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_20190929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9.09.27
青苗天地 2019.09.29
記一次認錯的經過和感受 談嶧錩  九龍鄧鏡波學校 三C 古語有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做了一件錯事,感到內疚,也從錯誤中學習了道理。 在某天的晚上,我和母親因一件小事而吵架,現在說起也感到有點慚愧。事情的起緣是,我在母親幫三歲的妹妺洗澡時上洗手間。而母親叫我離開洗手間時順手關上門。我覺得她很煩,就和她吵起上來。她們從洗手間出來後,我和媽媽開始了一場長達半小時的「辯論」,最後還大打出手。 當晚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對的,不過卻不能入睡,我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那晚,我只是躺在床上,不斷地回想那場辯論的內容。當我冷靜下來,我覺得自己對母親的態度很差,我也有不對的地方。而且為了面子,我扭曲是非黑白。 終於,到了第二天早上,我鼓起勇氣向母親認錯。可惜這次不是一聲對不起或一封道歉信能補救的。原來在打架的時候,我把母親的手弄傷了。看著母親被我扭傷的手指,我十分愧疚。我後悔前一天堅持己見,不冷靜下來聽聽母親的說話。那天早上母親雖然沒有怪責我、責罵我, 可是我自己過不了那道坎兒,我想幫母親付醫藥費,可是我沒有能力,我只好每晚幫母親洗碗。終於,母親的手指康復了,我才沒有那麼自責。  這件事雖然經過了多年,父親、妹妺,甚至母親都忘記了,但是它一直在我心裡,沒有任何字句、畫面、感受被我忘卻。這件事令我明白了認錯的真正意義。認錯表面上,是認錯後對方原諒了你;另一面是知道自己錯了,過不了一道坎兒,需要別人的寬恕。這件事能提醒自己改善、進步,這才是認錯的真正意義。
kjy06_20190407s
DoctorSSworkerParentsHeart
醫.社父母心
2019.04.05
何謂感性話?
我聽說家長應使用較感性的方法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感受,但久而久之,這很容易造成「情緒勒索」,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負面影響,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理性溝通是否不好呢? 其實我是不太明白這位家長所提出的問題, 尤其是他提到的「情緒勒索」,究竟指的是甚麼?的確,我經常請家長不要和孩子說太多辯理的說話,很多家長以為自己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以說教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最後,孩子便和你對辯,這樣,孩子不但沒有接受你的意見,更把你氣得半死。 我試舉一個例子:你的青少年孩子經常放學後很遲才回家,而你希望他早點回來,不要在街上亂跑,如果你對他說:「你放學後,不要在街上跑,因為街上很多壞人, 會把你帶壞。」如果你這樣對孩子說,他會說他不見得在街上有很多壞人,他還會說他會辨別好人和壞人, 就算遇到壞人,他也曉得怎樣處理。最後, 你的期望會因為自己的話而落空; 所以,你倒不如說:「我想你放學後早點回家,免得我掛心,如果你放學後要留在校裡,你可以打電話給我,告訴我你回家的時間。」這樣,家長關上了孩子辯駁之門,同時, 亦表達了家長愛護子女的心,我看不見有情緒勒索之空隙。同時,你給了孩子一個下台階,沒有拒絕他遲回家的機會,就是要先打電話回家。