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7112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11.25
景林天主教小學 以愛德、生命培育學生
(本報專題)景林天主教小學近年致力運用不同元素,如馬賽克壁畫、生命教育、基督小先鋒,推動宗教培育,使學生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下成長。 大型馬賽克壁畫 學校剛於新學年完成一幅馬賽克壁畫。倫宗科老師鄭蕙恩提到,以創世紀為題,是因為包含「愛德」和「生命」元素,亦是一種生命教育。 校方先教導學生創世紀的故事,學生其後參加設計壁畫比賽,由倫宗科和視藝科老師揀選優勝作品為壁畫藍本,並舉行馬賽克工作坊去製作壁畫, 歷時約一年。 倫宗科老師蔣薇薇認為,學生大多為非教徒,期望利用壁畫加強學生對聖經的認識;活動能發揮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才能,增強自信;家長接送子女放學時看到壁畫,亦能達到福傳作用。 三年級的周綽琪在芸芸參賽者中突圍而出,奪得冠軍。綽琪與媽媽一起創作,她先告訴媽媽創世紀的內容,再一起上網搜尋資料。媽媽會引導她創作,例如提議畫紙上分開兩邊,一邊白天,一邊晚上。綽琪很喜歡與媽媽一起創作,亦很開心現在天天有人看到她所畫的壁畫。 綽琪與媽媽均表示透過繪畫加深對故事的認識,周媽媽認為,比賽令她們懂得怎樣和諧相處, 互相理解。經歷比賽後,在綽琪眼中,天主就像爸爸一樣,創造了萬物,「祂創造了爸爸媽媽和我,我很喜歡天主」。 學生參與馬賽克工作坊的體悟:  A. 吳泳恩(六年級):我們分成幾組,每組砌一部份。我學到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分顏色,有的負責黏馬賽克。分顏色的人很重要,因為每一部份都有很多漸變顏色,要選清楚才能黏上。 B. 吳佩慈(六年級):分顏色的工序不太困難,只須按照已列印圖畫的顏色底紙排列便可以。 C. 梁卓禮(六年級):各人都會嘗試參與不同工序,而馬賽克只是用白膠漿黏著,即使黏錯了也能補救。 D. 黎洛樂(五年級):在聖經中知道天主用七日創造世界很辛苦,我們應該感恩,例如不要製造這麼多垃圾、多用循環再造物料。 E. 楊善懿(四年級):我一邊砌馬賽克,一邊想起老師的教導,我們要管理大地,例如少開冷氣、多行路, 並與人彼此尊重、互相幫助、包容和寬恕。 F. 劉美琪(五年級):我只在一年級學過創世紀的故事,所以印象不太深刻,但製作壁畫後加深了認識。 G. 林熙怡(五年級):我喜歡這幅畫,因為是我們很多人一起完成,是屬於大家的功勞。 視藝科老師汪正傑指,工作坊主要教導學生馬賽克的顏色分配及排位。何嘉盈老師表示透過這次體驗,讓學生學習簡單的技巧,而難度較高的工序,如剪磚,則由設計公司完成。  何老師就讀中學時,第一次接觸馬賽克壁畫製作,感受很深。她相信這次體驗,也能感染學生喜歡壁畫製作。汪老師亦認為學生透過活動能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平常的視藝課不會跨級合作,這次能凝聚全校的團結精神」。 現在,倫宗科老師會在課堂中帶學生到壁畫前祈禱,潘凱玲老師表示能讓學生默想生命的奧妙,「學生很喜歡這幅壁畫,更在測驗前提議先祈禱」。何詠懿校長期望,未來繼續設計壁畫,連繫不同的舊約故事,讓學生累積聖經知識, 希望他們畢業後也會想起當中道理。何校長續說:「學校有很多需要我們關心的小朋友,看到他們能發展所長,令我覺得現在所做的一切都變得很有意義。」  生命教育 另外,學校重點發展生命教育課程,劉晶貞副校長笑稱當提到辦學團體的神父修女從遠處來香港時,學生問她:「神父是不是有很高工資?」在糾正價值觀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做任何事要像神職人員般,即使面對離鄉別井等困難,都能積極面對逆境。 潘晴雯老師表示曾與學生栽種長春花,讓他們感受生命的微妙可貴,「他們覺得自己像媽媽一樣照顧生命」。學生其後在承諾日中,承諾愛護環境及珍惜生命。 基督小先鋒 該校的基督小先鋒僅成立三年,四年級的李家俊在成立初期已是會員,「我喜歡看聖經,覺得耶穌很厲害,可以死後三日復活;我希望學習他的道理」。他平時會幻想天主怎樣降臨世界,亦希望了解更多有關創世紀的內容,「最深刻的情節是亞當和厄娃吃禁果被趕離樂園,我明白到做任何事都要先想清楚」。 三年級的駱柏晞剛被選為會員,鄭蕙恩老師指,由於柏晞公公是熱心教徒,時常教他很多聖經知識,故此他能成為基督小先鋒裡的「聖經小博士」。柏晞說:「我平時在問答環節中,會主動答問題;我希望長大後可以領洗。」(妤) 
