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201025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0.10.23
喜樂幼小 動態 2020.10.25
基督小幼苗第15 屆周年大會 ( 本報訊) 天主教幼稚園基督小幼苗第1 5 屆大會於9月26日舉行,基督小幼苗主席及執行委員於聖猶達堂禮堂參與,而29間團員學校、共約300人則在熒幕前參與網上直播。 本年度周年大會的主題是「基督伴幼苗・同行十五載」。基督小幼苗神師陳德雄神父透過短片作分享,勉勵與會者常懷愛心,並比喻小幼苗就如福音中兩位兒子一樣,縱使已為他們安排了最好的,他們卻未必會即時去做或做到預期的效果,但只要經過時間的培育,他們總有一天會長大,並成為能予人遮風擋雨的大樹及結出豐碩的果實。他期望小幼苗能以耶穌為榜樣,履行天主的旨意,努力學習,邁向豐盛的人生。 最後,由主席何佩雯報告會務,並由陳神父為參與的團長、副團長及隊長進行派遣。 是次周年感恩祭暨周年大會原定於9月26日假聖安德肋堂舉行,惟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尚未穩定,而改以上述方式進行。(喜)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參與聖若瑟小堂主保瞻禮 (本報訊) 鹽田梓聖若瑟小堂10月4日舉行主保瞻禮,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小學部)教職員、學生、家長等一行21人,出席當日感恩祭及鹽田梓親子園莊祝福禮。 由於出席者多是教友,無論是感恩祭或園莊祝福禮,他們都懷著熱忱虔敬的心參與。當日天氣雖然炎熱,進行園莊祝福禮時眾人都置身於高温艷陽下,但學生把苗圃栽植到莊園時,仍興奮不已,再不在意酷熱的天氣。 他們都仍滿心歡悅,在禮儀後或拍照,或品嚐村民自家製的客家茶果。(樂)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教師靈修日 (本報訊)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在9 月3 0 日舉行了教師靈修日,主題為「靜觀與靈修」。 該校邀請方濟會伍維烈修士擔任當日的神師。伍修士透過不同的活動,讓教師體驗靈修和靜觀中的安靜、安定和簡單,同時關顧自己的心靈和靈性上的需要。當天,教師亦參與教師靜觀工作坊,認識靜觀的好處及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並體驗製作靜觀心靈樽,以助日後指導學生進行靜觀練習。(少)  祖堯天主教小學•開學祈禱禮 (本報訊)祖堯天主教小學於9月29日在禮堂舉行開學祈禱禮,由薛衛道神父主禮。 祈禱禮上,薛神父在講道中解釋光的重要性, 並提醒學生要好好運用「光」,從而勉勵學生於日常生活中,多幫助有需要的人,服務社會,實踐愛德。在奉獻禮部份,學生手持代表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的聖人布偶進場,寓意學生願意把五大核心價值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成為基督之光,照耀人羣。 校監黃敏冰致辭時引用「螞蟻」的故事,來訓勉學生時刻需要學習及反省,無論在復課前後,仍需要盡力學習,善用時間,以提升自己的學問,豐富生命,為未來作好準備,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校監又叮囑學生要懷著感恩的心,渡過每一天。(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19121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12.13
鹽田梓藝術節 藝遊天地人 親近大自然
(本報專題)小朋友,還有一星期多便是耶穌誕生的大日子,在這普天同慶的假日裡,你有與家人計劃怎樣去度過嗎?如若還未有計劃,由旅遊事務署主辦、文化葫蘆擔任策展,及天主教香港教區等合辦的「鹽田梓藝術節」,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讓你透過欣賞藝術作品,認識這個充滿濃厚宗教氣氛的小島。 鹽田梓藝術節是為期三年的計劃,分別以「天」、「地」和「人」為主題,而本年先以「天」為題,由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廿九日,舉辦「藝遊天地人·親近大自然」藝術節。 從西貢碼頭出發,乘搭約十五分鐘的街渡,你便可以到達這美麗的鹽田梓小島。