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01101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0.30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與學生合製歷史模型 細看史實
為了讓學生認識魏晉南北朝的水陸武備的課題,可以去到幾盡?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中史科教師陳嘉雯便帶學生到馬術學校,讓學生從騎馬活動中跳進秦漢至唐朝戰馬裝備的歷史知識中,她又邀請學生製作戰馬紙版模型,形象化地教學,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拉近對歷史的距離感。 有參與活動的中六生葉芷茵說,早上先認識歷代的戰馬裝備,下午到騎術學校騎馬,在嘗試舉起馬鞍感受重量時,她會想像古代打仗時的情景,「馬鞍非常之重,重過一包十公斤的米。當馬匹穿上整副裝備時,重量更難以想像。戰爭短則數個月,長至三至四年,可以想像士兵的辛苦」。 另一中六生羅曉彤上學年應陳老師邀請,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戰馬紙版模型。她說, 事前要搜集戰馬資料,再找合適的材料,又請修讀視藝科的同學畫出模型外觀,「過程中要向同學講解馬匹裝備的特徵,解釋它們的功用,為求把戰馬的模樣再現眼前」。見到製成品時她深感滿足,也因而更認識當時的水陸武備。 學生參與製作教材 燃起對中國歷史興趣 陳嘉雯老師認為讓學生跳出課室的體驗學習,富有趣味性,教導歷史時更不限課程內容。她以戰馬裝備的教學為例,課程只提及魏晉南北朝時期,而活動會把馬匹裝備由秦漢講至唐朝,會對中國馬備歷史有更廣及宏觀的認識。 葉芷茵說,中三時中史科由陳嘉雯老師任教後,開啟她對中史的興趣,「陳老師以有趣的活動和遊戲教學,我要溫書才懂得玩遊戲,這加深了我對歷史的記憶」。她最深刻的是認識近代史的題材時,本來難以掌握抗日戰爭的史料,「陳老師以桌上遊戲幫助我整理時間線,讓我了解事情的因果關係,使我更易吸收」。  初中生砌出歷史模型  2018學年,陳嘉雯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表揚她教學時善用創意,設計出多款歷史遊戲。過去她設計了20多個遊戲, 也和學生合力製作歷史模型,題材涉及不同歷史時期。當中她為使學生深入認識初中課題「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與影響」,三年前她與十多名初中生製作巨型的「鄭和寶船」,學生製作寶船內貌時,會細緻地展現船內物品,「學生會問:鄭和不是回教徒嗎?為何在他的船上會有媽祖廟?他拜媽祖?我便解釋拜媽祖是中國航海的傳統。」 學生以3D繪圖和立體打印製作「鄭和寶船」模型。船上的設置帶出歷史知識:印度人手持魚網,讓學生知道中國把撒網捕魚技術傳到印度;船上出現非洲人,表達當時朝貢者遠至非洲等。她說,學生製作教材,要先認識鄭和寶船歷史,以及中國古船的結構,再把這些資料化成圖畫呈現眼前,她期望學生從遊戲與合作中彼此學習,過程達致「三高」:高投入、高互動、高能力。(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010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10.09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智能藝術籠罩校園
(本報專題)甫進入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你會以為自己走進了科學館與藝術館。地下禮堂放置了清潔機械人和酷似自動零食機的自助圖書機;踏上樓梯,多幅名畫《蒙羅麗莎》、《吶喊》、《星月夜》等展現眼前。 學校的外牆、走廊、樓梯皆設置藝術區,內容配合評賞及主題教學,在牆身臨摹有多幅名畫,並貼上學生的作品。這些作品多由壁畫班的學生創作,而在校園的課室及洗手間等其他地方,則以海洋、甜品、叢林等題材加以裝飾。 校園佈滿藝術品 融合日常生活與教學  校長周德輝解釋說,校園內的每一個地方,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空間,把日常生活與教學共融,提升學生的藝術觸覺, 「與其給他們一疊紙,再讓他們背讀;不如在生活中激發他們的興趣, 學生會自己尋找不同的方式學習」。  