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_20180930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8.09.28
香港明愛「兒」動藝術館
 計劃簡介• 賽馬會社工創新力量——香港明愛 「兒」動藝術館,讓讀寫障礙小學生發揮藝術創意,將他們的作品帶到咖啡店、酒店、商場以及香港不同的角落,在學業成績以外的舞台真正發亮。過往作品包括咖啡店玻璃櫥窗設計、公司掛畫、餐廳木椅彩繪、印製精品寄賣等,賺取收益扣除成本後,小畫家獲取六成收益,成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才藝發展基金,四成收益則維持計劃運作。本計劃現時有超過100名小畫家,同時成立由讀寫障礙初中生組成的「兒」動攝 製隊,透過拍攝及製作短片讓更多社會人士認識讀寫障礙兒童被忽視的潛能以及流露自信的光芒。 
kjy03_20180923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09.21
愛你更要你自理
在我輩成長的年代,鮮有聽聞孩子自理的問題。父母忙著掙錢養家,孩子年紀小小,已負責做飯和清潔。現今父母的經濟能力普遍提高,不再只關注糊口的事;他們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對孩子的童年培育更為著緊,寧願孩子把精神時間留在學業和發展潛能的活動上,但孩子在自理方面則愈見退步。以下介紹的幾本繪本,讓家長們重新思考孩子自理的重要性。  《朱家故事》裡的爸爸和兩個兒子們非常依賴朱媽媽。媽媽每天忙得筋疲力竭,其他人就閒著不幫忙。有一天,朱媽媽留下「你們是豬」的字條後離家出走了。所有的朱家人真的都變成了豬,無人整理的家也愈來愈像豬圈...... 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也靠媽媽撐起,我對全職媽媽們尤其敬佩,她們集多職於一身:廚師、司機、補習老師、裁縫......媽媽無私地為家庭付 出,當然可貴,但丈夫和孩子缺乏鍛鍊的機會,長遠而言不是好事。即使媽媽再愛家人,也總有生病或暫須離家的時候。與其孩子到時弄得一團糟,何不在能夠控制的情況下,放手讓孩子嘗試動手做家務?    對孩子放手是知易行難的事,也許繪本《消失的魔法》可以為你帶來一點啟發。故事中梅瑞克是個魔法師,他用魔法為村民處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務。久而久之,村民連基本簡單的事情也不會自己動手,乾脆請梅瑞克施法,快捷又妥當。直到一天,梅瑞克的魔法消失了!村民自己動手做事時笨拙非常,錯漏百出。梅瑞克很難過,默默離去......    媽媽們應該對情節很有共鳴。這個叫媽媽來,問媽媽東西放哪兒;那個叫媽媽去,幫忙開食物包裝;兄弟吵架要媽媽主持公道,撞痛了向媽媽撒嬌,攪不好還有個國王 ......沒有魔法,哪裡應付得了呢?我曾試過無端扭傷了 ,連走路也成問題,才驚覺爸爸和孩子都不懂照顧自己。看著他們動手時雞手鴨腳,心裡非常難過,還埋怨自己怎麼不快快好起來。那次我待了整整一個月才能走路, 其間只好當旁觀者,孩子們雖然吃飯慢一點、穿衣有時會反穿,但原來孩子也會照顧自己,爸爸也能當照顧者。   要落實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長必須先破除迷思:無私付出不等如事事代勞。就像在繪本《阿立會穿褲子了》中,小男孩阿立還不會穿褲子, 索性光著屁股跑出門。他遇到各種動物,大家紛紛甩起自己的尾巴,嘲笑阿立沒有尾巴的光屁股。阿立回家去,努力嘗試自己穿上褲子。媽媽沒有焦急、沒有幫忙,靜靜地等待......   香港事事講求效率,家長組織力和行動力也強,看著孩子磨蹭跌碰,往往忍不住出手相助。但探索需要過程,學習需要時間,父母該做的,是耐心等待,讓孩子 逐步掌握技能,這將是伴隨孩子一生的禮物。此舉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只有當孩子能好好照顧自己之後,才會走出自我中心,留意別人的需要和學懂關懷別人。這是一個由孩童成長為青少年,甚至成人必須跨過的關口。  
kjy11_20180610sb
newpotato
新丁日記
2018.06.09
Happy School
近年家長開始為小朋友選擇Happy School,希望他們能愉快學習。我採訪過的學校有部份也是Happy School,例如有「無功課日」,下午只上課餘活動等。 早前看了一套講述學童自殺的生命教育劇場,其後的座談會討論上,有觀眾分享其弟弟是個小學生,不單學業上要應付很多功課,放學後還要參加多項課外活動。回想我的小學是半日制,早上上學,下午可任我選擇喜歡的課外活動。雖然我當時既跳芭蕾舞,又跳中國舞,還常常被導師訓話動作做得不夠完美,但因為這是我喜歡的活動,我從不覺厭倦。為何現在的學童就算天天參加不同課外活動也不開心呢?  我很感恩媽媽從來沒有催谷我的成績, 她不是不理會,而是覺得只要我盡了全力就已經很好了,所以這些年來我的學業生涯過得尚算輕鬆。這套教育劇場所呈現的壓力, 有些我也曾面對過,但有些卻是第一次去理解去認識,看完後亦讓我開始明白為何有些人會走上自殺之路。當然,自殺原因很多, 不只有學業及家庭,但我不禁想是不是讀了Happy School,小朋友就一定會Happy?  大部份家長選擇Happy School,都是因為其想法與學校理念相似,但教養孩子的責任始終由家長負責,絕對不是小朋友入讀了Happy School就放任不管,或是課後繼續催谷。近期我也做過有關親子共讀的訪問,校長認為透過活動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亦能令學生更熱愛閱讀。而學生接受訪問時也透露很喜歡與家人一起學習呢。 其實,如果家長願意為小朋友付出心機和時間,引導及鼓勵他們去學習,明白他們的感受,陪伴他們的成長,相信不論Happy School與否,學生都可以發揮潛能,可以一直Happy。
