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240512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4.05.12
喜樂中學 - 動態
荔景天主教中學•饑饉午餐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荔天)宗教事務委員會早前舉行四旬期饑饉午餐,有300多位師生參與,並籌得逾萬港元,扣除開支後全數捐贈「青苗之家」,以支持社會中弱小的孩子及家庭,讓他們在愛中學習及成長,陪伴他們尋回平安和喜樂。   青苗之家是一所青少年服務機構,其創辦人是荔天首屆畢業生馬玉珠。活動當天,她親臨學校向學弟學妹分享個人認識信仰的心路歷程。   此外,學校亦邀請了香港都會扶輪社社長及一眾社員,及家長教師會主席與各委員參與是次四旬期饑饉午餐,與學生們一同體驗克己。學生會會長張駿宏表示:「雖然我們今日所付出的只是數十元,但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希望受惠機構能繼續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適切的照顧服務,藉以傳揚天主教學校五大核心價值之中的愛德、生命與家庭。」荔天宗教事務組主任顧嘉儀老師表示,學生透過克己及奉獻,關心弱小,真正體會「與憂苦者同行」, 並提醒同學多陪伴身邊的人,步向永生之路。(教)   聖羅撒書院•參觀國家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本報訊)國家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於4月訪港,並開放予公眾及團體參觀,聖羅撒書院練茂棠校長及十四位師生有幸獲邀登船參觀,見證國家工程技術及科研成果。   雖然同學們在參觀破冰船前都可以透過網上資訊認識它,可當親眼看到它的內部,看見所有如健身房、會議廳、實驗室等一應俱全的設施及「雪鷹301直升機」等,都不禁讚嘆起來。此外,同學們與「雪龍2」號考察隊成員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船隻的前頭和尾部皆可以破冰,方便船隻在極地進行考察。而考察隊成員的日常生活如作息規律,吃的食物和運用「月池系統」收集南極海洋數據等,均讓同學大開眼界,了解到國家於極地科研的發展。   是次參觀讓同學們對科學探究培養出正確態度和興趣,同時也啟發她們日後投身有關國家科學研究的團隊工作,為香港及國家作出貢獻。(教)   慈幼會學校中央秘書處•澳門朝聖及交流   (本報訊)慈幼會學校中央秘書處及使命伙伴培育辦公室,組織慈幼會香港區屬校12位中、小學校長於4月12日,一起到澳門朝聖,並與慈幼會澳門區4所中、小學的校長及老師進行交流。   整日行程非常豐富及緊湊,參加者得到各院校的熱情招待。他們參觀了每所學校,了解該校的歷史、發展及特色,並更深入了解到澳門的教育制度。此外,參加者於粵華中學參與感恩祭,並到九澳聖母村參觀。是次朝聖及交流,參加者都能認識到慈幼會在澳門的教育工作,亦加深了他們對慈幼教育的理念及精神。(教)   觀塘瑪利諾書院•全港英語公開演講比賽奪獎   (本報訊)觀塘瑪利諾書院中五級談啟浚同學於香港青年協會英語演講比賽2024中,憑著卓越的口才,鼓舞人心,經過三輪激烈的晉級比賽,不論是備稿或是即席回應環節,最終擊敗1,500多名來自190所學校的參賽者,勇奪高中組亞軍,肯定其出色的英語演講能力,以及不斷追求突破的恆毅信心。   是項比賽由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主辦,設高中和初中兩個組別。談同學在總決賽中探討「快樂」與「被討厭的勇氣」的關係,聲情並茂道出我們要勇敢接納自己,並激勵大家即使身處逆境或不被理解時,仍要堅持理想、追求真理,極具感染力。   觀塘瑪利諾書院英文科致力提供真情實境讓學生愉快學習英語,由比賽開始至今,談同學在英文科團隊支持與黃興業老師指導下,不斷提升英語演說技巧。其傑出表現不但展示他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還反映學校積極培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我們相信通過不斷努力和追求知識,每個人都能克服挑戰,實現理想。(教)  
