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_20160522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5.21
善用「塔冷通」—— 給今天的「港孩」
主人要遠行,把財產託付給他的僕人,分別給了他們五個、兩個和一個「塔冷通」。過了多時,主人回來跟他們算賬,讚賞兩位善用「塔冷通」的僕人善良忠信,讓他們進入福樂;責備那個埋沒手上「塔冷通」的僕人可惡懶惰,要把他丟在黑暗中。(參考《瑪竇福音》25:14-30) 耶穌講述的這個比喻,提及的「塔冷通」原本是錢幣單位,這個字慢慢演變成為了今天英文的「Talent」一詞,也就是「天賦」的意思。 聖經告訴我們,天主給了每人不同的「塔冷通」。當代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擁有一套獨特的智力組合體系,在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動覺、音樂、人際關係、內省、自然辨識等不同的智能之中,必然有某方面特別突出。作為家長或老師的我們,要讓孩子懂得欣賞自己的長處,也要明白自己的不足。讓孩子發揮聰明智慧,善用自己突出的範疇,取長補短,進行有效學習。 今天的孩子,除了擁有天主賜予的「聰明智慧」外,還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聰明」裝置和「智慧」產品(Smart devices)、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s)、智能電視(Smart TV),甚至我們的居住地也要朝著聰明城市(Smart City)的方向發展。當身邊的事物全都號稱滿有智慧時,我們的孩子會因此變得更聰明嗎?還是活在聰明城市,把玩著聰明裝置,人卻變得愚昧?我們應當讓孩子發揮聰明智慧,善用這些產品作為探索世界、改善自己和他人生活的工具。 當孩子了解自己強弱之處,懂得善用學習工具時,更要學會自主自學。自主就是對事物有確切的見解,能夠自我管理,作恰當的選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學習就是讓孩子主動分析自己的學習需要,策劃學習目標,辨析學習資源,選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及評估自己的學習成果。家長和老師的角色既不要操控,亦不要放任,而是陪伴著孩子成長。 也許是基於我們對孩子的溺愛,或是工作逼得我們倚靠家傭照顧孩子,很多香港孩子被寵得失去自理能力。其實只要我們願意把自理的責任交還給孩子,在旁伴著他們嘗試自理的工作,他們定會建立自理的能力。我們還要讓孩子發展自律態度,使他們不必靠外來的看管,而是服從內心的規範,考慮別人的需要,作出自我約束的行為。 值得感恩的是在我們學校裡,大部分家長都願意與我們並肩培育孩子自理自律的能力和態度。我們更致力實踐天主教學校的使命,培育孩子: 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實話實說,捍衛真理; 堅守「義德」,尊重他人,公平相待,維護人權; 實踐「愛德」,視為瑰寶,彼此服務,關懷弱小; 尊重「生命」,視之為寶,懷著望德,面對逆境; 愛護「家庭」,無私託付,忠誠守諾,團結和睦。 讓孩子明白,並且堅守天主教學校的核心價值,孩子才懂欣賞天主的創造,熱愛生命,關心社會,延續國家的優良傳統,尊重普世的多元文化。 後記:還記得數年前,以「超人父母 vs 怪獸家長」為題,寫了一篇分享,最後一段提到:「讓我們一同共勉,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努力引領孩子。期望他日『港孩』一詞,可以由『貶詞』化為『褒詞』,用以形容一群在父母和老師嚴寬有度的教導下,懂得面對挑戰,克服困難,跨越障礙,爭取成功,為自己成敗得失負責的『香港孩子』。」 今天,更希望我們的「香港孩子」能夠善用天主給予我們每人不同的「塔冷通」,真正做到自主自學,自理自律,貢獻香港、國家,以至世界。 作者為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校長  
kjy16a_20160522s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6.05.21