kjy01_2018060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6.01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奪聖日納西電影節最佳影片
(本報專題)第二屆「聖日納西電影節」頒獎典禮於五月十二日假明愛專上學院舉行,今屆首設小學組別,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憑作品《春天的微笑》勇奪最佳影片及締造希望獎。本報邀請其中五位參與拍攝的學生接受訪問。 學生表示當初是主動請纓參與演出,身任副導的鄧琪樂指,班主任提起此比賽時,她很感興趣,而爸爸是攝影師亦觸發她自薦任副導一職,協助導演的工作,「爸爸平時拍攝時我只是旁觀者,但今次第一次落手落腳做,我覺得很有意義,例如提醒演員台詞及動作,所提出的意見也被採納」。 兩位主角──曹詠童及文紫桐均是第一次參演,紫桐感到十分緊張:「我的角色需要做出欺負及討厭人的表情,演繹這些表情動作很困難。」詠童認同並表示對白多很難熟記,也不懂代入角色,「角色動作很慢,跟自身性格有點出入」。她直言自己較為心急,已嘗試在生活中作改變,例如寫手冊時慢慢寫以代入角色。除此以外,詠童也因為鏡頭對著自己而緊張,同學笑言最難忘是她其中一幕戲失誤(NG)了三十多次,她說:「我很喜歡笑,當一望到鏡頭就忍不住,最後下定決心要完成拍攝。」 配角潘樂熙表示,初初覺得自己不重要,「又沒有對白,又很少鏡頭向著我」。但後來他意識到自己能憑著表情動作而突出主角的憤怒,因而改變想法,「配角能帶動氣氛,令演出更好看」。頒獎典禮中,他跟另一配角陳芷瑩出席,芷瑩表示當主持宣佈學校名時,「我完全發呆,像發夢一樣」。 該齣影片由教學助理葉栢康創作劇本及執導,而學生則集思廣益提出意見,因此葉認為絕對需要努力合作才能成功,「雖然拍了很多日, 學生也沒有埋怨」。王永和主任補充,葉為求盡善盡美,忙到提交前的最後一晚仍作修改。而他亦很欣賞學生不斷嘗試的精神,「反而是我見學生NG很多次, 生氣得責罵他們,體現不到愛德」。 緊扣生活及信仰 葉栢康表示故事關於欺凌和被愛,按照學校情況及生活環境作情節,希望大眾有共鳴。牧民助理盧苡晴稱,葉不是教徒,初稿的信仰元素較為薄弱, 「但劇本展現到愛的信息,只要將這信息帶到聖經及天主教教理上──同學間的誤會因著天主帶領而重歸於好,便能結合為製成品」。因此她與宗教科主任觀察老師的習慣及口頭禪並加到劇本上,讓學生及非公教老師都能透過此劇與天主相遇。  紫桐認為影片有助認識更多教理,因為「對白滲入是就說是,非就說非、愛主愛人愛大地等道理」。琪樂則認為無論劇本或同學間的交流,都充滿愛,就算同學多次NG都不會反面;芷瑩補充影片帶出學校「以愛還愛,彼此相愛」的宗旨。樂熙提到上課聽道理較為沉悶,但讀對白會加深印象,觀眾亦會更容易明白。琪樂更推薦家人在網上觀看影片,認為較看書籍吸引。 於上年舉辦「小故事,大意義」──福傳故事創作基礎工作坊予小學組別的評審鄧安廸指,影片不需要過於強調祈禱,這樣反而令非教徒反感,窒礙福傳。他認為:「故事應該帶出耶穌希望我們日常生活做甚麼、生活如何實踐信仰及遇到問題怎樣透過信仰解決,令非教徒看後明白信仰可克服困難。」 締造希望 《春天的微笑》同時獲得締造希望獎,芷瑩認為劇本給人有希望去生活,樂熙補充主角就算被人欺負都沒有放棄,亦沒有負面想法。另外,學生均表示是天主的帶領才能獲獎,琪樂說:「雖然有幾位老師幫助,但我們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以這能力拍到這成果不單是全部人的努力,還有天主的幫助。」盧苡晴欣喜獎項使學生明白到生活只要跟隨天主教導就有希望,並期望他們將這種愛德生活影響身邊人。蕭茵校長則寄望這群快將畢業的學生能把希望帶到中學, 銘記耶穌教導我們怎樣待人處世,並用行動實踐天主的愛。她深信只要有平台讓學生發揮,潛能就會出現,「比賽讓他們發揮到演劇、場務等才能,令他們喜歡戲劇、享受生命、體驗互相包容、建立自信」。王主任同意,認為長遠應給學生多點方向發展,「每個小朋友的才能不同,應將天主賜予他們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除此以外,王主任認為學生為學校締造希望,是次取得佳績有助學校新設的校園電視台(聖若望電視台)向更好目標進發。他指《春天的微笑》是電視台第一齣電影,宣揚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之一──愛的精神。蕭校長說:「劇名很有意思,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含意,亦是電視台的頭炮。」她認為比賽令電視台有明確方向──透過影片正面帶出福傳意義。她期望未來的影片繼續圍繞其他核心價值,並走出電視台的特色及使命──福傳給社區。(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