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6_20190609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6.07
打機也有出頭天?
我家的孩子很喜歡打機,而且有一點天分,但我希望他努力於學業上,但他卻說:現在社會上有些人打機打得很出色,連亞運會也列為比賽項目。我應如何回答他呢?  的確,亞運會也將電競放在比賽項目當中,但可惜得很,電視卻沒有轉播這比賽的過程,查其原因,發覺電競牽涉太多的商業利益,例如比賽用的遊戲,轉播等如替開發商賣廣告,電視台那會便宜開發商,而開發商卻認為電視台應付他轉播費,猶如亞運會當局付他使用費一樣,由於利益未能談妥,於是電視台索性不轉播比賽過程,使愛好電競者錯失一次緊張的比賽過程。從這件好像商業利益的爭執看電競比賽,發覺電競比賽仍在發展當中,有很多的配套仍有待改善,而牽涉的組織更未把電競視為運動項目,只把電競當作一門生意處理。 孩子喜歡電競是容易理解的,色彩繽紛的畫面,富動感的情節,滿有成功感的競賽過程, 很多青少年都被迷倒在電競當中, 老實說,開發商在設計電競遊戲時, 已把人好勝的心理算入其中,如果他們設計的遊戲一點也不吸引,那就是失敗之作。所以,如果家長稍一放縱孩子在電競上, 他們必定沉迷當中;但相信只有極少青少年打算投身在電競比賽行業。 然而,來信家長的孩子好像對電競非常有興趣,但我覺得仍未有到投身此行業的打算,做家長的相信也不會鼓勵自己的孩子投身這行業。因為要成為電競手,每天的訓練超過八小時,長期對著閃爍不定的熒光幕,視力衰退會比正常的快,所以電競手的退休年齡極早,當電競手的工齡非常短,二十多歲便要退下來;更差的是電競手沒有選擇遊戲的權利,就是連自己不喜歡的遊戲,也要操練得好。 家長不妨把成為電競手的過程給孩子說一遍,然後指出人們只把電競手風光一面展示給大眾,卻把艱辛的訓練過程隱藏起來。最後,家長藉此可以向孩子說出對他的期望。例如:「如果你想成為電競手,我也阻止不了,但希望你先把書讀好,再去找你的理想, 電競手的退休年齡極早,不做電競手,書又讀不好,那時怎辦?不如先把目前的書讀好,再尋你的理想。」 徐邦雄   有關打機的行業,稱為電子競技,隨著打機行為大行其道, 在不同國家出現了電子競技這新興行業,而這行業於2012年起在香港受到關注。從前,打機只是一種玩樂遊戲,後來有業內人士希望把這發展成一項事業,甚至有人提倡將這納入體育競技項目之一。香港政府有關人士曾經提倡將電子競技產業化,但目前還未成氣候,因為香港沒有相關的長遠政策和方向,沒有足夠的配套,也沒有一套完善的訓練系統。另外,假如從事這行業的人士退役後,也未有一套適當的跟進計劃,為他們未來人生發展鋪路。因此,在香港現有的環境和資源下,將電子競技成為一個行業仍然面對著不少困難和障礙。 假如孩子十分投入打機,甚至將打機說為自己的最大興趣,以至發展這方面的事業, 這種想法在香港的社會中可能太過簡單化,甚至不切實際。有些孩子有運動潛能,被挑選成為運動員,他們需要接受專業的培訓,這培訓也令孩子未能跟從原來的升學軌跡,原本花在學習的時間便花在運動訓練上,令孩子成為一位專業運動員,這樣的路其實也不容易走,甚至是艱苦的。當運動員完成了他們的運動生涯後,他們有些會有繼續升學的機會,完成從前未能就讀的課程,他們在運動員退役後,也有一定的發展機會,讓他們生活得到保障。運動員的故事,未必能應用於電子競技的範疇上,因為電子競技的發展不能與香港體育運動的發展速度相提並論。 假如孩子對打機過分投入,家長亦需要留意孩子有沒有對手機投入過多時間,甚至出現成癮的問題。假如出現這些問題,便需要盡快向專業人員求助。 黃宗顯
kjy12_20181202sa
KIDS
童心童趣
2018.11.30
不要「標籤」你的孩子
很高興收到朋友的邀請,能讓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些工作上的點滴。 隨著天主的引領,從八年前起,我擔任了教育心理學家的工作,為有需要的孩子服務。為孩子進行評估是我恆常的工作之一,有些孩子有著特殊學習障礙,如智力問題、讀寫障礙、自閉症或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等。進行評估後,我會跟家長解釋評估結果。 自從當了媽媽後,我才理解到他們在得悉結果後那 個失望的表情,並深深感受到他們的那份「痛」。 「我的孩子是否不能上大學?」 「我的孩子是否不會有朋友?」 「我的孩子是否將來連自我照顧都有困難?」 當孩子被評定有學習障礙後,這個「標籤」令他們的腦海浮現出無數個問題,而心靈卻充滿著傷心、焦慮、沮喪甚至憤怒。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最寶貴的禮物,他們往往愛孩子比愛自己還要多。