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_20160626b_s
生命動力
2016.06.25
【喜樂小書架】生命良伴
同學們最熟悉的《新約聖經》片段,可能是天使向聖母瑪利亞宣布一個大喜訊——瑪利亞將懷孕生子⋯⋯聖誕節話劇給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受到耶穌的誕生是不平凡的。耶穌的誕生是來自天主的喜訊,與若瑟和瑪利亞有密切的關係;這位初生的嬰孩與當時的統治者黑落德有關,平靜山野上的牧羊人歡迎他,來自遠方尋求智慧的賢士也來朝拜他。 除了福音,《新約聖經》也包括《宗徒大事錄》、《聖保祿書信》、《默示錄》等二十七卷書。《舊約聖經》更匯集了四十六卷書,貫穿三千年的歷史。《我至愛的聖經》(My Beloved Bible)以簡潔的篇幅,介紹《聖經》是天主的說話。因著耶穌,我們知道天主是愛,因而天主的說話是愛的語言。 《我至愛的聖經》突破了一般兒童版聖經停留在初小階段的限制,《舊約》故事包括多位生命歷程有獨特經驗的人物:盧德、亞納、多俾亞、艾斯德爾皇后、耶肋米亞等。《新約》故事延伸至耶穌的苦難、死亡與復活、初期教會。此外,每篇故事特選「金句」、某些篇幅加插人物介紹(例如十二門徒的個人簡介),這些精心設計的小資料,點滴呈現創作者注意到小讀者的興趣、需要和能力, 輕巧地運用聖經研究的方法,設計和編寫這本屬於成長中的孩子的生命之書。 正因讀者對象有較高的閱讀能力,這本剛面世的圖畫聖經,努力地把一部《聖經》的內容濃縮在八十頁的篇幅。一直以來,華語社會給兒童編寫的中文聖經,經常看到的版本好像遺忘了九歲至十三歲的孩子,實在可惜。一本能夠配合中小至高小年級學生的心智又達至學術水平、中英參照的圖文《聖經》,相信是不少公教家長和老師殷切期待的。  
kjy12_20160626a_s
icon59
香港故事
2016.06.25
跑馬地為何叫快活谷?
跑馬地位於灣仔區中南部,原稱黃泥涌谷。得此名,是因為此地原有一灣從黃泥涌峽道流下的黃色泥水積聚。後來港府開鑿了寶靈頓運河, 把水引到鵝頸澗出海,其上的橋便叫鵝頸橋。石渠雖封成路,但地名仍在。 這兒北面可看到海灣,被兩個小山圍隴,形成一個谷地,西邊的名為摩理臣山,東邊的名為禮頓山。開埠初,這谷原是一片沼澤地,填平後,英國軍隊在上面蓋了一座軍營。由於環境惡劣,加上英國軍人不適應本地的濕熱氣候,許多人患了瘧疾( 當時的人只知道是一種「熱病」),很多軍人染病身亡,被埋葬就在這山谷一帶,時人稱為「紅毛墳場」。聖經說人間是涕泣之谷,基督徒認為死亡是安息,安息是才可往天鄉,於是稱這墳場一帶為Happy Valley。歐洲人取此名是為了紀念死去的同胞,安慰他們遠在英國本土的親人。中文把此地直譯為「快活谷」,也很傳神。 英國軍營搬走後,港府開始清理和改善這兒的環境衛生,在原有的平地上建了一條賽馬跑道。於1844年12月舉行首次賽馬活動。至1846 年12月,跑馬地馬場啟用,但當時賽馬純粹業餘性質。後來,賽馬及博彩於華人社區風行起來, 至1931年,馬場才建成首兩座三層高的永久看台。1957年,看台被改建為兩座樓高七層的看台,至1969年,再度擴建。 跑馬地馬場原由一條草地跑道和一條沙地跑道(後為安妥膠)組成,但安妥膠跑道於1995年的重建工程期間拆除。重建後的跑馬地馬場除了擁有一條闊30米的草地跑道外,還重建的馬場看台、香港賽馬博物館、新馬會總部大樓等建築, 成為世界級的全草地馬場。 初期的馬場很有趣,跑道圈就是今天的黃泥涌道,圈內依然有人耕種。有說英國人覺得賽馬很快活,才將跑馬地命名為happy valley。但馬場是在開埠七年後的1848年才正式落成, happy valley 這個字卻一早於地圖出現,足見這說法是誤會。  
kjy01_2016061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6.18
慈幼學校 公教家長聚會
