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51220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5.12.19
一位父親的聖誕禮物
英國文豪狄更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當屬1843年出版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又譯為《小氣財神》),描寫刻薄吝嗇、人見人厭的守財奴史顧己在某個聖誕夜經歷的奇妙幻象。那部小書甫出版就造成轟動,至今仍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聖誕故事之一;不僅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戲劇、動畫,也曾被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御用茶商Fortnum & Mason選為聖誕櫥窗的佈置主題。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更是虔誠的基督徒,疼愛兒女的好父親。他為世人寫下膾炙人口的《聖誕頌歌》,也送給自己的孩子們一份量身訂做的「聖誕禮物」。這位父親寫了一本小小的故事書,以平易近人卻充滿愛的「爸爸的口吻」,講述主耶穌的一生。每年聖誕節,他總會親自為孩子們朗讀這本極為親密的「家書」;並在遺囑中指示,在他的孩子全部過世前,不得公開這份手稿。 1933年,當時狄更斯唯一在世的兒子在遺囑中寫下: 「在我死後,只要家族成員一致同意,就可以出版此書。」於是,手稿完成的將近一百年後,這本「狄更斯的傳家寶」終於面世,更於今年的聖誕前夕出版了繁體中文譯本,由我負責繪製插圖。 我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位「我的耶穌」。 無論是寫下福音的作者、講故事的狄更斯、聽故事的孩子們、畫插圖的我、或是閱讀此書的讀者們,都因著天主賞賜的想像力,在心中描繪「專屬於自己的耶穌像」。天主子耶穌不僅曾在山上改變容貌,直至今天,祂依然不斷變化自己,渴望以每一個人最容易接受的樣貌來親近人,帶領人們認識祂。 因此,我選擇以「影子畫」的方式來搭配狄更斯所講的耶穌的故事。「影子畫」,可以說是未完成的作品。因為,光憑黑白兩色的平塗光影,並無法看出畫中人物臉上的表情或細節。然而,卻提供讀者空間,在聆聽與閱讀之時,以各自的想像力給圖畫增添色彩,完成自己的圖畫。 在書本的開頭,狄更斯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孩子們,我很想很想讓你們知道關於耶穌基督的一點歷史, 因為每個人都該認識祂。世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像祂那麼好、那麼善良、那麼仁慈,而且那麼憐憫所有犯了錯、生了病或受苦受難的人。如今祂已身在天堂,我們都希望死後能去那裡相聚,永遠幸福快樂地在一起。如果不知道祂是誰和祂做了什麼, 你們永遠也無法想像天堂是怎麼樣的一個好地方。」 認識耶穌,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渴望。問題是,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閱讀福音。從前,在文字尚未普及、書本還屬於奢侈品的時代,基督徒大多靠「口」傳福音,說穿了就是講故事。除此之外,也有視覺上的輔助工具, 聖堂中常見的玻璃彩窗即為其一。許多世紀以來,藉著在彩繪玻璃前「看圖說話」,耶穌的故事被代代相傳了下來。或許,那樣的形式就是圖畫書最初的原型。 現在,幾乎每個基督徒家庭都有聖經。隨著教育的普及,人們也都有了基本的閱讀能力。然而,對於尚不識字的小孩子而言,安心臥在父母懷中「看圖聽故事」仍是汲取福音滋養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全世界最美麗的閱讀方式。身為基督徒的狄更斯明白,家庭是孩子們的第一所學校;在那溫暖的學習園地中,最美好的生命教科書則是耶穌的福音。因此,他撰寫並朗讀了《聽狄更斯講耶穌》,讓這本書成為滿懷父愛的聖誕禮物。 再過幾天就是聖誕節了。祝福每一位讀者,都能以渴望的心迎接祂,「看見」那位親自來、誕生在我們心中的小耶穌。
kjy06a_20151206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5.12.05
超出自己能力的勇氣