瑪利亞的事業—— 盧嘉勒
每年七、八月,世界各地都會舉行夏日「瑪利亞之城」(Mariapolis),香港也不例外。綠樹成蔭,樹的生命由小種子落地生根開始。1949年七月,盧嘉勒(Chiara Lubich)和她的朋友放下手上忙碌的工作,來到一座山上休息。這時,他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彼此相愛的喜樂,而這份喜樂的體驗帶來的平安,也是他們一直努力和期待更多人來共同分享的。「瑪利亞之城」由此誕生。 1920年,盧嘉勒生於意大利特倫托(Trent)一個小康之家,在家裡排行第二,她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父母從事印刷報紙的工作,母親每天在參與彌撒和領聖體後上班。盧嘉勒與兄長和妹妹在簡樸的家庭生活中,學習團結友愛。她專注學業,數學科成績尤其優勝,喜歡追尋信仰的真理。童年時,一位熱愛聖母瑪利亞的修女特別喜愛她。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和經濟動盪,1930年代意大利的經濟不景氣,盧嘉勒的家庭也變得貧困。她十三歲時,除了努力讀書,還抽時間為鄰近的女孩補習,以幫補家計。 1938年底,盧嘉勒升讀大學,主修哲學。這時戰火瀰漫整個歐洲,意大利也受影響。盧嘉勒無法繼續學業,她以私人家教賺取生活,同時積極參與教會的工作,特別為有需要的人服務。1944年5月13日,無情的炮火轟炸特倫托,居民惟有逃跑到防空洞躲避。經過一夜轟炸,街道變得死寂。很多人趕回家查看,迎面而來的一個婦人突然抓著盧嘉勒,「我的親人死了!我失去了四個親人!」那婦人痛苦呻吟,似是控訴延續不斷的戰爭令房屋蕩然無存,無數家庭流離失所,還有很多年輕人在前線陣亡⋯⋯黑漆漆的防空洞裡,每個人都惶恐不安。空襲沒有停止,即使躲進防空洞也隨時會被擊中,人的生命有甚麼意義?天主還在嗎?天主捨棄了祂所愛的人嗎?盧嘉勒逃跑時只能攜帶一本細小的福音,她翻開聖經,「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甚麼捨棄了我?」耶穌在十字架上曾說過這句話,他們深深地感受到一份催迫力,他們願意愛那被釘在十字架上、被捨棄的耶穌,耶穌還說:「願眾人都合而為一!」他們願意選擇耶穌,聆聽他。 (待續)  
kjy13a_20160515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5.14
用心聆聽
二十五年教學生涯中,與學生交往無數,對我來說,孩子的每張面容、每項需要、每個故事,也是獨一無二的。 偉業是一名活潑好動的小男孩,他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對世界充滿著好奇。他是家中獨子,極受父母和長輩的疼愛。有一次,我請他幫忙將一疊宗教作業放在地下的簿櫃內。他立即回答:「我甚麼也不懂!不要請我做,好嗎?」「偉業,工作很簡單,你一定可以完成。我請多一位同學陪同你吧!」久而久之,他便成為了宗教科的科長了。第二年,他憑著甜美的聲線被選為聖詠領唱團之團員。每天早會祈禱時,他便與其他團員一起領唱聖詠。有一天早上,正當我找領禱員時,剛巧碰見偉業。我邀請他幫忙,今次,他竟然一口答應。雖然,他第一次領禱確實有點緊張,總算表現不俗。隨後,偉業每天早上也自動自覺來找我,看看他可否有機會在禮儀上作出幫忙的地方。現在,偉業已成為一位領禱小天使。 另一位小天使庭欣,害羞怕事,對一切陌生的環境感到膽怯。眼睛無時無刻也流露著渴望鼓勵和機會。可惜,她從來不敢說出半句的要求和期望。在老師的安排下,她被選為聖詠領唱團的團員。每天早上,庭欣提前到校參與聖詠領唱團練習,從不間斷。每逢考試前夕,她便偕同團員以歌聲為同學打氣加油。 在老師的眼中,若我們多給予孩子學習機會,定展現他們的能力和進步。 《聖經》告訴我們:耶穌疼愛小孩子。「有人給耶穌領來一些小孩子,要他撫摸他們;門徒卻斥責他們。耶穌見了,就生了氣,對他們說:『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馬爾谷福音)10:13-14)老師從批改一疊又一疊學生簿冊開始,策劃及執行一項又一項繁瑣學校行政工作,找出了傳揚福音的路——就是以一顆真誠的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和需要,並利用不同形式學習活動,諸如組織聖詠領唱團、福傳先鋒、領禱大使等,帶領孩子走到耶穌的跟前。 老師,孩子需要你細心的關顧,感謝你!願與老師一起尋覓那遺失的羊,一起領他到羊棧裡去。 作者為寶血會培靈學校校長  
