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160626a_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6.06.25
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
長崎位於日本九州西端,是背山面海的狹長港都。 1945年8月9日早上11點2分,一顆原子彈掉落在長崎的浦上地區,天空中開出一朵形狀駭人的蘑菇雲。「山里小學」位於距離爆心地七百公尺處,全校一千三百名學童中,僅有兩百人生還。長崎浦上化為寸草不生的焦黑荒野,許多孩子成了孤兒, 肉體慘遭輻射侵蝕,心靈破碎,傷痕累累。 四年後,永井隆博士邀請三十七個山里小學的學生,手寫或口述自己的原爆體驗。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書中最小的孩子才四歲,最大的則是十二歲。永井隆博士的目的,其實也是長崎人共同的渴望,就是讓原子荒野上稚嫩的吶喊,更廣闊、更清晰、更響亮地傳達出去:  「不要戰爭!不要戰爭!」 在原子雲陰影下掙扎求生的孩子們,默默忍受遠超過他們所能承受的苦痛。驚人的是,整本書中卻找不到任何一句抱怨或仇恨。三十七個孩子中,有人從此帶著無從遮掩的傷疤、有人失去父母或兄弟姊妹、也有人喪失家園或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固然不明白引發戰爭的仇恨糾葛,卻柔順地接受了天主的安排,沒有人問「為甚麼是我? 不公平!」,也沒有人叫囂:「總有一天要報仇!」相反的,他們讓充滿苦難的生命成為見證, 化為祈禱。 「奶奶總是對我說:『一切都出自天主的旨意。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我也想要和奶奶一樣,有一顆美麗的心。」(辻本一二夫,當時五歲)  「當時,我們的確覺得難堪,的確難以忍受……可是,那無邊無際的苦難與犧牲卻又以完全出乎預料的方式,為現在的我們帶來莫大的幸福……」(深堀正,當時八歲)  「媽媽的燒傷復原後,留下一塊巨大的傷疤。不過,我並不覺得那塊傷疤難看。」(片岡泰男,當時十歲)  本書出版後,永井隆博士按照篇幅比例,將版稅分給三十七位小作者,並邀請他們從所得中捐出一部分,共同豎立名為「那些孩子們的碑」的紀念碑。碑上沒有任何文字,只鑲了一枚銅板,以浮雕方式描繪一位跪在烈焰中合掌向天祈禱的小女孩。直到今天,山里小學的兒童們依然每年聚集在碑前, 為逝去的學長學姐祈禱,重新宣告和平誓言。 「原子彈,很惡劣,很痛,再也不要了!」 《原子彈掉下來的那一天》紀錄的並非過去的歷史,而是貫穿現在、直通未來的和平禱聲。
kjy06a_20160612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6.06.11
派遣
明洞,是韓國首爾市極為著名的商業區,也是遊客必訪的觀光勝地。最主要的大街商家林立,處處可見餐廳、旅館、銀行、服飾、美容、雜貨、紀念品店……白晝已然車水馬龍,入夜後更加燈火通明、水洩不通。明洞的巷弄化為夜市,擠滿了炸薯卷、烤魷魚絲、爆米香、畫麥芽糖、串滷味、炸雞腿、販賣海苔的攤販,叫人眼花撩亂。 沿著明洞最主要的大街往東走,可見矗立於小山丘頂端的哥德式紅磚建築。那是明洞主教座堂,也是韓國天主教會的誕生地。每天清晨,聖堂外傳來清空垃圾箱與洗刷街道的聲響,內部則可聞低沉的詠唱與祈禱;裡外唱和,各司其職,一齊迎接明洞的晨光。 有一回,主日彌撒結束後,參禮者川流不息地湧出大門,穿越聖堂前的廣場,順著緩坡往下走。我站在坡頂,看著人潮的動線宛如支流,潺潺流入明洞大街摩肩擦踵的主流中,頗感衝擊。因為,幾分鐘前還在聖堂內微笑握手、互祝平安、並於結束時友善行禮道別的人們,轉瞬之間竟已化為鬧區的一部分,再也分不清誰是誰,也無從辨別哪些人是基督徒了。 「彌撒禮成。你們去傳報福音吧。」 在每一次的感恩禮中,我明認信仰,接受祝福與派遣,走入人群。 從表面上看來,我與周遭的人並無兩樣。然而,在我內的「光」卻是不能隱藏的。只要跨出聖堂的門檻,我就成了基督在世的代表、福傳的使者,有責任將福音的喜樂帶給還不認識信仰的人。 「我不求祢將他們從世界上撤去,只求祢保護他們脫免邪惡。他們不屬於世界,就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若望福音》17:15-16)  正如天父派遣了基督,基督同樣派遣了我,進入世界。 祂願意我與世界一起生活,卻活得「不一樣」。  