(本報專題)慈幼會中華會省的教育價值宣言,提出以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及會祖聖鮑思高預防教育法的「理智、宗教、仁愛」,實踐慈幼會學校的使命。慈幼學校校監馮定華神父表示:宗教教育能鞏固人性教育,使人的成長變得立體、有方向。公教家長應以身作則,身教比言教重要,為孩子提供基督徒生活的榜樣,例如在每件事情上談論天主的愛。 培育德行 始於親情 「父母首要為子女創立一個家,溫柔、寬恕、尊敬、忠實和無私的服務便是家規。」(《天主教教理》2223)自2006年起,慈幼學校每年均在校內舉辦公教家長聚會,負責統籌聚會的宗教科伍小玲老師說:聚會是為凝聚公教家長,每年一次,讓他們可以在神師的帶領下互勵互勉。踏入第十年,今年的聚會在年初舉行,由馮神父擔任神師。兩位父親家長趙善揚和鍾志雄參加了公教家長聚會。 馮神父指出沒有一位父母從開始就懂得當爸媽,公教家長亦然,他們也需要學習如何做好爸媽。趙善揚的長子汝承就讀該校二年級,趙爸爸表示珍惜參加聚會的機會,相信定能從中獲益。他認為馮神父談及的寬恕,對他來說甚具啟發。他坦承以往很少向太太和三個兒子講「對不起」,「我同意身教很重要,以後我也會多留意,以身作則。在有需要時,我會向他們道歉和多鼓勵他們,而不是只管責怪他們,讓孩子可從中學習做個懂得寬恕的人。」馮神父提供了一個良策:一家人可以養成每晚臨睡前一起跪下祈禱的習慣,如當天做了傷害家人的事,可藉著此時向天父訴說,讓身旁的伴侶及孩子也同時聽到,向他們道歉。 馮神父笑稱他可以分享不少相關的教導和理論,但家長們的實踐經驗也很寶貴,因此亟需要有公教家長聚會這些平台來讓各人交流和互相支持。「今年是教會的『慈悲禧年』,父母是否可讓孩子在他們身上多體驗寬恕呢?例如爸爸駕駛時,突然被其他車輛超越了,他第一時間會說甚麼呢?」 活潑信仰 父愛明燈 兩位父親均認同學校的辦學團體抱持「理智、宗教、仁愛」的教育價值觀。鍾志雄的長子柏翹也在該校念小二。「成績不代表成就,在教育孩子方面,人格品德的培育比學業成績更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陪伴尤其重要,這是建立關係的要素。」鍾爸爸謙稱當初只抱著嘗試的心態去多陪伴孩子成長,實踐多年後回看,他慶幸自己選對了路。因從事輪班工作,他可安排時間接送柏翹往返學校,從而增加了二人共處的機會。每逢週末或假期,鍾爸爸總與家人在一起,毫不計較因而減少了睡眠及與朋友共聚的時間,他認為為了家庭而付出是值得的,還帶同柏翹一起參加堂區家庭牧民組的服務。兩父子每天一起誦讀《聖經》簡短的經文,及分享相關的經文賞析文章,讓孩子可在充滿父愛和信仰氛圍中成長。 趙爸爸也與兒子一起參與堂區的服務,兩父子在堂區的幼兒主日學中分別擔任導師和小導師。他期望透過多讓兒子參加堂區活動,有助兒子融入教會的團體生活。上學途中,趙爸爸把握時間,經常教導和提醒兒子,「汝承的性格比較緊張,尤其每逢測驗或考試期間,我會提醒他入課室前到校內的聖母像前祈禱。日常遺失了物件,就請失物主保聖安多尼轉求。指導他洗澡時,我會給他說一些聖經故事。」趙爸爸期望三個兒子長大後會成為神父,他總善用機會跟兒子們談信仰。能夠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相信是每個爸爸的願望,不管付出多少精神與心血也在所不惜。兩位爸爸在訪問期間不時露出的滿足笑容,便已說明一切了。(敏 / 睿)  
kjy10_20160612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6.11
青苗天地〔2016.06.12〕:文章
探訪孤兒院 張君睿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B  幾個月前,我從家中出門,只知道心裡有一絲的恐懼——老師強迫我到孤兒院探訪,卻說不出有任何原因,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不知道當中有甚麼意義。況且,始終是第一次,又要與陌生人接觸,令我不由得感到戰慄。 到了孤兒院,拖著沉重的身子和腳步,忐忑不安。我走進去,只看見一些成人在一些孩子身旁, 有說有笑,他們沒注意我這不合群的「羊」。一個導師走過來,說:「你要與其中一個孩子聊天嗎?」我走過去,那孩子立刻伸出手來,笑容可掬地說出自己的名字,表示歡迎我。我感到慚愧,因為那導師曾略說那小孩的背景,他自小被父母遺棄,自此便流浪街頭,幸好被孤兒院的人員發現, 並讓他進入孤兒院。我卻因一些小事就會沮喪,真是慚愧。那小孩在惡劣的環境下,培養出樂觀的性格,我不由得佩服他。 然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大家都十分投入。只見他們微笑,想到他們自小的背景,我不由得格外悲傷。他們能這樣樂觀地面對,我十分敬佩。我生長在幸福的家庭,卻不懂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樣的一天改變了我,我的態度變得樂觀,也是由這天開始。