kjy01_2017051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5.13
花地瑪聖母 顯現100周年
(本報專題)適逢今年是花地瑪聖母顯現一百周年,鮑思高出版協會──良友之聲出版社為此舉辦香港與澳門中小學,以及香港堂區主日學的相框設計比賽,宣揚花地瑪事跡及其意義,推動對聖母無玷之心敬禮。頒獎典禮於四月二十九日假嘉諾撒聖瑪利學校舉行。 主日學親子組冠軍高紫妍 ── 聖猶達堂 高媽媽決定與女兒紫妍參賽時, 就讀天主教學校的弟弟立即詳細把花地瑪顯現事跡告知一二,原來老師曾在在課堂中講述事件,令弟弟取得事件其中兩個重要的資訊──火球般的太陽及恭念玫瑰經。紫妍在相框上畫上太陽及貼上自製的紙玫瑰,弟弟則貢獻了念珠上的十字架。紫妍希望日後能學習誦念玫瑰經,高媽媽表示十分樂意教導。媽媽補充,「參加了這次親子組比賽,自己對聖母顯現除了有深入了解外,亦可與子女一同設計及完成作品,是很值得的。」 高小組冠軍郭珮瓏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珮瓏透過視藝科老師在課堂中講解,以及在互聯網上取得有關花地瑪聖母顯現的資訊,例如村長為取得聖母預言,把三位牧童困在房中。她說:「若我是其中一位被困牧童,我會祈禱『祈求天父賜給我力量,相信天父,相信自己。』每晚,我都會與天父爸爸及聖母媽媽傾訴心事,訴說每日所發生的事情。」珮瓏對於有機會參與這比賽,覺得非常高興,她分享提交作品時的情景,「同學看見我的作品,都表現驚訝和欣賞,當時我內心真的開心到飛起來。」 高小組亞軍張學研──嘉諾撒聖心學校(私立部) 「當公布比賽成績時, 我感到很高興,猶如奇跡發生在我身上。」學研談及她的創作意念,是來自她曾看到一個鑲滿鑽石的相框,「因為它閃閃發光,吸引我留意相框內的相片。」因此,她參考此意念,更取得網友棄掉的物料製作參賽作品,然後製造出閃爍觸目的相框,呈現相框內花地瑪聖母的圖片。學研說她對聖像很感興趣,「每當宗教科老師講解天主教聖人事跡時,我都會特別留意,也留著小小的聖像畫作為書籤,更不時走到學校聖堂內的聖像前祈禱。」 高小組季軍李樂儀──瑪利諾修院學校(小學部)  對於花地瑪信息, 樂儀對祈禱及悔改有深刻的體會。她的作品是以雙手合十提著念珠來表達祈禱,「這個創作意念,如同今年我在復活節時欣賞的沙畫影片,藝術家利用沙畫表達耶穌被釘十字架及復活, 當中的人物都是手持念珠來祈禱的。」對於悔改,樂儀表示:「有時候,我對媽媽的態度不太好,藉著媽媽的提點與不斷的自我反思,我也感到悔意,因此嘗試改善自己;今年的母親節,我考慮送一張親手繪的畫給媽媽, 作為母親節禮物。」 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斐林豐神父表示,透過此比賽,小朋友與家人能欣賞花地瑪顯現的奇妙事跡,是非常有意義的。鮑思高出版協會社長梁熾才神父認為,家長或師長必須向小朋友悉心解說花地瑪顯現的信息,才可透過相框設計,把信仰傳揚開去。 事件中,小牧童與成人的角色有別。斐神父回憶說: 「天主、聖母挑選了三位年齡分別為七、九及十歲的小牧童傳達重要信息;為當時年齡相近的我及其他小朋友來說,是相當吸引的,因為天主喜愛把奧跡啟示給小朋友。」但對成人來說,花地瑪顯現事件卻甚具挑戰性,斐神父說:「為當時的聖職人員及成人而言,他們必須具備謙遜的態度,才能注意到三位牧童所說的話。如同主耶穌曾說『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做。』(路十21)」 梁神父則提醒,「現代人對天主、祈禱、罪的意識相當薄弱,藉著一百周年的契機,可讓人認識花地瑪,在聖母帶領下接近天主,加深對天主的認識。」他續說: 「學生們要謹記勤做補贖克己,盡力做好家庭與學業本分,聆聽父母及老師意見;也要時時祈禱和誦念玫瑰經,好能更接近天主;同時把自己奉獻給聖母,走向救恩的道路。」 公教畫家劉婉婷認為小孩是最佳的藝術代言人。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小孩隨心所欲,擁有無限創意,在適當的機會下,小孩更能發揮意想不到的藝術創意,如同是次比賽一樣。她發現參賽作品水準甚高,令人驚喜,「有學生利用馬賽克技巧設計作品,製作者必須具有堅忍和耐力,放棄玩樂而去完成作品,如同耶穌本著犧牲精神,被釘十字架般。」對於是次比賽中的親子組別,劉認為父母與孩子結伴參賽,在創作過程中,透過互相合作、商討、聆聽與接納,對雙方關係必有得著。(馮)     
