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20120226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2.26
從文學引發音樂創作
  筆者喜愛閱讀,從《詩經》到現代詩歌散文,中國或外國著作,有空時都會翻閱。這嗜好是一種奢侈,一種享受。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隨意想像,天馬行空,沒有任何束縛。有時又好像與那些生於不同時代的作家、文豪,產生跨世紀的溝通。透過文字,他們把喜、怒、哀、樂及藝術的真善美,遺留給我們。 從徐志摩的詩詞中尋找音樂意象 首次接觸徐志摩的文學作品,大概是中學時代的中文課吧。我與大部份「八十後」一樣,〈再別康橋〉算是我們的集體回憶。徐志摩的作品,不僅是詩句字裡行間的韻律及節奏,他的作品在字裡行間滲透出那種意象,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已描繪了一幅踏步於雲端的優雅圖畫。直到真正地學習作曲,我才懂得藝術的昇華是透過藝術媒介去表達一種理念,或一個故事,最真切的體會就是透過美學欣賞,讓自己思考,引發想像。套用時下流行語,一字記曰:「有feel」! 徐志摩的文學作品,從篇幅較短的白話新詩,到散文詩等較長作品,都展現他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氣質。筆者於2009年首次以徐詩作為藍本,編寫合唱音樂。在創作過程中,赫然發現徐詩富有對比性的光暗及距離感。寫作手法猶如一個鏡頭,帶領讀者從不同拍攝角度了解、觀察詩句中的主角。如〈滬杭道中〉開首的「催、催、催,匆、匆,匆」,簡單地為此詩起了一種急促節奏。所以,我於創作合唱音樂時,特別使用了現代合唱技巧,給予各合唱團員適當自由度,以不同的感覺及速度去吟誦此句,於此樂曲開始時製造出雜亂、匆忙的氣氛。而近期多媒體藝術創作「春痕」,亦改編自徐的同名散文詩,描述年少的男主角,單名「逸」,於留學日本時認識了春痕姑娘。徐志摩於文字中,流露出逸被春痕的青春氣息深深吸引,並引發無限遐想,經常「神魂又一度迷蕩」。十年光景,匆匆流逝,學成歸國的逸,故地重遊,巧遇已為人妻的春痕,不再青春,心中理想的仰慕對象被歲月摧殘,逸感慨無限。筆者於創作時,著筆於以旋律及不同器樂的音色,塑造徐詩中滲透著對青春流逝的唏噓。視象與燈光設計都配合文學及音樂的節奏,帶領觀眾投入整個三十分鐘的劇場節目欣賞。   「春痕」的部份選段,可於香港電台網站「節目重温」找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分享: 一月二十八曰第四台節目「自投羅網」(Cantilena) 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4/Cantilena&d=2012-01-28&p=4193&e=&m=episode 二月七日電視節目「The Works」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theworks&d=2012-02-07&p=2453&e=168283&m=episode    
kjy13b-20120212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2.12
何謂多媒體藝術?
  去年筆者出席「新視野藝術節」,由許敖山創作的現代多媒體歌劇《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後,寫了一篇關於多媒體藝術的文章,淺談當代媒體藝術結合的可能性。因近年本地出現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多媒體藝術組合,對於不太熟悉這種藝術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及學生,或會摸不著頭腦。 