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關心和愛護子女的,但很多時不曉得如何表達,明明是出於愛護之意,經一番辯論之後,將原本的美意,變成破壞親子關係的原兇。我猜所謂情緒勒索, 指的就是這一點,家長出於好意提醒孩子一些事情,可能是表達的失誤,變成親子間一些誤會,從而破壞兩者的關係。 最後一點,家長切勿把孩子放在你的對立面,不要把每一件事,都畫定為孩子是對著家長幹,家長需學會接納孩子是會犯錯和好辯駁的,不要因孩子逆了家長的意就感到不安和不快,我曾對家長說,教導孩子沒有一本天書,念熟了便萬無一失,唯一的天書只有一個口訣:永不言敗,屢敗屢試,永不放棄。 徐邦雄 有家長擔心以感性的話與孩子溝通,有可能造成情緒勒索。「情緒勒索」是一個近年常聽見的詞彙,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 福沃德提出。當一個人出現負面情緒,但無法處理和負責自己的情緒時,利用關係中的恐懼、責任和內疚,令對方感到害怕,以威迫利誘的方式令對方順從自己的行為模式,假如對方抵抗,會令對方感到愧疚。被控制的人會感到一種心理上的不安,更會有所反應,跟控制者爭辯或澄清,企圖擺脫這種不舒服的關係。通常這類情緒勒索,發生於一個緊密的關係中,其中一方需要愛、自我價值的肯定和自尊心的確立,但另一方卻威脅使這些情況停止出現。 以上所說的情緒勒索,是一種較極端的關係和溝通狀況,在一般親子關係中不太常見。假如親子關係良好,父母對孩子表達關懷和愛護,一般不會利用負面情緒來威脅孩子,不會使用恐懼、責任和內疚來要求孩子進行任何事情。假如父母以這種方式對待孩子,短期的危機是孩子可能出現心理壓力,甚至情緒問題,以至影響學習、社交和家庭生活。長遠來說,這甚至會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和惡化,孩子也可能學習了這種緊張的溝通模式,將來會以類似的方法跟家人或朋輩溝通。 究竟父母應該怎樣跟孩子溝通呢?其實這沒有一條唯一的公式, 溝通方法需要視乎環境和生活中的個別情況而定。在溝通中,感性溝通和理性溝通同樣重要,孩子透過父母的感性溝通,也能學習不同情緒和怎樣疏導情緒,理性溝通是有關分析事情和較客觀的討論,有助孩子冷靜地面對問題和尋找解決的方法。有些父母較感性,他們需要學習多些理性溝通的方法;相反地,有些父母比較理性客觀,相對缺乏感性的元素,在溝通時有機會給孩子冷冰冰的感覺。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父母應該運用適合孩子的溝通方法,一般包含感性和理性的元素。  黃宗顯
kjy04_20171022sa
jesusstory
若望講耶穌
2017.10.21
小耶穌乖嗎?
這天,耶穌一早便出門到會堂講道。若望和兩隻小鳥留下來陪伴聖母媽媽。吱吱問若望︰「若望哥哥,我想知道耶穌年幼時的生活。他曾讓聖母不開心嗎?」 若望反問說︰「為甚麼不去問聖母媽媽呢?」 「我恐怕她聽不懂我說的話。」吱吱說。 「吱吱,你想知道甚麼,說出來吧。」突然聖母的聲音在牠背後傳過來,「你想知道小耶穌童年時乖不乖嗎?」 「對,對,聖母媽媽。」吱吱和喃喃一起說。 聖母說︰「我可以告訴你們,耶穌童年時,除了十二歲那年獨自留在聖殿三天外,從沒有一次讓我擔心過的。」 喃喃說︰「那次你和若瑟大叔真的嚇呆了嗎?難道忘記了他是天父的兒子嗎?天父一定會保護他的。」 聖母媽媽說︰「我們當然沒有忘記。當時讓我們不安的,是恐怕小耶穌的失蹤,是我和若瑟失責所引致。」 吱吱問︰「那次小耶穌失蹤, 究竟是甚麼原因呢?」 若望說︰「那是天父的安排, 要小耶穌留在聖殿,跟經師和長老討論救世主降生這件大事,好讓他們在辯論的過程中,感受到這個能言善辯的孩子,會不會就是那位要來臨的默西亞!」  想一想︰  1. 你認為童年的小耶穌是個乖孩子嗎?為甚麼?  2. 小耶穌沒有告訴聖母和若瑟便獨自留在聖殿,做得對嗎?為甚麼?  3. 讀了這篇講述耶穌童年事蹟的文字後,你有甚麼感受呢? 