kjy01_2016121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12.10
將軍澳天主教小學 圖騰藝術展
(本報專題)將軍澳天主教小學每年都會舉辦視覺藝術展,今年的主題是「圖騰」,意指民族、族群和當地人表達的特色,故此是次主題能讓各班學生展示他們的特性。視藝科周君瑜老師表示,現今人們普遍把圖騰當作紀念品;因此利用圖騰作主題,能讓學生學會欣賞其顏色、含義等,重新用藝術角度認識圖騰。 就讀五年級的麥嘉兒展示的圖騰作品,是五、六年級學生共同製作的,約五米高,是這次展覽中最高的製成品。「感到真的很自豪,我們先參考圖片再製作,沒想到會這樣高。」因為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思考未來方向,所以跟老師商量後,決定用夢想職業作主題。同學們在作品四周畫上不同的夢想職業, 用木板固定,並用膠紙黏合。由於是天主教學校,作品頂部是一隻代表聖神的白鴿,再配合環保概念,以汽水罐作翅膀,使作品更具意義。製成後,嘉兒感到很滿意,因為做出來的效果非常棒。 六年級生劉文靜和洪丞鑌表示,製作過程十分好玩,「因為可以自由發揮, 又可以試用熱溶膠、釘槍等工具, 平時只會用到釘書機。」文靜說。丞鑌補充,鷹的翅膀經常掉下來,用普通白膠漿不夠穩固,因此要用到熱溶膠等工具。他們班所製作的圖騰,展現出學生六個年級的特性,最底層的是小花小草,代表一年級的脆弱性;二年級是代表單純的綿羊等等。這個圖騰最特別的地方,是紙碟上寫上各人的姓氏,象徵著全班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在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分工合作, 因為如果只有一個人製作,便很難製作出整個圖騰。文靜還說:「完成作品後要匯報,還可訓練我們的口才。」雖然過程好玩,但他們也面對一些困難,例如升降機裝不到這麼大的圖騰,他們便要合力把作品從六樓搬到一樓禮堂。嘉兒也表示,班中二十七位學生一起搬動圖騰,是最困難的事情;但是「一齊創作,一齊辛苦」,整個過程帶給她很多回憶。在面對逆境時,當想到那些畫面,便能克服困難。 教導嘉兒班級的周君瑜老師( 小圖右)表示,平時學生會覺得自己很渺小,因為自己畫的圖畫不美麗便會感到失望。這次展覽讓學生明白,只要集合眾人的創作和參與,就會出現美麗的製成品,學生從中也獲得成功感。另一教授視藝科的勞逸韶老師(小圖左)也提到,成果美麗與否並不重要,最重要是過程中學會欣賞別人,與人合作,最後學生能做到「不分你我,是我們班的作品」。老師還會跟學生一起嘗試不同的顏料、材料,例如周老師教導學生用原支顏料, 直接塗在木板上,使質感更厚、更原始, 老師和學生都能從中一起成長和學習。(妤) 
kjy01_2016092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9.24
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循序漸進 助小一生適應