藝術與媒體 藝術可概括分為聽覺(音樂)、視覺(影像、舞台裝置與效果、肢體動作、戲劇、燈光等)、嗅覺(氣味)與觸覺(接觸)等。多媒體藝術(Multimedia Art)泛指兩種或以上藝術媒體給合,如音樂與肢體動作,便產生了舞蹈。這種於遠古時代已出現的藝術形態,被視為最能直接表達個人情感。當我們觀察他人的走路姿勢,或聆聽其步伐,會很容易察覺人的性格與心情。垂頭喪氣、氣宇軒昂等文字已有效地「繪畫」出整個形象。但於二十世紀的藝術領域中,多媒體藝術不再局限於以上的組合。本地或海外的發展,多媒體已與科技掛鉤。光影效果,影像,甚至新聲響都象徵了當代多媒體藝術。 香港的多媒體劇場 海外很少標籤藝術劇場或音樂會為「多媒體藝術」。大部份外國藝術家會把此名字聯想到裝置藝術(視覺及空間結合)及其他與視覺藝術,較有關連的藝術媒體。本地的藝術消費圈子,多年前從海外引入當代多媒體藝術,並於本土發展。為要豎立鮮明旗幟,突出當代多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不同,吸引追求刺激、新鮮的觀眾群,「多媒體藝術」便成為香港藝術圈中較高層次的藝術形式。此乃香港特殊的藝術市場推廣,及藝術消費者口味所形成。 新穎的多媒體藝術 近年,本地多媒體藝術有出色的發展。如在舞台設計及光影效果上,都塑造出本地風格,並非盲目模仿海外藝術家。一群年輕本地藝術家揉合傳統中國故事、題材,加上原創音樂、視覺形象、舞蹈等跨界組合,漸漸帶動多媒體藝術的原創性。本地年輕作曲家楊嘉輝,積極實踐不同媒體的結合,如智能電話與音樂。於製造更多原創作品時,亦為現代都市人帶來反思的機會:從生活點滴中感受藝術,從藝術中反思我們的生活態度。    
kjy01-201112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1.12.04
東涌天主教學校 捕捉蝶蹤 探索生命變化
 (本報專訪)蝴蝶像穿上彩衣的小姑娘,喜愛在花間翩翩起舞。香港雖是細小的城市,但現有記錄的蝴蝶品種,超過二百四十種,可算是觀蝶的小天堂。踏入深秋,天氣轉涼,本報記者趁著冬天來臨前,相約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三位愛蝶者生物科老師黃應昌及兩位中四學生周敏銳和黎皓晴,一同進入蝴蝶國,窺探大自然界生生不息,令人嘆為觀止的世界。 幼蟲成長:尊重小生命 在該校蝴蝶園,本報記者雖與長成的蝴蝶緣慳一面,卻親睹葉子上的蝴蝶幼蟲和蛹,數位初中生也到來一同探望幼蟲。蝴蝶成長的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稱為「完全變態」。黃老師指出:由於東涌獨特的地理環境,校舍靠近賞蝶勝地䃟頭,在該校發現的蝴蝶約有三十種,當中更有罕有品種,如紅鋸蛺蝶。蝴蝶的成長過程並不容易,自然界的天敵如小鳥、胡蜂、蜘蛛等,威脅蝴蝶的生存。 數年前,黃老師帶領周敏銳、黎皓晴和數位學生參與由綠色力量舉辦的「蝴蝶普查員」計劃,經過二十小時的理論和實習課,並遞交記錄所得的資料,他們都成為認可的蝴蝶普查員。三位受訪者坦言在參與計劃前,對蝴蝶認識不深。皓晴翻翻手中的蝴蝶圖鑑,說:「最初,我有點遲疑:香港現有二百四十多種蝴蝶,我怎能分辨呢?可是,當我愈能掌握辨認不同蝴蝶翅膀上的花紋的技巧,愈渴望認識更多,於是很用心研究呢!」該校學生曾受大埔環保會委託,定期到䃟頭進行蝴蝶普查,建立蝴蝶資料庫。 蝴蝶園中,種植了不同類型的植物。負責該校生物多樣性學會的黃老師細心介紹:「我們除了定期記錄蝴蝶的數量和品種外,也剛剛重新修復蝴蝶園,種植合適的植物吸引蝴蝶產卵,及提供食物給幼蟲和成蟲。生物多樣性學會原為生態保育組,主要負責蝴蝶保育,但我們進行蝴蝶普查時,發現校園內還有其他的小生物,如蜜蜂、小鳥、變色樹蜥等。我十分鼓勵學生關注大自然中生物多樣性的特質,愛護小生物,尊重和珍惜生命。」 成蟲展翅:體會生命力 十月中旬,敏銳和皓晴參加「鳳園蝴蝶嘉年華2011」,擔任生態導賞員,為參觀者介紹蝴蝶生態及環境保育。到來參觀的人士,攜老帶幼,敏銳興奮地說:「我們負責定點導賞,為公眾介紹植物與蝴蝶的關係。藉此我增加對燕鳳蝶的認識,燕鳳蝶更成了我的心頭愛。」