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4_20171224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12.23
青苗天地 2017.12.24
包容與體諒 梁智鴻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三A 怎樣才能與人建立良好關係呢?怎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好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與別人發生磨擦,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見,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形同兄弟,無論去哪兒玩都形影不離。有一次,班上一位同學從家裡帶來了一部很多男生都夢寐以求的最新款遊戲機,當他把遊戲機拿出來的一刻,很多同學頓時變成一支火箭似的「飛」到他面前,很想看看那部遊戲機。全班男生簇擁在一起,我們輪流玩,輪流看著同學玩。可是,快要輪到我玩的時候,我的好朋友便說:「先讓我玩吧。」但我說:「我玩完才交給你吧。」但他卻說:「我只是玩一會兒,很快便交給你!」又把我推到後面去,於是我拉著他,要跟他理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 吵過不停,爭執就在毫無預兆下發生了,最後甚至演變成打架。結果我倆都沒有玩的時間,還給老師責罰,而且連累了帶遊戲機的同學,我們三人的小息沒有了,要留在課室罰抄書! 那時,我才醒覺到我們的友誼就因為一部遊戲機而輕易地破碎了。 那天回家後,我徹夜難眠。為甚麼我當時不懂得包容他呢?既然他想玩,給他先玩就是了,稍遲一點玩有何不可呢?如果我沒有和他爭執,又或者他也體諒和包容我,事情一定不會鬧得這麽糟糕。 第二天,我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學校,當我還不知道該怎樣面對他的時候,他已走到我面前向我道歉。那一刻,我感到無比的愧疚,如果我們早知道要互相體諒,互相包容,那就根本不會有爭執。經過這件事,我們學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坦誠溝通,了解對方的想法,感情也變得更好了。 誰沒有缺點呢?人又怎會沒有差異呢?如果我們常以一個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任何的不足也會變得微不足道。包容是一種關愛,體諒是一種超然的灑脫,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包容與體諒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也是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必不可少的要素。 愛的小故事 杜詠禧  香港鄧鏡波書院  六C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詳閱了一本關於待人處事的書籍,當中有一篇愛的小故事,頗值得分享。 故事講述在夏威夷一個偏遠的地區,因為聖誕節的來臨,學校裡的孩子都要準備他們各自的禮物。有一個男孩聽聞在某個海灘上,全都是閃閃發亮的貝殼,就打算前往該地,為老師送上一份與別不同的禮物。然而,那個海灘極為偏僻,男孩經歷長時間的尋找,才到達該地,獲得了珍貴的貝殼。 在聖誕節當天,孩子們呈上給予老師的禮物。面對美麗的貝殼,老師忍不住問男孩如何得來,男孩一一回答。老師聽罷,撫摸男孩的頭,說:「其實最珍貴的並不是貝殼,而是你的經歷。」男孩不解,老師再說:「你願意為老師踏上艱難的旅程,這才是愛的表現。正與聖誕節的意義一樣,耶穌的降生才是天主給予我們最大的禮物。」 愛從來不是體驗在成果身上,有心就是愛的表現。俗語有云:「千里送鵝毛,物輕情意重。」物質的價值並不能衡量愛有多重,在乎的是人們是否有心。
kjy07b_20171217s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7.12.16
當下的喜樂
「我們下個月五號去遠足, 你去不去?」 「好啦。」 轉眼間,下一個月。 「甚麼?五號去遠足? 我真的不想去。」 「你本來答應了。」 「那麼⋯⋯ 好吧。」 以上的對白, 是兒子升上中學前,我和他經常出現的經典場面。兒子性格瀟灑,所以提早問他是否參與家庭活動,他經常都順口答應。但當活動迫在眼前,他又經常反悔,最有趣的,到最後是:  「今次遠足好玩嗎?」 「非常好, 下次再一起去!」 為兒子來說,當一個他從沒有參與過的活動,迫在眼前時,他害怕陌生的情緒,就掩蓋了嘗試新事物的好奇心。不過, 當他經歷了好幾次後,逐漸就明白,陌生的事情,不一定是壞事,而我們的人生, 本來就是要不斷面對全新的挑戰。 孩子固然如此,父母又何嘗不是?今天父母經常為子女擔心,其中一個原因,正是「我以前都不是這樣的」。孩子的成長環境,全都變了,父母自己的成長經驗,不能契合,往往就會覺得很惶恐,正如我的兒子,對明天的遠足,一無所知,自然會想到路難行、山有狗、天氣熱等等負面因素。 終於,兒子願意出發,因為他相信父母不會害他,遠足活動總是有意義的。  同樣的道理,做父母都不用太擔心,因為你也有天父帶領你走這人生路,而祂,比在世的父母更可靠,必然不會給你走一條死路。 兒子行山回來,心懷喜樂,很高興自己走了一趟。我們做父母,即使對教養子女的路感到迷茫,也不要忘記路上的風景,它們會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 讓我們喜樂地,走下一條陌生的人生路。  