伴隨著風鈴般的聲響,你可以看到在碼頭處的第一件作品《歸家》。在模彷著鹽田梓地勢的波浪形框架下掛著五種顏色的管子,策展人吳文正在十一月廿九日說,碼頭是居民上落船的地方,作品希望鈴聲能勾起他們歸家的回憶。 此外,他指這作品亦比喻著,舊時聖堂外樹上掛著的鐘。在當時未有先進通訊設備時,村民便是靠著鐘聲知道到了上聖堂的時間。吳文正說,希望觀眾能與作品互動,例如敲響管子;而在活動期內會有不同的活動及節目,其中,在十二月廿四及廿五日便會有環保敲擊表演。  全村信奉天主教 約在三百年前,客家陳氏建立鹽田梓村,全盛時期住著二百多人,並主要以曬鹽及捕魚為生。而在一八六四年,宗座外方傳教會的和神父(S. Volonteri)及柯神父(G. Origo)被派到鹽田梓傳教,全島的居民亦都在一八七五年領洗,使島上充滿濃厚的天主教色彩;雖然村民已遷出,但仍推動島上保育工作。而鹽田梓上的「聖若瑟小堂維繕項目」和「鹽田活化項目」並分別在二○○五年及二○一五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的「優異獎」和「傑出獎」。 島上其中一個富宗教特色的藝術作品,便是放在舊聖若瑟小堂遺址、由藝術家龔翊豪創作的《成聖之牆》。龔翊豪指出,周遭破落的牆給予他創作的靈感,希望「透過用新物料製作的牆,與陳志明神父祖居的牆一起結合,看到聖福若瑟神父的雕塑,並透過新舊的互相輝映,感受以往神聖的氛圍」。 他說,就著鹽田梓全部村民都信仰天主,在作品的其中一面記錄了在鹽田梓出生的陳姓神父及修女的名字;而另一面則寫著昔日在西貢及鹽田梓服務的傳教士姓名,以紀念他們的貢獻。 藝術作品 展示昔日故事 跟著地圖尋找不同藝術品的路上,你會看見一系列《鹽田梓. 鄉情》的玻璃彩繪。由藝術家姜立如根據與村民訪談,透個七個在島上不同位置的玻璃彩繪,向公眾訴說鹽田梓的歷史故事及生活習俗,如客家婦女工作的情境、婚嫁習俗;天主教的活動,如聖體出遊及嬰兒領洗等。 去年颱風山竹襲港,鹽田梓上亦有三棵大樹不敵強風倒下,由藝術家黃卓健創作的《流波.行雲》便是在村長陳忠賢的協助下, 把島上被風吹倒的塌樹搬運至市區加工。這個作品座落在石躉上, 黃卓健說,以往島上女性負責農耕,男性出海打魚,而每當男士出海回家後,便會摸一下該張石躉,代表著他們安全歸家。這個作品就放在碼頭旁,黃卓健指,參觀者可坐或躺,在離島前安靜的欣賞海景、山景,「為旅程畫上句號」。  中西元素結合 乘著街渡渡輪回到西貢碼頭,這次的藝術之旅還未完成,在西貢的海濱公園亦展出由藝術家許嘉雄設計的竹教堂,把中國傳統的紮作技藝與西方信仰文化結合一起。此外,藝術家安泰花約四百多小時製作的一比八十七微型《鹽田梓》,當中運用了鹽田梓的泥土及植物,展示教友在島上參加「聖體出遊」的情境。 在每個藝術品旁都設有介紹牌,其中印有拓印圖案,讓參加者在場刊最後拉頁中的十二張拓印書籤上,使用鉛筆或硬幣輕輕的掃出藝術品圖案,並到訪客中心,領取書籤繩及填上顏色;集齊十二個拓印書籤,並讚好臉書專頁,亦可換領紀念品。(吳) 
kjy04b_20190407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19.04.05
我在小島上班(上)
如果要你想像一下將來會在一個怎樣的地方工作,你會如何回答?寫字樓?學校?醫院?還是地盤?有人會答「小島」嗎?西貢鹽田梓正是一個充滿恩寵的小島,而且有無窮無盡的工作等著人去完成。 很多人會問我,到底在一個小島上有甚麼東西可以做,可多了! 小時候初踏這島,人去樓空,村屋破落,當時實在想像不了這島竟會一步步地重生——由教堂、鹽場的復修,直至今天逐步發展成為以文化、宗教、生態和旅遊為重點的保育村落,都是由零開始的。 對於小島來說,我是一位半途加入的專業人士,作為一位可持續旅遊規劃師,是希望小島的資源可持續地運用及達致保育目標。 進入小島工作,首先我就被告知本村保育的四大重點之內,甚麼都可以探討,可以實行!所以在島上,除了一般接待遊客及朝聖者之外, 還有導賞、工作坊、專題體驗等等很有趣的項目需要處理。間中還需要到長者中心、大學等地主持義工訓練呢!  然而,對當地村民來說,一個初來步到的教友對他們就是一位外人,是需要抱持一份謙卑的心,花很多時間去互相了解的。例如會問一下他們在村裡以前的生活、故事、島上植物的功用等。 工作了一年多,總算略為了解傳教士當初是怎樣走入村民當中,與他們一起生活,這也是傳教的體驗。(待續)  
kjy01_2019033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3.29
鄉村學校留有開闊空間 陪伴學童在藍天下成長