每年新學年,剛升上小學的一年級生均需學習適應全新的校園環境,不少學校也會像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下稱「聖伯多祿」)般,以關顧的態度及循序漸進的方式,協助新生們去適應。 (本報專題)就讀小一的何逸朗和陳祉妤說,現在的小學生活與從前的幼稚園生活很不一樣。祉妤表示雖然她對幼稚園的同學和老師有點不捨,但對新階段卻不大擔心,逸朗則在開學前的訪問中透露有一點點擔心。祉妤有一個哥哥在聖伯多祿就讀,當他得知妹妹會在新學年與他同校,便第一時間向祉妤簡介小學生活的情形,例如他們可以在小息時吃點東西,或到電腦室、圖書館等蹓躂,總之會有不同的玩意等著她去嘗試。陳太(鄭玉梅)指,「祉妤幼稚園畢業前寫了感謝信給老師,我還為此與她談過,她感到好一點。其實,我不太擔心她會不適應小學生活,當年哥哥的適應力很強,升小一之初沒出現過困難,我相信現在祉妤有哥哥陪伴,可有助適應。」 輕鬆愉快迎挑戰 逸朗是家中長子,親朋間沒幾個小學生,他在入學前對新生活沒太多的認識,而且現在與他同校的幼稚園校友都不與他同班,使逸朗最初對與其他同學相處的情形有點擔心;可幸正式上課後,他的疑慮一掃而空。何太(李影珊)說: 「開學前,當逸朗告訴我這個擔心時,我開解了他,並給了他一些建議。」陳太和何太在協助孩子適應升小方面,同樣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在剛過去的暑假,他們分別多進行與孩子一起去游泳等戶外活動,或到各區探訪親朋遊玩。「畢竟小學生活真的與幼稚園生活很不同,例如上課時間較長、功課比較多等等。我們就趁暑假先讓他們玩夠,『充足電』,以最輕鬆和愉快的心情迎接新階段。」何太說。 一如同校的其他小一生,祉妤和逸朗在暑假前參加了校方於今年六月底和七月初在校內舉行的「K2暢聚伯多祿暨小一適應課程」。三次聚會中,校方以遊戲和互動的形式讓學生初步體驗中英數等各科的學習情形。負責該課程的徐玉蓮副校長(小圖) 說:「這些全是小一生會在新學年學習的科目,我們提早讓他們有初步的認識。」至於小一課程中的宗教科,則留待開學後才正式教授。她還指,舉行適應課期間,學生上課,家長則留校聽校長和嘉賓主持包括如何適應升小生活、學生情緒和心理等方面的講座。「適應課早一點開始,一方面有助學生及早認識師生和環境,另一方面則有助家長消化、融會講座內容,了解學生的情形,從而協助適應。」 家校同一目標 記者曾參與其中一天的觀課,在英文科體驗活動中,目睹學生在老師的帶引下,跟著電腦屏幕顯示,邊唱歌做動作邊學生字,學生表現投入、認真,課室內充滿笑聲,祉妤便是其中一個樂在其中的學生。她自言眾多科目中,較喜歡電腦科,她也喜歡在視藝科體驗活動中用布所造的銀包。祉妤說:「小學生活與幼稚園生活真的很不同,現在上課所玩的遊戲已有所不同了。」至於一向喜歡數學的逸朗,在電腦科體驗活動中也在玩數學遊戲。他記得在視藝科體驗活動中以紙碟造了一尾魚。 對於如何協助小一新生適應,校方和家長的目標一致,都希望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和有效的學習環境,暑期活動的安排可稍為放下學業上的操練, 多進行親子閱讀和各項有益身心的活動。校方早於小一生入學前,已廣邀區內的幼稚園低班和高班學生參加該校的適應課,增加幼兒認識校舍和學習環境的機會。祉妤在低班和高班時均有參加,加上陳太是家教會委員,有時還會帶她一起往學校做義工,令祉妤對該校並不陌生;至於逸朗,雖只在高班時才參加適應課,但亦早於開學前已來過校舍兩三次,何太認為這樣有助逸朗在新學期盡快適應。徐副校指,體驗課以活動形式進行,是不想加重學生的壓力。該模式校方已沿用多年,對協助新生適應恆之有效。 天主降福不可少 校方重視學生的基礎和品德培育,開學之初, 中文科和英文科均以認字和閱讀為主、數學科則著重數理的講解,當中中文科會多講解字型結構和筆順,甚至會重新指導學生正確執筆的方法,讓他們打好學習基礎。開學前的家長會中,除向家長講解上課時間表和午膳安排等實務,校方還特別邀請中文大學和教育局的課程發展主任到校分別簡介課程內容。該校會在學期初使用由兩個機構為中文科和英文科所設計的課程內容。此外,校方明白到學生在適應上可能會有個別差異,在開學首兩週,特意邀請小一學生的家長在上課期間入課室當老師助理,每班四名義工家長,協助帶學生上洗手間或處理通告交收等。義工家長們不會被安排往自己子女就讀的課室當值,以避免造成孩子依賴。徐副校坦言,每年這樣的安排均大大有助新生適應新環境。在全校上下及家長的攜手合作下,每年新生們均很快便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作為一所公教小學,徐副校表示,每年開學感恩祭必不可少,雖然小一等低年級學生未能隨小四至小六等的高年級生往堂區參加彌撒,但校方會邀請校監陳德雄神父在上課日到校為小一至小三學生在校內舉行開學感恩禮儀,以讓全體師生都在天主的祝福和帶領下於新學年內努力學習。(敏)