珍惜人生,才是生命中一定的道理。   慈悲的力量   陳穎希 聖安當女書院 五B  教宗方濟各於去年底宣佈「慈悲禧年」,呼籲人們應當像天父那樣慈悲。「禧年」又稱為聖年, 通常大多相隔二十五年,近年社會上發生太多暴動和不愉快的事件,教宗方濟各特別開啟特殊禧年, 呼籲人們重拾慈悲之心,實踐天主的寬恕與慈悲的美德。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應當慈悲, 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6:36)對於這句說話,大家認為又有多少人做得到?隨著時代變遷, 社會愈趨自私自利,人們變得冷漠無情,很多人認為社會已經溫情不再。可幸的是,仍有人能貫徹地實踐慈悲─「她」只是一個瘦小的修女,但「她」卻用自己的一雙手關愛他人,化解社會的冷漠,溫暖萬千個冰冷的心靈, 堪稱慈愛的化身─「她」就是即將列入聖品的真福德蘭修女。 德蘭修女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是慈悲待人的典範, 衣著樸素,常手握《聖經》, 藉此提醒自己時刻實踐天主聖言。她一生簡單卻不平凡,用自己的雙手感化和溫暖他人,服務被社會遺棄的人,包括:老年人、失業者、窮苦者、無家可歸者、臨終病人等。德蘭修女在印度創立了「垂死之家」,拯救命途坎坷的垂死者,令他們能在生前感到受尊重,安詳地離開人世,彰顯生命的價值。德蘭修女以充滿憐愛的一雙手,去觸摸「窮人遍體鱗傷的身體」,如同在觸摸「基督的肢體」。這份慈悲的力量,不但能安撫人們身上的傷痛,同時亦能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數年前在廣東省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不禁令人嘆息,現今社會竟會變得如此冷漠,冷漠得令人懼怕—十八個路人經過撞車倒地的小悅悅身邊, 竟沒有人伸出援手,任由躺在血泊中的孩子痛苦地呻吟。之後,一位年紀老邁的清潔工婆婆經過,見狀立即放下手上的垃圾剷,伸出雙手來溫暖這具冰冷的小身軀,抱著小悅悅送往醫院急救。這件事敲響了人性的警號: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我們竟漠視了世間人情,被利益和金錢蒙蔽雙眼, 漸漸磨滅了寬容關愛的心。 縱使世間溫暖不再,深信社會上仍有人願意伸出雙手溫暖他人。一人的力量雖少,只要積少成多,便可化為一份傳遞的力量,重燃社會的溫暖。所以,不要吝嗇自己,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助人,那怕只有一雙手。 但願我們能像天主一樣待人慈悲,溫暖他人,令慈悲之心芳香洋溢,傳播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讓社會回到喜樂滿盈的日子。   離島   潘雪盈 嘉諾撒書院 四A  午後踏上坪洲,一輛輛的單車毫無秩序地泊在路邊,附近的樓房都不超過五層樓高,人煙稀少。這個島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簡樸丶毫無城市化的痕跡。 往前走,看見一些老人坐在榕樹下拿著葵扇乘涼,閒話家常。在這裡,歲月彷彿靜止了,即使現在的香港人如何繁忙,腳步變得如何快,這裡的居民還是悠然自得,像從前般做每一件事。 島上許多戶人家毫不忌憚地敞開大門, 好像在迎接隨時光臨的賓客,對鄰里毫無防範之心。如今的市區裡,這種鄰里之間的信任恐怕已經蕩然無存了。 我們經過一家糕點鋪,買了兩個蛋糕。雖沒有用甚麼名貴的食材,那些蛋糕鬆軟香糯,吃一口便能感受到製造者的用心。蛋糕裡裝的是單純快樂的人心丶而它的味道是濃濃的人情味,又豈是市區中某家名牌商店裡的法式甜點可比擬?  夕陽西下,我們漫步於東灣。闖入眼簾的是一位父親騎自行車載著一個女孩,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小女孩抱住父親,他們的臉上都蕩漾著最溫馨的笑。他們的剪影消失於路的盡頭,正如在都市人的臉上幸福淳樸的笑容也隨之消失。 在城市看得到的繁華,在這裡毫無蹤影;在這裡看到的人情味,城市裡卻已銷聲匿跡。真正的快樂是如同坪洲居民般單純簡單的,不需要物資,卻需要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