kjy06a_20160522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6.05.21
好惡的基準
根據某家電視台的調查,最不受日本小學生歡迎的營養午餐食材排行榜中,青椒與紅蘿蔔高居首位。無論它們被切成多麼細小的碎塊,總會被挑嘴的孩子們挑出,遺棄在餐盤邊。有時候,廚師乾脆將那些食材打成果汁或濃湯,卻依然成效不彰,經常被原封不動地退回。孩子們的好惡與偏食習慣,總令設計午餐菜單的營養師傷透腦筋。 小學生不喜歡青椒與紅蘿蔔的原因很簡單:「苦苦的」、「臭臭的」、「味道很奇怪」、「難吃」、「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電視畫面中,不小心嚐到青椒的孩子愁眉苦臉,齜牙咧嘴又大吐舌頭。那模樣看來不免好笑,卻也讓我憶起自己的童年。小時候,我的味覺標準同樣單純,就只有「好吃」或「不好吃」而已,其餘因素一律不列入考量。因此,小兒科醫院的藥丸子必須包上糖衣,咳嗽藥水必須添加糖漿,才能勉強讓我吞下。 隨著年齡增長,下判斷的標準逐漸多元化起來。 現在,當我考慮是否吃喝某種食物時,除了「好吃」或「不好吃」之外,還有許多味覺以外的準則:「這種食材對我的健康有益」、「這種蔬菜富含食物纖維,有助於消化」「這道菜的卡路里過高,還是少吃為妙」……除此之外,也可能出現個人利益之外的考量:「這個水果很好吃,婆婆一定會喜歡,留給她吃好了」、「購買這些農產品,可以幫助小農維生」、「多選購並食用熊本地區的蔬果,等於間接支援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不吃這些食材,將對地球的生態平衡有所助益」…… 感謝天主,賞賜人類理智與自由選擇的能力。 生命是不斷的成長與學習,不僅在飲食的喜好上,信仰生活更是如此。藉著日常生活的練習,我希望自己能逐漸脫離直接來自肉體的好惡,改而注視更高遠的目標,在大小事上做出合宜的判斷。  
kjy06a_20160501s
icon48
微風細語
2016.04.30
看不見的奉獻
在石川縣金澤市旅行時,造訪了聖神會照管的修院聖堂。 美麗的木造小聖堂歷史悠久,羅馬式建築的白色拱頂鑲著群青與暗金色帶邊,看起來好似連綿不斷的白雲與藍天。祭台頂端的壁畫中,耶穌君王敞開雙臂,上方則是天父的手與高展雙翅的白鴿。聖堂內的格局更令人眼目一新:左側是帶有跪凳的座椅,右半邊卻鋪著榻榻米。 「為甚麼只鋪半邊榻榻米?」我問負責聖堂的義大利修女。 「聽說,聖堂剛落成的時候,全部都是榻榻米呢!」修女笑著說:「當時,日本人還不習慣使用座椅,全都跪坐著望彌撒。此外,這裡鄰接醫院,經常有行動不便的病患前來祈禱。因此,後來雖然改設座椅,卻依然保留了一半的榻榻米席,提供使用者較寬敞的空間需求。」 「原來如此!真貼心。」我說。 「聖堂的設計師雖然是瑞士人,卻大量採用了當地獨有的技法與建材。譬如,正前方的十字架出自某位雕刻獅頭的名匠之手,兩側的廊柱則採用傳統工藝的漆器塗法。」修女接著說:「另外,祭台後方的背板,不僅刻滿了拉丁文禱詞,又貼上昂貴的加賀金箔,極為華麗。」 「背板?在哪裡?」我瞇起眼來,遍尋不著。 「在聖體櫃後面,被兩旁的花瓶和燭台遮住了,幾乎看不見。」修女指著祭壇深處說:「這就是日本人的專業精神,很令人感動。即使作品無人注目、不受人稱揚,工匠們卻不偷工減料,盡全力呈現最美好的一面。」 那面看不見的金箔背板,讓我想起福音中耶穌的教導: 「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瑪竇福音》6:6) 將近一個世紀前,一群手藝精湛的工匠盡力妝點了天主的聖殿。他們靜靜地工作,默默地離開,沒有留下名字。 他們的作品,卻直接面對天主,是看不見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