該校的視藝科在每個單元引入評賞,藉著比較及分析不同畫家的作品, 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視藝元素及組織原理相關的詞彙,抒發對作品的感受。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習欣賞名畫的歷史背景、線條、顏色等;並自行搜集名畫的相關資料及圖片。 視藝科科主任袁美玉說,若學生不明白畫作後的意義,例如初次看到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吶喊》,學生可能只會覺得恐怖、與美麗沾不上邊;但若是細心理解畫家的創作意念,學生便會知道這作品原來在反映畫家內心的驚恐。 袁老師說,多欣賞名畫,有助豐富學生的創作意念,發展他們的美感價值,並學習視覺元素、組織原理等美術知識。 視藝課堂上,學生了解畫作背後的意念和構圖後,便進行二次創作,並記下對名畫的觀後感。袁老師說,從學生的二次創作中,她看到學生的創意,例如有學生把梵高的《星月夜》與美國隊長及鐵甲奇俠結合, 畫出兩位超級英雄在夜空中對戰的情境;亦有學生把《吶喊》與寵物小精靈合作,為這色調較為暗沉、氣氛較不安的畫作,添上童心。學校亦開辦多個藝術班,例如馬賽克、壁畫、水墨畫、漫畫班等,提升學生的藝術水平及興趣。 藝術與科技的結合 藝術以外,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一直著重於科技的發展;課室中,老師可靠著平板電腦控制燈、冷氣機;圖書館內駐有兩位伴讀機械人「喜閱」及「樂閱」,它們會作出害羞、疲憊等反應,但最主要的是它們內置寓言故事及童話故事,向學生說故事的途中, 會配合情節向前移動,更會發問問題,與學生互動。學校禮堂亦有清潔機械人及「智・Smart Library」自助圖書機,讓學生不必走上五樓便可憑學生證借閱圖書,當中圖書館主任會挑選一些較少學生閱讀的書籍,鼓勵學生閱讀更多不同種類的圖書。 配合該校電子學習計劃及發展方向,藝術科亦與電子學習組合作,引入3D打印技術,讓學生創作不同立體作品,如頭像、匙扣及電話座等,其中六年級的一個學習單元是人物設計,以往以人手用拼貼方法做立體圖形,電腦科科主任劉偉堤說,現在學生透過電腦科學習程式、技巧,例如教學生掃描整個樣貌,而視藝科便教學生如何用塑膠彩上色,「在學生的平面創作上,加上高的幅度,使成為一件立體作品。」 為幫助學生在校園中接觸藝術作品時,也能認識畫作內容,在牆壁上也貼有QR Code,學生在小息時可以到視藝室借用平板電腦,欣賞同學畫作的同時,也對畫作有深入的了解。這一切活動,都是要讓學生在校園中,也時常接觸到藝術及科技。(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2_202009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9.18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早會講解聖經故事 播下信仰種子
(本報專題)新學年開始,學校改用網上授課,座落鴨脷洲的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設網上早會時段,在校長及教師祈禱帶領下,開始上課天。學校安排在今年9月和10月的網上早會中,講解聖經和公德小故事,在學生家中播下信仰種子。 「各位同學早晨,我是周校長,來到開學的第三天,還記得昨天提到學校的主保聖人是誰嗎……」校長周詠詩在9月3日的開學禮向同學說。 在首週的早會中,校長帶領祈禱、講解校訓,並向學生介紹主保聖人——聖伯多祿的芳表,包括熱誠、勇於自省、正直、樸實,以及勇於承擔,期望學生學習並成為「伯多祿傳人」。 周校長說,學生在家參加網上早會,也是福傳的好機會:「以往在校園上課,班房是二十多位學生的小天地;現在網上教學, 或有二十位學生家人從旁協助學生」,家長也有機會留意到早會的信仰內容。 宗教科科主任曾伊玲補充,學校暫時沒有宗教科的網上課堂,所以在九月早會中, 播放由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聖言宣讀會製作的聖經小故事影片,講述耶穌及聖母的聖經故事,讓學生加深或預習課本內容。 學校近年推廣正向教育,學校會在10月的早會中播放明愛優悅種子品格優勢教育的公德故事影片,助學生認識24 個品格優勢,包括堅毅、自制及善良等(參考圖三)。 教師在早會中配合影片主題,從兒童祈禱書《牙牙語》中選取適用的禱文,帶領學生祈禱。曾老師說,即使學生在9月尾回到校園,仍會進行網上早會,讓學生留在班房參與,避免人群聚集。 