kjy13b_20240512_f
400 400 愛童心
愛童心
2024.05.12
抗「逆」屏障
筆者收到訊息,為《喜樂少年》撰寫文章,提筆之際,不禁反問自己:我們的青少年喜樂嗎?翻看一篇又一篇有關青少年自殺的文章報道, 既惋惜又慨歎,心想一定有很多青年人遇上了不能處理的處境,感到絕望而打算結束生命。   「身體髮膚受諸父母」這句說話對現在的青年人可能不大管用。但是,我們可以嘗試幫助青少年人增強抗「逆」能力,以應對他們面對的種種困難;父母和親子也不妨一齊學習一些抗「逆」的方法:   平靜身心、檢視情緒 在學習掌控情緒之先,我們先要知道情緒來襲時,好像一團烏雲積聚,讓身體動彈不得。這時候,我們可以嘗試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平靜下來,放慢呼吸,將注意力「聚焦」在身心的不適之處,檢視情緒反應。   2. 命名情緒、捉住「精靈」 很多時候青少年只用「down、emo、唔開心」等字眼來形容自己身處情緒的困難,大家其實可以為內在情緒命名的。是憤怒?傷感?無助? 驚恐?焦慮?還是羞愧?內疚?能夠為自身的情緒命名,就好像捉到騷擾我們身體的「精靈」一樣,能夠捉到「精靈」,我們便可以認識它、應對它,甚至學習與它相處。   3. 聚焦檢視、追本溯源 我們需要找到這隻「精靈」的來源。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的困難和創傷,我們便可以對症下藥。   4. 主動支援 有機構在2023年以問卷方式訪問了二千名中學生,當中有80%表示不會向朋友或家人分享。我們得明白,身處人際關係疏離、困在愁城的青少年要主動求助絕不容易,所以作為年青人身邊的父母、朋友和老師, 有需要採取更積極主動的態度,留意和關顧他們的需要。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
kjy07_20240505L f
400400體藝傳情jpg
體藝傳情_中學
2024.05.12
鬥智鬥力 在草場上博弈
高主教書院 陸玟熹
草地滾球素來予人「老人運動」的印象,但高主教書院就讀中四的陸玟熹,年紀輕輕已有六年球齡。「這項運動最吸引我的是,它有點像在草地上下棋,易學難精。把滾球推出去看似很簡單,有手有腳便做到,但背後有很多技術和策略,例如如何控制滾球的路線、在不同情況下應該用甚麼策略取勝等,不是看起來般容易。」剛於三月在泰國芭堤雅舉行的亞洲U25錦標賽中首次代表香港出戰便於女子個人賽獲得銅牌的她侃侃而談。   草地滾球是一項兩人或多人直接對壘的運動,由參賽球員輪流發球,盡量令自己的球靠近「目標球」,期間可以瞄準或打走目標球,也可以撞走對手的滾球,最後較貼近目標球的球手可獲得分數,越多球較對手接近目標球便越高分。由於滾球呈扁圓狀,其滾動路線並非直線,而是會帶有弧度。   兼顧運動與學業   陸玟熹於小四參加了草地滾球的暑期班,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便繼續參加相關的培訓計劃和比賽,翌年入選中國香港草地滾球總會的青少年發展隊。她形容過程「神奇」,因為她小學時一直有打欖球,亦曾入選學校田徑隊,這些都是節奏明快的運動,與較靜態的草地滾球大相逕庭。升中後,她覺得太快的運動不適合自己,加上草地滾球要花很多時間訓練,便放棄其他運動。她補充,「草地滾球慢在動作上,但快在頭腦上」,加上每場比賽長達兩、三小時,她必須保持專注力,集中精神應付每一場賽事。   對於自己入選港隊,陸玟熹謙稱「好彩」,認為自己剛好於去年年底舉行的本地U25青少年單人錦標賽摘冠,才能順利被選中。首次為港隊披甲便要面對亞洲錦標賽一眾世界級球手,她直言沒想過能獲獎,「能在每一場賽事都發揮到自己最好的水準,經已很好。