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710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0.21
小雞蛋大意義
(本報專題)2016- 2018年度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 幼稚園組)之「宗教信仰與學與教的融合」計劃,共十七所幼稚園參與。校長和老師在計劃中學習將宗教信仰於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學習,建立基督信仰知識的框架。高主教書院幼稚園部繼上年參與該計劃後,今年繼續在校內推行和實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學校,看看老師如何教導學生,成為天父所愛的孩子。 保護你 學校於本月透過「保護雞蛋大行動」,讓高班學生感受家人的愛護,同時感謝天主創造及賜予生命,好讓他們懂得珍惜。傅慧玲校長解釋活動意義:「小朋友利用不同的方法保護雞蛋,如同父母用不同方法照顧他們,從中帶出孝順父母的信息。」 當陳媽媽知道老師要求一對子女──哥哥皓朗和妹妹曉彤,需要各自保護一隻生雞蛋時,她首先告訴他們當前的任務是找出合適的容器, 「他們主動建議不同方法,最後選取了膠袋」。當兩人收到雞蛋並帶回家後,妹妹只隨意把雞蛋放在桌上,到了晚上,她的雞蛋已破了。這時, 陳媽媽對他們說:「哥哥擁有『雞蛋BB』,現在的角色就是它的爸爸,要對鷄蛋有愛和責任」。哥哥為了加強保護自己照顧的雞蛋,便與妹妹合力找另一容器替代膠袋,他們用泡泡紙包著雞蛋,然後才放進盒內。直至帶雞蛋回校的那天,雞蛋依然完好。 感謝你 課堂中,大部份學生的雞蛋都是完整無缺,老師逐一向他們了解如何照顧雞蛋,如何做個好「爸媽」——「我把它放進書包」、「用泡泡紙包著它」, 小朋友亦樂意分享他們的感受,「很辛苦,因為它很重」、「我沒有擔心過它會破裂」、「我很開心,出外吃飯都帶著雞蛋」,學生更在工作紙上繪畫出自己的感受。老師隨即教導學生感謝天主的創造;而在保護雞蛋的過程中,亦讓學生感受到父母是如何呵護備至地照顧自己;活動最後以聖經金句「上主我讚美你,因為你奇妙地創造了我」(詠一三九14)作結。傅校長指出選取這金句的意思,「除了讓小朋友學懂語文句子外,這金句意指每人都有其獨特性,都是天父的創造,好使他們更懂得感恩和讚美」。 鼓勵你 負責該活動的關凌霜老師分享從構思至實行期間的得著,「我由早期感到困難,直至在『教案會』中得到梁長才顧問和梁逸姍導師的指導,才有信心在學校實踐」。她同時亦對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及聖經有了認識,「例如十誡中也有提及孝敬父母是孝德」。另一位老師楊曉慧指出活動讓學生做了一星期的爸爸媽媽,有助兒童在靈育和德育方面的培訓。她坦言,自己要先了解教學主題和內容,然後尋找相關聖經故事,再深入研究,「我的自我反省也增多不少,有助個人成長」。傅校長以「愛與關懷樂同行,結伴同行燃亮愛」勉勵老師,除了小朋友進步之外,老師在此計劃中也一同進步。 支持你 暑假期間,六所參與「宗教信仰與學與教的融合」幼稚園老師作交流和分享。分享會上,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幼稚園組)廖慕賢表示很贊成是次計劃的推行和十分滿意成果,她深信這全憑校長、導師與老師的嘗試和努力。梁長才顧問提醒,「宗教融合課程是將宗教信息作為核心(教理),再把其他科目融入其中,如舊約創世紀、新約福音故事等,當然亦鼓勵老師引用金句。」梁逸姍導師表示,顧問與導師會盡力支持幼教老師,因此老師不須擔憂,但他們先要明白宗教內容,才能成功把正確信息灌輸學生,而背誦金句更可加深學生對天主真理的認知。 教育工作者為了學生領受高質素的學習,將繼續與時並進,終身學習;與其他校長和老師分享成果,提升教學效能。(馮) 
kjy10_20171022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10.21
青苗天地 2017.10.22
探訪獨居長者   文鈞政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D 你喜愛在空閒時間,幫助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嗎?你喜愛在普世歡騰的節日裡,跟隨家人探訪獨居長者嗎?在過去的端午節,我跟隨爸爸公司的義工團隊,到達紅磡家維邨探訪四名獨居長者,領悟到親情的重要。 還記得那天下午,我懷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到達第一戶獨居長者的家。我按下門鈴,兩鬢斑白的老婆婆伸出一雙仿似枯竭樹枝的雙手,打開大門讓我們進入。她憂鬱的眼神, 仿似告訴我們她辛酸的往事!  她家徒四壁,簡陋侷促。她用顫抖的聲線告訴我們,她的丈夫去世,兒女也早逝。這時我熱淚盈眶,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真不是滋味!所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爸爸上前輕輕地提著老婆婆乾澀的雙手,遞上愛心甜粽,並鼓勵她勇敢地渡過難關。此時,老婆婆破涕而笑,我也放下了心頭大石。 今年是我第六年跟隨爸爸探訪獨居長者。在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極端嚴重。政府統計處公布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 去年錄得零點五三九,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也創下四十五年來新高。所以每次探訪後,我總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慕道旅途的感悟 盧植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三C 對我來說,天主教是能夠洗滌心靈、信奉的教會。