kjy01_20170514new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5.20
仁德天主教小學 親子踏上救恩旅途
(本報專題)剛過去的復活節, 神父為一眾候洗者受洗,讓他們正式成為天主的義子,得到重生。仁德天主教小學每年都會舉辦「家長信仰培育班」,教授家長以天主教信仰為基礎的教育方法;課程完結後, 家長可參加慕道班之課程。今年該校有四對親子組合領洗,實屬難得。本報邀請了其中兩組家庭,分享他們的喜悅。 二年級生韓蕎恩表示能領洗很開心,因為洗禮可得到罪赦。她的媽媽說,親子領洗令她十分感動,「很多媽媽生小孩後,會把心思全放在教育及培養上;當子女和自己的信仰是朝著同一方向前進時,真的感動到從心底裡震出來。」 同級的司徒潁鍩在領洗過程中,一點都不緊張,倒是他的媽媽在排隊到聖洗池時,或許音樂及燈光所營造的氣氛,令她一直冒汗及驚慌;她領受聖體時,更不小心把聖體碰到聖巾上。 莊素雯老師負責教授「家長信仰培育班」及家長慕道班,她回憶在候洗者領洗前一個月,感覺像嫁女般, 「因為他們與耶穌相遇,就像與耶穌結婚一樣。」  天主的引路 回顧當初踏上天國的道路,原來蕎恩和潁鍩來自同一間天主教幼稚園,司徒媽媽謂潁鍩在幼稚園時,已經很喜歡問及宗教信仰上的問題。她想既然如此,就讓兒子上主日學,學習耶穌是誰。同時,她亦參加「家長信仰培育班」,希望對天主教有所了解。 韓媽媽表示當初為女兒挑選幼稚園時,看到聖堂外觀很美,心裡有種不能言喻的感動,於是決定為蕎恩報讀天主教幼稚園。及至參與女兒的校內活動,她第一次走進聖堂,覺得很吸引,也覺得神父講道很有道理,便對校內主任說一定要報讀天主教小學,藉此讓女兒學習道理及領洗,於是主任便介紹了仁德天主教小學。 韓媽媽其後上「家長信仰培育班」時,不知為何, 她很信服天主教道理,亦令她萌起和女兒一起領洗的念頭。因此,完成該課程後,她便報讀慕道班。可是,她因時間關係不能上課,故莊老師特意按平常上培育班的時間,舉辦慕道班。蕎恩透露媽媽的秘密,說:「媽媽曾表示若不能上莊老師的慕道班,她便要對著聖母像哭了。」 家長慕道班的上課模式與堂區慕道班有所不同,莊老師會額外設計新元素,例如加強子女及親子方面的教導,「因為參與者全是家長,他們以小朋友為重,所以我希望他們建立健康的家庭關係。家長在上課時就像學生般,需抄寫筆記及默書,好使他們能感受子女讀書的壓力。」另外,上課時間約三小時,「因為我們會先一起吃早餐, 互相傾訴近況,才正式上課。」莊老師說。各人亦在課堂中互相照應,例如上慕道班前,韓媽媽曾有一段情緒低落的日子,但在課上學到如何堅強、正面地思考。同時,他們會在育兒方面互相扶持,司徒媽媽更笑說家長間的關係好得人人不願下課。此外,他們亦會合力為堂區服務,從而實踐基督徒的愛德工作。 各人的改變 領洗後,又是另一個身份。「一直想像領洗後會鬆一口氣,誰知反而感到壓力有點大。」韓媽媽說。她覺得以前不是信徒時,很多方面可以隨意一點,現在卻不敢躲懶,「但我不後悔,反而督促自己做好一點,對教育小孩也有裨益。」她說。 蕎恩在生活上也作出一些改變,「我領洗前經常欠交功課,現在沒有了。」 韓媽媽補充,蕎恩上主日學後,會主動說聖經故事給她聽,例如蕎恩喜歡的「最後晚餐」故事;她們更會在開心或傷心的時候一同祈禱。  司徒媽媽回想以往教育孩子時,只會以責罵的形式,但現在若潁鍩做錯事時,會著他祈禱悔改代替懲罰。她看到兒子的確變乖了,更會主動邀請她在晚上一起祈禱。當潁鍩在信仰上有好奇的時候,司徒媽媽會鼓勵他回校問老師。韓媽媽則笑言曾與蕎恩辯論若瑟是不是聖人,「最後我輸了,忘記他是聖家的一分子,也忘記他是『聖』若瑟,就是聖人啊 !」 莊老師欣喜家長在信仰上有所成長,並會在家中實踐所學道理。而家長的熱情也令莊老師十分感動,「例如有一次眾人到神樂院朝聖,即使路途中遇到考驗,但到達後,他們仍然十分開心;我那刻的感覺是,喜樂不是用錢就能買到的。」 最後,莊老師表示慕道班中,老師及家長間的關係雖然很好, 但完成釋奧期就真的要完結課堂,「信仰還是需要自己去追尋的。」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