kjy01_201605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07
新教友媽媽的喜悅 孩子是走近基督的天使
聖經描述天主深愛人類,「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撒意亞先知書》49:15)已為人母的劉詠敏,透過信仰的力量,體會天主賦予這份母職。 (本報專題)剛於本年復活節領洗的劉詠敏,坦承從前常感憂慮;自從認識天主後,她透過祈禱,向天父交託,並祈求天上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為她及家人代禱。現在,她常感到內心充滿平安。今年母親節,詠敏一家過得饒富意義:她和丈夫、兩個孩子早前在聖德肋撒堂受洗,成為天主子女,整個家庭更能感受到天主的祝福。 詠敏的長女楊焯琪,今年四歲,長有一副天使臉孔。訪問期間,焯琪大多安靜地坐在雙親身旁。詠敏看著眼前的女兒,一臉溫柔。「她確實是上主派來的小天使。」詠敏說。原來焯琪天生有特殊需要,一直以來,詠敏既要接送她去接受不同訓練,又要兼顧護士工作,再加上終日擔心女兒的前路,令她幾近心力交瘁。從前每當有人問起女兒,詠敏也會感觸落淚,與她現在的神態自若,判若兩人。 美滿婚姻 夫婦同行 有次,詠敏的丈夫楊耀漢有朋友來訪,閒聊間朋友建議他們夫婦二人去慕道,耀漢說:「我這位朋友在公教家庭中成長,他和太太及孩子也是教友,一家人都很虔誠。他見我們在照顧孩子方面有壓力,建議我們嘗試從信仰中找出路。」於是,詠敏搜尋住處附近的慕道班資訊,最終她和耀漢參加了聖德肋撒堂的慕道班;耀漢這位朋友和他的太太也成為耀漢和詠敏、幼子卓庭和長女焯琪的代父、代母。 他倆都相信今天有幸受洗,是上主對他們一家的眷顧和安排。耀漢決定將從前對天主教一無所知的詠敏,帶到教會,及將一家人引領到充滿愛與喜樂的福地裡。耀漢在天主教學校念中學,對教會略有所知,成年後因事遇見一位前輩,那位前輩鼓勵他多從宗教中尋求平安。自始,在大學實驗室工作的耀漢接觸不同宗教,直至走進聖德肋撒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適,很想在聖堂裡待下去。 聖母芳表 母親典範 參加慕道班後,翻閱《聖經》和聆聽導師講解一段時間,重新看自己的孩子,詠敏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是上主的恩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我們做父母的,要放下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互相比較的心態。」詠敏說現在比較明白焯琪的處境和困難,更重要的是,在與女兒相處的日子裡,讓本來急躁的她變得有耐性。「女兒的情況讓我看到自己內心的空虛,是她引領我去尋找天主。」 同是母親的身份,詠敏感到她與聖母特別親近。四旬期間,拜苦路的其中一處,聖母懷抱耶穌的悲痛令她感同身受。在有關聖母的記述中,她對「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路加福音》1:39-56)印象深刻,聖母對自己的孩子以至身邊每一個人的愛德及對天主的信靠,都是詠敏希望學習的。現時,詠敏每晚祈禱,她自言從中學懂交託,內心感到安穩,思想變得正面、積極。能夠放下執著、掛慮,讓她感到丈夫的支持,願意接受他的忠告。耀漢也在聖經中獲得啟迪,「你們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苦足夠一天受的了。」(《瑪竇福音》6:34)他深信天主對一切自有安排,「一個家庭能夠健康生活,很需要信仰的支持,從中讓我們看到希望。」耀漢說。他倆都期望孩子稍長後,孩子可參加堂區的主日學,加深認識天主。領洗後,詠敏的聖名是瑪加利、耀漢是多默、焯琪是里狄雅、卓庭是弟茂德,他們都願意像這些聖人般,跟隨基督,活出基督徒的喜樂。(敏 /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