kjy06b_20171217s
happypoint
快樂宗點
2017.12.16
遲來的真相
小明是一名剛剛開始大學生活的學生,攻讀數學科。多年來,他一直是一位較沉默寡言的學生,因為事事循規蹈矩, 所以在校內的品行被評為甲等;在成績方面,表現則比較參差,數理科目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語文方面較弱。父母在他中學時,為他安排了私人補習老師在語文學科上協助他,學校老師和補習老師都不約而同地向父母反映他比較其他同齡的學生,似乎在溝通和對答上有點差別。父母說他自小至今都是較沉靜和孤僻的,認為這是他性格的特點,沒有甚麼突然轉變的情況,所以沒有擔心,也沒有任何跟進。 升讀大學後,小明沒有住進大學宿舍,繼續跟父母同住。他的大學生活跟中學有很大差別,沒有太多規範,有更多自由。開始大學生活半年後,父母開始感到有點奇怪,因為他返大學的時間很短,完全沒有參加任何校園的課外活動,大部份時間都留在家中,花更多時間上網。父母開始擔心他在學業上落後,也憂慮課程的自由令他漸漸退步,於是跟他討論這方面的情況,他聽後沒有任何回應或改善,最後父母因為擔心他成為「隱蔽青年」,又懷疑他患有情緒病,於是安排他見精神科醫生。 經醫生的詳細評估後,確定小明沒有患上情緒病,也不是患有思覺失調,而是有發展障礙,名為亞氏保加症(Asperger Syndrome)。亞氏保加症是自閉症譜系中的一種,特徵是固執的表現、社交能力障礙、出現限制性和特別的行為模式。典型的自閉症人士通常有語言發展障礙,但亞氏保加症的人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所以在輕微特徵的情況下較難察覺,因此有些患者很遲才得到診斷。這種發展障礙沒有根治性的藥物治療,醫生遂安排他進行社交技巧訓練。雖然這是一個遲來的真相大白,但大家總算因此而找到改善方向。
kjy01_2017121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2.09
我是一位攝影師
(本報專題)林國盛是香港少數用菲林拍攝人像的攝影師。他語重深長地說:「影一張菲林相片,便少一張,我們要好好珍惜。」風趣的林師傅說:「我中學讀書成績不如理想,考了兩次會考,每次都只有一分,難道要考七次?」於是, 他決定在1971年踏入「社會大學」,以師徒形式跟朋友學執相,再做攝影師,一轉眼便是46年。 認識天主 笑容滿面的林師傅,急不及待介紹自己的聖名Peter。他五、六歲時第一次接觸教會,上聖經班、看幻燈片,之前曾有三次機會成為主的兒子, 「以聖名Peter提醒自己:是天主選了我,還不只一次,共三次呢!亅話雖如此,林師傅卻培育了三粒信仰的種子 —— 兩個兒子於2016年領洗,太太也正在慕道。 林師傅憶述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與小兒子路過聖安德肋堂, 碰到舊朋友便閒談起來,從而得悉慕道班是為尋求天主道理的人而設。第二次在聖堂前再次碰到朋友的時候,朋友的太太把慕道班課程的單張交給他,他與太太商量後便決定參加,希望認識天主,最後於2007年領洗。林師傅最大的願望是在天家與已成為基督徒的媽媽和妹妹重聚,「我依靠天主 ,唯有信德才能體會真理」。基督信仰在他小時候已在心中播下種子,當他領洗後,更常懷著感恩之心。 拍照初體驗 林師傅初次接觸攝影,是小時在新年,一家人到影樓拍全家合照,「每年只有在新年才能有機會穿新衣,然後高高興興拍照。因為爸爸很喜歡攝影,更會把每年的家庭照放在家的廳中」。林師傅稱,在未有電視的時候,閒時便會欣賞家庭照片,仿如電視播放劇集一樣; 相片為家庭帶來溫暖,提升凝聚力。六歲時,他更會拿著家庭照片走到尖沙咀玫瑰堂換取麪粉──根據相片中的人物數目,便可取得相應的麪粉。他臉上幸福滿溢地說:「現在仍可透過舊相片重溫一些兒時片段,感受家人的愛,回憶共敘天倫的日子。」 攝影精神 一張相片的價值在於拍攝時,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拍下了過去;但林師傅同時著眼於當下,因此認真及尊敬工作,是他的座右銘。林師傅分享說,曾認識一位攝影師,為捕捉小孩天真的笑臉,而修讀兒童心理學, 「這就是攝影師傅的專注、敬業樂業的精神,為客人帶來親切感覺。」他補充。影樓現仍沿用的相套,上面寫著「專業人像攝影.優質沖曬放大」,為林師傅來說,就是這影樓的精神。 林師傅為客人拍照前,會特意預留一些時間,與他們攀談說笑,原來他希望客人放鬆心情,培養情緒,拉近彼此距離,他相信如此拍出來的相片,笑容也會親切一些。「馬騮公仔就是用來引發小朋友發自內心自然的笑容亅, 這就是真誠做事的專業態度,以目標為本,捕捉客人輕鬆自然的一刻。 現今智能手機已取代數碼相機,林師傅認為智能手機拍攝及記錄更方便,幼小兒童都能掌握。他驚訝表示, 曾見過一位幼稚園學生拿著手機說:「企埋一些,笑一笑 。」那位小朋友的專業程度如同一位攝影師的口吻。林師傅認為,孩子可透過影相這媒介加強與別人的溝通,亦能學懂捕捉畫面、安排人物的位置及觀察其面貌。 難忘的片段 客人當中有一位媽媽,令林師傅留下深刻的印象。該位客人拿出一張家庭照片,相中背景寫著普天同慶,相中人就是這位媽媽的女兒,已經離世,媽媽希望林師傅把女兒的相片放大。數天後媽媽帶著相片離開影樓時,對著相片說:「女,我們回家了。」林師傅聽後很感動,「原來我的工作可以把相中人物『復活』起來,與其家人朋友再度相遇。」 等待黎明 見證著菲林時代轉為數碼時代,林師傅也不禁嘆了一口氣。但性格樂觀的他, 認為窮追不如樂活,每天都以等待黎明的心情,期望客人走上舊樓梯,響起那叮叮的門鈴,然後進入這間停留在八十年代風格的舊影樓, 讓他為客人留下美好的一刻。(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