自孩子的出生,每個父母都總會對孩子的將來充滿了希望與幻想,如幻想他們的第一次畢業禮,幻想他們將來的職業,甚至幻想他們的婚禮。這個「標籤」彷彿奪走了他們對孩子的一切希望,而換來的卻是焦慮徬徨。 希望父母能明白,不要被這些「標籤」局限了孩子的將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他們的將來仍可有無盡的可能性,包括克服這些障礙。你是孩子最珍貴的資源,你對孩子的愛在世上無人能及,而你對孩子的愛、接納與樂觀的態度正是替他們克服障礙的最佳方法。 雖然有時也不禁自問:「父呀!祢為甚麼要給孩子這些考驗? 」,但我深信孩子的將來,早已在祂神妙莫測的計劃之中。讓我們用愛去灌溉孩子的成長,將孩子的一切交託於天父的手中。請記著,每個孩子都是天父獨一無二所鍾愛的,天父比我們更愛我們的孩子。 
kjy03_20181104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1.02
童年的你
培育孩子活出真善美,是普遍認同的觀念,但具體的教養方式,每個家庭也有不同。各位爸爸媽媽,你們有沒有想過, 你們現在沿用來教養孩子的方式源自哪裡? 是否隱隱滲著你和伴侶原生家庭的影子?想要了解自己現在的教養模式,便先要認識你內在的兒童,也就是童年的你。 《紙娃娃手牽手》 小女孩跟媽媽一起做牽手的紙娃娃,這五個牽手紙娃娃陪她一起冒險,無論遇到甚麼危險,他們都不放手, 一起面對所有的挑戰。有一天,一個頑皮的男孩用剪刀把小女孩心愛的紙娃娃全都剪碎了…… 但紙娃娃沒有消失, 他們只是被珍藏在小女孩的美好回憶裡。後來,小女孩長大了,當了媽媽,她也帶著女兒一起做了一串紙娃娃。 我們將於原生家庭領受的教養模式,直接套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自然不過的事。這可以是美好的承傳,但如果父母在兒時曾遭遇不愉快的經歷,可能會不自覺地施展在孩子身上,例如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的某些小舉動,顯得異常焦躁不滿,這可能反映了他們在童年時也曾受過父母同樣的對待。如父母缺乏醒覺,不刻意作出修正,這種惡性循環便會一直持續下去。 《我想要愛》 大熊吉米幼年時失去了媽媽,他戴著爸爸臨別時贈他的帽子,踏上了尋找愛的旅程。不久他遇到被老鷹襲擊的山撥鼠,大熊救了她,山撥鼠為了報答大熊,就留在他身邊照顧他。大熊覺得她就像親人, 便稱她為小奶奶,可是一天小奶奶死了,大熊再次出發尋找愛,輾轉失落過,最後遇見一群需要他照顧的「小朋友」,他不再感覺心中有個大洞了。 我們在兒時遭受過的不愉快經驗,會在我們的心坎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就像是心裡破了一個洞。成長以後,我們不斷尋找愛我們的人和成功的經驗,試圖把這個大洞填滿,但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這個洞就像一頭永遠吃不飽的怪獸,怎樣也無法被滿足。直到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忙著照顧這幼小無助的生命,竟漸漸忘卻了自己的痛苦。我們跨越了許多以往無法跨越的困難,也激出了我們從來沒有發現的潛能。這時候,心中那個洞雖然仍然存在,但洞口好像已被嚴密地封住了,心不再那麼痛。 《被鳥銜去的櫻桃》 男孩在城市長大,小時候沒有見過多少棵樹,所以一直渴望能擁有自己的小花園來栽種果樹。長大以後,他移民到了美國,心願終於實現,他的孩子就在這個美好的環境中成長。每年櫻桃樹結果子的時候,爸爸都很著緊,趕快叫兒子來把櫻桃摘掉。但兒子長大後,整天對著電腦,根本沒心思理會櫻桃,著緊的就只有爸爸。原來一個人一生中最容易丟失的,可能就是父母的愛。 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陪伴孩子成長,彷彿自己也有機會經歷第二次童年。我們憶起了兒時的匱乏,於是盡力為孩子提供我們過往無法獲得的物質;安排他們學習我們過往無法接觸的事物。這一切無疑是出於愛,但孩子始終是另一個個體,而且時移世易,孩子所需要的,也許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與其以孩子來填補我們心裡的洞,倒不如藉著「第二童年」,好好檢視自己的過去,帶著醒悟來面對自己和孩子的未來。
kjy03_20181021s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18.10.19
你是伯樂嗎?