(本報專題)這一代孩子大多在位處鬧市、至少五、六層高的學校中成長,有沒有想過,班房窗外可以是綠油油的樹林、操場全屬於數十位學生?近年逐漸被淘汰的「村校」曾經擁有這些美好而賞心悅目的環境,讓小孩在大自然環境中經歷親密的人際關係,以及較輕鬆的學習空間。 村校大多位於新界或離島的偏遠鄉村,昔日交通未如現在般方便,村校主要服務鄉民子弟。而隨著郊區發展和新學校落成,村校相繼停辦或轉型,目前寥寥可數;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便講述村校在這年頭延續的人情味故事,以及突顯它對孩子的重要,引起不少迴響。 「香村」團體最近為保育這段歷史,二月在西營盤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有你有我有田有山有水有意」校歌展,這些校歌的歌詞紀錄村校所座落的位置、它所擁的山海樹田及其校訓等;該展覽亦分享村落地理版圖及早年鄉村教育對村民小朋友的期望。 這展覽更邀請村校舊生重遊村校,為參加者重唱校歌。展覽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及自由空間協辦。 不只求分數的教育  學者分享村校生活 為與大眾分享鄉校的美好回憶,「香村」二月廿三日舉辦論壇,憶述「求學不是求分數」的那些年。 論壇上,講者之一、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羅慧燕說,村校的鄉土氣息和較慢的生活節奏,讓孩子在心曠神怡的環境下成長,也讓暫未追上進度的一群有喘息空間。羅博士研究村校,著有《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一書。 羅慧燕說,不少村校學生都有美好的校園回憶, 因為地方空曠,「步出學校就可以看到很廣闊的天空」;學生不用排隊,大家自動自覺回到班房;同時也讓學習進度較慢的孩子享受壓力較小的學習方式。 不過,她指社會不能完全美化村校,並強調教好孩子的關鍵,「是老師熱心教導學生」,而各村校學習環境與教學質素亦不一樣。 談到村校興起,她指戰後人口上升,社會團體如天主教會建校,部份社會人士創校也憑藉宗教信仰的支持。而村校不斷變遷,回歸後小學收生人數顯著下跌,加上當局的政策,令不少村校結校。   鄉師自然學校校長:  社會應接受不同教育模式 屯門的鄉村師範學校結校後,由自然協會在原址另立「鄉師自然學校」,作為另類的村校, 讓孩子以自然為師。 會上另一講者、鄉師自然學校校長葉頌昇老師(海星)九十年代曾擔任其他村校的教師,他指村校規模小而富有親切感,特別的是,「師生關係良好,這是『大校』所沒有」,他指大型學校擁有先進科技設施,村校的優點卻在於空間足夠,學生可隨意走動,「做到主流學校無法完成的事」:遷就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度、少功課: 「學生正需要這空間,得到老師的陪伴和家長的接納。」他認為每間學校不需要一模一樣,近年香港人也希望有更多特色學校和另類教育方式。 保育人士喜歡村校人情味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總監黃競聰博士指村校有不少有歷史意義和人情味的故事。研究地區歷史的黃競聰,以蒲台島的蒲苔學校為例, 他指該校雖已停辦,卻保持師生之情,難得的是廿多屆畢業生不時聚會, 「令這孤島有人情味」。 蒲苔學校為島上及漁船上的兒童提供小學教育,學生有時跟父母出海「逃學」,而水漲影響學校,更要提早放暑假;學校亦配合島上習俗, 趁「天后誕」舉行畢業禮。而隨著漁民轉行及搬遷到岸上,該校也完成歷史任務。(明)  本地天主教村校 現存: 長洲聖心學校、坪洲聖家學校 已結校: 洪水橋的天主教英賢學校、元朗的天主教崇德學校(為現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之基礎)、元朗南溪天主教崇德小學(現址為另一所學校)、西貢鹽田梓的澄波學校、西貢的天主教公民學校等。 (取自:立法會文件)  天主教村校面貌 天主教公民學校 當年學校中間是聖堂,兩邊建有兩個課室,每級約有三個學生,全校約三十人。村民會到聖堂念經,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定期到來主持禮儀,由該校老師協助。 (取自:羅慧燕:《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頁117)  天主教英賢學校 校監范慕琦神父(Joseph Famiglietti)有時候會讓村內的小孩子擔任聖堂的小輔祭,他又知道大部份學生家居簡陋,於是開放教堂讓他們到來做功課,並在教堂外庭園設乒乓球桌讓他們玩耍,在資源匱乏年代長陪伴青少年成長。 (取自:羅慧燕:《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頁119)  (書中相關資料取自夏其龍,載劉義章等編《香港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