自小我便有幸接觸天主教,因為我就讀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都是屬於天主教教會。升讀中學後,我決意參加慕道班,跟可敬的江志釗神父學習真理、信仰和如何跟天主建立關係。 自此,每個星期參加慕道班,跟江神父學道理,便成為我的生活習慣。此外,我更在當時牧民助理劉展智老師的邀請下參加慈青,更成為慈青日的籌委。 在參與慈青籌委的過程中,我不單認識了不少新朋友,更重要的是學懂甚麼是愛──「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格前十三4)。 感謝天主、聖母媽媽和江神父把我領入天主教這個大家庭,讓我擁有滿滿的愛。我非常感激江志釗神父的循循善誘,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除了江神父外,我還感謝一班跟我一起領受入門聖事的同行者, 當中有吳梓諾、呂澤庭等。我們一起跟江神父學習道理、一起吃逾越節晚餐, 更一起被江神父「打」。 雖說江神父經常以「打頭」當作我們答錯問題的懲罰,但正正因為以「打頭」的形式來懲罰我們,他所教導的道理才能刻骨銘心。我希望能夠秉持慈幼會的精神,以青年帶動青年,鼓勵他人參加慕道班。我沒有後悔參加了慕道班, 更獲益良多。
kjy07_20171022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7.10.21
不冷也不熱
這一年,預先體驗了子女放榜的過程。外甥是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在7月10日成績放榜,考到入大學的邊緣成績;到了8月7日,大學聯招放榜,成功獲派第三志願。 我知悉他入到大學,便發信息恭喜他,結果與這兩個月的經驗一脈相承: 他沒有反應。真的,由成績放榜到大學聯招放榜,外甥都是平靜冷淡的,甚至帶點滿不在乎的態度;所以到了最後, 能入讀大學,也不見得他有多大的情緒起伏。 目睹整個過程,我的反應不是要怪責外甥,反而是要思考父母的角色,以及社會的狀況。以外甥這兩個月的情況, 我最強烈的感覺是「皇帝不急太監急」。雖然其父母及親友都沒有說些甚麼,大家卻在外甥放榜後做了不少工夫,為他出謀制策,可說是越俎代庖, 為外甥拿主意,未來該如何是好。老實說,父母是出於好意,親友也是基於關心,但為外甥來說,這正正是他變得冷漠的主要原因。為甚麼他沒感受?因為他沒有參與,決定都不是自己所選,自然沒有真情實意,變得冷漠。這不能說只是年輕人自身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成年人的責任。  在保祿的書信裡,保祿與其中兩個教會的關係,值得我們反思。他寫給斐理伯教會的信中,說自己一直都不接受教會團體的捐獻,唯獨接受斐理伯教會的錢,因為他們一同飽經患難,所以不分彼此。另一個是格林多教會,這教會團體與保祿的關係,起伏不定,而且一直存著很多紛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會在一個富庶的社會裡,經濟較好,結果反而產生了不少信仰紛爭,而忘卻了情誼。 今天,我們也活在富庶裡,如何讓子女有真實經驗,產生自身激情,往往是父母更大的考驗。 
kjy01_2017101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0.14
天主教幼兒學校中層教師培訓計劃
天主教教會將教育工作視為使命,而非職業;將學校視為充滿關愛和活力的團隊,而非機構。教會人員更樂於發揮有如牧羊人及忠實牧人的知識。 (本報專題)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主辦,優質教育基金贊助天主教幼兒學校中層教師培訓計劃(2016-2017年度),共43間學校參加,102位中層教師參與。本學年教育局實施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實務需要,與時並進。 結業禮上,學員強調將來幼教發展必須作出適當的準備:從多角度考慮問題、正面思考;多讚美;多自省、多求救;多觀察、多聆聽。任教於天主教彩霞邨潔心幼稚園余思敏主任說:「中層老師擔當重要的角色,需要了解校長、老師、工友之間的處境,滿足各方所需,並保持良好關係。」她表示在課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在不同難題中取得共識,但同時要堅持原則:以學生為首要」。在工作層面上,員工未必會向上司反映或表達自己意見,這時中層老師可成為溝通的橋樑, 余主任:「作為中層老師可以鼓勵其他老師多嘗試表達自己意見,再向校長清楚反映或表達,當中除了得到校長的信任之外,老師之間也要存在著互相信任。」 學員以校內面對的問題作培訓計劃的研習基礎,嘗試找出解決方案。「中層教師如何帶領改革品德課程」是余主任探討的題目,她並以小朋友「拒絕分享」為切入點,「有老師認為拒絕分享不代表小朋友做錯, 相反要了解他們拒絕的原因,亦有老師強調小朋友需要學習與別人分享; 小組成員雖然意見分歧,有不同價值觀,但透過多次討論,最終取得共識。」 學員在解難處理及應變培訓過程中學習危機管理,其中以家長因孩子在校內受傷入院的投訴個案為例,明愛香港崇德社幼兒學校姚碧瀛主任分享,「此時家長會非常擔心孩子的狀況,因此我們一切要從心出發。首要安撫家長情緒,聆聽他們需要,大前提是以小朋友福祉為中心,從而讓家長感受到學校與他們同行,明白和體諒他們的需要。」 姚主任也學懂透過「三個讚賞,才是一個改善建議」的方法跟其他老師相處,「發現老師尚有改善空間時,不要立即提出建議,相反要先讚賞,才令他人容易接受意見」。她深信校訓「我們要彼此相愛」,以愛為中心,無論遇上甚麼困難, 只要存著愛,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余主任十分認同要懂得欣賞他人,並建議不要忘記多讚賞家人,因為「愛是不保留」。(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