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12_20160626a_s

跑馬地位於灣仔區中南部,原稱黃泥涌谷。得此名,是因為此地原有一灣從黃泥涌峽道流下的黃色泥水積聚。後來港府開鑿了寶靈頓運河, 把水引到鵝頸澗出海,其上的橋便叫鵝頸橋。石渠雖封成路,但地名仍在。

這兒北面可看到海灣,被兩個小山圍隴,形成一個谷地,西邊的名為摩理臣山,東邊的名為禮頓山。開埠初,這谷原是一片沼澤地,填平後,英國軍隊在上面蓋了一座軍營。由於環境惡劣,加上英國軍人不適應本地的濕熱氣候,許多人患了瘧疾( 當時的人只知道是一種「熱病」),很多軍人染病身亡,被埋葬就在這山谷一帶,時人稱為「紅毛墳場」。聖經說人間是涕泣之谷,基督徒認為死亡是安息,安息是才可往天鄉,於是稱這墳場一帶為Happy Valley。歐洲人取此名是為了紀念死去的同胞,安慰他們遠在英國本土的親人。中文把此地直譯為「快活谷」,也很傳神。

英國軍營搬走後,港府開始清理和改善這兒的環境衛生,在原有的平地上建了一條賽馬跑道。於1844年12月舉行首次賽馬活動。至1846 年12月,跑馬地馬場啟用,但當時賽馬純粹業餘性質。後來,賽馬及博彩於華人社區風行起來, 至1931年,馬場才建成首兩座三層高的永久看台。1957年,看台被改建為兩座樓高七層的看台,至1969年,再度擴建。

跑馬地馬場原由一條草地跑道和一條沙地跑道(後為安妥膠)組成,但安妥膠跑道於1995年的重建工程期間拆除。重建後的跑馬地馬場除了擁有一條闊30米的草地跑道外,還重建的馬場看台、香港賽馬博物館、新馬會總部大樓等建築, 成為世界級的全草地馬場。

初期的馬場很有趣,跑道圈就是今天的黃泥涌道,圈內依然有人耕種。有說英國人覺得賽馬很快活,才將跑馬地命名為happy valley。但馬場是在開埠七年後的1848年才正式落成, happy valley 這個字卻一早於地圖出現,足見這說法是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