至今開學已經一段時間,也是時候開始評估學習成果了, 當中有些同學在學業表現卓越,另外一些卻不甚了了。我們可能認為成績不好的同學,都是因為不夠專心努力,這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如果學習的模式無法配合,也可能影響學習成果,以下幾本繪本也許能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發。 《一枝不聽話的筆》  阿福叔叔想用一枝看上去非常優質的新筆寫作,但那枝筆沒有寫出他心中的句子。相反的, 它寫了自己相信的事情。筆接連落在幾個人手上,但沒有人知道該怎麼用這枝有自己意志的筆。不過, 孩子何瑞倒有個好點子,他自由自在地畫了很多圖畫。同樣的一枝筆,為甚麼落在不同人的手裡,效果有如此大的差別?關鍵在於使用者能否順性而行,發揮這枝筆的特性和長處。這正好像孩子和某些老師特別投緣,老師掌握了和孩子溝通的鑰匙,也就能帶領孩子在該科目表現得更理想。其實「聽話」這個詞語隱含了主宰者的存在,很值得家長和老師反思,如家長和老師能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自能摸索出一套合宜的互動方式。 《The Girl Who Thought in Pictures》 年幼的Temple Grandin被診斷患有自閉症,連醫生也認為情況不樂觀,但媽媽沒有放棄,後來她在學校裡待不下去,便到了親戚的農場裡去,怎料卻發現了她獨特的思考模式——以圖像思考,她還能與動物溝通,促成她日後為世界各地的農場設計了一系列改善的設施,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學者。 一個被評估為患上自閉症的女孩,行為舉止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在校內被排擠和欺凌,但她卻發現自己原來擅長以圖像方式思考,並在老師的鼓勵下,化知識和意念為行動,改善農場的運作, 並分享自身經驗,為患有自閉症的人士發聲,也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學者。主角碰到伯樂得以成為千里馬,其實只要家長和老師能以包容的心來支持和鼓勵孩子,他們都可以是千里馬。  《謝謝您,福柯老師!》(《Thank You, Mr. Falker》)  Trisha興奮地期待上學的日子, 可是上學以後,她打開書本來讀,卻發現書上的文字和數字擠成一堆,她根本分辨不清。這還不只, 同學們的揶揄和欺凌教Trisha非常痛苦。幸好得到福柯老師的體諒和耐心引導,幫助她克服障礙,學會閱讀。 繪本中的內容其實是作者Patricia Polacco的自身經歷,她小時候有讀寫困難,連基本學業要求也無法達到,且遭受到同學的欺凌,她一直掩藏自己的問題,寄情藝術,直至遇上福柯老師(即現實中的Mr. George Falker),她的讀寫問題才被發現,老師努力幫助她克服困難,使她終於學會了閱讀。在故事中的背景年代, 社會對讀寫障礙的認知有限,也沒有具系統性的訓練, 老師卻鍥而不捨地引領教導,造就學生日後成為家傳戶曉的童書作家,這證明老師的耐心足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天主創造我們每一個人,也是獨特的,我們有不同的學習和思考方式。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能夠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包容和支持,讓他們發揮潛能,並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孩子們就能做最好的自己,這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