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32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25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慶金禧 愛的足印 善牧良師 身教啟廸童心
  同學們,誰創辦了你所就讀的學校?何時創辦?在重溫學校歷史片段的同時,你能體會創校的師長們,為培育兒童及青少年而默默耕耘的心思嗎?   (本報專訪)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在慶祝創校五十周年之際,全體師生最近踏上一條尋根之旅,從現時位於大埔富亨邨校址,步行至位於大埔墟運頭街的舊校舍,即聖母無玷之心堂。1960年代初,當時擔任聖母無玷之心堂主任司鐸、已故的宗座外方傳教會桑得嵐神父(Rev. Narciso Santinon, PIME, 1916-95)有感於區內漁民子弟的需要,利用聖堂有限的地方和資源,開辦聖母聖心小學(私立小學)。創辦之初,由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梁志修修女,擔任首位校長。   飲水思源 珍惜前人心血 1962年9月,開學天,十七位一年級學生首先加入聖母聖心小學的大家庭;這學年的下學期,七位二年級學生入讀該校。學校隨後每年加開一個班級,直至六年級,並於1969年獲政府資助;及後,因區內學位需求增多,學校利用聖堂部份地方作為課室,上下午校共開辦八班,學生多達三百多人。該校於1991年遷往富亨邨現址,新校舍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容納更多學生上課。 去年底,大埔聖母無玷之心堂慶祝建堂50周年,該校林貴蓮校長忽有靈感,構思是次「尋根之旅」活動:「中國人說飲水思源,藉慶祝學校50周年,我希望讓學生認識學校的歷史和創校的源頭。原來,天主教在大埔區的發展已經150年了,這與本校的發展有莫大關係,願本校師生明白傳教士和神父們艱辛的傳教工作,及他們為本區的貢獻。」當日早上,六百多位師生和教職員浩浩蕩蕩地出發,高年級與初小年級的學生手牽手,步行到聖堂,學生分班參觀昔日的校舍,重溫學校發展的歷史。 對於該校四位校友老師來說,這趟尋根之旅別具意義,他們感觸良多。其中兩位校友老師歐慧儀主任及胞弟歐家文主任,分別於1985及1989年畢業於該校,他們的父母當時更是該校的校務員。這個公教家庭與學校,結下不解的情緣。活動當日,歐慧儀主任帶領學生參觀舊校舍:「從前的校舍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由兩個課室、教員室、校長室和校監室組成,上層是聖堂。在上課的日子,聖堂的後部份以流動壁報板分隔,改成課室。那時,同學們都很自律,不會在課室裡叫囂,因為大家都明白聖堂是莊嚴的地方。」一幅在小六畢業茶會中拍攝的照片,令她難忘:「我們沒有禮堂,只在面積細小的課室裡,舉行茶會。我們與桑神父一起分享美味的蛋糕,大家已心滿意足。」    
kjy02_201203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18
真理與愛的力量 祈禱宗會 禱聲傳千里 2
祈禱與服務 培育信仰成長 

當日聯校彌撒後,聖保祿學校祈禱宗會會員、中七學生區詠詩接受本報訪問。笑容可掬的詠詩在嬰兒時領洗成為教友,她在中學階段始認識祈禱宗會:「我在上一個學年出任校內祈禱宗會會長。我十分渴望成為輔祭,每個學年初,剛入讀本校的公教學生可選擇加入不同的善會,為學校服務。本校祈禱宗會培育公教學生擔任輔祭職務,在彌撒中協助神父,這也是我最初加入的原因呢。」詠詩除了達成這個心願外,她渴望透過祈禱宗會,與天主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使每天的生活變得更豐富。 
該校祈禱宗會現有六十多位會員,詠詩喜見會員人數每年遞增,團體內朝氣勃勃(見圖1,本年新加入的會員)。她認為負責老師的鼓勵和帶領,幫助團體健康成長:「每個星期二的午飯時間聚會,幹事與會員一起吃午飯,互相分享信仰和生活點滴。學校每逢週五舉行彌撒,全體學生參與。我們培育剛加入的會員成為輔祭和領經員,讓她們在週五彌撒中協助神父舉行禮儀(見圖3);此外,較隆重的彌撒如開學彌撒、聖保祿瞻禮彌撒等(見圖2),我們亦會從中協助。」在校園內外,該校會員進行愛德服務,如四旬期內推行飢饉午餐,今年的飢饉午餐特別為東非災民籌款。會員也曾為聖保祿女子宿舍的長者舍友安排活動等。
 每天,祈禱宗會會員奉獻個人的思、言、行為、憂苦和喜樂給天主,也特別為教宗意向祈禱。祈禱的美好經驗為詠詩帶來驚喜的得著,她說:「透過祈禱,我感到與教宗的距離拉近了!教宗雖身在遙遠的梵蒂岡,在他指定的意向中,曾為中國的教友祈禱,我感受到他對中國教會的關心。我每天也特別在祈禱中,記掛著中國的主內弟兄姊妹。」(仨)
kjy01_2012031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18