拿到獎項很高興,證明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訓練沒有白費。」   現時陸玟熹每星期訓練三天,逢週六參加聯賽比賽,還要兼顧學業,她坦言偶爾也會感到辛苦,很想休息,「但累得來是開心的,所以有動力繼續打球,希望盡力做到最好。」要在草地滾球和學業之間取得平衡, 她的要訣是做好時間管理,盡可能在晚上練習前先處理好功課,若在外地比賽,便請同學幫忙把課堂的筆記傳給她,讓她可在比賽後回酒店溫習。   由於希望運動和學業兩方面也做到最好,陸玟熹常令自己有壓力,特別是狀態下滑時會感到緊張和不快,幸得母親開導,讓她保持冷靜:「對我來說,最難的是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因為我每件事情都想做到最好,但媽媽常跟我說,這是沒有可能的,所以不用逼得自己太緊。每個人都會有起伏,最重要是懂得接受自己會有低潮,找方法督促自己回復狀態。」   學習減壓之道   在競技場上,則由教練負責讓她紓緩緊張的心情,「見到我落後、開始心急時,他會主動跟我聊天,讓我減慢比賽節奏,不會跟著對方的節奏走。」她也學懂在自己發揮不好時,不要望著對手、分牌或地上的滾球,反而會多看四周環境,若有時間甚至會放空,令自己放鬆下來,再專注思考下一球應怎樣處理。「比賽時大家的技術不相伯仲,主要看臨場發揮,誰的心理抗壓能力好一點,誰就是贏家。」她道。   陸玟熹將於今年七月底再次代表香港到新加坡比賽,她期望能繼續為港隊披甲上陣,目標是出戰世界草地滾球錦標賽,為香港爭取殊榮。(黎)  
kjy13a_20240428_f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4.04.28
孩子咬手指
不少孩子從小已經有咬手指的習慣,當家長見到這樣的行為時,一般都會立即阻止,但即使家長不斷的介入和阻止,有一部分孩子仍會繼續這種行為,有些不單發生在孩童階段,甚至在青少年期持續,甚至成年後繼續發生。有些家長見到孩子咬手指的問題持續和未有解決,於是帶孩子向精神科醫生求助,看看有沒有處理方法。   有一次,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地帶她的孩子來求診,因為孩子多年來有咬手指的習慣,最近因為學校考試而感到壓力,媽媽發現他咬手指的行為愈來愈頻密,即使手指頭流血,他也會繼續咬手指。當精神科醫生見到孩子時,檢查他的雙手, 發現他雙手的指甲異常短,手指甲尾端有點凹凸不平滑,指甲周圍的皮膚出現破損,也有手指出現皮膚紅疹腫脹,有發炎的症狀, 也有部分皮膚變厚了。他坦言說沒有修剪手指甲超過一年。   這孩子從幼稚園起就有咬手指的習慣, 一直以來間斷出現,有時自己也不察覺,但當他的媽媽提醒時,他便立即察覺行為再次出現,而這行為在他感到壓力時會較頻密, 每次當他察覺時他都會盡力控制,但不久這咬手指的行為又再出現。   咬手指的行為, 可分為咬手皮(Dermatophagia)和咬手甲(Nail Biting, Onychophagia)。上述孩子主要的行為是咬手甲,長期咬手甲會破壞手指甲,甚至導致指甲感染,也會引致其他感染,甚至影響口腔健康情況,也影響社交。醫生為他進行精神心理評估時,發現他也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而他並未有因這發展障礙而接受相關治療。有不少咬手甲的孩子,同時也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而不少有這行為的孩子,都同時出現焦慮或強迫的症狀。對於咬手甲的行為,行為治療或習慣逆轉訓練是其中的治療,此外,孩子需要得到精神心理方面的評估和治療,以處理其他共病。   重點: 1. 咬手指的行為不單發生在孩童階段,甚至在青少年期持續,甚至成年後繼續發生。 2. 長期咬手甲會破壞手指甲,甚至導致指甲感染,也會引致其他感染,甚至影響口腔健康情況,也影響社交。 3. 對於咬手甲的行為,行為治療或習慣逆轉訓練是其中的治療,此外,孩子需要得到精神心理方面的評估和治療,以處理其他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