透過認識蝴蝶,兩位學生對大自然產生了好奇心,皓晴說:「在導賞中,我認識了更多蜜源植物。遠足時,我細心留意植物,活學活用。我最喜愛的蝴蝶品種是翠藍眼蛺蝶,在欣賞蝴蝶時,愛屋及烏,我也觀察蜜蜂、蜻蜓。」 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之道,各有特色。看到蝴蝶生長的過程,黃老師自言大開眼界,深受感動:「生物的生命週期的變化,讓我體會生命的意義。蝴蝶的形態,千變萬化,我曾在屯門龍鼓灘看到自己最心愛的紅鋸蛺蝶,我雖不是信徒,但看著這隻蝴蝶,自然地發自心底由衷地讚嘆造物主的偉大!」 黃老師指出香港觀蝶地點現時有十多處,他曾在一個暑期期間,到訪龍鼓灘觀蝶二十次。一年後,他重返那兒,發現原有的植物被清除,環境改變導致蝴蝶的數量減少,他惋惜地說:「人類的行為改變大自然生態,港珠澳大橋即將施行長期的龐大工程,我擔憂蝴蝶最常出現的地點受影響,如䃟頭、黃龍坑等。」鍾情蝴蝶的黃老師現為鳳園管理委員會委員,他說:「為小學生來說,蝴蝶保育的概念比較深奧。我認為應讓小朋友多認識常見生物的特徵,灌輸珍惜大自然和生物的正確觀念,這也能達到生態保育的目的。」(仨) 萬王之王 【黃玉嬋】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竇福音25:35-40)基督普世君王節讀經記載了這個比喻,它提醒我們耶穌基督原來也是一位愛微服出巡的君王,祂經常以最卑微的姿態在週遭出現;如果我們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君王,便該以愛德及服務為祂作出見證。 本學年,筆者於一所曾被內地駐校語文老師以〈夕陽依然燦爛〉為題,撰文投稿至《喜樂少年》以表惋惜之情的學校工作。三個月以來,深深感受到這兒的老師確是活出了基督君王的寶訓,身體力行,以愛德及服務見證了祂的真理。究竟落日彩霞有多美?它如何美?現場實景總比相片錄像來得真切。這兒的關愛氛圍教人心動,老師明白同學心底的願望是希望家人為自己開一次生日會,在準備生日會方面更是別出心裁。今年除了唱生日歌及送生日禮物外,還為每月的生日之星製作了一個動畫片段,他們或化身為小王子,或化身為小公主,當看見自己的可愛造型在熒幕上出現時,大家無不歡欣雀躍! 這兒也會為相同月份生日的教職員,集體慶祝生日。這個月,只有這位到任不久的校長生日,生日前夕適逢是旅行日,老師們竟然千里迢迢把生日蛋糕從鴨脷洲運送至西貢。對於一位新成員來說,關顧之情特別教人窩心。此外,老師為旅行日準備的食物亦特別豐富,並不是為慶祝生日,而是為了可以讓同學有機會大快朵頤。那些被邀請來幫個忙進食的同學,果然吃得十分痛快。老師看在眼裡,同樣開心,好一幅扣人心弦的圖畫;若非置身其中,絕不會感受到眼前的圖畫是如何巧奪天工!  這兒下課後沒有自費活動,因為同學負擔不來,然而這並不代表同學沒有機會參與一些由專業導師教授的興趣項目。學校推行「一生一體藝」,利用「學校發展津貼」的撥款聘請專業導師帶領課外活動,每年學期末更會為同學在社區會堂籌辦才藝匯演,讓同學展示學習成果,讓他們的努力得到肯定。下課後沒有自費活動,操場上確是比較寧靜,然而教員室內外卻是充滿讀書聲,因為老師邀請了同學留下來進行個別輔導。 雖然校舍沒有懸掛任何關愛校園的獎章,然而老師的愛護與關懷早已溢於言語、表於行動。最近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助理葉成標先生曾探訪學校,除了跟老師和同學見面外,也曾跟家長見面。言談間,大家異口同聲表示欣賞這兒老師對同學的關顧,而前家教會主席周太亦為座上客,她所有子女均在這校畢業,她慨歎這兒的硬件雖然比新落成的學校遜色,但軟件及人情味絕對比很多學校優勝,對於學校將要結束,只是感到可惜與無奈! 面對結校,兩年內老師會陸續離開。但我相信他們仍然會持守基督君王的良善心謙,用「愛」教化孩子。願天主繼續降福他們的努力,願一幅一幅用愛心繪製的圖畫,繼續在不同的角落展現,感染更多的人與基督君王同行,為天主的救恩工程奉獻自己,燃亮生命! 作者為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