真理與愛的力量 祈禱宗會 禱聲傳千里
  今年二月十一日,露德聖母瞻禮的日子。香港華仁書院的小聖堂內,四間天主教中學的祈禱宗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會員收歛心神,準備參與彌撒。穿著白色祭衣的愛爾蘭籍耶穌會會士、祈禱宗會(華語組)神師余理謙神父(Fr James Hurley, SJ)主持彌撒,他歡迎十多位公教學生加入祈禱宗會,共同為該會的宗旨努力——為愛耶穌聖心及救人的靈魂,把個人的日常生活,與彌撒中耶穌的犧牲結合起來,成為神聖的奉獻。   (本報專訪)九龍華仁書院耶穌會修院內靜悄悄的,偶爾傳來鳥兒的叫聲,或是學校的鐘聲。余理謙神父微笑迎來,他主動提出帶領本報記者參觀修院,更親切地邀請記者在小聖堂內一同祈禱。這樣,訪問的開端,就從祈禱開始 ⋯⋯   與基督同行 奉獻生活苦樂 祈禱宗會於1844年,由耶穌會會士在法國成立。至今,祈禱宗會是一個天主教國際組織,總部及中央辦事處設於羅馬。余神父自2005年始,擔任香港教區祈禱宗會神師,談及祈禱宗會現況時,他慨嘆不已:「翻查歷史資料,祈禱宗會於1904年已在香港教區設立。本港現有50多個堂區及約200間天主教學校,卻僅有7個堂區及4間學校仍設祈禱宗會。更可惜的是,在世界各地的祈禱宗會同樣遇到會員人數遞減的情況。」 十九世紀中葉,在法國的耶穌會修院內,年輕的傳教士們渴望到世界各地傳揚福音,可是這願望並不容易達成。一位耶穌會神父有見於此,他提出福傳工作的不同方式 —— 透過祈禱及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催生了祈禱宗會。 余神父指出,祈禱宗會的靈修特點包括每日奉獻禱文、為教宗意向祈禱(總意向及福傳意向)、耶穌聖心敬禮和聖體青年運動(Eucharistic Youth Movement)。在訪問中,余神父經常提到祈禱宗會總秘書長白尚理神父(Fr Claudio Barriga, SJ)。這位來自智利的神父周遊列國,了解各地祈禱宗會的發展狀況:「數年前,他曾到訪香港。他也特別強調聖體青年運動的重要,今年,聖體青年運動在阿根廷舉行國際性聚會,聚集不同國家的青年會員。我真的希望香港的青年會員也能參與,這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經驗!」   與大眾並肩 關心社會公義 這位年屆八十五歲的傳教士,在香港生活逾半世紀,操流利廣東話。余神父成長於愛爾蘭,小時候,已對中國略有所聞:「那時候,堂區提供關於傳教士到其他地方傳教的消息,如中國和非洲。」1952年,當年,余神父仍是一位修士,他偕三位修士和一位神父乘船越洋來港,展開傳教的使命。 細數往事,余神父曾是天主教大專聯會和公教職工青年會的神師,他關心貧苦大眾,與年輕人和工廠工人為朋,親身接觸社會上不公義的狀況,他坦言這段時期的生活經驗終生難忘。至今,余神父關心社會公義的心火從未減退:「青少年,你們在祈禱的時候,別忘了為社會的公義和有需要的弟兄姊妹祈禱。這刻,我想起了本年八月的總意向 —— 為囚犯得到公平和尊重的對待祈禱。其實,除了教宗的祈禱意向外,我們也可以為香港教區主教的需要和意向祈禱,特別是本港日益轉變的社會問題。」 為了加強天主教學校間祈禱宗會的聯繫,四校包括香港華仁書院、聖保祿學校、嘉諾撒聖心書院和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自去年首次舉行聯校彌撒及會員入會儀式。余神父期望更多教友和天主教學校認識和加入祈禱宗會,讓這個團體活潑起來。他提醒年輕人不忘祈禱與服務的生活,兩者應互相配合:「三月份的總意向是為婦女的貢獻祈禱。小朋友,除了為媽媽、嫲嫲和外婆祈禱外,你們也可以行動報答她們,例如幫忙做家務或送上小禮物。」 一個小時的愉快交談結束了,余神父微笑說:「我們一起念每日奉獻禱文及為教宗的意向祈求,好嗎?」祈禱,把我們與世界上不同角落的弟兄姊妹連繫一起 ⋯⋯   每日奉獻禱文 仁慈的天父, 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 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 願這奉獻,聯合祢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 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 願在聖神內, 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 為祢的聖愛作證, 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亞孟。    
kjy02_2012031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11
大震災以後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