伯多祿仔出現校園 在港島南區,多間聖堂、天主教小學和中學,都以聖伯多祿命名並奉他為主保,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配合24個品格優勢,由視藝科教師設計24款不同造型的「伯多祿仔」。周校長說,許多街坊、家長都認識「聖伯多祿」這個名字,她希望學生在六年小學生涯中,也能認識聖伯多祿的芳表。當中,學校為一年級生準備了一本適應課程學習冊,冊內可見伯多祿仔的蹤影,以填色和連線遊戲,讓學主自小從微小處認出聖伯多祿。 此外,視藝教師以圖畫佈置校園,例如在學校禮堂的門口處,有一幅以耶穌、聖伯多祿、南區為主題的壁畫;校內亦有海報印有伯多祿仔、品德優勢和美德,讓學生在校內到處可見聖伯多祿的蹤跡,時刻提醒他們成為「伯多祿傳人」。(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01_2020062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6.26
聖若瑟英文小學攝影組 走訪兩岸 拍攝情與境
(本報專題)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攝影呈現不同的世界,你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呢?聖若瑟英文小學資優小組的「數碼特工」(攝影小組),於過去兩年到訪澳門和台灣等地,透過鏡頭拍下小孩子眼中的世界與情感。 數碼特工約有十七年根基,見證著學生由使用菲林相機,轉到數碼相機。創立該小組的教師鄭德明說,早年不能與學生即時看到拍攝成品,但現在使用數碼相機,學生可即時檢討作品,容易掌握拍攝技巧。他說,坊間有許多款式新穎的相機,但小組不強調相機的功能,主要教授學生構圖及表達主題。 鄭老師與另一位創組教師陳倩芝均教授視藝科,他希望像畫畫般,讓學生透過相片表達感受;故此在每週的聚會中教授拍攝與構圖技巧外,他亦會與學生一同欣賞作品,學習表達自我。  遠赴台灣拍攝  培養學生耐性 數碼特工每月都會到戶外拍攝,例如是拍攝聖誕燈飾與花展, 讓學生應用拍攝技巧。去年六月,五位成員參加第三屆遊學台灣行程設計比賽,獲得初級組冠軍;約四十位學生、家長及教師前往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地,走訪彩虹眷村、玻璃媽祖廟,鹽水橋南老街,又到了富中華特式的天主教堂等,拍攝台灣的「光與影」。 台灣行程中,參加者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聆聽導遊簡介後,便開始拍攝。四年級的潘承晉說,最滿意的照片就是在歌劇院前,「用快快門,像凍結畫面般;再把 white balance(白平衡)轉為鎢絲燈,使後面的背景偏黑」,而拍攝出來的噴水池。承晉說從小喜歡欣賞細微的事物,如昆蟲,所以他在去年加入數碼特工,希望學習用相機拍下它們。 在台灣,參加者亦拍攝了日出、日落及星空;其中一天,他們清晨約四時起身,乘坐阿里山火車到祝山觀景台看日出。六年級的陳侃言說,曾在家中看過日出,但當時不覺得有特別之處, 未曾用相機拍下。但在觀景台上看日出感受特別深刻,「我們在山腳時,天空還全黑,但當太陽一升上來,整個天空一下子便光了。」 陳倩芝老師說,學生藉攝影看到世界美麗的一面,「等待日落、日出、鳥兒出來」,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耐性。她說,有學生學習數學時容易灰心,但當看到自己努力後所拍攝的成果,便明白到只要堅持和有毅力,便會成功。 文化中心舉辦相展  與公眾分享攝影作品 從二○○九年起,小組每隔兩年便會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相展,本年一月舉行的第六屆相展「A Journey of Light光與影」,便展出學生在過去兩年於香港、澳門以及台灣等地看到的「光與影」。 學生在展覽中擔當導賞員,陳倩芝老師指參觀者當中也有遊客,可以藉此訓練學生的語文及會話能力。 在家長日中,小組在校內亦有舉行小型相展;小組成員也會在陸運會及水運會的時候擔任攝影師。停課的數過個月來,小組雖然同樣暫停活動,但四年級的陳亮宇說,他有與家人到萬宜水庫行山,其中看見六角形岩柱、岩石等,都有取出相機,拍下大自然美麗的風景。 雖然三位受訪學生都說,暫不打算以攝影作為職業目標,但陳老師說,小組第一屆的一位成員便成為了專業的攝影師,把興趣轉變為職業,並開設了影樓。(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