物。」Katie婆婆說,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東西,不斷在她心內積累, 並自行融合,成為她源源不絕的創作養份。曾有藝評人讚賞她的作品含有很多元素。這天在其個展中看到她的作品《印象花園》, 便甚富中國畫的意境,而《我的七個夢之二:懷念》則記載了她中學時期,每逢聖誕節隨表姐到聖堂聽聖詩,以及最近她在外國偏遠山上的修道院聽男童唱聖詠的寧靜。對Katie婆婆來說,生活就是不斷在學習。「學的一刻我沒想太多,只是享受過程,及至去創作, 這些東西便自然走出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