前陣子,因環境不適而得了濕疹。 病情嚴重的時候,渾身發燙、痛癢至極,恨不得能剝下一層皮來。還記得,在一個難以入眠的夜晚,我無奈地站在浴室審視自己,皮膚上那些又紅又腫的斑痕看起來竟是如此的醜惡可憎, 叫我感到嫌惡非常;別說碰觸,就連正眼面對也難以忍受。 那時,心中猛不防浮現了聖方濟親吻癩病人的故事。我嘆了口氣,只覺對那傳說有了更切身的體會,同時卻也不免疑惑。因為,我只不過看見自己身上的小紅斑,就產生了如此大的厭惡感;方濟又怎能親吻一位外表看來面目全非、慘不忍睹的陌生人?那樣的行動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我當然極願以聖人的善行為榜樣;可是,自己的本性卻是如此軟弱,到底能夠仿效多少?  後來,重讀薛拉諾撰寫的《方濟傳》,其中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 「他遇到了一個癩病人, 並以超出自己能力的勇氣吻了他。」 在那之前,注重外表的方濟一向嫌惡癩病人,甚至遠在二英里外望見癩病人的住處,就要舉手掩鼻。然而,仁慈的天主卻不願意讓方濟停留在虛華的表層,便親自將他領到癩病人面前,教導他認識「真正的甘美」,即使那事物的表面看來並不如是。於是,方濟以「超出自己能力的勇氣」吻了自己一向憎惡的對象,讓苦澀的化為甘美的。 對我而言,方濟的悔改經驗是多麼大的鼓勵!  「超出自己能力的勇氣」來自何處?除了那願意成全一切美善的天主, 還能有誰?因此,我其實無須擔憂自己的軟弱無力,因為行善的勇氣原本超出自身所能。我相信,只要我有心、肯真正乞求那份恩典,天主也會賞賜給我「超出自己能力的勇氣」,就如同祂曾在八百年前賞給方濟的一樣。
kjy06a_20151122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5.11.21
地藏王菩薩的裝扮
夙川公園的松樹下,有個「地藏王菩薩」群聚的腳落,東一個、西一座地立著許多矮小的石像。那些帶著純樸笑容的石菩薩多半只圍著一只紅布兜,幾尊雕工較精美的卻會按著季節「換裝」: 冬天圍圍巾戴毛帽、夏天蓋著遮陽的寬緣草帽、梅雨季身披鮮黃色的塑膠雨衣、櫻花怒放的開學時期甚至揹起神氣的皮書包……此外,置於石像前的供品也千變萬化,十分精采。 我每次經過,總會見到地藏王菩薩被打點得乾乾淨淨,穿戴著應景的新裝,顯得容光煥發。心中不免好奇,究竟是誰負責照顧清理?那些人又懷著何等心情為石像勤換新衣?  日本有很多關於地藏王菩薩的傳說。最普遍的說法是,地藏王菩薩是早夭兒童的替身與守護者。佛家信仰認為,早夭的孩童讓父母悲傷,無法累積孝順功德,因此得不到「渡河」的許可,只好漂泊於岸邊備受欺凌,難以超渡至彼岸成佛。他們的父母不忍愛兒受苦,於是樹立起地藏王菩薩,期望能藉此為愛子積點冥福功德,好助其早日成佛。因此,每一尊矮小的石菩薩都是早夭乳兒的影射,也都是悲傷父母的愛情寄託。 知道了地藏王菩薩背後的故事後,再看那些石像,頓覺意義非凡。 我雖然從未見過為它們打理換裝的人,卻可以藉由想像,窺見那些始終如一的身影。晴天也好,雨天也罷,他們懷著難以言喻的愛,攜帶孩子生前喜歡的飲料零嘴以及配合時令的裝扮,踽踽而來,又再踽踽而去。時間一久,我竟開始對那群冰冷的石像萌生感情,就好像認識了那些未曾謀面的父母親一般。 想像力,是來自天主的美麗賞賜。因著這份叫人感激的禮物,我得以從看得見的有形事物中,「窺見」隱藏於其後、肉眼無法直接見到的美好。
kjy06_20151108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5.11.07
過對得起自己的生活
母親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 我們家三姊妹可以說是被她的「故事」給餵大的。為了滿足孩子們永無止境的「聽故事癮」,母親總是很認真地四處尋找「材料」: 生活中、書本裡、兒時記憶、或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有趣的是,明明是同樣的故事, 一旦從她口中說出,就比原來「神靈活現」了許多倍,叫我們深深著迷。我想,自己之所以走上創作這條路,成了以文字和圖畫「講故事的人」,或多或少是受到這位啟蒙老師的影響。 三姊妹長大後,分別定居於美國、日本與臺灣。團聚的日子變少了,家庭的凝聚力卻日漸加深。如此深厚的感情連繫,除了得感謝父母不變的愛外,很大的原因或許在於母親不定期寄出的「家庭報告」。 「媽媽,說故事!」 年齡身型固然會變化,我們愛聽媽媽講故事的「心」卻始終如初。礙於現實環境,母親只好改變方式,以「文字」對女兒們說故事。她開始將想說的話寫在筆記本上,每隔不久就拿去影印成三份,寄給姊姊、妹妹和我。這份「家庭報告」的內容包羅萬象:夜深人靜的喃喃自語、左鄰右舍的大小事、上菜市場時的觀察、讀書或讀經心得、旅行記趣或童年回憶⋯⋯等。透過母親生動的描述與看待事物的新鮮眼光,我們三個客居他鄉的孩子總感覺像被拉回父母身邊,格格笑著「聽故事」,盡情享受父母親永不厭倦的愛與呵護。儘管,我們三人誰也沒給媽媽寫過回信,她卻從來不曾停止付出。母親寫給女兒們的家書,至今依然持續。 「一位偉大的母親從來不會說她付出多少,不僅不會說,也不曾感覺過她做了甚麼。她在做母親的過程中,已享受了她對孩子的心懷感激。因為,那不只是小嬰兒被誕生了,同時這位母親也以一種嶄新的方式誕生了。」(摘自內文)  後來,承蒙玉山社的總編輯垂青,母親從早已堆積如山的「家庭報告」中挑選出數十篇集結成書,並由我擔任插畫。能夠與母親攜手合作,一起將這部「始於愛,歸於愛」的作品公諸於世,實在是再幸福不過的事。 「像我這個年紀,就是應該好好地活著,並努力學習活得圓滿俱足,活得興高采烈,活得淋漓盡致。」(摘自內文) 我的母親,正如她所說的,每天活得興高采烈、淋漓盡致。   在此,我願與大家分享這本真誠的「媽媽經」,並祝福每位讀者,都能從閱讀中感受到源源不絕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